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維和部隊

在世界逐漸改變的時候,任何一點微弱的因素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對於歐洲在聯合國的行動,那麼產生的巨大影響是沒人能夠忽略的了。

在紐約鬧恐怖警戒幾天之後,聯合國安理會終於在紐約總部召開了。雖然,現在聯合國的很多機構都已經進入了半死亡狀態,但是作爲核心的安理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組織,畢竟那五個掌握着足以把地球犁幾遍的核武器的國家是沒法忽略的。而這次,聯合國安理會在近2年沒有重要的議題之後,終於迎來了讓所有安理會國家都重視,並且參與進來的一次重要會議!

正好,這個月,輪到歐洲國家荷蘭擔任輪值國。這對美國來講,似乎不是一個好消息,即使荷蘭與美國以前的關係並不錯,但是現在看來,美國這次一開始就遇到對頭了。

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時,荷蘭是歐洲少數一個支持美國的國家,但是在經濟危機中,美國爲了保護自己的美孚石油公司,對殼牌石油公司進行了嚴厲的限制,甚至有部分美國州限制外國石油企業進入,而殼牌石油公司在美國的銷售額佔到了公司總銷售額的40%,美國這一動作,差點就讓殼牌關門,如果不是中國及時的開放了部分國內石油市場,恐怕荷蘭的損失將更加嚴重。另外,美國的貿易限制讓荷蘭的牛肉出口,海運,以及電子產品業都受到了嚴重的創擊。而在法德兩國拉起了與中國合作的旗幟,並且在這其中獲得了不小的利益之後,荷蘭也改變了以往的政策,將主要的精力轉移到了歐洲的統一上來,而現在,荷蘭是最堅定支持歐洲統一,並且與中國合作的國家,因爲,在中國纔開放的民用石油市場中,殼牌公司至少佔了60%的外資份額,而這每年,至少爲荷蘭增加了150億的外匯收入,同時增加了15萬個工作崗位!而在這一情況下,荷蘭肯定會堅定的支持法德提出的議案,向美國發出挑戰!

按照聯合國安理會的議程安排,輪值國荷蘭首席聯大代表法倫佐夫發表了開場演講,即關於這次大會討論的中心話題之後,五大常任理事國以及14個非常任理事國的代表都按照國名英文字母的順序做了演講與發言。最後,纔是有需要的國家派遣代表做特別發言,以着重闡明自己所需要表達的觀點。

最先走上演講臺的是阿根廷的代表,作爲第一個做正式演講的國家代表,阿根廷代表顯得稍微有點緊張,但是很快就恢復了平靜。正如同大多數與會代表所預料的一樣,阿根廷這次並沒有給美國一點面子,以非常堅定的態度支持歐洲的提議。

也許很多人都會覺得好奇,這阿根廷爲美國後院裡的國家,怎麼就這麼不給美國面子,轉而支持歐洲了呢?其實,後院並不一定代表着就是美國的地方,不然也不會用“後院”在個稱呼了。而且,在南美洲,反抗美國的鬥爭就從來沒有熄滅過。

對於阿根廷這個國家,還有一點要介紹的,這是第一個,也是現在唯一一個從西方發達國家行列中淪落爲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家。當二戰結束的時候,阿根廷的人均收入比當時的二戰老牌帝國都要高,是發達國家中的一員。但是,阿根廷的收入並不是依靠強大的工業支撐的,而是依靠其發達的農業。也許,以現在的目光來看,阿根廷這種依靠農業的國家根本就算不上是發達國家,而且農業所能夠提供的動力是有限的,也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限制。所以,當歐洲開始復甦之後,阿根廷的農產品再也沒有那麼好的銷路了,而其也從發達國家迅速的淪落到了發展中國家行列中來。

在阿根廷的歷史上,就沒有少受過美國的影響與限制。特別是在國家的主權上,阿根廷就一直受到美國的嚴重干預。當然,這一情況在所有的拉丁美洲國家中都存在,阿根廷並不是特殊的一家。而阿根廷與美國矛盾的徹底激化,是在1982的英阿馬島戰爭時期。要了解阿根廷與美國的關係,就不得不說下當時的國際情況。

1982的時候,蘇聯還在勃列日涅夫的領導下,阿富汗戰爭(蘇聯入侵阿富汗)正打得如火如荼,而且蘇聯軍隊進展順利,蘇聯進入了全速擴張時期。此時,美國總統里根也正在施行“星球大戰”計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只是一個欺騙性的計劃。但是,當時美國已經從越戰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而且正在尋求挾制蘇聯擴張的方法。所以,美蘇之間的對抗日趨激烈,雙方即使無法正面對抗,但是在暗中的交手,也是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了!

