第796章 人不如故

第796章 人不如故

春闈是在二月初,似宋子瑜這般正月初到京的學子,確實不算太多見。

但和學子們不同,大明哥各地三司長官,尤其是那些任期滿了的人,則是早早的就往京城來了。

朝中有人好做官,能坐上高位的朝中都有人,趁着年初來述職順道走動一番,便已經是很正常的情況。

轉眼兩天過去,時間來到正月初十,這一天照常舉行常朝。

當下的情況是,每月初一是大朝會,初十、二十則舉行常朝,一個月內朝會只有三次,所以朝會制度還是堅持得比較好。

可即便如此,自朱景洪繼位以來,他也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有過多次取消朝會的情況。

正月初十,官員們年就已過完了,所以這次常朝照常舉行。

相比於大朝會,常朝參與的人少得多,文武官員加起來不過百,所以是在崇政殿內舉行。

朝會只是個形式,讓皇帝和大臣們見見面,議的也是些比較虛的事,比如今日商量的便是皇帝下葬之事。

工部進奏說吉地已竣工,只待選擇吉日就能安葬皇帝,最終根據欽天監的意思,時間定在了三月初六。

帝后二人得合葬,此前因皇陵還未徹底竣工,所以皇后只能先行安葬,如今皇陵修好皇后還得遷葬。

最終,遷葬之日定在了三月十二。

這些事議完後,朝會結束衆人散去,唯有三位內閣大臣被留下。

待衆人散盡後,朱景洪方道:“三位愛卿,隨朕走走吧!”

“臣等遵旨!”

一行四人,分先後走出了崇政殿,然後沿着廊道散步走着。

“趙卿今年,多少春秋了?”

被皇帝問到年歲,可不是什麼好兆頭,但趙玉山還是答道:“回陛下,還差三個月,臣就滿六十八了!”

六十八在當下這時代,絕對稱得上是高壽了,於是朱景洪道:“趙卿是有福之人啊!”

不止趙玉山在思索皇帝的意思,其後次輔鄭志清和三輔葉炳維,同樣也在揣摩朱景洪的意思。

他們可不單單想擠掉趙玉山,更在思索皇帝態度對朝局和政局的影響,其中牽扯的事可太多了。

誰知下一刻,又聽朱景洪問道:“這個年,過得可熱鬧?”

話題轉變太快,三人皆是全力思索,而趙玉山只能答道:“回稟陛下,膝下兒孫雖未全部來京,但也過得還算熱鬧!”

趙玉山快七十了,別說孫子連從重孫子都有了,只不過多數都在老家,亦或者是出仕在外,在京陪着他的人其實不多。

摸了摸已蓄起的鬍鬚,朱景洪接着問道:“家人不在,閣老的同鄉學生,也不來看看你?”

對這個問題趙玉山很坦然,其後的鄭志清和葉炳維可就不淡定了,因爲他倆真的見過一些人。

“臣雖同鄉故舊較多,與家人共享天倫都感時日不夠,豈有閒心見其他人!”

趙玉山已是首輔大學士,在人情世故上已可隨性所欲,所以在過年這段日子,他確實沒有見自己那些學生同鄉,當然這些人也可稱爲其“黨羽”。

他如今的追求只有一個事情,那就是能在任期內把清丈徹底完成,

從正統十一年到現在,他已在首輔位置上坐了近十年,這本身已是很難得的成就。

畢竟大明三百多年,閣臣任職超過十年的也不過,何況還是首輔大學士。

當然,這十年來他的成績也很斐然,全國清丈進行了大半,把朝廷稅基擴充了兩成以上。

而在清丈過程中,朝廷加強了對地方實情的掌握,用教科書上的話說是強化了中央集權。

雖然在清丈過程中,造成了一些乘機兼併土地的情況,乃至於因此激起數次民變叛亂,但總體來說趙玉山仍是功莫大焉。

停下腳步,朱景洪轉過身問道:“鄭卿葉卿,你們如何?”

