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船舶研究所

在拿下遼國之前,定海軍的主要目的,就是奪取土地一塊,土地是一切的根基,沒有土地,就沒有糧食,更沒有人口的,就算是有財富,也是無根之水,無緣之木。

當時趙信穿越的地點是北宋,也就是說,在沒有大的意外的前提下,他能夠發展的區域,也僅僅是東亞周邊。

在東亞,可以供定海軍長期發展,擁有渾厚根基的土地,當時的節點上面,首選就是遼國,然後是北宋,甚至退一萬步說,朝鮮也可以選擇,他們都可以支撐定海軍快速的發展。

在除了北宋和遼國之外的國家之中,日本和朝鮮差不多,甚至從資源和強大程度上面,日本比朝鮮是高出一籌的,可是在這個國家根基的選擇上面,日本是不能選擇的。

雖然看起來,日本跟朝鮮差不多,可是日本是一個島國,島國天然的劣勢,讓他沒辦法擴張性發展的,定海軍在佔據了濟州島,琉球和北海道之後,整體的面積上面,已經不會比日本三島小多少了,佔據日本,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好處,反而要地處一個地震帶上。

朝鮮就不一樣了,它是一個半島,雖然北方多山,不容易向外發展,可是怎麼說,也算是跟大陸相接,無論是跳板遼東,或者是繼續向北,都是不錯的選擇,這是在遼國和北宋無法選擇之後的唯一的路。

現在,不用走這麼一條最艱難的路,因爲實力加上幸運,定海軍在極短的時間之中拿下了遼國的,擁有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積累了3000萬以上的人口,可以說,根基已經打下了。

只要把定海軍的工業,移動到遼國,並且發揚光大的話,整個發展是不存在任何的問題的,拿下整個東亞只是時間問題。在這種情況之下,在不對北宋動手,擴張領土的前提下,向外,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穿越者的優勢,就是在選擇上面,看起來,在佔據了整個遼國,似乎有無限的發展可能,可是除了向南,拿下北宋的土地之外,其他的地方其實都是坑,不但消耗時間巨大,還容易陷入泥潭。

甚至說,從海洋上面走,大部分也是坑,這一點從後來的鄭和下西洋就可以看出來。

後世鄭和下西洋,核心是爲了彰顯國威,實現那種萬國來朝的天朝上國,可是爲什麼無法繼續下去,不就是沒有耗費太大了,白白的花費,成爲了一個非常奢侈的,帶回來的東西,無法彌補花銷,自然而然,就廢止了。

當然了,也不是那麼的簡單的,其中有很複雜的原理,一些大家族的狹隘的思想,加上主流皇帝和大臣們的錯誤,讓這個中國最容易崛起的時代的,被錯過了。

鄭和下西洋的時代,最初的一次是在1405年,也就是明永樂三年,有說是爲了尋找建文帝,這是野史不可考,可以證實的是,從1405年開啓的第一次航海。

無獨有偶,15世紀上半頁,也同樣是大航海時代開啓的日子,地理大發現的起點,也是在同樣的時候。

東西方在同樣的時間點上面,開啓了航海時代,在15世紀的上半頁,是整個世界航海史上面,波瀾壯闊的一幕。

這一幕同時開啓,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這兩個航海時代的開啓,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甚至在最初的時候,鄭和下西洋絕對是正規軍,是王國推動的,在當時,明王朝的手工業和航海業已經達到了巔峰,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一共有200多艘船,其中寶船有62艘,一共是接近3萬人的龐大的航海。

此時此刻的歐洲,卻是單獨的小船,或許比起過去大了一些,大部分都是在100噸以下的,別說跟大型的寶船相比,就算是中型船舶相比,都相差甚遠。

最終的結果卻是兩回事,以遊兵散勇,甚至多是一艘船的冒險的歐洲航海家們,哪怕是無數人葬身海底,也願意不停的探索,最終,以無畏的勇氣,發現了美洲,非洲,獲得了地理大發現,也一舉奠定了歐洲開啓地位。

與此相比,經過了7次航海,創造了史無前例創舉的整合,最終,停止了航海,連寶船的圖紙也被認爲是不詳,而被燒燬了。

在明朝初期,都能夠興建3萬料,甚至更大的寶船的明王朝,到了末期,甚至連一艘普通的大型帆船,都興建不了,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哀。

如果說,趙信不是穿越者,只是一個幸運的普通人的話,站在目前的這個地步,他可能也會向南,向西,因爲那裡有歷史記載的國家,有可以交易的人,是最容易產生結果,並且產生財富的。