此時,阿根廷正在軍政府統治時期,蘇聯在全面擴張的時候,自然希望將自己的力量伸到美國的後院去,以沉重打擊美國,所以就把目光落到了阿根廷的身上。在蘇聯的慫恿下,阿根廷以主動的進攻收復了在英國控制下的馬爾維納斯羣島,當英國迅速向阿根廷宣戰之後,馬島戰爭正式爆發。

不難看出,這是美蘇在幕後的又一次相互碰撞。當時,阿根廷得到了蘇聯在情報方面的全力支持,但是鑑於美國強大的海軍力量,蘇聯是不可能將武器彈藥送到阿根廷去的,不然又要遭受一次“古巴”式的恥辱。而阿根廷的“超級軍旗”攻擊機正是收到了蘇聯偵察衛星的情報,確定了英國特混艦隊先導艦,“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已經脫離了編隊,這才造就了“飛魚”奇蹟。

當時,美國雖然不可能明着支持英國,因爲這將冒着得罪所有南美洲國家的危險。但是美國卻在暗中支持英國,與蘇聯的方法一樣,也是向英國提供情報支持。而最有代表性的,當然是英國的攻擊型核潛艇用兩枚二戰時的直航式魚雷幹掉了阿根廷唯一的一艘巡洋艦,並且讓阿根廷海軍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敢離開港口一步,只能讓不多的幾艘潛艇出港對抗英國特混艦隊。

正是這一戰,阿根廷站到了美國的對立面上來。雖然,在隨後的二十多年中,阿根廷一直忍氣吞聲,並沒有將自己的仇恨寫在臉上。但是,那種仇恨已經種到了每一個阿根廷人的心裡,而這從阿根廷在國際活動中表現出的與大多數南美洲國家不一樣的對美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來。現在阿根廷正在等待一次機會,一次可以讓阿根廷完成統一的機會!

當美國陷入伊拉克的戰爭泥潭,而且在數次戰爭中,美國支持的都是失敗的一方之後,阿根廷看到了希望。但是,阿根廷領導人並沒有頭腦發熱,清楚的認識到,阿根廷不是巴基斯坦,也不是伊拉克,就從阿根廷的地理位置上來看,阿根廷要想擺脫美國的控制,那還需要等待,等待一次更大的機會。而現在,這個阿根廷等了27年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歐洲與美國的決裂,中國的崛起,以及歐洲這次在聯合國的行動,爲阿根廷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舞臺。而阿根廷也把握住了擔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這次機會。當他們的代表第一個走上講臺的時候,就表達出了及其強烈的反美情緒,搞得會場上的氣氛緊張了起來。

跟在阿根廷代表後面上臺的是澳大利亞的代表。而與阿根廷人的態度正好相反,澳大利亞的態度也很明確,就是不支持歐洲的態度,而且還爲此列舉了衆多的理由,當然,主要的還是現在聯合國經費奇缺,根本就無力承擔起這麼大規模的維和行動的壓力!

如果說阿根廷是想依靠歐洲達到自己目的的國家中的代表的話,那麼澳大利亞就代表了另外一類國家,即完全依靠美國,走的是徹底的親美路線。

在歷史上,澳大利亞與美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且最後都獲得了獨立,但是比起美國來,澳大利亞卻差了很多。

最大的差別是澳大利亞錯失了最佳的一次發展機會。以澳大利亞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內的資源,如果澳大利亞早獨立2百年的話,恐怕澳大利亞將成爲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但是,澳大利亞卻沒有能夠把握住這次機會,當然這也與澳大利亞本身的歷史條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係,這也是他不可能抓住這次機會的原因。

