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變

北宋的目的沒有達到,要實現他的目的,太難太難了,北宋所有的鐵路,徹底的蒸汽化改造,先不說能不能實現,北宋是否有能力承接這麼大面積的改造,就算是蒸汽機車,也有些不足啊。

本身,北宋是一點都沒有達到的,可是外交部的出現,就如同打一巴掌給了一個甜棗,也得到了兩個的鐵路的承諾,同時,這兩個鐵路,也會被定海軍第一時間,全程的幫助建設。

在北宋建設了大量的鐵路的前提下,本以爲自己在修建鐵路的技術上面,已經超過了定海軍了,可是見識過定海軍修建瀋陽到汴梁的鐵路,才知道,真正專業的還是定海軍。

專業的施工隊伍,更加出色的機械設備,一個不到500人的隊伍,效率上面,比北宋動用10倍,甚至更多的人力,效率還要快。

這兩個鐵路,都是很長的那種,或許比不上瀋陽到汴梁的,卻也差不多了,在定海軍的施工隊伍全盤接管的前提下,預計半年左右,就能夠通車了。

不是全面的改造北宋的全部鐵路,可是又獲得了兩條,在1000公里以上的鐵路,這個也不錯,也比沒有強,這兩個地方,一個在西北,一個在東南,也都是人口稠密,物產比較豐富的地方,一旦貫通了之後,對於當地的發展,也是非常的重要的。

通過鐵路鏈接這一條線的所有州府,會起到整合和帶動作用,到時候,只要有一條線路,跟汴梁進行相連,就可以形成一個初步的蒸汽鐵路網。

之前的訴求,雖然沒有得到滿足,卻滿足了這麼一部分,本身,在發展了京畿之後,接下來就是京兆和兩淮,沒想到,定海軍給考慮上了,甚至韓琦還在想着,要不要過了年,再嘗試嘗試,說不定,就又要來兩條鐵路。

如果韓琦知道定海軍外交部的原話,恐怕會氣暈了,這兩條鐵路,通行的區域,佔據了人口都是北宋兩成左右,一旦貫通之後,除了各種物資的進出口更加的方便,也等於說另外增加了兩個出口,這兩個地方周圍的人們,出行就方便,而定海軍的這些地方移民,回鄉也就方便了很多,更容易傳播定海軍的情況。

兩淮到涿郡的鐵路,會跟瀋陽汴梁的鐵路聯通,可是他貫通的是兩淮,是山東,甚至還有河北的部分區域得,這麼一個人口稠密的地方。

另外一條,就更加不得了了,伴隨着北宋的發展,更多的是在河南和江南發展,可是京兆這個曾經的龍興之地,也擁有着相當的人口,這裡,可沒有什麼通道,直接從京兆到山西,就出去蒙古草原了。

連汴梁都沒有意識到人口的問題,更別說這裡,一旦貫通,人口流失可以說是非常可怕,因爲這些鐵路基本上都是掌握在定海軍的手中,只要想,每天都可以有大量的人被送出去。

在北宋,沒有邊檢,沒有國境線和口岸的時候,甚至沒有意識到,人口對於國家到底有多麼的重要,人多的時候,對人感覺到討厭,總感覺這麼多的人,要照應下來,可是真的沒有的話,那個麻煩就大了。

當一個生產力先進,並且很有錢的國家,對於另外一個國家動氣心思的,而他還沒有反應的時候,這一條鐵路就會成爲一條生命線,一條向外移民的生命線,無數的民衆,會通過這一條路,去尋找新的生活,而剩下來的北宋,將會成爲一地雞毛。

不說零散上車的,自發的前往定海軍,單純是在密集的列車之中,隨便插入幾個列車,對於整體管理都是由定海軍來操控的鐵路來說,那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北宋的思想,還停留在以前,老百姓沒有路引,是沒辦法出行的,可是在汴梁以北,只要能夠抵達鐵路的附近,就沒有問題了,定海軍,會安排着他們離開,而鐵路的高效率,一天就出去了,以往可能一兩年,纔會流失相當的人數,現在,在鐵路貫通之後,不用很久,兩三個月就非常可怕的。

就跟定海軍在慶曆九年組織的300萬勞務輸出一樣,最終整個轉運的過程纔多長時間,到沒有一個月,如果按照一個月300萬人來計算,可能一兩年的時間,北宋的人口,就跑光了。

蒸汽火車,擁有着強大的動力,一列火車,最少可以容納2000人以上,一天10趟,這就是2萬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這是多少。

之前只有瀋陽到汴梁這麼一條路,可是現在,卻增加了2條,從三個方向,那何止增加了三倍,在汴梁這一條鐵路,在北宋的眼皮底下,都敢動手腳,放在另外兩個方向,恐怕更加的肆無忌憚吧。

