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馬加力是馬力

趙信得到西北戰局的消息,開始啓程的時候,並不知道,事情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的,當時,還沒有頂級絲綢,跟遼國的交換,幾千匹的絲綢,居然換到了大量的牲口,讓靈州合約的交易數量,從原來1300萬頭的牲口,變成了兩三倍的樣子,同時馬的數量也大大的增加了。

可是哪怕不知道這些增加的,之前靈州協定,也有差不多200萬匹馬,他的目的,就是爲了那幾百萬頭馬。

把馬用在軍方,或者是用在商會的長途販運上面,是最不可取,不但不可以促進商業的發展,反倒會延緩。

有人說了,商會就是因爲缺乏馬,這纔會大量的購買,着看這一次的渭州交易,就可以看出來。

可是,這個利潤,只是對於商會的利潤,商人是爲了追求利益的,他會主動的降低價格麼。商會投入了巨大的資金,放在馬上,勢必要收回成本,那麼運費依然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準上面。

大名鐵匠作坊的改革,如果出現在普通的商人的手中,最終的結果會如何,可以毫不客氣的說,絕對不回如同趙信這樣,主動的把價格降低到30文左右的價格,甚至在接連的技術提升之後,大幅度的降價。

商人永遠都是追求利潤的,當70文能夠賣掉的時候,誰會想到60文能夠賣的更多,甚至是50文?

這跟古代商人的創新能力不強有關係,很多時候,古代商人,都會拿着一件東西,然後賣一輩子,這是通病,在一生的事業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會主動的降低價格,那不是把手中的錢向外送麼?

趙信有足夠的產品,可以賺到錢,同時,也希望定海軍的產品,都是最廣泛的,面向整個大衆的,如果剛開始的產品,就搜刮一批,把,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市場,給搜刮乾淨了,後續的產品還怎麼推出。

可持續發展,用高工資和待遇,培養出來一個更加廣闊的市場,這纔是應該做到,這也是趙信花費巨大的力氣建設鐵路的根本原因。

按照2000裡的鐵路,總投入在700-800萬貫來計算,20萬公里,差不多就是7到8億,這在北宋,是一個龐大到可怕的天文數字,卻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數字。

運費是制約着商業化的最大的問題之一,有些時候,比起厘金和關卡更可怕的。

厘金會增加成本,但是總體不多,涸澤而漁的畢竟是少數,運費卻是海量的增加,甚至無限量的。

拿着汴梁到西北,2000裡的運費,一石達到5貫的可怕成本,讓任何一個銷售價格在一石20貫的產品,都沒有長途販運的價值。

商業化,不是要製造高價值的產品的,雖然定海軍也佔據了一些高價值的產品,可是這些不是主流,看趙信介入的這些領域,饅頭,鋼鐵,肥皂,這些無不是人民接觸的,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

趙信用工業化帶來的效率和成本控制,成功的讓他的產品,開始在五大水系銷售,可是一旦超過了200裡,所有的優勢,將會蕩然無存。

水運低廉的成本,讓定海軍的商品,可以快速的佔據市場,五大水系附近,可以說是北宋最爲富庶的地方,也集中了三分之二的人口。

可是市場,誰會覺得不夠大,已經開發出來的成熟的市場,他們能夠賺取的資金不少,可是未開發的地方,就真的不行麼。

從某種程度上面,這些地方,更加適合工業化的環境。

運輸,講究的有來有往,後世的一些大貨車,除非是真的趕時間,否則的話,誰會放空的回來。

一次運費幾千上萬,如果真的放空回來,油費和過路費要自己承擔,跟這個相比,等幾天,在貨運部配貨,這也沒什麼,有時候,倒黴的情況下,會在異地登上十幾二十天的時間。

北宋這種情況有相對比較明顯,那些已經開發的市場,那些發達的,靠近水系上面的市場,更多的是買方市場,他們或許有一定的資源,卻已經被開發的差不多了,他們更多的是購買定海軍的產品。

因爲航運來說,有嚴格要求,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效率,才能夠產生集羣的效用,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很多定海軍的船隊,回來就是打空的。

這在短期,在定海軍的產品,利潤率較高的情況下,是可以接受的,這樣增加了效率,可是一旦利潤率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線上之後,就不行了,着代表着巨大的浪費。

那些未開發的地方,基本上都是資源豐富,發展比較慢的區域,他們因爲交通,或者其他的原因,守着寶山沒有辦法應用。

拿着交通不便的大山來說,無論是山林之中的珍貴數目,山珍,各種的水果和動物,這些在汴梁,或者是一些大的城市之中,都是非常暢銷的,只不過高昂的運費,還有繁雜人工,讓他們沒辦法送出去的。

在運費降低到足夠低的程度,按照現在馬的利用率來說,最少可以降低馬車的運費的500倍,至於降低人力運輸的,就更多了,可能會超過1000倍,也就是說,原來一石五貫的運費,可能就降低到十幾文,甚至是更少的程度,這種情況下,大宗商品,甚至原料的運輸,就成爲了可能。

一些邊遠地區,未經開發的資源,運送到定海軍,然後再通過的生產製造,變成產品,這就會形成一個可怕的良性循環的。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面,還可以開發出客運,旅遊,甚至是一系列的方法,這個綜合利用是巨大。