在這個時代的東邊則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洋,從來都沒有人知道,在遼闊的大洋的另外一端,到底有什麼。

清楚知道歷史和地理的趙信,很清楚,東邊纔是未來,在大航海時代之中,東邊絕對是毫無爭議的第一序列的。

美洲,擁有王國崛起的根基,就算是定海軍再怎麼的猛,再怎麼的發展工業,當人口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須要擴張,不擴張的話,單純養活幾億民衆,就已經讓王國操碎了心,再怎麼強橫的工業,面對着沒有飯吃的民衆,也會被撕的粉碎,除非是實行計劃生育。

那是不可能的,王朝的控制,加上禮教方面,這樣的方法,根本就沒辦法實行,不說執行力度怎麼樣,真的強硬的執行下去,說不定,就是一場風暴,當然了,風暴過後,戰爭到來,人口大量的死傷,最終,王國會歸於穩定的。

可是這是趙信願意看到的,作爲一個穿越者,都給北宋,給中國建起了基本的現代化了,再回到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上,那不是扯淡麼。

那麼儘可能的深挖,讓原來的土地,蓄積量更大,比如說,化肥,良種,科學種植的方法,各種工具的使用,增加勞動效率和糧食產量,這只是一個方面,定海軍正在努力的提升這一點,在某些區域已經有了明顯的效果,一些基本的農田的產量已經超過了3石,如果算一年兩季的話會更高。

這些是普通國民糧食的基礎,然後引入三大作物,進行合理佈局,以目前整個定海軍加上北宋的面積,可以養活10億人。

10億人,以目前定海軍加上北宋1.5億左右的人口來說,可以翻接近2翻半,哪怕是按照定海軍這樣,瘋狂擴張的增長方式,也需要25年。

25年,是把整個東亞所有的人口,都按照定海軍的標準,以定海軍的醫療程度和生育率爲前提做出來的。

實際上,就目前的定海軍,基本上達到了這樣的一個生育率,北宋那邊,還有一些遊牧民族,他們的人口增長率,遠沒有定海軍這麼高,就算是從北宋獲取人口計劃獲得成功,定海軍的人口也只是會達到7000萬左右,這樣算下來的,最最少有40年到50年的時間。

趙信也非常的清楚,這樣的生育率,不可能持久,特別是當小家庭,還有個體生活深入人心的,整個生產力和人均收入不停的提升的前提下,生孩子,未必會成爲第一要務。

這一點,從後世可以發現,越是發達,生產力越高,資本強橫的國度,生育率往往都是降低的,高的福利待遇,帶來的好處,讓帶孩子養孩子成爲了一個困難的事情,一些安與享樂的,根本不願意生孩子。

哪怕按照現在的生育率,有個40-50年的時間,對於定海軍而言,已經足夠了,才5年的時間,定海軍就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荒島,發展到現在,一個可以消滅遼國,輕鬆幹掉北宋的龐大的帝國,三五十年之後,當一代代,受到了嚴格教育,並且在趙信的啓發之下,瘋狂發展的定海軍,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蒸汽機肯定是可以研究到非常高的程度,普及到整個中國,可以進入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這個意義上面,應該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達到極致的程度。

有趙信這麼一個穿越者,他肯定不可能專注於一種,內燃機也會出現,電力發展,這幾乎就是20世紀中葉的程度,這個程度之下的中國,還擁有10億的人口,在世界上還有敵人麼,甚至在電報和航海,甚至是飛機出現之後,國土的面積就可以進一步的擴張,整個世界,所有肥美的土地,將會成爲定海軍的花園和自留地,哪怕這些土地和人口分裂出去,只要人種還是黃種人,就可以接受,這也就可以基本形成定海軍的目的,一個以黃種人統治的世界。

正因爲這樣的認知,趙信根本就不會去弄那種中國式帆船,只是追求大而聞,直接上經過了中國技術,還有未來技術魔改過的西班牙帆船,在這個達成了一個程度,擁有了大規模的遠洋航行能力的時候,並且藉助着這個運輸能力,成功的拿下了遼國之後,繼續的向北,向東,尋找美洲的軌跡,就成爲了必然的。

在整個定海軍的科技序列之中,最高的,就是研究各種船隻的,如果不是蒸汽機的數量太小的,定海軍已經準備上動力船舶了,動力船舶纔是未來的方向,僅僅靠着風力這樣的自然之力,不可控性太多,這對於社會和物流的發展,不太合適,未來的發展,必須是可控的,可持續的。

