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厚黑經

李宗吾曰:“不薄之謂厚,不白之謂黑。厚者天下之厚臉皮,黑者天下之黑心子。此篇乃古人傳授心法,宗吾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世人。其書始言厚黑,中散爲萬事,末複合寫厚黑。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面與心。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天命之謂厚黑,率厚黑之謂道,修厚黑之謂教;厚黑也者,不得須臾離也,可離非厚黑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厚,恐懼乎其所不黑,莫險乎薄,莫危乎白,是以君子必厚黑也。喜怒哀樂皆不發謂之厚,發而無顧忌,謂之黑。厚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黑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厚黑,天地畏焉,鬼神懼焉。”

右第一章,宗吾述古人不傳之秘以立言,首明厚黑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厚黑備己於而不可離,次言存養厚黑之要,終言厚黑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仁義,而充其本然之厚黑。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以下各章,雜引宗吾之言,以終此章之義。

宗吾曰:“厚黑之道,易而難。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曹、劉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曹、劉亦有所不能焉。厚黑之大,曹劉猶有所憾,而況於世人乎!”

宗吾曰:“人皆曰予黑,騙而納諸煤炭之中,而不能一色也;人皆曰予厚,遇乎炮彈,而不能不破也。”

宗吾曰:“厚黑之道,本諸身,徵諸衆人,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宗吾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厚黑也者,其爲人之本與?”

宗吾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厚黑者而從之,其不厚黑者而改之。”

宗吾曰:“天生厚黑於予,世人其如予何?”

宗吾曰:“十室之邑,必有厚黑如宗吾者焉,不如宗吾之明說也。”

宗吾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厚黑,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宗吾曰:“如有項羽之才之美,使厚且黑,劉邦不足觀也已!”

宗吾曰:“厚黑之人,能得千乘之國;苟不厚黑,簞食豆羹不可得。”

宗吾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爲不熟,不如荑稗;夫厚黑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宗吾曰:“道學先生;厚黑賊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皆悅之,自以爲是,而不可與入曹劉之道,故曰:厚黑之賊也。”

宗吾曰:“無惑乎人之不厚黑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人講厚黑亦罕矣!吾退而道學先生至矣!吾其如道學先生何哉?今夫厚黑之爲道,大道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宗吾發明厚黑學者也,使宗吾誨二人厚黑,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宗吾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道學先生將至,思竊聖賢之名而居之,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其資質弗若欺?曰:非也。”

宗吾曰:“有失敗之事於此,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厚;其自反而厚矣,而失敗猶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黑;其自反而黑矣,其失敗猶是也,君子曰:反對我者,是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用厚黑以殺禽獸,又何難焉?”

宗吾曰:“厚黑之道,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而未嘗不可幾及也。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身不厚黑,不能行於妻子,使人不以厚黑,不能行於妻子。”

我著厚黑經,意在使初學的人便於諷誦,以免遺忘。不過有些道理,太深奧了,我就於經文上下加以說明。

宗吾曰:“不曰厚乎,磨而不薄;不曰黑乎,洗而不白。”後來我改爲:“不曰厚乎,越磨越厚;不曰黑乎,越洗越黑。”有人問我:“世間哪有這種東西?”我說:“手足的繭疤,是越磨越厚;沾了泥土塵埃的煤炭,是越洗越黑。”人的麪皮很薄,慢慢的磨練,就漸漸地加厚了;人的心,生來是黑的,遇着講因果的人,講理學的人,拿些道德仁義蒙在上面,纔不會黑,假如把他洗去了,黑的本體自然出現。