此前的問話,朱景洪都是背對着三人,此刻轉過身來指向性就很明顯了。

鄭葉二人都是老狐狸,便見鄭志清答道:“回陛下,微臣比不得趙閣老清閒,這幾日確實見了些人!”

“都是給你拜年的?”朱景洪笑問道。

鄭志清老老實實答道:“說是拜年,實則是爲前程奔走,臣便多次跟這些說,只要忠於陛下實心用事,前程又何必他們勞心奮力奔走!”

聽到這話朱景洪笑了,暗道這老傢伙確實反應快。

接着葉炳維也答道:“官員升遷任免,自有陛下聖斷裁決,他們奔走實爲捨本逐末,臣也多次教訓過這些人!”

此時否認見過門生故舊很蠢,鄭葉二人當然不會犯這種錯,如何解讀這些事纔是需要思考的事。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天下官員那麼多,朕也不是全部知道,選人用人之事,還得靠諸卿甄別賢良!”

若是普通皇帝這樣說,在場三人卻是會信一半,但朱景洪說則是誰信誰傻波一。

高級官員的任免,決定權牢牢掌握在朱景洪手中,他們三個人推選出的賢良,也得過了朱景洪這一關才行。

“近兩年,無論朝廷還是各地,都發生了各種事端,這說明官員任用存在不當,有些人是該動一動了!”

這話已等於是明示,接下來要調整官員任職,結合剛纔朱景洪的話,就等於是警告三位閣臣,不要想着總安插自己的人。

畢竟朱景洪作爲皇帝,內閣六部他本人親信,目前來說確實是少了些。

“具體的事,你們下去議一議吧,該走的走該留的留!”

這樣的安排,其界限實在是太模糊,具體如何處置很考驗手藝。

但不管怎麼說,先應承下來最重要,後面執行有差再改都行。

“臣等領旨!”

一場會談結束後,朱景洪方返回了幹清宮,然後他又召見了鄭顯林、何顧謹,此二人分別是吏部侍郎、戶部侍郎。

他倆當前的職務,是正統十八年先帝所擢,如今已在崗位上待滿了三年。

當年朱鹹銘這般安排,爲的就是給朱景洪鋪路,才讓這二人到了最關鍵的吏部和戶部。

同期擢升的還有刑部侍郎賈雨村,只不過這廝年前被朱景洪改任工部侍郎,安排到了應天主持陪都官署營建去了,同時監管南方各地造船廠事務。

“臣禮(戶)部侍郎鄭顯林(何顧謹),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歲!”

幹清宮暖閣內,鄭何二人行了大禮。

即便他們作爲正三品實職高官,面見皇帝依然是很難得的事,所以此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

“兩位愛卿,朕與你們相識,怕是……有十年了吧?”

鄭顯林當即打開氣泡音,答道:“回陛下,正統十年五月,陛下前往金陵剿倭,臣二人有幸得見天顏,距今已是近十一年了!”

那時的鄭何二人,在金陵一個布政使一個按察使,面臨着一步踏錯萬劫不復的境地。

也正是遇着朱景洪並選擇投靠,才讓他二人絕處逢生,乃至於後面一路高升。

他倆現在雖只是正三品實職,但其階官早就是正二品,換句話說已可越級提拔,直接升任尚書也是可以。

剛纔召見了閣臣,釋放了要進行人事調整的信息,眼下他就召見鄭何二人,其實也是做給內閣三人看,爲的是避免發生誤判。

“十一年了,說起來恰好似昨日一般!”朱景洪微微笑道。

接着他便說道:“世人都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放眼朝堂之上……朕的故舊可不算多!”

被皇帝稱爲古舊,倚重爲自己人,這是人臣難得的殊榮。

“陛下信重,臣等感激涕零!”鄭顯林拜道。

微微一笑後,朱景洪又問道:“你二人出仕至今多少年了”

鄭顯林答道:“回陛下,臣是承平二年中的進士,至今爲官已有三十五年!”