現在趙信還不知道,這個馬的數量從200萬,暴漲到了500萬的,還在想着,如何說服中樞,把200萬之中絕大部分給拿出來。

看起來,一共200萬,要拿出160萬,應該是很大的比例,可是趙信感覺問題不大。

原因很簡單,200萬匹的馬,要進行的處理和銷售,這並不容易,而鐵路,哪怕是由的定海軍來投資,也不可能全部都掌握在定海軍的手中,中央要是不拿出一定的股份,那是不行的的。

以前,最多是趙信吃點虧,讓出一定的份子,可是有了海量的馬,這就不成問題了,中樞本身就掌握了龐大的資源,投入2萬匹馬,就是200萬,就很自然的佔據了一條鐵路的一部分的主權。

然而依靠鐵路來養馬,這更不是問題了,鐵路的利潤到底有多高,甚至到21世紀,都是非常有利潤的。

連清朝那樣入關的鐵路,一個實驗性的,不考慮成本和流量的鐵路,居然能夠在幾年之中收回成本,更別說富庶的北宋,單純物通四方這一點上面,就足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了的。

或許對於軍隊和北宋朝廷來說,要養活20萬,甚至更多的馬,需要的數量,可能是一個天文數字。

可是對於商業來說,完全不是問題,連商會的馬車,都可以快速的回收成本,最多也就是三到五年,對於可以把運輸的效率,提升500倍的鐵路來說,更加不成問題,哪怕是大規模的降低運費,也同樣可以,相對於鐵路的盈利,馬的耗費,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個部分而已。

趙信不知道,現在又有一個新的問題,要落到他的頭上。

馬的總量不是200萬,而是500萬,別看只是提升了2.5倍,可是總體的難度,會上升幾個檔次。

這也是韓琦此時此刻,不得不開啓渭州交易市場,甚至放低姿態跟這些商會進行討論的根本原因。

這些,對於趙信來說,同樣不成問題, 500萬匹馬,只是定海軍的鐵路,就消耗了4成,其他的,也可以廣泛的應用到各個領域,

同時,火車的出現,對於馬車來說,並不是取代或者打擊的問題,而是一個相互配合的問題。

火車替代馬車,只是讓馬車失去了長途販運的利益,可是在短途,在車站到倉庫的最後一步,總不能夠依靠人力來解決。

或許馬車在長途販運上面,不如火車,可是靈活的最後一步,包括家家戶戶,在城市之中,有條件的情況下,路面環境比鄉村好上很多,這樣效率就更好了。

單純一些大城市,在商業繁榮,還有人均收入升高的前提下,馬車的使用量應該不會低。

當人均年收入是20貫的時候,一輛150貫的馬車,這是一個很難以實現的願望的,可是當一個人的收入是100貫,甚至200貫的時候,還是這樣麼?

定海軍已經保證了人均收入在250貫以上,未來,當定海軍在北宋的人口比重之中越來越重的時候,這個比例會加大的。

這是將來的事情,甚至是經濟發展和鐵路普及之後的事情,那需要時間,未來北宋獲取馬的渠道會更多,說不定,又有很多馬流通進來,甚至本身的基數得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增長率也不會少。

可是同樣,其他方面,消耗也不會少,在蒸汽動力沒有成爲主流之前,任何大規模的工業,都需要動力,那麼馬的就成爲了必然的選擇。

既然把馬力作爲了一個單位,那麼很自然的,他們就會成爲動力,在定海軍,甚至北宋的很多地方的,添磚加瓦。

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五百七十一章 戰時倉庫第三百零五章 兩重天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麼可能第二百七十章 長弓入禁第一百六十六章 迷茫的孫吉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七百九十八章 簽訂合約第八百八十三章 仁宗之意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二百七十章 長弓入禁第六百五十一章 海上登陸第一百九十三章 二級戰爭卡牌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四十四章 開門見山第二百四十八章 勝利的錯覺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糧食第二百二十四章 化緣和暗喜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語道破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四百六十七章 啓程汴梁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測和支持第五百五十四章 辦公大樓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場建設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八百八十三章 仁宗之意第四百五十七章 糧食跟王朝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三百七十六章 破壞測試第七十九章 折服、蟄伏第一百零二章 軍隊的野望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三百七十三章 訴求和擴大第二百九十五章 絕對不行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三百零一章 出頭的炮灰第八十七章 訓弓第三百三十一章 秘密武器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四百四十五章 遼國鉅變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禮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場勘察第三百三十八章 武器也可以麼?第二百三十三章 長弓的古怪第二百八十七章 硬幣圖案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蓋攻擊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八百六十五章 深入大洋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八百五十四章 邁向遠洋第三百三十五章 知難而退麼?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觀禮第二百五十章 震動大名第九十五章 正確方向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一百五十二章 熱情和逢集第六百六十九章 逃出生天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八十三章 簡單與複雜第六百九十三章 南攻北進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運和新鐵路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島基地第六百四十六章 拆掉函谷關第三百二十二章 韓琦的後手第一百九十六章 護城河第二百九十一章 志不在此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四百六十三章 玻璃窗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三百八十五章 接待困擾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倫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瀋陽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和國運第四百五十五章 未來的路第八十七章 訓弓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八百二十二章 引發轟動第一百六十一章 易容術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糧食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三十三章 王家十七第八百五十九章 膳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