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的發端
漂這個建議非常有道理。咱們華夏民間的學風還帶有聯7入清朝那幫清流“光說不練,的氣息,正好改一改。”孫綱鄭重其事的點了點頭,取過筆將愛妻的建議記到了一個筆記本上,準備讓教育部討論完善並施行。
“你決定加入國際聯盟這一手實在是太高了”。馬月對孫綱說道,“我一開始還以爲加入這樣一個死不死活不活的國際組織沒有什麼用,沒有往深裡想,現在才知道,因爲這個,咱們華夏已經沒有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了。”
在中國加入國際聯盟併成爲繼英國、法國、意大利之後的第四個常任理事國因爲被英法背後下了黑手,美國的戰略目標實現,因而沒有參加國際聯盟,根據“與盟約不符之各國間條約予以廢除和改正”和“公開邦交”等原則,中國自清代以來和西方列強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都得到了“修改。”中國自此甩掉了自晚清以來外國不平等條約的壓迫,真正以大國之姿出現在了世界舞臺之上。
“這其實也還是由實力決定的”。孫綱微微一笑,“這也可以看做是列強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採取的戰略收縮。
“是啊,我聽說英國國內甚至有聲音要求把香港還給咱們馬月說道,“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是真的,而且英國政府也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目前還沒有下文孫綱給她解釋道,“英國人並不傻,咱們光復澳門對他們來說是個很大的刺激,香港就在咱們肘腋之下,略們收復是遲早的事,他們認爲將來一旦爆發戰爭,想守也守不住,倒白白的便宜了咱們,還不如提前還給咱們,收縮兵力到外線
“看樣子他們也懂得“今天的退卻是爲了明天更好的前進。這個道理。”馬月明白了過來。“那就是說。將來的二次大戰,弄不好是和他們交手。”
“你說的不錯,別忘了,歷史到現在已經讓咱們改得“面目全非,了孫綱點了點頭,“所以咱們絕不能有鬆懈的意思
“外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你教我的,我記着呢馬月微微一笑,“咱們的孩子,也都記得
“和德國的“易貨貿易,一定要抓緊進行,他們缺的是工業原料和糧食,咱們需要的是他們的機械和技術。咱們中國目前在電氣、無線電研究方面處於世界一流水準,但機械加工仍然不如這些歐洲老牌列強百年來的技術積累孫綱對她說道,“其實咱們的時間還是不多。別忘了在下一場大戰來臨之前,還會發生什麼事。”
“記得,而且這一回,我是主角。”馬月笑道。
吧年月,日,中德兩國簽訂《中德原材料及農產品與工業及其他產品互換條約》的易貨貿易條約,根據雙方的實際需要,規定中國以大豆、鎢砂、銻、錳、錫、豬鬃和桐油等工業原料以及茶葉、瓷器等生活日用品換取德國包括各種精密機牀在內的機器和相關技術。
這個條約的簽訂對中國和德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後世的中國歷史學者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常常以“中德合作史上里程碑式的條約。等溢美之詞來稱讚這個條約對中國工業現代化所做出的貢獻,而同樣德國學者也高度的評價了這個條約,認爲正是因爲這個條約,德國的經濟才得以迅速恢復,並且很快擺脫了被協約國所奴役和壓迫的地位,稱這是歷史上少有的“對雙方的好處同樣巨大”的平等條約。
根據這個條約,中國開始用鎢砂、錳砂等戰略性原料和農產品換取德國的精密機械和加工技術。這個完全平等。雙方享有相同的權利的易貨貿易條約爲中德雙方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中國而言,它解決了因同西方國家在經濟上的聯合圍堵所導致的無法進口所需機器和技術的困境,不僅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的工業發展,使中國的農業提前進入了機械化的時代,也給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進一步革新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使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有了一支幾乎無敵於天下的強大軍隊;對德國而言,在這個條約簽署後,中國向德國提供的原材料和農產品幾乎滿足了德國的全部需求,使德國幾乎不用在國際原材料市場再採購其他任何產品。