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鄭老二估計沒錯,他的大嫂,鄭老大的妻子還真有說過。
相比較鄭老二,鄭老大還有小妾呢,再加上他不會賺銀子,嚴格來說,一直靠鄭老二做生意養活。
所以,大房過日子,一直挺緊巴巴的。
鄭老大的妻子還好,本來就是大戶人家的小姐,陪嫁很多。
光靠陪嫁收租做生意也能過日子。
嫡子娶的媳婦也不會差,而且在臨安,鄭老二也會多加照顧,補貼一些。
可鄭老大的小妾們就不同了。
她們的經濟來源,第一是每個月的月銀,這個真不多,每人每月才六到十兩。
這在一般人眼裡已經是全家人半年的生意費了。
可在鄭家,真用不了幾天。
所以,她們大部分的銀子則來自取悅鄭老大,讓鄭老大鬆鬆手。
像是生女兒,或者女兒已經出嫁的還好,反正女兒都出嫁,年紀也差不多了,想爭,鄭老大也不會多理睬。
可年紀小的,那就不一樣了。
一來,要給子女攢娶老婆本,嫁妝,畢竟,鄭家公中所出的娶媳婦才五千兩,嫁女才三千兩罷了。
而且倘若是庶子庶女的,還得打個折扣。
倘若你要辦得豪華些,就看正室或者鄭老大願不願意鬆手,或者看小妾手裡有多少私房了。
每個當孃的小妾,都希望自己的兒子風風光光娶媳婦,女兒風風光光嫁人的。
所以,那幾個小妾每天都在他耳邊嘀咕,建議他把大姐的那些財產私吞啊啥的。
怎麼着也有十幾萬兩,再加上鋪子,田產還能生錢,那是筆多大的收入啊。
他身爲鄭家的長子嫡孫,完全可以不認那個所謂的便宜外甥。
倘若他以兄長之名壓鄭老二,估計鄭老二也不會爲了這個便宜外甥反對他這個長兄吧?
應該說,這個念頭他不是沒想過。
大姐他要給面子,可是,那個外甥面也沒見過,憑什麼啊?
一想到那銀子,他的心就不止的痛啊。
那麼多銀子,代表了多少古玩,多少名家字畫啊!!
可他又不能明說,要昧下大姐的那些財產。
畢竟,大姐的陪嫁這些年來,也是老二在打理,賺多還是賺少,那都是大姐的。
老二都沒說什麼,他能說啥?
而且就如老二說的,當年倘若不是大姐,哪裡還有他的小命在。
連老三都願意犧牲自己,自己難道就不能捨得那些銀子?那些浮財?
老三爲了給大姐報仇,還有可能會犧牲自己的子女呢。
要不然,哪裡會爲了留後,特地送了個兒子來閩南,充做老二的兒子養啊。
一想到這裡,鄭老大就感覺羞愧,自己身爲鄭家的嫡長子,不比二弟,和三弟比起來,更加比不上。
偏偏大姐最偏心的是自己,覺得自己會成爲鄭家的頂樑柱,可哪裡想到,自己卻……
唉!
鄭老二對這些是沒想到的,但和鄭老大提起了容月還有花水木的建議。
然後又道,“大哥,這點,我也想過了,容月說得倒也不無道理,恐怕這孩子還是怕那些掌櫃在她手裡未必會聽話,也對,那些全部是老油子,她確實壓不下去。”
鄭老大一聽,心下一喜,心道,難道老二也有把人家鋪子昧下的打算?
不對呀,倘若不想給人家,那麼,和人家說這麼詳細幹嘛?
因此,鄭老大定了定心神,然後仔細着聽自家二弟說。
“容月的想法是,想把那些鋪子宅子變賣了,然後換了銀子,去臨安,或者他們縣城哪兒置業,那些雖然是大姐的陪嫁,不過,掌櫃還是夥計都是我們用熟了的,這麼多年的主僕關係,我們也不捨得。”
鄭老二這也是實話,有些人做生意確實是好手,所以,他的想法,自己和老大出銀子,以市價給買下來。
其實嚴格來說,還是他們划算的,畢竟,買鋪子還送掌櫃和夥計呢。
以後孫子孫女們要娶媳婦,嫁人,都可以拿來使用,也是極爲方便的。
鄭老大原先是挺高興的,不過,聽鄭老二這麼一說,他就鬱悶了。
這個家是老二在當家的。
所以,根據以前祖上的規定,他每
年拿些零花,然後拿些紅利,另外他要買個花魁玩玩啦,買古玩了,這些都要向老二去報銷。
沒辦法,誰叫他還有這麼多小妾和庶子庶女要養呢?
所以,他每年公中拿的零花,紅利,全部要拿來養他們。
至於別的開銷,自然是隻能找老二了。
特別是這幾年。
前些年,他當過官,被罷官之後,手裡還有些閒錢,可以拿來消遣消遣。
可是,近幾年來,手裡的銀子是越來越少。
可偏偏,自己又沒有經商的能力。
所以,他是真沒有多少的零錢來買下大姐的那些產業。
鄭老二見鄭老大不出聲,便也不說什麼,他也是知道大哥的情況的。
他也有他的難產。
就拿大哥來說,剛罷官的前幾年,每年都伸手向他要個十幾萬兩說去跑官,可結果呢?
跑了這麼多年,他還是閒丁,不過,倒是在閩南,江浙一帶有那文人雅士的稱號。
別人說起來都要讚一句。
唯有鄭老二知道,那文人雅士四個字,可是幾十萬兩銀子堆出來的。
“大哥,我看,要麼讓幾個侄兒跟着我做做生意看?”鄭老二突然冒出了這麼一句。
他現在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家裡還能說得上話,照顧大哥,侄子侄孫們,他都覺得累。
可沒辦法,以前爹和大姐有過交待。
但是,大房和二房之間的矛盾,兒子和侄子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越來越深。
倘若幾個侄兒能高中進士,或者還好些。
中了進士,只要他想想辦法,花些銀子,還能幫侄兒謀個一官半職。
可偏偏,考了這麼多年,只考到舉人。
先不說媳婦的孃家有說法,哪怕是兒子這兒,也有說法。
他是真的怕,哪一天,他兩腿一登,到時候,就是吵鬧着要分家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所以,鄭老二纔有這想法,讓幾個庶出的侄兒跟着他學做下生意,省得,哪天他真的不在了,大哥和侄兒們真淪落到要變賣家產渡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