而從現在的澳大利亞與美國的比較中也可以看出來,澳大利亞的國內地理條件也決定了澳大利亞永遠不可能成爲世界一流強國。大概,到現在也沒有聽說過一個只有2000多萬人口,但是卻有8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國家能夠迅速強大起來的吧,畢竟這種人力上的限制,已經爲澳大利亞決定了其國際地位。

同爲英語,以及信奉基督的國家,澳大利亞與美國的合作有着天然的文化基礎,另外,二戰中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主力地位,而澳大利亞作爲反攻的總出發地,也讓澳大利亞與美國有了近代史上的合作基礎。而在發展了幾十年之後,澳大利亞與美國的關係已經沖淡了其作爲英聯盟國家的身份。即使,現在英國國王(伊麗沙白二世已經在2007年去世,由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繼位,爲英國國王)委派的總督是澳大利亞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而他們的宗主國仍然是英國,但是這只是形勢上的,而並不具備有絲毫的實際意義。

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在美國與歐洲之中,澳大利亞選擇了美國,而這也是有經濟基礎的。幾十年來,美國一直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國,即使到了2008年,即使全歐洲與澳大利亞的貿易額加在一起,也沒有美國與澳大利亞的貿易多。而在美國與澳大利亞簽定了泛太平洋貿易協作區的加入條約之後,澳大利亞已經成爲了僅次於加拿大與墨西哥之後,最大的加盟國。而這種經濟上的基礎,是澳大利亞一直堅持走親美路線的根基了。

澳大利亞在行動上,也一直是美國最主要的支持者。現在,當英國都決定撤出阿富汗與伊拉克了,而澳大利亞的士兵還活躍在這兩個戰亂的國家中。而在所有的國際會議中,澳大利亞都是美國最堅定的支持者。可以看出來,澳大利亞是很難改變其親美路線,甚至是無法改變這一路線了。

當然,澳大利亞反對歐洲的言論,馬上讓那些親美國家找到了依靠,而且美國代表也鬆了口氣,至少現在他們不是獨立“作戰”了。而再看歐洲國家代表的臉色變化,恐怕今後澳大利亞都別想博得歐洲的好感了。

第三個走上演講臺的是喀麥隆的代表,非常巧合的是,前三個國家代表的是三種不同的立場。而喀麥隆代表的就是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

喀麥隆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雖然很早就獨立了出來,但是與大多數非洲國家一樣,都遭受過內戰的摧殘與折磨。所以,在對待印度內戰的問題上,喀麥隆的態度很謹慎,採取的是折中的路線,而這正是中國現在所採用的路線。

從現在的國際局勢,特別是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加強之後的國際局勢上來看,中國已經成爲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榜樣,而且,隨着中國對坦桑尼亞幫助的成功,以及贊比亞從中國獲得的好處,讓以非洲國家爲主的第三世界國家集團終於看到了幸福的希望。

作爲法國曾經的殖民地,喀麥隆與法國的關係也很親密。但是,現在法國是歐洲一體化的火車頭,在處理歐洲問題上,法國都有點照顧不過來,特別是在大量東歐國家加入歐盟之後,法德意三國的主要對外援助力量多用到了這些鄰居加兄弟的國家身上,相應的,對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以前的殖民地國家的援助就少了很多。

2005年,在剛果(金)重新爆發內戰,中非爆發內戰,並且發生種族大屠殺。2006年,尼日利亞發生軍事政變,雖然最後政變失敗,但是國際石油市場因此受到劇烈衝擊。2007年,安哥拉,科特迪瓦,布基納法索相繼爆發內戰。2008年,加蓬爆發內戰與種族仇殺。這些事件都是歐洲在減少了對非援助之後,引發了非洲國家內部資源爭奪,最後導致的。很明顯,雖然喀麥隆躲過了這場危機,但是非洲的局勢已經不再讓人放心了。

比起以前的法屬殖民地國家來講,處於非洲東部的坦桑尼亞,贊比亞,以及莫桑比克都因爲獲得了中國的幫助,國內局勢一直很穩定,不但沒有爆發內戰,連混亂都減少了。而更讓這些非洲國家眼紅的是,這些國家的經濟都在高速增長,僅坦桑尼亞在2008年,經濟就增長了12%,而通貨膨脹只有4%不到。很顯然,這種現實的利益,是不能不讓那些已經陷入,或者因爲貧窮受到戰爭威脅的非洲國家動心的!

