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帝王之路(十六)

沒有得到女皇召見,所以武柲也不敢冒然前往,畢竟若如此前去探視,這就很明顯暴露了自己在她身邊有親信。《如此明目張膽安插親信的做法,那無異於找死,若再暴露了目的,那就是無知了。

如此,武柲便繼續說道:“諸位臣工,本王想問諸位一個問題,君、臣、民,誰爲最大,誰次之,誰爲末?”

頓時,諸臣你看我,我看你,竟無人回答,武柲正要叫人回答,婁師德站起身,拱手道:“殿下,老臣爲官三十餘載,又常在邊關州縣,深深明白百姓的力量是何等得緊要,故而老臣認爲,民爲大,君次之,臣爲末。”

武柲點頭道:“婁相此番依據,頗有道理。誰還有不同意見?”

吉頊頓時躬身,道:“殿下,臣雖爲官時日短暫,也不過幾年,但臣一直在京師,知道朝廷若有一位開明而勵精圖治的君王,當是天下臣民之福,故而臣以爲,應該是君最大,民次之,臣爲末。”

武柲依然點頭,說道:“吉中丞此言也深有道理。誰還有不同意見?”

豆盧欽望爲右相,若再不發言,顯得他成了擺設,於是便躬身道:“殿下,一代賢明的君王固然是天下臣民之福,但君王畢竟是一個人,還需要有能臣幹吏才能使朝廷運轉順暢,才能使君王的意志準確無誤地傳達到各州各縣,那麼臣以爲,君爲先。臣次之,民最末。”

武柲依舊點頭,說道:“豆盧相之言很有道理。誰還有不同意見?”

諸臣見宰相們一個個發言。於是議論之聲便再次響起,只是比之適才的吵鬧,多了份理智。

不多時,諸臣你一言,我一語,便討論起“君,臣。民”孰重孰輕,武柲也是大爲感嘆,古人的智慧。是不可輕易下結論的,平時沉默,那只是缺少一個時機,缺少一個引導者。那麼他。武柲。將會是那個引導者嗎?

諸臣的爲官之路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學識也不同,那麼思考問題的方式便不一樣,更進一步,得出的結論也就不一樣。除了婁師德等三人的結論外,還有君臣一體之說;還有君爲最大,臣民一體之說等等。

但不管怎樣。沒有人把君放在最末,武柲明白。即使是開放如這個時代,君的地位是最爲崇高的。

於是,武柲說道:“諸位臣工,所說皆有道理,都有充分的理由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就這一點來看,本王很欣慰,讓我看到了你們是在爲這個朝廷着想,是在爲我大周朝嘔心瀝血。”

諸臣幾乎異口同聲地躬身說道:“是殿下教誨,臣等不敢居功!”

武柲一陣腹誹,這些個臣子啊,還是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總是想做一個謙謙君子,美其名曰,謙虛是一種美德!

他緩緩說道:“諸位不必謙虛,那麼本王就依諸位如此多的觀點,來談談本王對“君、臣、民”的看法。”

於是,接下來的時間裡,武柲談論了自己對君、臣、民的看法。就武柲來看,君,是一個帝國的最高領袖,那麼他的職責應該是總攬全局,對帝國未來的發展勾畫出一張持續發展的藍圖,這張藍圖不一定足夠宏大,但必須應該是讓百姓安樂而富足的藍圖。

臣,是這一張藍圖的參與制定者,包括這張藍圖的所有細節,涉及到政略、軍事、民生、賦稅、國庫等等。那麼一個品質優良的能臣則會讓這張藍圖更加豐滿,藍圖中的每一個即將實現的目標將會更容易實現。而且臣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不僅是郡王意志的執行者,更是一個睿智君王的得力幫手。

民,是每一個朝代的芸芸衆生,是這一張藍圖的最終目標,也是藍圖的實現者。太宗皇帝曾教導高宗李治說,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由此可見,民是每一個帝國的主體,不論是君,還是臣,都離不開民。

