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崧這一帶頭鼓掌喝彩,貴妃娘娘慧梅也跟着拍起了小手叫好,一個帝王一個妃子,她現在是這一千火槍營的總兵官。!
因此這一千兵將掌聲雷動,都在爲巴滕斯的槍法較好。其實這一千人也不是人云亦云,巴騰斯這一手露的確不錯,單從這一槍來看,做他們的火槍外教綽綽有餘。
看着這麼多人爲他鼓掌叫好,包括九五至尊的皇帝陛下和貴妃娘娘,巴騰斯心裡有一種得意感。
但是這種得意感只升起了一半兒,便又涼了,想起了他們在海和島一次又一次的戰敗,他又有種憋屈感。
不過他對這位大明帝王朱由崧是真心的服氣,因此,把手一擺,悻悻道:“在下的槍法再好,也不及陛下的神功。”
這話倒是真的,朱由崧聽着很是受用,如果人人都有他這兩下子,那這些火槍成了多餘的了。因爲真正打起來的時候,朱由崧的身法,雖然沒有子彈快,但是也絕對不慢,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有時候快到不給他們放棄槍的機會,便把對手放躺下了。
但是朱由崧嘴不能這麼說,只是微微的笑了笑,讓他繼續,朱由崧在旁邊看着。
巴滕斯接着朱由崧剛纔打斷他的地方,繼續講持槍的姿勢,他划着,慧梅等一千將士跟着學。
然後巴騰斯把自己的槍放下,過了一一給糾正姿勢。
朱由崧看他教得認真用心,這麼多人,一個一個糾正,很快臉見汗了,紅髮下的臉顯得更紅了。
朱由崧還較滿意,看來自己沒有殺他對了,這個紅毛子用處還不小呢!
這時,朱由崧走到巴騰斯放火槍的地方,順手把這根長槍抄了起來,掂量掂量沉甸甸,有一米多長,槍頭的刺刀有半尺來長,閃着雪亮的光芒。
朱由崧端着這杆槍想起了穿越之前影視鏡頭裡的鬼子的三八大蓋,他這是第一次摸火槍。
也學着剛纔巴騰斯的樣子,向遠處的靶子瞄了瞄準,然後一扣扳機,只是輕輕的響了一聲,完全不是剛纔清脆的爆響。
朱由崧仔細一看,這才知道沒有子彈,自己真是外行了,現在這種火槍怎麼可能連發呢?
這時巴滕斯注意到了朱由崧的動作,趕緊從人羣跑過來,給朱由崧了一顆子彈,然後笑着示意朱由崧可以瞄準射擊了。
朱由崧覺得瞄好了以後,巴滕斯在後面又給他稍微糾正了一下,然後朱由崧一扣機關,啪的一聲炸響,像放了一個炮一樣,震得他雙手一頓,一股白煙從槍管兒處飄出散去。
遠處的報靶兵揮舞着三角小旗,前看了看,又衝這邊大喊道:“陛下這一槍也擊靶心。”
“陛下真是神了。一射即,臣妾遠不及也。”慧梅說着小臉兒笑成了花。
接着李全,劉肇基,大太監李國輔等紛紛恭維,讚不絕口。
巴騰斯也笑着豎起了大拇指,跟着恭維:“陛下真是天才。”
這時這一千兵將掌聲雷動,歡呼雀躍了,那動靜可剛纔大多了,熱烈而持久。
“陛下好槍法!”
“簡直是神槍手!”……
誰都喜歡聽好話,朱由崧明知道他們是在拍馬屁,但也並不反感,第一次打槍,感覺的確不錯,向他們揮了揮手,喧囂的人羣才安靜下來。
朱由崧讓他們繼續練習,帶着劉肇基、李全、李國輔等往另一處的訓練場地而來。
這裡是御營鐵騎的訓練場,指揮使賀宣嬌和總兵官高桂英都在,3000御營鐵騎將士排成了三條橫隊,正在練習攻防戰守等戰略戰術。
這支隊伍可以稱得一支久經戰陣老牌軍隊了,自從三年前劉肇基訓練成軍之後,第一戰便是向西征伐武昌的左良玉父子。
從那以後,這3000鐵騎,屢立戰功。後來,與忠貞營的白桿兵相得益彰,成爲御營的兩隻王牌。
不過現在,3000人已經是個虛數了,如果實數算起來,至少有三四百的空缺。
不過好在這種軍種,多幾個少幾個都影響不大,因爲他們是排着隊共進共退。
根據地形和需要,有時候排成兩隊,有時候排成三隊,還有的時候排成一隊。他們都是清一色的雙武器,有弓箭,有長矛。
像鐵甲連環馬,又沒有鐵鎖鏈相連,因此既有共同衝鋒的威力,相對來說又較靈活。遇有傷亡的時候,前後補來,或者左右補來皆可。
這種軍隊的訓練,主要是提高他們靈活作戰的能力,變換隊形,共進共退。
一身戎裝的高桂英親自指揮着,用手的繡絨大刀代替軍令,往前一指代表衝鋒。三對鐵騎排列整齊往前衝鋒,像三堵大牆一樣整體往前推進。
“弓箭!”高桂英一聲嬌喝。
三隊鐵騎動作整齊劃一,麻利的掛好手的長矛,探手把背後的弓和箭取了出來,認扣添弦,一齊把弓箭拉滿,對準前方射去。
箭風呼嘯,密佈天空,遮天蔽日。
然後又射出第二支箭,第三支箭,隊伍在整齊劃一的行進當,一起射出三支箭,顯得威武雄壯,震撼人的視覺。
“停!”
三隊鐵騎聽到命令,齊勒絲繮,齊刷刷停了下來。
“第一隊做的最好,第二隊有幾個不整齊的,第三隊做得最差。第一隊練長矛衝刺,第二隊第三隊繼續弓箭!”
朱由崧正看的津津有味,一匹快馬跑了進來,離多遠,馬之人,滾鞍下馬,手裡拿着一份書一邊跑一邊喊:“緊急軍情!海疆急報!”
所過之處,明軍將士紛紛給他讓道。
眨眼間,這名報事的來到了朱由崧近前,跪倒在地:“啓奏陛下,緊急軍情,海疆急報!”
“念。”朱由崧不屑一顧。
“遵旨。紅毛子不甘心失敗,把大批軍艦已經開到了南疆,進逼廈門和臺灣的澎湖,紅毛子異常蠻橫無理,向陛下提出了12條,發出最後的通牒,若有一條不滿足他們,要炮轟廈門和澎湖。臺灣總督鄭成功,福建巡撫姚啓聖,兩位大人請旨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