非洲國家首腦,以及政府高官訪問中國的次數已經從2005年的83次,增加到了2008年的728次。也就是說,幾乎每天都有2批非洲國家的官員組團訪問中國。而這些非洲國家訪問中國的原因出了向中國表達美好的祝福,並且希望繼續發展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之外,最主要的,當然是希望中國向他們提供更多的援助,並且從中國這學習發展經濟的經驗。從此可以看出,中國在非洲國家中的影響力增加之快。

中國在非洲國家中的這種影響力的快速增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日本的沒落。以前,日本一直是中國在非洲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拿着大把的日元砸下去,恐怕沒有幾個國家不動心。而非洲又是世界上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在這種競爭中,還在爲發展資金髮愁的中國,自然是無法與日本競爭的了。而現在,日本已經沒落了,現在日本都在四處找發展資金,並且爲國家的分裂頭痛不已,自然也就無法與中國競爭了。所以,中國迅速的填補了日本留下來的勢力真空,成爲了現在非洲國家最願意交往,也是最願意依靠的大國。

當然,中國在非洲的擴張也引起了別的大國的注意,特別是法國,荷蘭,比利時與英國,都對中國搶佔非洲感到了不滿。但是,比起中國的統一戰爭,中國與美國在中亞的正面對抗,第四次印巴戰爭,以及中國與歐洲的合作利益,對於貧窮的非洲,歐洲國家還沒有那麼注意,也就把這些問題壓了下來。

現在,代表了非洲的喀麥隆的這種含糊態度,其實也是朝着中國去的。現在中國正在幫助喀麥隆修建國家電信網,雖然是由中國私人資本投資的,但是喀麥隆是用中國政府提供的無息貸款來付款的,所以喀麥隆不得不在乎中國的意見。而非洲國家的這一態度,立即就引起了歐洲國家的注意,但是比起澳大利亞咄咄逼人的態度,歐洲也沒有心情關這些了,現在只要中國不來製造麻煩,那就算是最好的了。

接着,智利,中國,古巴,丹麥,埃及,法國,德國,印度尼西亞,伊朗,意大利,韓國,利比亞,墨西哥,巴基斯坦,俄羅斯,南非,英國,美國的代表都先後做了演講。這些國家的態度雖然多有所差別,但是主流仍然是前面三個國家的三種態度。而最特殊的只有俄羅斯與巴基斯坦。畢竟,俄羅斯與巴基斯坦在印度都有自己的利益,不大可能明着支持中美歐三方中的任何一方。隨意都很謹慎,很特殊的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但是,表達支持歐洲的,顯然比反對歐洲議案的要多。原因很簡單,美國獨霸世界近二十年,給各國帶來的危害是很明顯的,而現在美國走向沒落,就連歐洲都將矛頭對準了美國,那麼以前還在擔心受到美國打擊與制裁的國家自然就少了份害怕,多了份膽量,紛紛藉助這個機會將心裡的怨氣發泄了出來,同時也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在這些國家中,有三個國家的態度最爲強烈與明顯。

古巴因爲受到美國多年的制裁,而且身在美國旁邊,深刻的體會到了美國霸權的危害,所以對美國的怨氣最大。直到現在,歐洲都解除了對古巴的制裁,而美國還沒有鬆口。有位經濟學家算了筆賬,在美國製裁古巴的這幾十年中,至少讓古巴產生了上千億美金的直接損失,而間接損失近萬億!當然,卡斯特羅夫是很強硬的,而他的接班人(卡斯特羅夫於2007年辭去古巴國家元首職務)也不軟弱,至今還在與美國鬥爭着,可以想象,在歐洲向古巴開啓了合作的大門,而中國也加強了與古巴的關係之後,古巴對美國的態度能是個什麼樣子。