積累還是不夠,連風帆戰艦都沒有徹底的吃透,貿然的上鐵甲艦,這就等於是拔苗助長,走的太快,容易扯到蛋。

如果未來,當蒸汽機,內燃機,或者是電動機,能夠小型化的時候的,把他裝載風帆戰艦上面,作爲輔助的設備,這個未嘗不可,可惜在這個時代,風帆,還是唯一在大海之中航行的。

定海軍用了6年的時間,從無到有,擁有了一個可怕,生產力非常強橫的造船基地,現在定海軍的遠洋噸位,已經超過了2000萬噸,這個是極爲可怕的。

就算是每一艘船3000噸左右,也需要7000艘遠洋船隻的樣子。

在6年的時間之中,不但累積了大量的有技術的工匠,擁有獨立操作能力的,就有3000個以上的,他們可以單獨的督導一艘船的興建,這些是整個造船業金字塔塔頂的人物,可是他們不是重點,也不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葫蘆島,這個因爲造船和航運而興建起來的城市,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就已經擁有了超大型港口的根基,從定海軍,還有控制的其他島嶼過來的各種物資,通過定海軍,規模龐大的船隊,源源不斷的運送到渤海灣,然後通過一連串的鐵路,運送到定海軍的各個地方。

沿着渤海灣,在合理的地方,興建了最少12個港口,這樣才能夠分流如此可怕的運力,葫蘆島的壓力減緩了之後,葫蘆島的另外一個功效被開發出來。

定海軍的船舶研究所,還有軍事船舶研究所,都已經搬遷到了這裡,集中了定海軍最爲出色120個造船工匠,還有最少千名專業的,學習過流體和物理學的新式學生,被分配到了這裡的,成爲了研究所的一員,甚至連趙信,也時不時的到達這裡。

趙信或許不懂船,可是作爲一個歷史學家和軍迷,哪怕沒有後世那些大神那樣,可以憑空用手工,弄出來一個比例尺非常高,精度非常高的船模,可是基本的形狀還是可以的。

西班牙大帆船,就是在趙信畫圖,確定要點,然後在衆多工匠和研究員的努力下完成的,這麼一個階段性的成績,這並不是最終的結局的。

趙信有着很清晰的看法,科技永無止境,在船隻上面,也同樣如此,只有更強,更厲害的船舶,才能夠征服海洋,帆船甚至也只是起點,未來蒸汽動力,內燃機,電力驅動等一系列的船隻,纔是真正征服海洋的存在。

哪怕是現在,立足於西班牙大帆船本身,也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最少有20多個小組,近500人,在對着這個方面研究,並且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效果。

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六百一十章 海戰爲先第八百一十三章 攻略歐洲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第二百七十九章 他還活着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第七十九章 折服、蟄伏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五十三章 器械固守第六十九章 省力裝置第六百零五章 新式長弓第八百七十九章 兩縱兩橫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口提議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六百九十章 一等戰列艦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第七百二十三章 暴露了!第二百九十五章 開港洪澤湖第一百二十一章 磚和水泥第七百三十一章 神秘覲見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二百三十六章 後悔和憤怒第八百五十六章 飼料廠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七百一十六章 行軍方法第八百二十三章 管理費磋商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三百三十八章 武器也可以麼?第三百五十一章 貴妃探家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六百六十三章 全殲遼軍第一百二十八章 漫長燒結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豬下水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七百七十六章 韓琦出發第二十章 北宋縣城第二百零九章 團練成軍第三百二十章 逃出生天第五百零五章 殘酷誘餌第一百一十二章 謎團真相第三百六十六章 靈州和議擴大第四百八十六章 水泥預製件第四百一十七章 變法隱情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測和支持第八百五十一章 東南亞之戰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論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八百五十三章 飼料產業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一百二十五章 路布蘭法第七百八十四章 輪船的研究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七百八十四章 輪船的研究第八百五十二章 玉米培育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七百九十八章 人口增長第三百六十八章 兩邊交易第五百五十七章 人選確定第二百四十四章 錯過機會第一百二十八章 漫長燒結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二百一十三章 香水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三百八十二章 開幕前夕第四百八十章 鉅額飛票和八音盒第四百一十章 保守派第八百章 國宴全席第八百四十七章 有線電報第十八章 驚喜連連第十五章 金槍班值第七百二十五章 水面之下第三百三十一章 秘密武器第一百章 便宜硬道理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三百一十八章 屠城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五百零九章 數據分析第七百零五章 北方大本營第六百六十四章 箭雨掩護第六百九十七章 北宋新皇宮第五百四十九章 改良農具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二百三十二章 轉運倉庫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六百七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六百五十七章 發展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