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許貴良和母親楊瑞芳在堂屋裡,擺下了兩張八仙桌,把宗族裡歲數大有名望的幾位老人與平輩兄弟請了來,同哥哥楊肇光一家人共進晚餐。
酒席宴間,年過六旬的楊肇光不停地舉杯與在座的長輩們敬酒,訴說着老母親生前經歷的樁樁件件,並對老人們及兄弟們這些年來對妹妹妹夫的幫襯與關照表示感謝。
白鬚飄然的八十六歲的伯年叔帶着老花鏡,滿面紅光,對楊肇光大加讚揚。說他自十八歲就離開家鄉,到平都航天部門工作,爲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爲楊氏家族增了光。如今一家老小在平都生根發芽安了家,以後要常回老家來看看,看看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們,不要忘記安吉鄉的許家莊。
伯年老叔的話讓楊肇光感慨萬千,說自己歲數大了,身體也不太好,最主要的是老伴兒眼睛不好,年年回老家可能實現不了,不過國樑、國珍他們可以抽時間常回家來看看,最親故鄉人,最甜家鄉水啊!
肇信老哥接過話來,肇光兄弟憑個人的本事,在平都國家頂尖的科技部門,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幹起,一步一步成爲了航天部門的技術骨幹,真是楊氏家族的驕傲唻!
聽着這些發自於肺腑的恭維話,楊肇光覺得愧對楊氏宗族,愧對許家莊人。因爲他人老體衰,家事纏身,兒女們又在大城市裡工作,沒有能力與精力幫扶許家莊的父老鄉親。但外甥許正揚在津城和延城有了自己的企業,爲家鄉做貢獻的重任就讓他來完成吧!
楊肇光把話題轉向許正揚和江海寧,說如今揚揚和寧寧的和義德集團做得很好,隨着社會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他們肯定會把事業做到延城安吉鄉許家莊來。到那時,家家有班上,家家有樓房,鄉下農村變城裡呢!
老舅楊肇光的話給許家莊描繪了一副美好的發展前景,也給許正揚的雙肩施加了一個沉重而莊嚴的使命,那就是把老家許家莊建設成爲延城縣遠近聞名的現代化農村。
許正揚對在座的每一位長輩表達了和義德集團的發展願景,造福鄉里,富民興家。
第二天清明節,楊肇光一家人給父母及楊氏先祖們祭奠掃墓。許正揚一家人給奶奶和許氏南院先祖們燒紙上墳。晚上楊肇光看望了許正揚年邁的爺爺。
安頓老舅老舅母一家人安歇之後,許正揚和江海寧跟家人商量,是否能一塊兒回去,到津城呆上幾天。
爺爺說自年輕隨老大哥到津城平都一帶做過買賣,這麼多年了,也沒再去過一次,在有生之年,倒是很想去看看那裡。父母見老人改變了以往故土難離的老觀念,將近九十高齡了,不忘到年輕時到過的地方看一看,覺得機會難得。就說這都是老人看在孫媳婦江海寧的面子上做出的決定。
江海寧握着爺爺的雙手,說她爺爺年輕時也在津城一帶戰鬥過,和奶奶也說要一同前往呢!老人聽說老親家也去,高興地合不攏嘴。
就這樣,第二天,宇通大巴載着許正揚的老舅及全家人,在延城接着江海寧的爺爺奶奶和母親王素雲、父親江奉國趕赴津城。
舉家津城一行,圓了老人們的重遊故地夢。當看到和義德集團龐大的企業規模後,家人感慨萬分,說做夢也沒想到江許兩家的後人竟然這麼有出息!
這正是:江許後人多才俊,積善成德鑄威信。建業興家成偉業,衣錦還鄉不忘本。
許正揚和江海寧想留父母在津城多住幾天,可老人們已年過古稀,需要照顧,父母只好放棄了這種想法。
家中有老人,兒女不遠行。年輕的許正揚和江海寧真正感覺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在親情面前,再多的金錢,再舒適的居家享受,也阻礙不了故土難離的眷戀,也代替不了做兒女的盡孝之心。
六月津城的古街巷道,國槐枝椏叢蔭。掩蓋在綠樹繁花之中的津城紡院,正在迎接又一屆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
在這裡讀研兩年有半的江海寧即將畢業了。
遠大模具的俞資衡在與江海寧的由淺入深的交往中,對和義德的治企理念有了更深的瞭解。同時,和義德的企業文化與江海寧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響與打動了俞資衡。如何改變津城遠大殘瘡百孔的現狀,如何讓津城遠大脫離浮華,在俞資衡心裡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