何顧謹比他晚三年,但也已宦海沉浮三十來年。

“人不如故,世人都說故人可信,卻不知這話還有層意思,便是指故人可倚!”

“多年曆練,經驗、能力、智慧都已圓滿,不是新人可以比肩,你二人可能讓朕信任倚重?”

鄭何二人連忙表忠心,答道:“臣等願爲陛下效死!”

“你們不是將軍,效死的事就不必了,吏部戶部爲中樞要害,替朕把這兩處地方管好,便不負朕之厚愛了!”

他二人還是侍郎,朱景洪卻叫他倆把部務管好,如此也算是明示了。

剛剛起身的倆人,此刻再度跪伏於地,叩謝皇帝的信重和隆恩。

六部堂官,九卿之一,這也是人臣之殊榮,再進一步就是內閣了。

但是,他二人都已六十多了,基本沒有入閣的可能,至少作爲吏部尚書的鄭顯林,是絕對不可能入閣。

再度叫起這二人後,朱景洪又道:“既已位列中樞,除了本職事務,爲朝廷舉薦賢良,也是爾等之職責!”

“你二人履歷豐富,這些年認識不少人,哪些年輕人忠正勤勉,都可以向朝廷舉薦,朕自當擇優用之!”

對朱景洪來說,雖然他可以輕鬆壓制朝廷官員,但不可能每次都親自下場,培養自己親信便顯得尤爲重要。

當然,這是對文官這邊來說,軍隊上下如今的實權派,基本全部是他的親信,用誰都行那自然是能者爲上。

鄭何二人前期深度參與清丈,其實也已得罪了許多人,所以他們一定程度上算孤臣,只能對皇帝忠心以求庇護。

所以幫他們兩個建立班底,實際上就是擴大皇帝的權力,他二人致仕後這些人同樣會死死依附皇帝。

這些提拔起來的人,未必是好人未必能力強,優點是基於自身利益忠於皇帝,而這也是朱景洪用他們的關鍵。

“臣等自當爲國舉賢,爲陛下分憂!”

這番表態朱景洪很滿意,接下倆君臣三人又聊了一陣,然後鄭何二人方纔退出幹清宮。

走出幹清門,這兩個六十多的老人,此刻明顯步伐都快了些,可見其心中是何等激動。

官做到他們這一步,確實可稱爲人臣極點,畢竟內閣大臣如無加銜,也就才正二品而已。

尤其是鄭顯林,即將升任吏部尚書,這個位置的話語權,也未必就比內閣大臣低。

至於何顧謹的戶部尚書,那也是非常關鍵的位置,執掌整個大明朝的財稅。

“老何,若回到十年前,有人告知你我今日際遇,恐怕咱們絕不會信!”鄭顯林感慨道。

何顧謹點頭,答道:“這都是陛下恩澤,咱們往後得不負陛下所期纔是!”

