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左夢庚已經投降了清軍,但若因此就把他看做是阿濟格的奴才,未免有失偏頗。
左夢庚和洪承疇不同,從本質上來看,他依舊是一箇舊式的軍閥。
衡量奴才和軍閥的標準,從來就不是掌握了多少軍隊和資源。
比如說江北的洪承疇,擁兵十幾萬之衆,控制着淮揚、淮安等廣闊的地盤,但他依舊是一個最典型的奴才,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能夠得到主子恩寵的奴才罷了。
雖然左夢庚的總體實力確實不如洪承疇,政治手腕和軍事素養也比洪承疇相差甚遠,但他卻有一個洪承疇永遠都不可能擁有的東西:自己的體系。
洪承疇手下那十幾萬清軍,全都是屬於清廷的,洪承疇只不過是代管而已。
只要清廷下一道詔書,隨時都可以剝奪他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左夢庚手下的隊伍雖然多是不堪一擊的烏合之衆,但卻是屬於自己的隊伍,他還有自己的地盤和行政體系,這纔是真正的本錢。
贛北、贛西,一直到武昌府東部,名義上是阿濟格的轄區,實際上卻是左夢庚的地盤兒,各級官僚多是“左部”出身。
尤其是駐守長江沿線的數量龐大的軍隊,幾乎全都是“左家軍”,這讓他帶上了濃重的軍閥屬性。
就憑這一點,左夢庚就有資格看不起洪承疇。
很隨意的揚了揚洪承疇送來的那封親筆信,用一種明顯帶着嘲弄口吻的語氣對他手下的將官和幕僚說道:“他洪承疇算個什麼東西?竟然想要我爲他火中取栗,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盤。”
洪承疇本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年紀輕輕就連捷登科是正經的科舉進士,文字上的功夫當然勝過左夢庚百倍都不止,這封書信寫的相當客套:“九江左帥敬啓:愚洪久聞左帥赫威之名,讓江嶽迢迢,徒期山水而未曾一晤…”
清廷並沒有正式的大元帥官職,洪承疇稱左夢庚爲“左帥”不過是個客套的恭維之詞。
例行公事般的客套話過後,就開始逐漸進入正題了:洪承疇希望左夢庚能夠儘快整頓人馬,尤其是要組織起長江水軍,只要江南殘明發動北伐,立刻就順江而下去攻擊空虛的江南。
到時候一戰而競全功,一定會得到高封厚賞。
在這封書信當中,洪承疇還提到了明軍的動向:種種跡象表明,明軍在贛西北發動的攻勢完全就是虛張聲勢,是爲了避免兩線作戰才採取的主動防禦。
明軍之意看似是要打開贛西攻取湖廣,其實根本就是劍指江北,希望左夢庚不要被明軍的聲勢所惑。
書信中的言語雖然恭敬客套,但用意卻十分明顯:贛西和湖廣的明軍只不過是偏師,僅僅只是爲了牽制,真正的主力還在江南,一旦明軍的北伐開始,就讓左夢庚迅速擊破對手率領長江水師去配合他作戰。
江南殘明不具備兩線同時作戰的能力,江北的洪承疇纔是殘明近在咫尺的威脅,這個局面大家都是很清楚,根本就不用洪承疇羅羅嗦嗦的說這麼一大通廢話。
至於說去配合洪承疇作戰,根本就想也不要想!我憑什麼要去配合你?
你洪承疇一封書信我就替你賣命?
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
到時候平定江南剿滅殘明的功勞算誰的?
就算是左夢庚已經剃髮留起了辮子,頂戴花翎成爲清廷的官員,但他身上依舊帶着濃重的軍閥屬性,最先考慮的還是“左部”這個體系的利益。
至於說洪承疇能不能平定江南,和我有什麼關係?
作爲“左部”這個體系中的文膽和“首席智囊”,在黃州被打的大敗的徐恩盛雖然沒有什麼實實在在的本事,卻最善於出謀劃策。
搖頭晃腦的讀罷了洪承疇的書信之後,徐恩盛做出一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神態,面帶微笑手捻長鬚,活脫脫就是一副諸葛重生的架勢:“這洪承疇做一個徵南大計,右一個大局爲重,還不是想利用咱們去給他打下手?未免也太精明瞭些。”
“他有一點說對了,那就是一定要整編長江水師。”
纔剛剛開春不久,天氣稍微暖和了那麼一點點,徐恩盛卻手持一把描金的摺扇,不緊不慢的搖晃着,頗有幾分軍師謀主的姿態,連說話的口氣都很象戲文裡的諸葛亮:“整編長江水師之後,卻不忙着出擊,等洪承疇和江南殘明拼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之際,我們再行出兵。到時候千軍萬馬順江而下,這平定江南的功勞就是咱們的了!”