實際上,定海軍還有很多的方向,在南方,動脈就是長江,還有長江上面的大的支流,定海軍龐大的運輸力量,塞進一些人,那是根本沒有問題的,整個南方,包括淮河以南的這些區域,除了少部分,是按照明面上,從汴梁出發,走鐵路之外,剩下的,都是水運。

跟火車還遮掩的相比,水運更加放肆,只要是到了碼頭,甭管是長江的碼頭,還是各個河流的碼頭,只要是能夠進入到長江水系的,都沒有問題。

小船走,換中船,然後大船,最後,到了長江中下游,可以開行大帆船的,直接上了大帆船,在下游直接出海,以定海軍的勢力,根本就不必擔心阻擋,也阻擋不了,一旦入海,那就是如龍入水。

別說是北宋還沒有發現這樣的情況,就算髮現了,能夠阻攔麼,這是陽謀,而不是所謂的陰謀,每一個人都有過好日子,過上幸福生活的權利,定海軍就是這麼一個地方,去過的人都說好。

工人的親屬,親戚,甚至是沾親帶故得,在一次次的回鄉之後,擺在實際上面的例子,證明了,定海軍真的是一個好地方,可以改變一生的地方,一次不相信,兩次不相信,真正擺在面前的,對方徹底改變一切的,你能還不相信麼?

慶曆九年人口流失還不明顯,到了慶曆十年,整整一年的時間,持續流失了700萬人以上,加上務工人員,幾乎就是一個千萬的損失,聽起來不起眼,要知道,遼國在巔峰的時間,人口也就是千萬上下,最多也不超過一千五,也就是說,一年的時間,流失了一個遼國的人口。

這還不是最終的結果,當一東一西,兩條鐵路貫通,有三條可以外出的通道的時候,定海軍準備了兩年的龐大計劃,終於開啓了,這個計劃,被趙信惡趣味的取名爲和平演變。

這個和平演變,不是宣傳和轉化,讓這個國家本身起動亂,這一點不是趙信願意看到的,如果想要統一的中國,以定海軍立國的實力就足夠了,不用多了60萬大軍,分成3個方面,穩紮穩打,北宋有什麼能夠抵擋有着火槍,火炮在內的近代軍隊,多少人都填不進來。

沒有選擇武裝統一,而是現在這樣慢火亂燉的方法,保證北宋的穩定和平靜,在底下采用釜底抽薪的手段,方向是北宋的人口,一旦人口大規模的損失,實力上,有相差甚遠的前提下,北宋還怎麼搞,本身實力就差,又失去了最基本的人口,當人口真的降低到一兩千萬的時候,北宋自身也就離心離德了。

沒有人發現這一點,當然了,也跟人口流失不快有關係,可是關於定海軍,關於北方的新的幸福國度的消息,在北宋底層之中開始迅速的蔓延,漸漸的,有一些自發的想要去工作的人,這些人甚至是北宋官員送出去的。

自發的人員,他們沒有能力到達定海軍,可是尋找宣傳的官員,官員們之前採用的是攤派,用三抽一,或者四抽一的方法,現在,有主動的,當然不管這個了,直接的送去,還能夠賺到不少錢。

時間慢慢的過去,又是一年過去了,慶曆十年這個對於北宋和定海軍同樣重要的年份,平穩的過去了,這一年,雙方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這中間,甚至還以北宋的發展更快,整個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原因很簡單,從一個的普通的封建王國,變成了初步擁有工業的王國,同時依靠着出外務工的管理費,有獲得了幾億資金,整個北宋的財政收入,一下子暴漲了十多倍,這是之前任何一個時期都不會擁有的,最關鍵的是,北宋還是在財務數字大規模的增長之下,要對比幾年前,慶曆四年變法時候的收入,那就是上百倍了。

看起來,整個北宋的中樞,有錢了,大規模的項目連連的開出,整個北宋的經濟景氣指數暴漲,單純官員的薪水都漲了幾次,同時,一些固定的人員,也不停的增加,北宋原來爲止頭疼的官僚隊伍,一下子,再也沒有問題了。

錢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之前北宋的問題,確切的說,應該是收入跟支出不對等的問題,無論是北宋的官吏隊伍,還是禁軍和廂軍的配備,都能夠算是比較先進的,80萬禁軍,放在財政狀況好的時間,這算什麼啊,可是卻成爲了北宋沉重的負擔,一直到慶曆四年之後,趙信和定海軍的橫空出世,這才徹底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相比較而言,定海軍也在快速的發展的,可是這個發展的步伐,並不是非常的快,因爲定海軍的體量已經非常的龐大了,在這麼龐大的體量之下,別說是好幾倍,哪怕是一成,甚至一分,都會完爆整個北宋的經濟增長,這時候,就是慢慢的累計實力的。

