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不詳的預感

出了任城王府,登上車架,李恪這才露出了一臉的欣喜之色。***今天他之所以要親自送李雪雁到任城王府的目的就是想探探李道宗的口風,看他對自己爭儲方面抱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沒想到因爲自己和李宗的關係,直接影響到李道宗的決定,隱喻的表明了要站在自己的一方。而更爲重要的是自己還得到了軍神李靖的誇獎。

對於李靖,李恪很敬佩,不管是他的軍事機會才能,還是他的爲人,都讓李恪很仰慕。

坐在會漢王府的車架中,李恪欣喜之餘,不由的在腦海裡回想了一遍關於自己知道的李靖的資料。李靖出生於官宦之家,是隋將韓擒虎的外甥。而他的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於受家庭的薰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着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孫、吳,就是兵家最爲推崇的孫武和吳起,可見名將韓擒虎對自己的外甥是多麼的看重。

而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後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幹卻聞名於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讚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軍事家、左僕射楊素也撫着坐牀對他說:“卿終當坐此!”

想到這裡,李恪有些奇怪,既然牛弘如此稱讚李靖,怎麼沒有提拔他呢?還有左僕射楊素當時可謂權傾一時,而他對李靖的評價那麼高,怎麼就任由這樣的人才從自己身邊流失呢?

而當年李淵太原起兵,想要造反,李靖知道後冒死前往長安告發,雖然最後未能得逞被抓,隨後被李世民所救。但是,在當時隋煬帝喪失民心,隋朝就要滅亡的時刻,李靖還有這樣的忠君思想,足以表現出他的人格不凡。不久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衛。

而讓李恪敬佩的是除了李靖冒死前往江都向隋煬帝進諫以李淵謀反,以儘自己作爲臣子的本分之外,他在大唐開國之後一直秉持着軍人不敢政事的原則,不參與任何的政zhi鬥爭,這點讓李恪很欣賞。

當初,李世民宣武門政變的時候,就曾派人到李靖和李績軍中,暗示支持自己。沒想到李靖當場就拒絕了,說他不支持李世民,但也不會破壞他的行動。李績作爲李靖的部下,也因爲李靖的緣故沒能參與到這件對他來說最大功勳的政變當中來。由此可見,李靖確確實實是大唐軍人不幹政的楷模。

而這次李世民有意將李靖調入長安,入職兵部,除了李世民想收攏兵權之外,李恪猜想他也是有意想讓李靖入職宰閣,讓他封相。畢竟在大唐,封相的榮譽要高於大將軍、大總管等的軍職。

而李恪也通過歷史瞭解到,李靖在入職兵部之後變得沉默寡言,聽的多說的少,甚至一度隱退在家不問世事。

所以,能夠在自己風頭正經,在外人看來已經表明了要跟李承乾有爭儲之意的情況下,李靖還能直言不諱的誇獎自己,這已經打破了他對自己沉默低調的要求的底線。可見他對自己的欣賞之情不是一般的敷衍,而是真正的欣賞,發自內心的欣賞。而李恪認爲李靖這樣的欣賞要遠比李世民的誇獎更加難能可貴多。畢竟,他知道大唐在今後對突厥的戰爭中,和對吐谷渾的戰爭中,李靖都是行軍主帥,而他現在如此欣賞自己,那自己以後不管是對突厥和吐谷渾的戰中取得的功勳還是今後得到軍方將領的支持方面都要比李承乾和李泰要強上不少。

“恩!確實的有得必有失啊!”李恪嘆道,他在車架中想的都是今天在任城王府的事情,因此,不知不覺中車架已經到了漢王府。

回到漢王府,他將朱童招的書房,詢問了關於今天未能在李泰關於四國使團的確切情報。朱童自然不敢怠慢,將自己所知悉數告訴了李恪,李恪聽完朱童的回答後很不滿意,因爲朱童對他說的這些情報李泰今天已經在祭天祭祖時對他說過,兩人所說的內容沒有多大出處。

“殿下,我們在長安的情報系統主要負責和關注的是朝廷局勢和各部官員之間的動向,對於四國使團沒有投入太大的人力,因此得到的情報也就只有這麼多。”朱童發現了李恪對自己情報的不滿,隨即解釋道。

