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天啓帝窮得叮噹響

bookmark

見皇爺揮手讓自己回去,魏忠賢鬆了口氣,如蒙大赦般地離開了。

等魏忠賢走了後,朱由校慢慢地喝着茶。本來這天氣最適合吃點烤地瓜暖手的。

這些日子混下來,朱由校發現其實明朝的皇帝還是很輕鬆的。

各地的奏疏首先要送入內閣,由內閣大學士寫上處理意見,然後才呈遞給皇帝,由皇帝決定最終的處理辦法。

如果皇帝覺得內閣提的辦法不好,可以不批紅而將奏疏直接送回內閣,由內閣大學士再一次擬定辦法。有的時候皇帝批紅都懶得做,就將批紅的事交給自己身邊的司禮監秉筆太監。

聲威一時無兩的劉瑾、魏忠賢都是得到皇帝信任的秉筆太監,由於皇帝疏懶,也就讓這些人有篡權的機會。

朱由校定了定神,看着眼前這一堆奏疏,嘴角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

估計魏忠賢這一趟來回,不少官員要遭殃。若是他能清洗掉一些於自己不利的官員,正好順手提拔一些幹實事的。這個時代實在是人才其實並不少,只是沒能做到人盡其力。

朱由校微微頷首,心裡開始盤算要提拔哪些小官員。雖然朱由校不知道大多數文臣武將的才能和忠誠,但是大部分的歷史名人還是知道的。

只是想着想着,他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提拔人才後,要幹些啥?再者,幹實事也得用到錢。無論前世還是今生錢纔是萬能的,穿越纔不是萬能的呢!

但現在國庫裡,估計沒什麼錢。對於自己有多少錢的問題,自己還真的不清楚,只能問自己的大管家王安。

想到這裡,朱由校愣了下,放下茶盞衝着門外喊了一聲:“去叫王安來見朕。”

王安這段日子說忙也不忙,說閒卻是蠻多瑣碎的事情要處理的。這板凳還沒被屁股坐熱,就又被皇爺召喚到了乾清宮。

“王安,朕有多少庫銀?”朱由校一邊問,一邊心裡唸叨:千萬不要告訴我國庫赤字。

王安微微一愣,這個問題他正好知道,天啓皇帝登基的時候,身爲總管的他奉命查點過內庫的銀子。

他嘆了口氣緩聲答道:“回皇爺,內庫還有白銀1700萬兩,黃金3萬兩。”國庫就不用說了,肯定沒錢。

聽到這個數字,朱由校先是一喜,這麼多黃金放在後世,自己可以一輩子吃喝無憂,跑車開開別墅住住。

高興完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現在乃是堂堂一國之主,這些錢怕是賞賜給有巨大功勞的大臣幾回,自己就得喝西北風了。

可見天啓皇帝是個窮光蛋啊!朱由校在心底哀嚎了一聲。要知道,乾隆三十六年,一年的國庫收入就是3700萬兩白銀,那只是一年的歲入啊!

“大明歲入有多少?”朱由校抱着一絲絲的希冀問道。

“回皇爺,歲入約摸521萬兩白銀。”

聽聞王安的話,朱由校一愣,這麼少?要知道明朝此時的貿易和資本要比清朝強得多,可是每年的歲入卻差這麼多……

唯一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不交稅。想到這,朱由校的心在滴血,似乎看到了很多真金白銀就這麼飛走了,於是在心裡默默替這些人狠狠地記了一筆。

這些想方設法偷稅漏稅的人,誰家不是良田千頃,買賣無數?這些人大多都是說一套做一套,滿嘴的仁義道德,平時卻是魚肉鄉里。

他們兼併土地、走私、進行海上貿易,可以說每個家族都是富得流油,可是他們卻總想着不交稅,於是東林黨就鼓吹“重”農抑商,藏富於民。

便宜老爹泰昌帝對重農抑商的理解是錯誤的,重農抑商不代表着重徵農稅,而是少收甚至不收稅。可東林黨人篡改了這條理論,根據他們的說法,農業纔是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要重徵,而商人的地位低下,要少收稅。

就是這樣的一羣人,多年來竄改賦稅冊以逃避大量賦稅,並總是鼓吹向農民徵稅。這些人不但偷稅漏稅而且因爲勢力龐大也就更加肆無忌憚,幾乎什麼都做。

在朝堂上,很少有真正想要爲百姓辦實事的人。大部分官員在朝堂上攻訐別人,在地方上排擠弱小的官員,同流合污昧着良心辦事。

由於朝廷不斷催促地方完成定額,越來越重的負擔就被轉嫁到農民身上,他們無財無勢,無法保護自己不受勒索,最後不得不面臨兩個不得已的選擇:

將土地以低得可憐的價格賣給有勢力的豪紳,自己租田做佃戶,用高租換取保護;或者放棄土地逃亡,希望別的地方情況會好一點。不管他們怎麼選擇,土地或是荒蕪,或是落入豪紳之手。而政府的定額依舊壓在剩下的農民身上,這種惡性循環愈演愈烈。

賦稅的負擔變得不堪忍受,不是因爲捐稅高,而是因爲許多捐稅要用白銀支付,而白銀對於農民來說,非常難以得到。

很多人沒有土地或者不能忍受大地主的盤剝成爲了流民,這也就是爲什麼徐鴻儒的白蓮教起義會有那麼多人跟隨的原因。

還有就是這個時代地球正處於小冰川期,天災不斷。陝西的大旱讓無數的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官逼民反,纔有了高英祥、張獻忠、李自成等。

陝西的農民起義成爲了壓垮大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可以說明朝除了亡於外部壓力外,大部分還是這些逃稅的豪紳過錯。如果不將這些人弄掉,大明朝就沒什麼希望。

想到這裡,朱由校不禁揉了揉太陽穴。

誰說當皇帝輕鬆了?明君難做啊!