在來自中國的源源不斷的工業原料和農產品的支持下,憑着高素質的人民和過硬的工業技術,德國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恢復了元氣,到納粹德國成立之時,德國又重新恢復了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西北地區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的經濟差距很大,工業化的程度也較底,當時中再西北地區的鐵路網和相應的運輸能力也遠遠的落後於東南沿海地區,遠遠少於們川二爲在現代化的西北地區所應該擁有的鐵路規模,也比聯工伯利亞地區的鐵路規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的十餘年間,中國和德國在吧年簽訂的這個條約以及後來雙方簽訂的一系列經濟合作協定大大加快了中國鐵路的現代化建設,使中國西北地區的鐵路網的規模急劇擴大。同時,來自德國的技術支持使中國得以提前完成了全國的鐵路電汽化,在中國內地,象江西、淅江和貴州之間都建有規模宏大的電汽化鐵路。中國鐵路得以加快發展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德國急需更有效率的運輸工具去讓中國出口更多的工業原料。而德國人爲中國建立更高效率的鐵路運輸線的想法也恰恰符合中國政府對把礦產豐富的西北各省份和西伯利亞地區建成爲新的工業基地的要求。同時,德國人幫助建設的這些鐵路網在軍事上也有極大的價值和用途。這些鐵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以其高效和迅速爲世人所稱道。
在中國和德國所簽訂的一系列重要合作條約中,另一個最重要的協定就是《中德工業合作補充計劃》的“五年計發”這個計劃由中國政府的工業部、國土資源部、能源部、國家發展改革總署與德國大康采恩集團共同負責。該計劃的主旨是在短期內在中國的西南地區建設一個工業基地以抗衡可能來自印度的入侵,長期目標則是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再建設一個大的工業中心地帶,以供中國長期的工業發展。
這個“五年計戎”有幾個基本組成部分,例如對鎢和銻全都有關業務的專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再建設,四餘座大型工廠,包括鋼鐵、燃料煤礦和油礦、機械、電汽、化工等重工業廠礦和發電廠。按照,吧年簽訂的“以貨易貨”貿易協定中確定的綱要所顯示的那樣,中國通過提供稀有礦產換取德國的技術和機械設備來實現這些計發。在當時看來。中國爲這些工業基地的建設付出了相當高的成本,但實際上,由於在,啞年至,慨年間,鎢的價格翻倍,這些成本都被上升的價格所抵消。
在德國國社黨上臺後,同中國進行長期合作的德國公司集團和企業的合夥人將其股份轉讓給了德國國防部,使這些公司和企業由軍方背景的私營公司變爲國營公司。中國經濟部長文恆與德國經濟部長沙赫特簽訂了這個條約的另外一個補充協定
《中德信用借款合同》,由中國政府向德國政府提供引乙金馬克的無限期週轉貸款,此外,德國向中國的技術和機械設備將由中國提供給德國國防部的3億金馬克週轉貸款實行現金交易。這標誌着中德關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蜜同時期。”爲以後的“中德同盟”奠定了基礎。
而德國最終選擇同中國結盟,除了因爲中國對德國在經濟上的幫助和兩國的經濟軍事合作及長期的傳統友誼所帶來的親近感外,對於和自己同屬血親民族的英法協約國的玄骨仇恨則是重要的和不可忽視的歷史原因。
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必須於舊萬年月日以前向協約國交付如億金馬克的賠款,而戰後滿目瘡疾的德國根本無力負擔對協約國這樣的鉅額經濟賠償,而協約國不顧德國所面臨的經濟狀況,依然堅持對德國的掠奪政策,並且蠻橫地規定德國必須以現金和實物支付賠款,否則協約國軍隊將出兵佔領德國的魯爾區。
協約國對德國的殘酷壓榨不但使德國的經濟瀕臨崩潰,也激起了全體德國人的憤怒和仇恨。
在接連向協約國交付了心乙金馬克之後,陷入困境的德國再也無力承擔這樣沉重的賠款負擔“履行它,就是要證明它無法履行”。吧年月。日,德國總理古諾向協約國要求延期償付戰爭賠款,遭到拒絕。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投票確認,“德國蓄意不履行賠款的義務”,法國和比利時聯軍舊萬人佔領了德國魯爾工業區,逼迫德國履行“賠款義務月日。德國政府宣佈實行,“消極抵抗停止支付賠款,命令魯爾區各級官員拒絕執行佔領軍的命令,佔領區所有企業一律停工,損失由國家補償,同時禁止鐵路員工裝運運往法國和比利時的貨物。。年代歐洲最爲嚴重和最引人注目的衝突事件
“魯爾危機。就此爆發。