徐恩盛的這個盤算,幾乎代表了左部絕大多數人的心思:憑什麼去給洪承疇打下手?最好的辦法就是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等到洪承疇和江南殘明都殺的沒了力氣之後,再沿江而下收拾殘局。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這麼簡單的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
按照徐恩盛的設想,肯定會出兵攻擊江南,但卻不是現在,更不可能跟着洪承疇的指揮棒行動,而是等洪承疇先和江南殘明拼個你死我活之後再行動!
徐恩盛提出的這個“漁翁得利”的總體戰略不僅代表了左部人馬的想法,同時和英親王阿濟格的設想如出一轍。
不論是阿濟格還是左夢庚,都不想“爲他人做嫁衣”,尤其不希望給洪承疇打下手。
消耗自己的實力去和江南硬拼,然後被洪承疇摘取勝利果實。
呵呵,反過來還差不多!
雖然阿濟格沒有明說,但卻曾不止一次的對左夢庚做出過非常明顯的暗示:先和來犯的明軍纏鬥,做出一副正在激烈交戰的姿態,卻不急於殲滅明軍,而是儘可能的把戰爭拖延下去。
一直等到洪承疇和江南殘明決戰之後,再傾盡全力攻佔江南滅亡殘明,趁機摘取勝利果實,讓洪承疇乾瞪眼!
左夢庚和整個左部體系認爲,來犯的明軍根本就是虛張聲勢,根本不足爲慮,只不過是爲了起到一個牽制的作用,他們的戰略目標一定是北邊的洪承疇而不可能是西邊!
正是因爲這個思想,他們對正在發生的戰鬥並不是很在意,至少沒有提起足夠的重視,始終認爲那不過是一場大規模的襲擾。
當金聲桓戰敗的消息傳來之時,所有人都沒有被驚的目瞪口呆,不少人甚至本能的認爲這是一個錯誤的戰報。
戰場距離九江不過三十多里路,這場戰鬥相當於發生在眼皮子底下。
金聲桓的重裝騎兵雖不敢說天下無敵,也絕對是一支強悍的勁旅,怎麼可能會在自己的家門口被輕易擊敗?
誰也不敢相信金聲桓已經敗了,而且還敗的這麼快!
當戰敗的消息得到確認之後,所有人都驚的目瞪口呆。
金聲桓的戰鬥力大家都是知道的,竟然連一天都沒有支撐下來就被打崩了,這個消息來的太過於震撼,以至於左夢庚等人完全沒有反應過來。
因爲對金聲桓抱有絕對的信心,左夢庚始終認爲那幾千明軍一定會被金聲桓打的灰頭土臉,根本就沒有做出大規模的戰爭動員。
敵人的進展速度之完全始料未及,這個時候再做大規模的動員顯然已經來不及了。
按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傳統思維,左夢庚做出了最本能的反應:緊急調動九江城北的郝效忠迎擊來犯之敵。
命令剛剛下達不久,戰敗的金聲桓就回來了。
只帶着六七百親兵逃回來的金聲桓再也沒有了往日的狂妄和自大,而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變得極其怯懦和軟弱:“不能野戰,不能野戰啊!”
依靠數量上的巨大優勢活活堆死對手,這是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戰爭模式,同時也是左部人馬用慣了的打法。
親眼目睹親身經歷過全新的戰鬥模式之後,那遮天蔽日的炮火和可怕的排槍已經把金聲打出了心理陰影:“明軍戰力極強,火炮打的驚天動地,不管多少人馬填進去都不管用。”
在猛烈的炮火面前,人數上的優勢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包括左夢庚本人在內,根本就無法理解“火力”二字到底意味着什麼,他們對於剛剛登上歷史舞臺的學生軍缺乏一個最基本的認識。
好在還有徐恩盛。
曾經吃過一次大虧的徐恩盛甚至學生軍的厲害,認爲城北郝效忠的九千人馬未必能擋得住對手,爲了穩妥起見,應該再加派兵力進行堵截。
雖然徐恩盛和金聲桓都領教過學生軍的厲害,但卻是如何應對這個問題上出現了巨大的分歧:徐恩盛認爲只要兵力足夠的多,就一定能活活的把對手耗死。
自己在黃州之所以被擊敗,就是因爲兵力不夠。
在這個問題上,金聲桓卻持另外一個觀點:堅決避免與敵野戰,應該把所有的兵力全都收縮回來,打一場城市攻防戰。
這兩個迥然相異的觀點各有千秋,很難說誰對誰錯,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徐恩盛的觀點:加派更多兵力去攔截敵軍。
其實這根本就是無奈之舉,同時也是出於最現實的考慮:敵人來的太快,根本就來不及進行總體的城防部署,城市攻防戰本就是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那麼幹的。
反正左部人馬數量衆多,光是九江一帶駐紮的兵力就有四萬掛零,就算金聲桓的那一萬多人馬已經被打散,還有兩萬多呢。
敵軍突進速度這麼快,必然是輕兵冒進,而且有接連經歷過兩場大戰,就算是再怎麼強悍也早就成了強弩之末,以兩萬之衆迎擊,無論怎麼看都可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