一些體制,科技,甚至是工業的變化,都是潛移默化的,逐步的累積的,從量變逐步的進入到質變的,這個步伐邁進的並不是很慢,可是跟突然變化的北宋相比較起來,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北宋確切的說,是在定海軍的全面支持下,才獲得瞭如此巨大的發展,一個管理費,就能創造北宋4倍以上的歲入,6億貫的管理費,比起北宋任何一方面的收入都要多的多,就算是100多個工廠都打不到這樣的程度。

爲什麼會這樣,是趙信好心,還是趙信爲了仁宗解憂,都不是,和平演變,已經進行到了關鍵的時刻的,慶曆十年的春節,定海軍是早有準備,提前了1個月開啓了春運。

一年的時間,不但完成了3條鐵路,同時,對於最爲繁忙和關鍵瀋陽和汴梁的鐵路,也進行了雙線和三線的鋪設,也就是說,在原有的狀態下,整個通行能力,提升了3倍以上。

同時,調動了的大量的蒸汽機車,極大的發揮了這一條鐵路的作用,哪怕是因爲,現在沒有大規模的種植橡膠,只能夠通過杜仲等含橡膠植物,進行的提取,產量是固定的,之前的提取效率比較低,現在,大大的不同了。

定海軍的科技發展水平,遠不是北宋能比的,一些實質性的誘惑,加上本身的努力和投入,關於杜仲膠的種植和提取,取得了相當的突破,一些先進的萃取技術,可以讓他的提取效率提升5倍以上,這就從側面上,增加了的橡膠的產量。

杜仲在北宋,有較多的種植,再加上定海軍緊急的種植和嫁接了一批,或許無法跟橡膠樹相比,卻也可以支撐小規模的橡膠產業,或許無法大規模的拓展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單純是蒸汽機使用橡膠,已經是夠用的。

這個變化,在慶曆十年10月開始,蒸汽機的生產速度,就開始暴漲,以每月提升30%的速度,在一個冬天,提升了好幾倍,火車機車也是重點,批量生產的火車機車,不但鋪滿了整個定海軍的土地的,也向北宋方面給予提供,在三條新建的鐵路線上,不再是從定海軍調動的火車頭,他們自己也擁有一部分固定的火車頭。

這一場春運,也是和平演變計劃開啓的時候,爲此,定海軍進行了全方位的準備,最早的準備甚至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三百五十九章 上賊船 交易到位第二百四十四章 錯過機會第七百一十六章 行軍方法第八百三十章 通信手段第四十九章 斷後第一百二十四章 發現疑點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二百三十五章 瞭解元昊第五十一章 防禦軍械第五百三十四章 風帆戰船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二百九十一章 貨幣流通第五百九十二章 私塾和有機物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六百五十四章 縱橫遼東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三十六章 盤點收穫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五百九十五章 後續發展第二百二十八章 無奈、安營第一百一十八章 禁軍實力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三百零四章 懸旨匾後第九十六章 打臉啪啪啪第四百七十二章 破冰船第四十四章 開門見山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一百五十五章 分銷代理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八百五十六章 飼料廠第七百零五章 北方大本營第三百五十八章 無人區第五百九十五章 後續發展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三百一十四章 東京的消息第三百七十一章 馬的作用第五百三十一章 誤差和燈塔第三百五十七章 染血草原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能作戰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語道破第二百二十八章 持久戰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進和保守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才和效率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六百六十一章 北伐之前第四百三十三章 狄青吃驚第一百六十五章 滲透和反滲透第八百八十一章 火車衝卡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五百零五章 殘酷誘餌第五十二章 絕處逢生第五百四十一章 遠洋貿易第三百四十章 遼宋靈州合約第五百二十二章 棉花和帆布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七百三十六章 定海現狀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四百零九章 糧食和國運第八百二十九章 勞務派遣局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一百八十章 棱堡的可怕第三百一十六章 雲臺山島第五百一十一章 難得的機會第六百一十九章 繼續爭奪第二百八十八章 當百鋼幣第四十六章 羌族遊騎第八百六十二章 美洲探索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觀禮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海現狀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二百六十二章 實驗部隊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盜攻略第八百六十六章 戰爭結束第三百零四章 懸旨匾後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業指標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四百一十四章 開墾水田第八百六十一章 極限種植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三百七十五章 甜蜜煩惱第三百零一章 出頭的炮灰第七百四十五章 演習開始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