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金蓮剛進村口,遇到一個同村的婦人,對方笑着打趣她,“金蓮,你跟麗珍,你們婆媳商量好的吧?她前腳剛回去,你後腳就回來了。”
聽到楊麗珍回來了,秦金蓮心裡一頓,站着跟婦人嘮了好半天的嗑,這纔不慌不忙的往家回去。
進門,楊麗珍抱着半盆子髒衣服朝水井走,看到她,不冷不熱的喊了聲媽,喊完繼續去了水井邊。
秦金蓮盯着她看了一會,擡腳回了屋裡。
聽到關門聲,楊麗珍擡眼朝東屋看了眼,嗤笑了聲。
洗完衣服,出了一身的汗,楊麗珍準備回屋裡打扇子躺會,東屋的門忽然打開了。
秦金蓮站在屋門口吩咐她:“晌午了,燒鍋做飯去。”
楊麗珍一副不可思議的模樣,“憑啥我做?”
“憑啥?你出去打聽打聽,誰家不是兒媳婦做飯的?咋的,就你金貴,做不得飯?你是千金大小姐還是金枝玉葉啊?”
楊麗珍被秦金蓮捧慣了,秦金蓮態度忽然急轉直下,要拿捏她,給她立規矩,她怎能接受得了。
“呵,我就不信了,少了我,這家裡面就不吃飯了!”
撂下這麼一句,楊麗珍直接就回了西屋,將門甩得震天響。
秦金蓮冷笑一聲,擡腳就往院門外走。
屋裡的楊麗珍聽到腳步聲,正暗自得意着,就猛然聽見秦金蓮的哭嚎——
“啊,我的命咋那麼苦啊,娶了個好吃懶做的惡媳婦,整天啥活也不幹,這以後的日子可咋過啊……”
正值響午,不少村人都扛着鋤頭收工回家,一看到沈家又鬧了起來,呼啦啦就圍了過來看熱鬧。
“金蓮,你這剛回來,又在鬧啥呢?”
秦金蓮一把鼻涕一把淚,當着大夥的面哭訴楊麗珍不肯做飯。
大傢伙一聽,這可不行。
當兒媳婦的,燒鍋做飯洗衣涮碗那是本份,能幹勤快點的,還幫着下地幹活呢。
連飯都不做的兒媳婦,娶來幹啥?當祖宗供着嗎?
沈建國和沈向南父子也正收工回家,看到家門口圍着人,還以婆媳倆又鬧起來了,等得知原由後,父子倆臉色都沉了下來。
沈建國個頭不高,同樣也是忠厚老實的性子,平時楊麗珍躲懶耍滑,他都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睜,可現在開春了,地裡的活一茬接一茬,他和兒子每天干活幹得筋疲力盡,回到家連口熱飯都吃不上,誰能忍受?
當即,沈建國就讓兒子把楊麗珍喊出來。
“向南他娘喊你做飯,你爲啥不做?”
面對沈建國的質問,楊麗珍梗着脖子不作聲。
見狀,一些看熱鬧的村民紛紛譴責起楊麗珍——
“向南家的,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哪個兒媳婦像你這樣的,成天好吃懶做,反倒要婆婆伺候你。”
“假孕騙金蓮給你買金項鍊戴,老沈都沒打你罵你半句,已經對你仁至義盡了,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人老沈兩口子,盼孫子盼得頭髮都白了,你拿這種事耍着老兩口玩,你虧心不虧心?”
村民你一句我一句,一口唾沫一根釘的,扎得楊麗珍無地自容。
對於農村女人,做飯不是什麼爲難事,可被人按頭逼着做飯,對於心高氣傲的楊麗珍而言,卻是不可忍受的屈辱。
而讓楊麗珍更加無法忍受的是,除了做飯之外,家裡的一切大小家務活,秦金蓮都讓她幹,她不幹,秦金蓮就站在院子裡開罵。
每次秦金蓮一開罵,村裡人就跑來說她。
這樣的日子,楊麗珍熬了兩天,第三天就收拾包袱跑回了孃家。
她前腳出村,後腳秦金蓮就出門去跟人嘮嗑,於是很快整個沈家溝就傳遍了——
向南她媳婦,又雙叒叕回孃家了!
楊家這邊。
看到女兒又挎着包袱跑了回來,楊母額頭突突直跳。
“你咋又跑回來了?”
一見着楊母,楊麗珍憋了兩天的委屈再也忍不住了,顧不上歇氣的朝楊母大倒苦水。
然而,楊麗珍口中天大的委屈,在楊母看來屁都不是。
“你啊,就是懶慣了,稍微讓你乾點活就叫苦連天,你看看你表嫂,白天跟着你表哥下地幹活,回家還得燒鍋做飯,晚上帶娃伺候公婆。你可知足吧,你嫁到沈家半年多了,向南一回都沒讓你下過地。”
楊麗珍不服氣,“我跟表嫂有什麼好比的,要比我也是跟沈明珠比。”
楊母瞪她,“你要跟沈明珠比?人家嫁到了城裡,你在農村,你咋跟人比?”
“我長得也不比她差多少,她都能嫁到城裡享福,我就算嫁不到城裡,我也要享福。”
楊母對女兒的想法只覺得不可理喻,無奈女兒從小到大都不聽她這個媽的話,她也只能急得乾瞪眼。
楊麗珍在孃家一住就是半個月,楊母急得嘴巴都起泡了,楊麗珍卻穩如老狗,篤定等不了幾天,沈向南肯定會來接她回去的。
秦金蓮不好說,但沈向南她有絕對的自信。
兩人從處對象開始,沈向南就被她拿捏得死死的,對她一向百依百順。
又是兩天過去。
楊麗珍沒等到沈向南來接她回沈家,弟弟楊波卻從城裡頭回來了。
楊波不是回家探親,而是被棉紡廠給辭退了。
鍋爐房冬忙夏閒,到了夏天的時候,多半的人手都會被安排到其他崗位做臨工。
楊波人笨,又愛偷奸耍滑,安排給他的臨時工作總出岔子,要不是有裴文萍的面子罩着,早就被趕回來了。
楊波回到家,得知楊麗珍正跟夫家鬧矛盾後,當即爲自己開脫。
“我說我做得好好的咋就被開除了,肯定是沈家乾的。姐,你可得爲我做主啊,當初他們答應的好好的,要給我安排工作,現在出爾反爾,這事不能這麼算了!”
楊麗珍也是這麼想的,認爲沈家是想用這種下作手段逼她低頭。
當即,楊麗珍便帶着楊家人回了沈家溝,準備大鬧一場。
沈家溝的人看到楊麗珍帶着一大幫子人,氣勢洶洶的往沈家去,紛紛扔了鋤頭跑到沈家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