那麼君、臣、民,誰爲最,誰次之,誰爲末呢?武柲認爲,不同的理解,便有不同的排序,但就其個人而言,三者矛盾且缺一不可。

武柲的講話徐緩而有力,即使有的臣子聽不明白,但依舊被裡麪包含的內容所吸引,而理學官員則是如癡如醉地聽着武柲的講說。

凡理學官員都知道,能夠聽一次殿下的演講,是非常受用的,每次聽完後,真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但殿下的演講如同他的字畫作品一般極爲難得。

下朝之後,武柲最終決定,還是暫時不進宮爲妙,女皇多疑之心越來越重,不能在這關鍵時刻有所馬虎。

坐在馬車中,他則想着市舶司首官的人選,他決定讓副宰相兼任,那麼是宋璟?是顏元孫,還是張說?

張說是地官侍郎,不適合再爲市舶司首官,他便放棄了。顏元孫忠心有餘,才能也有一些,但魄力不足,市舶司是新生事物,需要一個極有魄力的人先把框架搭起來,那麼只有宋璟了。

當然,武柲也可以選姚元崇,但姚元崇在朝中的位置太重要了,而且他十分信任姚元崇,從這一點來看,他不能放姚元崇走。而宋璟爲鳳閣侍郎,檢校侍中,侍中之責與他本官之職衝突,不宜再爲鳳閣侍郎,那麼就讓他到廣州去吧,先把市舶司給先弄起來。說真的,市舶司不能再拖了。

招募士兵之事也已經制定出了方案,那就是派遣大周武院的教官,去各州各縣招募士兵,並統一在洛陽集訓,初步計劃先招募十五萬新兵,在偃師和龍門建造兩座兵營,至於歸屬,由於沒有跟諸臣達成一致,所以暫時從屬於皇帝。

至於新兵集訓,以及涿州至魏州,乃至河東的防線則是一個急需迫切解決的問題。

就河北情報來看,契丹在大動作後,並沒有擴大戰果,武柲便由此推斷,這很有可能是契丹兵力不足的原因,但時間一久,契丹休整之後,必然會撲向河東或者是魏州一帶。

如今駐守涿州的是李多祚,只有不到一萬的兵力,但若防守,則能夠堅持數日不成問題。魏州是難民的聚集地,刺史是狄仁傑,前段時間,他最終還是放過了狄仁傑,當年倆人爲忘年交時,狄仁傑便多有提攜,他武柲不是忘恩負義之人,何況狄仁傑確實是一個能臣,只是他心中忠於李唐,這讓武柲十分無奈。或許這應該叫做一種氣節。那麼對於這樣的人,只能用其才能,而不能引爲心腹,更不能讓其入朝爲官。

但不管怎樣,魏州的府兵滿打滿算,也不過八百而已,若再加上二三百州兵也只有一千人,至於是否有民夫願意守城,這就要看狄仁傑的才能了。當然,武柲也相信狄仁傑的才能,他所治理過的州縣,百姓無不稱頌,還有百姓給狄仁傑立了生祠。由此可見狄仁傑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該派誰去魏州呢?武柲想到了薛訥。

魏州。

由於河北各地的難民涌向了魏州,使得魏州城裡顯得有些擁擠,到處是橫七豎八躺着的難民,他們面無血色,有的閉着雙眼,有的東瞅瞅西望望,這個時間,已經到了開粥的時間了,但卻不見粥車到來。

刺史府內。

一個身披羊皮襖子的老者正在沉思不語,他便是魏州刺史狄仁傑。在魏州地界,說起狄仁傑,不管是魏州百姓,還是逃難來的難民,都無不豎起大拇指,有的甚至會呼喊一聲,“狄仁傑,好官!”

