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流求(臺灣),現在並不是大唐的領土,而是大明的。
大明帝國的新任皇帝,也就是已經將年號從洪武改成永樂的朱棣,現在將流求,這個十分接近大唐疆域的島嶼,定爲了明帝國的臨時首都。
這裡,離大唐帝國的疆域只有一道海峽之隔,兩百多公里罷了,若是海軍封鎖不嚴,放了一兩支大唐軍隊進來了,那麼朱棣留守在流求的軍隊,還真不一定能擋住。
可是,朱棣依然在這裡,而且是光明正大的告訴了姬長安,自己,就在流求。
他有自信,他相信,姬長安不會孤注一擲,派軍隊來殺他,他也相信,現在鄭和統領的海軍可以徹底封鎖海域。
所以,基於他自己的自信,他代表着大明帝國,與大唐鴻臚寺等派來的人,在這裡,展開了和談。
朱棣南望,一片滄海,他嘆息道:“近來,時常回想故國,想當年,朕與諸位兄弟,曾經在大明宮中玩耍,而現在,大明宮,已經變成了焦土……”
鄭和低聲道:“陛下勿擾,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奪回故土,重現故國強盛,現在的談判,不就是一個好機會嗎?”
朱棣苦笑道:“姬長安是一頭真正的惡狼,他從一個普通到沒有絲毫名氣和家世的人,一步一步,從一個龐大帝國的最底層,變成了一個帝國的皇帝,這其中的手腕,魄力,決斷,狠辣,實在是令人細思極恐,他決不可能把那麼大的土地吐出來,哪怕我們真的魚死網破,他也不可能妥協的!”
朱棣嘆了口氣:“神木的種子……懂得製造寶船的工匠……現在全部在唐人手中,朕和他們談判也是沒有辦法,大明帝國賴以生存在這個大爭之世的利器,卻是被徹底奪走了!恐怕,奪不回來了……”
鄭和也沉默了,這兩樣東西,確實是太重要了,如果真的弄不回來,大明帝國,恐怕再也沒有恢復故土的機會了。
朱棣長吟道:
“牀頭孤劍空有聲,
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髮愁濛濛,
干戈況滿天南東。
來孫卻見九州同,
家祭如何告乃翁?”(宋代林景熙讀陸游《示兒》後所作《讀陸放翁詩卷後》)
(《示兒》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朱棣吟罷,淚滿衣襟,他長嘆道:“亡國之君,不過如此……”
鄭和等人,悲從心來,回望故土,心中鄉愁,不可遏止。
然,悲痛之後,他們還是得面對現實,大明本土已經完蛋了,百分之九十九奪不回來了,現在的他們,必須要得到神木種子和那些工匠,不然的話,就真的不可能反殺了。
他們在這件事情上面並沒有瞞着大唐帝國的談判團,事實上,他們也不可能瞞住,畢竟是遲早都要提的。
他們已經做好了大出血的準備,他們只希望姬長安能退一步,給一些種子和工匠給他們,不然的話,再過幾年,他們恐怕連自保都難了。
姬長安很快就知道了這個消息,他面對朱棣他們的要求,也沒有召開內閣會議,而是直接讓魚朝恩筆墨伺候,他口述大唐帝國需要的條件。
姬長安沉思片刻,然後開口說道:“告訴談判團,和談可以,種子和工匠也可以給他們,不過卻有條件;第一,明國必須全面退出大唐海域,流求必須還給大唐,同時簽訂盟約,十年之內,不可封鎖海域。”
“第二,種子只能給他們十顆,至於工匠,可以給他們百名,但是必須要分爲三批,每一年,給一批工匠給他們……接下來的話不要告訴明人,告訴負責交易的人,不能把掌握完整寶船製造流程的工匠給明國,必須分散開來,懂了嗎?”
魚朝恩連忙點頭,然後仔細的寫了下來,姬長安看了看,確定並無謬誤後,便讓人直接送交內閣。
這件事情,姬長安沒有精力一直跟進,他準備交給內閣,然後到時候過問進度。
魚朝恩仔仔細細的把印着姬長安私印的紙張摺好,然後往太極殿而去,姬長安見魚朝恩走了,於是重新拿起桌子上面的《東周列國志》讀了起來。
《東周列國志》作者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
這部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歷史。
不過姬長安手上的並不是馮夢龍寫的,而是通過系統兌換出來的。
《東周列國志》其實和三國演義差不多,都是演義類小說,姬長安輕聲的評價着:“縱觀東周幾百年,無外乎一個‘亂’字,亂世春秋,父子相殘、兄弟相爭、父奪子愛,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並不足爲奇。
春秋時期,多有謀國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軫、寧俞、趙盾等,也多有謀國之君如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晉悼公、楚莊王、秦穆公等,但之後,謀國之君和謀國之臣皆越來越少,後幾近滅絕,多出將才而無相才者,也多爲遊說之人,再之後,只剩家養士人的君子,當然如信陵君這些也堪爲國才,但所養之士少有用者。
再之後,僅剩將領之才了,將領之後,就只剩貪贓枉法、賣國賣家的郭開之流,惟秦王政爲治國之君,任人唯賢,下面也有一幫如王翦、李斯等的能臣,也難怪秦能併吞六國而統一天下。”
姬長安將《東周列國志》丟在桌子上,這書他已經看完了,這裡面,有一些內容並不符合史實,如秦孝公臨潼鬥寶等,同時也充斥着封建倫理道德和天命論的說教,在姬長安看來,這書也只能打發打發時間罷了。
現在姬長安還是讀史居多,大唐史館,有一些,歷朝歷史代的隱秘記載,現在他主要是在讀那些。
姬長安正準備放鬆一下,一個人,卻是闖了進來,姬長安擡頭一看,居然是謝冉……姬長安心中,疑惑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