宗吾曰:“厚黑者,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天生庶民,有厚有黑,民之秉彝,好是厚黑。”這是可以試驗的。隨便找一個當母親的,把她親生孩子抱着吃飯,小孩見了母親手中的碗,就伸手去拖,如不提防,就會被他打爛;母親手中拿着糕餅,他一見就伸手來拿,如果母親不給他,把糕餅放在自己口中,他就會伸手把母親口中糕餅取出,放在他自己的口中。又如小孩坐在母親的懷中吃奶或者吃餅的時候,哥哥走至面前,他就要用手推他打他。這些事都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這即是“良知良能”了。把這種“良知良能”擴充出去,就可建立驚天動地的事業。唐太宗殺他的哥哥建成,殺他的弟弟元吉,又把建成和元吉的兒子全行殺死,把元吉的妃子納入後宮,又逼着父親把天下讓與他。他這種舉動,全是把當小孩時,搶母親口中糕餅和推哥哥、打哥哥那種“良知良能”擴充出來的。普通人,有了這種“良知良能”不知道擴充,惟有唐太宗把它擴充了,所以他就成爲千古的英雄。故宗吾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於至而與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厚也,黑也。英雄特擴充我面與心之所同然耳。”

厚黑這個道理,很明白的擺在面前,不論什麼人都可見到,不過剛剛一見到,就被感應篇、陰騭文或道學先生的學說壓伏下去了。故宗吾曰:“牛山之木嘗美矣,斧斤伐之,非無萌孽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其濯濯也。雖存乎人者,豈無厚與黑哉!其所以摧殘其厚黑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則其厚黑不足以存。厚黑不足以存,則欲爲英雄也難矣!人見其不能爲英雄也,而以爲未嘗有厚黑焉,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厚黑日長;苟失其養,厚黑日消。”

宗吾曰:“小孩見母親口中有糕餅,皆知搶而奪之矣,人能充其搶母親口中糕餅之心,而厚黑不可勝用也,足以爲英雄爲豪傑。是之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苟不充之,不足以保身體,是之謂‘自暴自棄’。”

有一種天資絕高的人,他自己明白這個道理,就實力奉行,秘不告人。又有一種人資質魯鈍的人,已經走入這個途徑,自己還不知道。故宗吾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厚黑者衆也。”

世間學說,每每誤人,惟有厚黑學絕不會誤人,就是走到了山窮水盡,當乞丐的時候,討口,也比別人多討點飯。故宗吾曰:“自大總統以至於乞兒,壹是皆以厚黑爲本。”

厚黑學博大精深,有志此道者,必須專心致志,學過一年,才能應用,學過三年,才能大成。故宗吾曰:“苟有學厚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第32章 厚黑叢話卷六(4)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一 性靈與磁電第13章 厚黑叢話(自序)第31章 厚黑叢話卷六(3)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二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4章 厚黑經第17章 厚黑叢話卷二(1)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七 世界進化之軌道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9章 結論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二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二 孟荀言性爭點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八 達爾文學說之修正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20卷 厚黑叢話卷三(2)第4章 厚黑經第28章 厚黑叢話卷五(3)第21章 厚黑叢話卷三(3)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一 經濟、政治、外交三者應採用合力主義第10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自序)第24章 厚黑叢話卷四(3)第2章 緒論第22章 厚黑叢話卷四(1)第18章 厚黑叢話卷二(2)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20卷 厚黑叢話卷三(2)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一 性靈與磁電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11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第22章 厚黑叢話卷四(1)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31章 厚黑叢話卷六(3)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13章 厚黑叢話(自序)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七 世界進化之軌道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二 孟荀言性爭點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二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2章 緒論第38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四 告子言性正確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17章 厚黑叢話卷二(1)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六 人事變化之軌道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18章 厚黑叢話卷二(2)第2章 緒論第24章 厚黑叢話卷四(3)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六 人事變化之軌道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38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四 告子言性正確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一 經濟、政治、外交三者應採用合力主義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3章 厚黑學第9章 結論第2章 緒論第26章 厚黑叢話卷五(1)第32章 厚黑叢話卷六(4)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二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七 世界進化之軌道第21章 厚黑叢話卷三(3)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13章 厚黑叢話(自序)第20卷 厚黑叢話卷三(2)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24章 厚黑叢話卷四(3)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29章 厚黑叢話卷六(1)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五 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第5章 厚黑傳習錄第9章 結論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18章 厚黑叢話卷二(2)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