“恩”李恪沉吟道,他不否認朱童的解釋,他給朱童的命令確實的沒有太多的提及四國使團,而四國使團中的高麗和吐谷渾七月十一那天才到的長安,沒有投入多大的人力能得到這麼多情報已經很不易了。

“從今天起你要密切監視高麗、吐谷渾和扶桑三國使團的館驛,隨行初入的人也不能放過,本王要確切知道他們此行究竟是爲了什麼目的。”李恪命令道,他自始至終都覺得高麗、吐谷渾和扶桑這次來到的長安的原因並不像李泰說的那麼假單。

“諾”朱童答道。

李恪又跟朱童詢問了一下侯若依的情況,朱童將自己知道全都告訴了李恪,李恪聽後放心了不少。至少從朱童的回答中他聽到候若依最近過的很少,除了情緒有些低落外,身體已經完全恢復。而她情緒的低落,李恪自然知道原因,只是自己現在還不能將過多的精力放到這件事情上,至少在沒有弄清三國來長安真正的目的之前他不跟掉以輕心。

“那你出去吧!”李恪對眼前繼續等待他命令的朱童說道。

“諾”朱童躬身退出了書房。

朱童離開後李恪便陷入了沉思之中。雖然今天他得到了不少的情報,有了不少的收穫。可是扶桑、高麗和吐谷渾三國突然出現在長安,參加了今天的宴會之後,他有種不祥的預感,總覺得這幾天長安有什麼大事將要發生。

第362章 張公謹的對策第57章 齊王的行動第569章 鬼面騎的血戰第609章 血戰到底第78章 皇子們的心理第20章 漢王府第607章 戰吧!第219章 任城王第170章 平平淡淡纔是福第634章 我們可以談談第503章 高陽的請求第254章 出來混遲早要還第204章 兩營對壘第183章 軍人武德第33章 第一次射獵第240章 第二次公審第432章 大封功臣第420章 孫貳朗的煩惱第415章 撥亂反正第424章 婚禮進行時(三)第688章 將相謀第602章 黃雀在後第692章 北上第407章 王方翼第160章 重疾引起的猜疑第295章 李恪到訪第523章 這代價未免太大了吧第304章 魔鬼的戰爭第587章 慘戰(四)第671章 北衙大都督第469章 宇文過的身世第141章 六千鐵騎出漠北第182章 改組黑衣衛第612章 吐蕃的和親團第106章 人性本自私第564章 峽谷布兵第511章 名將各有所歸第56章 ‘唐’和百騎第574章 李績的隱忍之道——守大門第552章 北王的陳情第691章 北王的意第497章 威武啊第512章 北府面授機要第614章 這招夠損的第505章 東王府的兩大勢力第548章 你覺得李績敗的蹊蹺嗎第413章 你敢殺“唐”的頭領第12章 本王要學武第227章 對扶桑的政策——殺第43章 賽前的擔心第403章 捨得之論第639章 卓青的想法第423章 婚禮進行時(二)第146章 殺!殺!殺!第111章 朝廷的對策第539章 朔方捷報第292章 佈局第48章 李世民要來第460章 跟崔氏結仇第454章 火器構想第575章 這是個大章節啊!第89章 要過年了第494章 能不這麼殘忍嗎第280章 北伐之爭(上)第287章 狼行千里吃肉第91章 定方論新軍第328章 絕對的信任第627章 秘術第224章 懲罰後的一種補償第374章 這就是宿命第407章 王方翼第342章 鬼面騎的意志(下)第178章 都是狠人啊!第338章 你有更大的舞臺第335章 強者的對決(四)第356章 全在掌握之中第87章 恨君不似江樓月第320章 漢王和李靖第71章 縝密的分析第449章 商業合作第258章 李佑和權萬紀的恐懼第416章 辯機死了第570章 本王讓你噴血第246章 各懷心思第424章 婚禮進行時(三)第701章 發兵長安城(三)第517章 李治的陳詞第3章 你是朕的兒子第606章 擊潰第507章 孝便是刀,殺你於無形第619章 你來統兵吧第68章 驗屍結果第481章 李言的處理結果第100章 新軍主帥第415章 撥亂反正第675章 這隻老梟第579章 真正的守城之戰第228章 若依的拒絕第304章 真正的較量纔剛開始第594章 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