此時此刻,好官狄仁傑一張略顯滄桑的臉上,卻有着些許愁容。發往朝廷的告急奏疏已然去了半月,想必若能解決,那麼此時也應該有消息了。他相信,既然魏王沒有清理他,那麼這意味着他的刺史位置是保住了。儘管對武柲的做法很憤怒,但他也不得不佩服武柲的雷霆手段,廬陵王一進洛陽,便先是連續大案,徹底讓廬陵王失去人望,緊接着便一舉清理掉朝中李唐舊臣。如此手筆,也或許只有當今的太子武柲能施展出吧,比之當年女皇可要強了不少啊。

“刺史,建安王那邊的糧食怎麼辦?他派人又來催了。”

忽然,有人打斷了狄仁傑的思緒。

狄仁傑擡起頭,看到來人是倉曹羅富,便說道:“建安王那邊派來的是何人?”

“是兵曹陳子昂。”羅富道。

狄仁傑不禁一愣,便自語道:“陳伯玉如今詩名響徹河北,可惜了一位文學之士,卻在軍旅混跡。這樣吧,把今年還剩下的糧種分一半送給他吧。”

羅富富態的臉上一愣,問道:“刺史,若如此,那城中難民恐怕堅持不了三日了。”

狄仁傑長嘆一聲,道:“朝廷艱難,就這樣吧,讓逃難的百姓可以往南走,先分散一部分吧。”

羅富只好躬身退去,狄仁傑則從書案上取過一份筆跡雄渾的書信,狄仁傑再次打開信,上面赫然只有一行字,“公乃宰輔之才,武柲。”未完待續。。

第488章 一代帝王(二十六)第225章 宣泄精力第208章 研香閣第141章 心中那一片寧靜第36章 開館講書第56章 除夕夜宴第46章 清心館初授課第269章 收官第119章 清學漸起第21章 裴氏姐妹第475章 一代帝王(十三)第378章 魏王的草原情結(六)第207章 玉樹不見了地二百四十九章 輸了第281章 送別廬陵王第447章 帝王之路(十八)第182章 出征(七)第224章 整軍建言(三)第298章 出征在外第173章 立家法(續)第四百四十九章 二十第94章 夜襲第315章 夜宿美人殿第269章 收官第404章 廬陵王風波(五)第279章 陛下您第162章 秋天裡的春天第215章 麻將誕生第285章 武太后政改,徐敬業起兵謀反第275章 閒來無事專學問第246章 天皇駕崩第325章 武周大統誰來繼第218章 三人行,必有我師也第213章 醉香樓第一六十五章 啓程第285章 武太后政改,徐敬業起兵謀反第275章 閒來無事專學問第443章 帝王之路(十四)第262章 案情進展神速第52章 非常之事第39章 武氏家族第443章 大周武院第296章 報紙的威力第108章 大戰丐幫第338章 “盤絲洞”事件第293章 契約第137章 桃李之天下第154章 元日夜(中)第131章 遊玩第269章 收官第二一十四章 名門望族第172章 立家法第156章 出征(十一)第94章 夜襲第208章 研香閣第44章 用計謀初治教坊第182章 出征(七)第338章 “盤絲洞”事件第385章 置天策府第242章 太子妃韋氏第302章 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着第323章 武周革命第79章 晴天霹靂第24章 逛長安第372章 後突厥末路(下)第327章 統兵大都督第155章 元日夜(下)第103章 江南船行第314章 麗景殿中怒斥武承嗣第473章 一代帝王(十一)第93章 老師的意志第245章 李治病重第275章 閒來無事專學問第478章 一代帝王(十六)第184章 出征(九)第277章 新皇立第179章 出征(四)第379章 草原的夜很黑第116章 公輸後裔第466章 一代帝王(四)第355章 姚元崇的決定第231章 少林寺(四)第275章 閒來無事專學問第218章 三人行,必有我師也第69章 神童爭豔第324章 爲魏王第217章 吏部 銓選(續)第232章 少林寺(五)第120章 醉酒第334章 魏王的大周夢第383章 太平公主的情與愛第257章 花家田產案第264章 夏侯夢婷第492章 一代帝王(三十)第224章 差點**了第207章 玉樹不見了第275章 閒來無事專學問第22章 一見長安使人愁第6章 一晃三年第273章 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