比起古巴來,伊朗的反美立場一點都不遜色,特別是最近美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以及伊拉克戰爭對伊朗造成的損失,讓伊朗對美國的反感更上一層樓,而兩國之間本來就很敵對的情緒再度惡化了。其實,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是美國最重要的盟國之一,這從美國在研製出了F-14後就出售給了伊朗,以及專門爲伊朗建造了4艘基德級驅逐艦(但是這四艘伊朗已經付了款的驅逐艦卻沒能交付,在美國海軍服役二十多年後,被出售給了臺灣,最後在中國統一戰爭中被擊沉一艘,重創自沉一艘,繳獲一艘,以及起義一艘)上就能看出來,美國與王朝時期的伊朗的關係是非常好的。只是伊斯蘭學生運動推翻了巴列維王朝,並且迅速的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治體制,而這從根本上損害了美國利益。所以,從此開始,美國與伊朗就走到了相互對抗的到路上來。而在8年兩伊戰爭中,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徹底的站在了伊拉克一邊,就是最明顯的表示。當然,美國直到現在還在持續的,對伊朗進行了幾十年的封鎖與制裁,已經讓這個古老的國家成爲了美國最頭痛的對手之一。而現在,歐洲在伊朗核問題上的溫和手段,以及美國的強硬態度成爲了鮮明的對比,而且中國一直是伊朗傳統上的朋友。所以,要伊朗不反對美國,恐怕是難中之難了。

最後一個就是利比亞。比起另外兩個國家來講,雖然現在的利比亞已經換了領導人(2004年,卡扎菲辭去了總統職務),但是在對美的態度上,仍然是外柔內硬,並不買美國的帳。而與另外兩個國家不一樣的是,利比亞還與美國爆發了直接衝突。雖然,美國也曾經指示,或者是派遣自己的特種部隊對另外兩個國家發動過戰爭行動,但是都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爭。而對利比亞的“黃金海岸”與“黃金峽谷”行動,卻是實質上的戰爭了。所以,現在利比亞就算在對待恐怖份子的事情上軟弱了下來,並且迅速的改善了與歐洲國家的關係,但是對美國的態度,從民間基礎上,利比亞就從來沒有改變過。以前,爲了換取外界的援助,恢復與發展利比亞出現麻煩的國內經濟,利比亞低着頭,忍了幾年的氣,但是效果卻不怎麼見好。特別是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後,利比亞不但沒有獲得多少好處,還損失了很多,而這其中,美國對全球石油資源的掠奪佔就是主要的因素。而現在機會來了,就算不看美國的問題,只要利比亞想從歐洲獲得更多的幫助,恐怕都要站在反美的立場上來吧!

對美國在這次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會上的遭遇,恐怕用糟糕都不足以形容了。

歐洲強硬的態度,給了美國當頭一棒,在丹麥,法國,德國,意大利表示決心要將維和部隊派遣到印度去之後,英國也表示支持這一決議,並且表示願意爲聯合國提供5000人的維和部隊,讓美國幾乎快要絕望了。

在大會之前,美國藉助紐約受到恐怖威脅的理由,將大會拖延了幾天,其目的就是要拉攏幾個在安理會的歐洲國家,而主要的目標就放到了丹麥,意大利與英國的身上,畢竟,現在法德是歐洲一體化的火車頭,要拉攏他們,恐怕美國的力量還不夠,不然他也不用擔心了。但是,這幾天,美國的收效並不多。首先是意大利明確表示將支持法德提出的決議。一向玩世不恭,且不那麼正經的意大利人用自己的行動來扞衛了歐洲的統一與尊嚴,並且將歐洲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讓美國大吃了一驚。從歷史上來看,出了羅馬帝國時期之外,意大利還從來沒有這麼強硬過呢!緊接着,美國的總統特使在丹麥碰了壁。而丹麥的態度比意大利更直接,其首相只在公衆場合會見了美國總統特使,立即就拒絕了秘密會談的要求,讓美國的總統特使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就灰溜溜的坐上了前往倫敦的班機。而到了英國之後,情況並沒有改變多少。英國外相接待了這位已經疲憊不堪的美國人,隨即英國國王將其請到了白金汗宮,給予了非常周到的接待,最後還以這位美國人對國際外交的重大貢獻,授予了“大英帝國騎士勳章”。這可是英國意義最高的勳章了,但是就維和部隊的問題,這個美國老頭去沒能見到英國首相的面。