如果想澄清吏治,那麼第一步就得用強力手腕打掉官僚集團,第二步就是改革吏治、裁汰冗員。

然而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自己手握兵權。如果手裡沒有可戰之兵,那就不可能以鐵腕政策澄清吏治、改革官制。

目前大明卻是文官控制軍事,朱由校想要收回兵權扶植自己隊伍談何容易?!

既然如此,兵權什麼的,暫且先不急。先利用魏忠賢噁心噁心一番朝中某些愛搞事的官員,自己再順手抄個傢什麼的,填補下國庫也還是不錯的。

畢竟有錢了,纔好辦事不是嗎?

第六三七章 準備策反朝鮮小世子第五九八章 回京與皇后敦倫第三六二章 許顯純成了忠心的瘋狗第六四五章 內務府和參謀處搶船第六四五章 內務府和參謀處搶船第五七三章 血祭演武(故夢飛雪生日加更)第四零一章 孫閣老高升第三十章 立地成聖第三二四章 朱由校進德州城第三六九章 孔家北宗人人喊打第二三五章 一份《治安疏》第十七章 審問第六二三章 朝鮮的讓步第六五八章 早晚弄死你第六四七章 平戶島第一六四章 孫慎行的交代第六二六章 藩王往國外封第三二四章 朱由校進德州城第一八八章 太康伯的煩惱第一一六章 搞事第三六九章 孔家北宗人人喊打第三十章 立地成聖第一零九章 如想人前顯貴,必然要立功第七十五章 攪屎棍第二四二章 棒打羣臣!大禮儀之爭?第六八八章 反水第五零九章 食鹽生意歸朱由校了第一零八章 天子需立功於天下第五零二章 第一刀,魏國公府第五五三章 黃臺吉被炸成重傷(盟主永恆自在天加更)第一五三章 名單第六零八章 朕要去天津(求雙倍月票!)第三七五章 活捉徐鴻儒第四零八章 君臣鬥第三十二章 陌生的鄒元標第二一三章 這手下不錯(萬字求賞!)第一二九章 挖墳掘墓斬草除根第三七一章 夏鎮失守第二十二章 到遼東了第二六二章 一網打盡第五六九章 和大明爸爸一起對付倭國第六九三章 在我心裡他已經是個死人了第八十八章 煉製的丹藥誰吃?第五六三章 都想和大明爸爸聯姻第四九七章 到南京了(日萬求賞)第二三五章 一份《治安疏》第三六四章 京城被收買之人的名單第六六八章 大明老一代的逝去第一二三章 派魏朝去遼東出差第一百零六章 羣情激憤第四零六章 聲援鍾羽正第五一六章 韓琦的謀劃第二十六章 李莊妃第六零一章 大明有多少地?第九十六章 大幕真的拉開了第六三七章 準備策反朝鮮小世子第二八零章 就這實力,還想造反?第三八四章 阮大鋮怒懟魏大中(掌門魑魅魍兩加更)第十七章 審問第一八零章 請陛下暫停宮中營建第三三五章 魯王背後另有其人第二二四章 開天闢地第一皇帝第三六一章 給瘋狗一個機會第五六二章 內喀爾喀五部內議第三一三章 選一個狀元第二七九章 讓復仇的火焰熊熊燃起吧!第一七零章 亂世用重典第六七五章 證據第三四二章 誰都能做衍聖公!第一一二章 餘大人,你甘心嗎?第一九五章 我盧象升必然名揚天下第三二八章 一語定生死第三四五章 抓孔府大管家第五九六章 兩姐妹的洞房第三五四章 徐鴻儒要造反第四二一章 拆遷隊隊長——朱由校第三五三章 今後再無衍聖公第一四六 楊漣的三觀崩塌了第六六八章 大明老一代的逝去第四零三章 書院談判第五七零章 瀋陽城演武第四四九章 給科爾沁一條明路第一四五章 殺第五八七章 沒底線的吳克善第三十六章 革他老朱家第五一九章 鎮守太監張維栽了第二七七章 一顆人頭換二十兩白銀第四零六章 聲援鍾羽正第五八七章 沒底線的吳克善第六二零章 蒸汽機第九十五章 都挖出來了第四二零章 明君之路(求票求訂閱!)第五七零章 瀋陽城演武第四二八章 武清侯李高求見第三五零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三四章 自找苦吃第三五八章 錦衣衛都指揮使又換人了第二十七章 壽命最長的后妃第三四五章 抓孔府大管家第二五八章 剝皮充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