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工業化的基礎

夏末的京城,陽光透過稀疏微敞的雲層,灑在這座金粉之城上,微風中夾雜着淡淡的草木香氣,偶爾還傳來遠處有氣無力的蟬鳴。

朱雄英身着錦袍,騎着駿馬,在蔣𤩽等錦衣衛的護衛下,趕往城外不遠處工部軍器局的冶鐵所。

之所以要去冶鐵所,是因爲這次長江入海口的洪水肆虐,讓他意識到大明現有的土石結構已無法滿足抗洪等工程的需要,而且那句話怎麼說來着?要想富,先修路。修路總不能修土路,修石板路吧?

對於現代基礎交通設施來講,鋼筋加上混凝土的結構已經算是標配了,朱雄英深知,要讓大明更加強大就必須搞出自己的鋼筋混凝土,有這個工業能力才能談得上建立交通運輸網,畢竟大明的經濟重心雖然在水網密佈的區域,但是有些地方的交通同樣不夠發達,而且大明的經濟想要發展,也不可能一直侷限於江南,那麼建立自己的陸路交通網絡,也是必備的。

混凝土好說,技術難度不高,只是水泥這項科技點的進階版,最要緊的其實是鋼筋,這東西大明是生產不出來的。

不過大明卻能生產出大量的鐵,所以現在的問題不在於鐵產量而在於鋼產量,實際上大明的鋼鐵市場是嚴重的需求不足繼而形成的產能過剩,全國的鋼鐵產量一年就能滿足三到四年的需求,官營鐵廠經常開爐一年然後歇三年的樣子,而爲了避免這種生產週期的浪費,朝廷甚至關閉了一部分官營鐵廠,然後把鋼鐵行業開放給了民間。

之所以以前漢朝搞鹽鐵專營,現在大明不限制鋼鐵行業,主要原因還是監管力度的加強以及冶鐵技術長期得不到進步,再加上民營鐵廠不僅要登記備案接受監管,而且也不能獲得品質太好的鐵礦石,所以百姓哪怕去冶鐵,也不能打造兵器.當然,一般沒人幹這事,元朝的時候百姓是真的渴望鐵器,但現在放開了反而沒人太在意了。

然而大明目前還沒有冶煉鋼材的技術,沒有鋼材就不可能有鋼筋,這讓朱雄英倍感焦急,要想讓大明擁有這種技術就必須從源頭上入手,有鐵纔有鋼,他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大明的冶鐵技術是個什麼水平。

而且工業發展方面,重工業也確實比輕工業更難發展,不過好在一開始必須發展的重工業門類也沒那麼多,只要把煤鐵工業發展起來就好。

於是,他決定親自前往冶鐵所考察。

冶鐵所位於京城遠郊的一座山腳下,四周綠樹成蔭,環境清幽,還有河流,跟想象中糟糕的環境不太一樣,朱雄英到達時,工匠們正在忙碌地工作着,鐵錘的敲擊聲和熔爐的呼呼聲交織在一起。

朱雄英和蔣𤩽等人下馬後,把騎乘的馬匹拴在了馬樁上,沒有過多停留,在來迎接的工部官員的引領下,直接走進了冶鐵所。

“院”“所”和“局”這三種子單位,一般都是各部下屬的專營產業,以工部爲例,因爲涉及到的工程和採購的方方面面,所以下面的子單位也很多,有文思院、皮作局、鞍轡局、寶源局、顏料局、軍器局、織染所、雜造局、竹木局、柴炭司、鑄炮所等等以“院、局、所”命名的子單位,主官一般都是大使,副官則是副使。

這些子單位通常由正八品的大使管理,而這裡的“大使”,在明代跟後世的意思完全不一樣,指的是子單位的主管官員,通常有正九品和不入流兩種。

在冶鐵所大使的帶領下,朱雄英邊走邊觀察着四周的一切,心中不禁感嘆這裡的工匠們雖然技藝精湛,但所使用的工具和技術在他看來卻十分落後,車牀什麼肯定是沒有的,先進的高爐也沒有,都是一堆形狀各異的石頭爐子。 在一位老工匠的引領下,朱雄英來到了熔爐旁,只見爐火熊熊燃燒着,鐵水在爐中翻滾着,發出耀眼的光芒,上面還有人從二層一個類似滑梯的東西,用鏟子鏟了鐵砂往熔爐裡面送材料。

“介紹一下吧,這些爐子都叫什麼。”

“這個是大鑒爐,是以耐高溫的牛頭石爲內壁,用簡千石作爲爐門。每一百斤鐵砂配二百斤煤炭,能出四十斤鐵,一爐會下三百斤鐵砂和六百斤煤炭。”

朱雄英看了看,這爐子確實夠大,配套的就得十來個人忙前忙後,有在上面送料的,還有鼓風的,以及收鐵的。

他點點頭,又問道:“那上面這個送的料是什麼?”