在歐洲一系列的外交失敗,似乎象徵着美國的孤立無助。而比起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的遭遇,恐怕美國人的艱難時期並沒有過去。

古巴,伊朗,利比亞代表翻舊賬式的演講,從根本上對美國進行了打擊。道理很明白,如果不派遣聯合國維和部隊到印度去的話,又將造成第二個阿富汗,或者第二個伊拉克。而印度是一個有11億人口的國家,如果被戰亂所破壞的話,全人類都沒有好處。所以,只有及時的派遣維和部隊,控制印度的戰亂,那才能夠給每一個國家帶來好處。當然,這能不能給美國帶來好處,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這些國家的理由都有點牽強。在現在的世界格局下,即使向印度派遣了聯合國的維和部隊,能夠起到多少作用,都值得懷疑。中國沒有反對歐洲的提議,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會贊成這一行動。聯合國的沒落是無法避免的,而大國外交的到來也是必然的。此時,企圖通過干預印度內戰來讓聯合國從新扮演起世界和平維護者的角色,是不是太勉強了呢?而最主要的,也就是聯合國的經費,這一問題就從來沒有被人正面提起過,也沒有人敢提,因爲這是一個根本就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任何失敗的辦法,都將直接導致聯合國解體。而在印度執行維和任務的話,經費是少不了的,而且少了還不行。就算最保守的估計,恐怕這次維和行動的花費都要數百億美金。而讓歐洲一力來承擔,是不可能的,讓那些支持歐洲提議的國家來分擔,也是不可能的。當然,美國出非得了失心瘋,不然是不可能向聯合國提供活動經費的,而美國都不提供,那麼中國,俄羅斯也不會有所表示。而這些因素都最終決定了,在印度的任何維和行動都不會取得成功的。當然,歐洲也沒有想要讓這次行動成功,他們只需要藉助聯合國的力量牽制中國與美國,並且穩定印度國內局勢,另外就是要爲歐洲的統一創造機會。

相對而言,中國也並沒有從中獲得多少好處。美國站在對立面,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在歐洲一力要推進維和行動的時候,中國也不可能與美國聯合起來反對歐洲的提議。當然,維和部隊如果真的到了印度去的話,恐怕最失望的還是中國,因爲中國計劃從印度奪取資源,以此來彌補戰爭損失的計劃將受到極大的影響,甚至完全失策。所以,中國僅僅是維護住了與歐洲的關係,並沒有獲得任何進一步的好處!

當然,從根本上來講,歐洲也沒有獲得多少好處。出了讓更多的國家站到了反美立場上,壯大了歐洲統一與單獨處理國際事務的聲勢之外,歐洲也已經認識到,他們並沒有獲得實際性的利益。中國的態度很含糊,即使表示支持向印度派遣維和部隊,但是中國並沒有在聯合國經費,以及出兵參加維和部隊的問題上鬆口。而美國也絕對不可能參加維和部隊的,當然,他欠下的鉅額會費也是不會交納的。而在聯合國資金緊張,而中美這兩個大國都不願意參加維和部隊,爲穩定印度國內局勢做出實質性的貢獻的時候,恐怕任何的維和行動都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當然,歐洲要恢復聯合國地位的計劃,恐怕還要經受更多的磨難,而最後能不能達到目的,恐怕現在還說不清楚呢!

其實,從聯合國向印度派遣維和部隊的問題上,已經可以看出來,現在的國際局勢已經到了失控的邊緣。出了歐洲之外,所有大國都覺得聯合國妨礙了他們的行動,並且損害到了他們的利益,所以都不怎麼希望看到聯合國重振雄風。而失去了大國支持的聯合國是不會長命的,而失去了聯合國的世界,恐怕大國政治將控制天下,而新的勢力爭奪將成爲世界活動的核心,而新時代,也已經到了破殼前的一刻了!

