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鄰汾水的臨汾縣城,前些日子住進了一支兩萬人的官兵,帶隊的將領名字叫做金旋。
能夠獨領一支超過萬人的大軍在外駐留,原本應該是極爲榮耀的事情,但對金旋而言,他卻是一點都高興不起來。金旋的心裡很清楚,若非原本駐守楊縣的名將張飛在汾水河邊遭逢大敗,這駐軍河東的重任怎麼也輪不到他來承擔。
現在的朝廷上下都十分清楚,派誰去駐軍河東郡,實際上就當相當於變相地將此人往火坑裡推,因爲與河東郡僅一座小山之隔的便是晉國第一大郡上黨,那裡駐守的臥虎軍主將李進武若是哪天心情不好,很有可能帶一隊人馬闖進河東來,將朝廷的兩萬人馬收拾的連渣都不剩。
經過朝中大佬的相互“禮讓”,大家一致同意讓金旋來擔任駐守河東的主將,於是倒黴的金旋只好在心裡將衆位大臣的家中女眷問候一遍之後,硬着頭皮前往河東郡的臨汾上任。本來朝廷還想讓他帶隊前往楊縣的,結果金旋死活不肯,只好作罷。
金旋,字元機,京兆人。本爲西漢名臣金日磾後裔,曾經擔任過黃門侍郎、漢陽太守,先後官拜議郎、中郎將等官職。此人的本事和才華只能用“稀鬆平常”四字來形容,所以他這次來到臨汾之後,便打定了堅守臨汾不出的主意。
如果晉國的軍隊真的前來攻打臨汾,金旋便會趕緊向洛陽求救,若是朝廷坐視不理,到時候他也就顧不上那麼許多,打開城門直接投降拉倒。反正想讓金旋做替死鬼,連門都沒有!
有時候人該倒黴,那就真得倒黴。金旋怕什麼,偏偏就來了什麼。就在前不久,真的有一支部隊從永安方向沿着汾水打了過來,雖然人數僅有五千人,可帶隊的那員小將竟然生猛異常,接連給金旋吃了好幾回苦頭。
金旋眼中的小將,自然是星夜帶隊入河東的臥虎騎兵師統領趙鋼。
趙鋼是怎麼給金旋吃苦頭的呢?對付這位龜縮在臨汾城內死活不肯出戰的“金烏龜”,他使用了無中生有、擒賊擒王等衆多的計策,將駐守臨汾的兩萬北軍當成了練手的“小白鼠”,還真把金旋給折騰個半死,最終變成了籠中鳥、階下囚。
一開始,趙鋼只帶着五百騎兵便衝到臨汾城下罵陣,城頭上的金旋看到有便宜可沾,便派出兩千騎兵衝出來捉拿趙鋼。趙鋼佯裝不敵,帶着部隊急忙逃竄,追出城外的守軍怕中了趙鋼的調虎離山之計,只是追了一小段的距離便掉頭返回了城內。
過了一天,趙鋼帶着一千騎兵又來罵陣,城頭的金旋十分惱火,便派出三千騎兵衝出來捉拿趙鋼。趙鋼於是又佯裝不敵,帶着部隊跑遠了,追出城外的守軍這次便大着膽子向前多追了一段距離,然後還是擔心會中了伏兵之計,於是適可而止,又返回了城內。
第三天上,趙鋼帶着兩千騎兵還來罵陣,煩不勝煩的金旋於是派出臨汾城內僅有的五千騎兵衝出來捉拿趙鋼。趙鋼仍然扮作不敵的樣子,帶着五千北軍騎兵沿着汾水向上遊逃逸,追出城外的守軍又比上一次多追了一段距離。
這一次,不等五千追兵回過頭來,趙鋼埋伏在汾河邊上的三千騎兵便截斷了他們的後路。在雙方兵力相等的情況下,出身飛虎軍的五千輕騎兵對陣北軍的五千騎兵,結果毫無懸念。北軍騎兵在被飛虎軍打死打殘了近兩千人之後,徹底崩潰,剩餘的三千人馬主動投降,成爲騎兵師的階下囚。
繳了投降北軍士兵的武器軍械之後,趙鋼命令這羣可憐地北軍士兵將身上穿的軍服全部扒下來,只留下一條褲衩紛紛蹲在汾河邊上吹風。幸好如今已到夏日季節,扒了衣服不僅動不着,還比較涼快,否則北軍投降的士兵可有得罪受。
趙鋼留下一千騎兵看守降兵,然後自己帶着四千人馬迅速返回臨汾。在路上,趙鋼將四千人分成了前後兩撥,其中前面的兩千人穿着染有血跡的北軍士兵軍服,騎着北軍士兵的戰馬驚慌失措地逃命,而後面則是兩千臥虎騎兵在奮力追擊。
守城的士兵看到前面拼命逃亡的兄弟,眼看着要不了多久就會被後面的臥虎騎兵追殺上來,於是趕緊打開城門,放北軍騎兵進城躲避。
趙鋼混在隊伍之中進了城後,帶人一口氣衝到金旋所在的府外,三下五除二地滅了數百護衛,然後衝進府中將尚不知情的金旋抓了個正着。
這一下,金旋也不用向洛陽發求救信了,當場便表示願意投降,並且勸說城內剩餘的一萬五千北軍將士一起投降。
趙鋼聽了這話,心裡頭大樂不已,本以爲還要苦口婆心地勸說半天,甚至還要使用一些見不得光地手段才能降伏金旋,如今看來倒是自己高估了這位新任“駐河東警備司令部”一把手的操守和品德。
乾淨利索地收拾了兩萬河東守軍,趙鋼將一萬七千多降兵關押在臨汾城內,留下兩千士兵駐守,然後自己帶着三千騎兵開始在河東和河內二郡境內進行搗亂。
爲了擴大威懾力和影響,趙鋼將手下三千騎兵分成三隊,一隊前往河東鹽池耀武揚威,一隊前往與弘農郡隔河對望的大陽縣搗亂,他本人這是帶着一千人闖進了緊鄰河東郡的河陽縣,在這個渡過黃河便是洛陽的渡口地段大呼小叫,直把附近過往的商旅和百姓嚇得東躲西藏,紛紛渡河逃命。
趙鋼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爲了製造大規模的混亂,使得洛陽以爲晉國的大軍已經逼近黃河,爲下一步胡人兵圍長安製造更大的政治輿論。
如今皇甫嵩的北征軍已被廢了武功,洛陽又面臨着黃河北岸晉國大軍的直接威脅,胡人騎兵還闖進了關中地區,洛陽地區的守軍下一步將會焦頭爛額,根本無暇西顧。到時候,《晉報》再添油加醋地發幾篇社論,引起天下百姓對朝廷的質疑,朝堂之上的大佬們能夠想到的主意,除了向晉國求和或者遷都之外,只怕也沒有別的辦法。
如此一來,趙興謀劃許久的一些設想便可以堂而皇之地擺上檯面,由不得劉備和諸葛亮等人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