宮道沿途,都有宦官宮女來往,也有侍衛站班戍值,其中不出意外就有耳目,他們這些話是說給朱景洪聽。

幹清宮內,朱景洪獨坐御案之後,面前則是擺了幾張紙,上面寫了十來個名字,這是他自己擬出來的方案。

當然,這東西是他努力的方向,而是必須要達到的目標。

原因在於,總是進行乾綱獨斷的話,會讓他與朝廷官員離心,完全不按規則就等於沒有規則,對朝廷制度來是極大破壞。

抓權是爲了做事,如果制度全亂套了,做事也就無從談起。

轉眼之間,又是幾天時間過去,上元節的時間也快到了。

本來過年就熱鬧,臨近上元節京城更是張燈結綵,各種花燈更讓人目不暇接,懸掛在京城各處大街小巷。

而京城最大的莫過於“天街”,其從南面永定門起經正陽門,最終直抵大明門。

天街寬度大約在三十來丈,左右早已安上燈架,如今也已掛上了花燈,只等上元節到就會點上燭火。

今年是幹盛元年,這是承前啓後的一年,更是萬象更新的一年,工部和順天府衙的官員們,爲儘可能籌備好這次慶典耗盡了心力。

時間還沒到夜間,就已有大批百姓、商旅、使臣趕來,只等時間一道前方關卡開關,他們就會全力趕赴大明門。

爲保證今日安全無事故,侍衛親軍和京營都增派了人手,且已提前一日到達預定地方值守。

正陽門外,馮淵也等在人羣之中,顯然他也是打算一會兒往大明門去,希望能得到瞻仰龍顏的機會。

說起來,馮淵曾與朱景洪有過一面之緣,只不過那時他被打得半死,沒看清楚當初這位十三爺的相貌。

而今天,即便他能擠到人羣最前面,距離大明門也有十來丈,加之是夜間也不可能看清皇帝相貌。

所以馮淵知道,要想真正得見皇帝,他至少要衝進殿試才行,最終還是得落到科舉上。

“馮兄,時間還早,那邊挺熱鬧,咱們過去看看?”

聲音來自宋子瑜,今日他也來湊這熱鬧了,他們一行有七八人,全都是來自金陵的舉子。

“也好!”馮淵笑着答道。

第93章 神都十二時辰?第816章 爲什麼不向朕陳奏!第722章 朱鹹銘:我兒已有撼天之能!317.第317章 北靜王的煩惱第689章 欲以十三爲嗣224.第224章 寶釵:十三爺請自重!43.第43章 薛家的難處第792章 朕的妹妹,也棄朕而去了!第94章 提攜第110章 說情第694章 東宮或將動手427.第427章 去京營第794章 家宴263.第263章 嚇兒子第566章 去遼東423.第423章 冊封269.第269章 寶釵告假232.第232章 五軍府的高官們334.第334章 心思各不同211.第211章 親臨校場406.第406章 三堂合議第160章 連林妹妹也變了第587章 風起神都9.第9章 薛家有女第543章 將離219.第219章 有十三弟在我安心第697章 朱家小妹的頭顱136.第136章 摔下御階第125章 英蓮拜師第702章 朱重八爲何不報官第558章 殺機446.第446章 陳雲泰的選擇382.第382章 寶釵受召404.第404章 難兄難弟第62章 睿王府第104章 定有厚報259.第259章 這怎麼可以383.第383章 初選已過21.第21章 英蓮252.第252章 寧國府內第696章 一日丟三縣第57章 判案225.第225章 女漢子第582章 襄王嫡長子第814章 國泰民安臉第621章 朕親自給他治第517章 襄王要出京第172章 御前軍事會議431.第431章 慷慨解囊睿王妃第523章 公主的知己422.第422章 旨到薛府404.第404章 難兄難弟第803章 賈雨村的御前進奏第710章 太子多病,汝當勉勵之!第808章 這已經不是普通亂民第777章 乾盛帝:朱景洪222.第222章 可比得過十三爺第606章 量朝鮮之物力第803章 賈雨村的御前進奏249.第249章 二龍相見第519章 陰差陽錯376.第376章 寶釵:願意侍奉十三爺266.第266章 聖君在位第793章 臘月之末第520章 邂逅第183章 尚儀局複選第525章 探黛玉第95章 上架前的話第142章 鬧騰的賈家第639章 父子君臣第555章 爲了神教大業265.第265章 功成230.第230章 對太子的猜疑201.第201章 倒黴的秦家第620章 王府的女人們353.第353章 斷腿第681章 架起幾門大炮的時代第135章 乾清宮的夕陽186.第186章 皇后的考教第172章 御前軍事會議244.第244章 東廠的考量第63章 朱雲笙275.第275章 摔玉第5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396.第396章 父母之愛子第704章 三個女人一臺戲223.第223章 四哥有個小忙80.第80章 奇書第162章 拋開事實不談318.第318章 兩兄弟第677章 垂死病中驚坐起365.第365章 艱難的廠衛第573章 到漢城的使者432.第432章 賈芸升官第605章 姐夫你可算回來了473.第473章 總督署議事第782章 忠君且謀私第576章 李暄的惶恐第499章 戰前第789章 朱景淵的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