法國借德國拖延支付賠款的理由出兵魯爾不僅僅在於以武力強迫德國履行賠款義務,而是想要把魯爾生產的煤、焦炭、生鐵和法國洛林的鐵礦石結合起來,使自己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產鋼國,爲法國在歐洲的軍事和經濟領導權建立物質基礎。爲了加強對魯爾工業區的控制,法國和比利時佔領當局對魯爾地區實行強制的軍事管制,法賞了魯爾地區的行政權,佔領了礦山、企業和鐵路在佔領區和非佔領區內都廣設關卡,向德國居民徵收重稅,對不服從佔領當局的德國人嚴厲鎮壓,結果使法國軍隊和比利時軍隊經常與被佔領區的德國居民發生流血衝突,使數以萬計的德國居民被投入監獄,近力萬德國居民遭到驅逐,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家園。
“魯爾危機”不但大大加深了德國對法國的仇恨,也使得衝突的雙方都陷入到了空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當中。
由於失去了魯爾區和德國人的“消極抵抗”使佔德國煤和鋼產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魯爾工業區變成了“工廠的墳墓”使德國的工業產量下降了一半,導致大量資本外流,中小企業紛紛破產。隨之而來的是德國出現了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惡性通貨膨脹,美元與馬克的比率從嘔,年,月的,暴貶到,吧年。月接近崩潰的,:觸聯燃。口,德國馬克形同廢紙。吧年的《每日快報》上甚至刊登過這樣一則軼事:在慕尼黑市的一對老夫婦的金婚紀念日,市政府發來賀信,通知他們將按照普魯士的風俗得到一筆禮金。第二天,市長帶着一批隨從前來祝賀,並莊嚴地以“國家的名義”贈送給他們,。燃咖四馬克或者半個便士!如此嚴重的貨幣貶值會引發德國民衆怎樣的仇恨情緒是可想而知的。
惡性的通貨膨脹使普通德國人的多年積蓄蕩然無存,德國的失業人數達到了勸萬人,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罷工浪潮此起彼伏,整個社會陷入一片動盪之中。
法國人雖然佔領了魯爾,卻並沒有從中得到一點好處。由於德國人的激烈反抗,法國從魯爾進口和煤和焦炭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大大的減少了,法國的鋼產量因此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五,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加上在佔領期間法國又爲此支付了差不多心乙法郎的軍費,大大加重了法國政府的財政負擔,法郎因而貶值了百分之二十五,使得執行軍事冒險政策的法國普恩加萊政府在朝野上下的一片怒罵聲中倒臺。
由於擔心“魯爾危機”會導致德國經濟最終陷於崩潰,進而發生革命,變成下一個俄國,英國和美國分別向德國和法國施加壓力,結束這場對雙方誰也沒有好處的危機。英國爲此甚至聲稱如果法國不從魯爾撤兵,英國將在德國賠款問題上不再支持法國。美國這一次也表示出了和英國人一樣的立場。
在英國和美國的強大壓力之下,法國不得不表示同意從魯爾地區撤兵,德國也結束了“消極抵抗”
法國在魯爾的軍事冒險是法國謀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對奪取歐洲霸權的又一次嘗試,結果法國不但沒有取得任何好處,吃了大虧。反而加劇了同德國的對立。對法國來說,“魯爾危機”所帶來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在“魯爾危機”結束之後,法國因“凡爾賽和約”所獲得的歐洲霸權地位受到了嚴重打擊,這次空前的危機表明法國無力擔當維持“和平”和管轄歐洲“新秩序”的重任,法國在歐洲的國際地位再次跌落。而美國和英國卻從這次危機當中得到了巨大的好處。在隨後幫助德國穩定金融、恢復經濟以使得德國能夠支付賠款的“道威斯計發”使大量的美元流入德國,大大加強了美國對歐洲的經濟滲透和對歐洲國際事務的影響力。英國在歐洲的“均勢政策”也因此得以實施。
後世的歷史學家在總結“魯爾危機”的深遠影響時不無遺憾的指出,“正是由於法國在魯爾的軍事冒險,使德國對法國及其盟國的仇恨進一步加深,從那時起,德意志民族的行動無時無刻不受這種仇恨的驅使,正是這樣的復仇情緒和極端的民族主義,導致了納粹主義在德國的盛行,並最終支配德國走上了用戰爭宣泄仇恨的道路。”
後來成爲了納粹德國元首的希特勒的一段話可以用來做這段歷史的最好註腳:“我們如今不能依靠強烈的抗議,而要靠一把巨大的劍,使被我們的敵人所殘酷蹂躪的地區回到德意志帝國的懷抱新的德意志要沿着過去條頓騎士團的道路前進,用德意志的劍爲德意志人開疆拓土,獲得生存的空間。”
一些歐洲歷史學家們還指出,如果當年法國對德國採取的政策能的象“關東大地震”後中國對日本所採取的政策那樣“溫柔”和“靈活”也許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