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一)一封家書
可這變法內容的第一條,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中國的“維新派”們燒的“頭一把火”,是要整個“燒掉”八股科舉取士的千年舊制,興辦新式學堂來代替。
中國人獨創的科舉制度已經在中國實行了整整近一千二百多年,現在冷不丁一下子“取締”,造成的震動可想而知。
科舉制度發明於隋唐,原來目的是爲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才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舉制度對中國以至東亞和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
科舉制度其實對西方也有較大的影響,十八世紀時的歐洲啓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的思想家都很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某種程度上講,後世的“高考”裡,其實仍有科舉的影子在裡面。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華文明的“第五大發明”。
但中國從明代開始以後,科舉的考試內容逐漸陷入了僵化,因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加上八股文的盛行,使考生的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地限制了。大部分人以通過科舉考試爲讀書的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爲做官,光宗耀祖的“敲門磚”。從另外一方面來講,科舉制度亦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代,這種情況更是變本加厲。從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科學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大多數都失意於科場這種怪現象就可以想見當時的情形。科舉制度爲政府發掘人才的同時,也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而且到了清代,因爲又有特殊的“防漢”思想在作怪。清廷爲了奴化愚弄漢人,更是嚴格束縛科舉考試地內容,把整個中國地思想意識階層帶進了死衚衕。
康有爲們深刻意識到了這一點,想借此在中國的思想領域加以變革,其出發點是完全正確地,但在採取的方法上,他們卻犯了嚴重的錯誤。
他們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讓皇帝一聲令下,全部予以廢除!
且不說一項國家政策從出臺到消亡能不能就這麼簡單一句話說廢就廢了,科舉制度關係到了千千萬萬中國傳統士子的未來和出路。在沒有周密詳細的安排和善後的情況下,就這麼搞“一刀切”。能成功纔怪。
果然不出所料。這項“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變法措施”一經“出籠”,就幾乎招來了全國上下讀書人階層的一致“聲討”和“怒罵”。
據北洋軍情處收集的情報顯示,當初梁啓超聯合一些人向光緒皇帝上書提出這項“建議”時,就險些遭到憤怒地士子圍毆,梁啓超辦的一間報館也因此被砸毀。梁啓超曾經向總督張之洞建議由這位總督大人上摺子請廢八股科舉,應該差不多能行,張之洞聽了後大搖其頭,說他不可能上這道摺子。因爲“恐觸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數百萬童生之怒。”張之洞對此看得很清楚,這句話可以說直接指出了問題地關鍵所在。
可即使這樣,“維新派”還是“百折不撓”地就這麼“頂硬上”地來了,其“勇氣”是“可嘉”滴,但得到的效果,只能是相反滴。
孫綱看完了這些情報,不知怎麼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因爲,在他看來,後世倍受詬病的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其實主要在其考覈的內容與考試形式方面。
自明清以來,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變成了宋代由經藝演變而成的八股文,八股文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容,危害極大,它嚴重束縛人們地思想,是維護封建****治地工具,在成爲中國傳統知識階層的“時尚”地同時也把科舉考試製度本身引向了絕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曾經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他一針見血的指出:“愚以爲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可八股文畢竟盛行了這麼多年,想要****之間盡廢,根本不現實,反而會激發廣泛的矛盾,造成全國性的動亂。
其實,八股文只是一種文章形式,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在它的形式上變通一下內容,如果內容變成了西方的實用主義的科學知識,是否用八股文的形式來表達,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一點,西方人可就比中國人聰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