而從這次的安理會大會上,各大國,特別是與印度內戰有關的五個國家(地區)的態度上也可以看出來,現在五方都在賭博,賭注就是誰最後能夠獲得最多的利益。在中國降低了反對維和部隊的聲音時,按照美國地慣政策,他這時候其實應該支持歐洲。很顯然,如果美國與歐洲聯合行動,而中國等其他國家又無法反對的時候,要控制印度國內局勢並不難。而一個穩定的印度對中國並沒有多少好處。而美國真要挾制中國的話,那麼就應該這麼做。但是,這次美國卻選擇將寶押在了另外一邊。情況很清楚,維和如果成功的話,歐洲將是最大的獲利者,而美國也不想歐洲就這麼走上覆興之路。所以,決定賭一把,如果索納德集團能夠控制印度的話,那麼美國就成爲了印度內戰中的最大獲利者了。當然,別的國家也都帶着這種賭博心理,都想自己支持的一方成爲印度內戰中的勝利一方。而在這錯綜複雜的關係的作用下,自然,就出現了聯合國這一幕。但是,到最後,恐怕沒有一個國家獲得多少好處吧!

不管怎麼說,在最後進行投票的時候,雖然最後支持出動維和部隊的國家多於反對的國家,但是因爲美國投了反對票,所以,一下就讓歐洲的計劃成爲了泡影。隨後,歐洲與幾個親密國家決定繞過聯合國,向印度派遣國際維和部隊。這一招也是向美國學來的,當年美國在南斯拉夫,在阿富汗,在伊拉克都是這麼做的。而從這一刻開始,歐洲與美國的裂痕已經擴大到難以彌補的寬度了!

雖然,歐洲迅速的向印度派遣了維和部隊,但是他們在印度的維和行動絕對不是那麼簡單與輕鬆的。而且,聯合國在這一次會議之後,已經奄奄一息了。即使歐洲已經達到了第一個目的,而他要藉助聯合國來吸引美國注意力,加速統一步伐的計劃卻落空了。不知道,這對歐洲來說是喜還是憂。而且,聯合國的沒落,對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來講,是喜還是憂呢?

第二十章 百口莫辯第七章 海戰落幕第九章 時間競賽第一章第二章 能源革命第一章 戰火燎原第七章 鏟奸出魔第五章 血火地獄第八章 雄鷹出擊第七章 飽和攻擊第十章 完美配合第五章 釜底抽薪第九章 購買關島第十二章 一決雌雄第十一章 美洲之行第十章 越俎代庖第二章 虛實難辨第三章第五章 戰略僵持第一章 中歐反目第二十三章 噶然而止第二章 深海對決第十章 強強出擊第二十章 閃擊蒙市第十章 光復馬島第七章 海空肉搏第八章第八章第三章 行雲流水第四章 登陸戰鬥第十二章 危機重重第十三章 超級遊戲第八章 深入敵後第十一章 極地風暴第七章 中國計劃第一章 聯合艦隊第七章 坦克大戰第一章 南國硝煙第九章 圍城之戰第六章 鐵甲洪流第三章 美國瞎火第十章 民族統一第四章 峰迴路轉第八章 痛定思痛第十章 敵後特工第十九章 絕地反擊第三章 大國遊戲第三章 美國瞎火第九章 北上北上第十四章 東西夾擊第十二章第二章 高歌猛進第十一章 泥牛下海第七章 突如其來第七章 民族戰線第三章 未來海軍第十一章 鐵血戰士第四章 悲情巴黎第五章 猛虎出籠第四章 志願軍隊第六章 走馬上任第八章 爾虞我詐第六章 聯合大會第二十章 全面突擊第十一章 恐怖主義第四章 印度內戰第八章 另類競爭第二十二章 輪番上陣第一章 充足理由第十章 廢品利用第六章 高麗風雲第九章 披掛上陣第十一章 突擊一千第七章 虎谷殲敵第十四章 安拉旨意第六章 強拉硬拽第三章 三角勢力第十四章 拼死突圍第七章 颶風登陸第十三章 內戰結束第十二章 一決雌雄第七章 曼徹斯特第四章 血戰馬來第一章 龍騰鷹擊第二十二章 輪番上陣第一章 醞釀反擊第二章第十七章 戰爭之道第九章 中國行動第七章 軍政改革第十一章 佔領政策第九章 核色恐怖第七章 兩線戰爭第十一章 紅色火線第八章 兩軍對壘第六章第一章 軍隊之魂第二十九章 趁火打劫第三章 深海暗鬥第十九章 美軍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