“黑沙,就是粗鐵礦砂。”

工匠帶着他們轉向了另一側稍矮的爐子,介紹道:“這個是熔鐵爐,沒用牛頭石,而是雞眼砂石、火磚、紅磚三層隔熱製造的,主要用來生產生鐵。”

“然後這個是白作爐,是用來炒鋼的。”

炒鋼法,字面意思看起來好像炒的是鋼,實際上還是鐵,只不過是把生鐵炒成熟鐵,早在王莽篡漢之前就有這項工藝了,白作爐的作用就是把生鐵加熱成半液態,然後工匠對其進行不斷的攪拌翻炒,跟鍋裡炒菜差不多,這樣的話,半液態的生鐵裡面的碳分和雜質就能不斷接觸空氣氧化,也就能得到質量相對好一點的熟鐵了,而熟鐵一般就用來製作器具從西漢到明初,如今炒鋼法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技術可以說是已經趨近於完美了,沒有什麼太多的改良空間,所以生鐵到熟鐵這一步,其實大明的工業能力是沒問題的。

而跟炒鋼法齊名的,還有灌鋼法,這個都是寫在課本里的,不過朱雄英卻並沒有見到冶鐵所裡有什麼灌鋼法的痕跡,所以忍不住問道:“那現在可還用灌鋼法?”

工匠們面面相覷,最後還是老匠人回答道:“若不是有緊急任務,肯定是不用團鋼的。”

冶鐵所的大使咳嗽了一聲:“軍器局對軍械質量有要求,我不讓他們用團鋼糊弄。”

第288章 釜山第223章 令人驚訝的鋼筋水泥城牆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143章 長命鎖,觀音奴的震驚!第208章 天降暴雨,第二個預言應驗第145章 “上等人與狼”第35章 講《明史》的姜老師第107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第82章 我真是古代穿越者第261章 第一條鐵路建成第163章 先找個狗頭軍師吧!第315章 戰後佈局第233章 風帆戰列艦下水第232章 五京之議第261章 第一條鐵路建成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第50章 沐錦月的決定第96章 關於張居正改革的筆記第164章 登錄在野謀士:道衍第235章 南方局勢第118章 倭寇作亂之根源第63章 如何讓大明擺脫宿命?第149章 五爪龍牀,僭越之罪!第6章 朱雄英的猜想第248章 頓兵於雄關之下第250章 雞翎關破第123章 朱雄英的穿越準備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團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9章 馬皇后病危!第94章 朱標的推測:允炆就是“永樂帝”?第133章 穿越大明第284章 戰機第215章 焦煤鍊鋼法,工匠們的震驚!第106章 藍玉的感激第42章 土豆紅薯玉米種子第188章 第二個任務第196章 保險第135章 靴尖上的大明第21章 名爲“空印案”的未來天機信息!第242章 大明使團的遭遇第210章 抗洪勝利,李文忠的欣賞第266章 大航海第256章 聖賢 盜賊 豪傑第291章 決戰大同江第133章 穿越大明第111章 殿試上怒噴海禁政策的解縉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第257章 “斡脫”第223章 令人驚訝的鋼筋水泥城牆第126章 陰陽炁海最後一次開啓第45章 日防夜防,家賊難防第185章 塌坊建立,第一個任務圓滿完成第4章 我原來是穿越者?第165章 來自道衍的信息第54章 清朝滅亡明朝?朱元璋的驚駭!第315章 戰後佈局第234章 皇室海上貿易第54章 清朝滅亡明朝?朱元璋的驚駭!第37章 老登,該爆金幣了!第14章 馬皇后:把藍玉和李景隆送下去第13章 醫學奇蹟,戴思恭的震驚!第317章 新時代的到來第206章 壓縮餅乾帶來的震撼第206章 壓縮餅乾帶來的震撼第93章 朱棣:好侄兒,放學別跑!第114章 “勝利號”風帆戰列艦圖紙第274章 日暮途遠第41章 北失南補第74章 鄭和下西洋?第4章 我原來是穿越者?第249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1章 爺爺,我想你了第211章 在皇室成員中威望的樹立第301章 廟算第101章 爺爺想做海貿生意?缺錢有辦法啊第122章 秦嶺中發生的咄咄怪事第3章 爺爺你穿越到大明瞭?第171章 將信將疑的兩位藩王第264章 海賊王陳祖義第283章 女真人的襲擾第211章 在皇室成員中威望的樹立第155章 被皇帝認證的先知第260章 太湖蟲洞的開啓第208章 天降暴雨,第二個預言應驗第156章 先知的恐怖預言第264章 海賊王陳祖義第25章 咱大孫果然是有辦法的!第100章 遠洋艦隊花費,朱元璋的煩惱第109章 千里鏡作用完美髮揮第47章 畝產三千斤!朱元璋的震撼第80章 郭桓案爆發!第289章 支援艦隊的到來第164章 登錄在野謀士:道衍第258章 放寬直隸路引制度第306章 小田劍館第134章 朱雄英的僞裝身份第108章 北元朝廷的困境第190章 離家出走的表哥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