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六章 清查田畝(兩章並一章,下午有點事,昨晚熬夜趕的,世界盃都沒看)

江陵郡周邊,最大的兩個世家,一個姓文,一個姓沉。

文氏是當地最大的地主,田產無數,也經營其它產業,最着名的是放高利貸。

沉氏是做水上運輸,家族有大小貨船二百多艘,屬於靠水吃飯。

十年前元孝則擔任江陵總管的時候,沉氏在江陵郡一帶最吃得開,後來楊諒擔任荊州總管時,沉氏被文氏所取代。

像這類小家族,無時不刻不在尋求來自高門大閥的庇護,因爲他們深知,沒有倚仗,家族的利益將會被其它世家逐步蠶食瓜分。

一塊蛋糕就那麼大,你吃的少了,別人自然就可以多吃點。

而沉氏眼下所能指望的,只有元孝則了,但是元孝則年事已高,已經在大興養老,現今只是揹着個安昌郡公的爵位,等着死了以後讓兒子襲爵呢。

本來沉氏已經做好出讓更多產業來換取生存空間的準備,繼續在江陵苟延殘喘下去,誰知道元文都的到來,讓他們重新提振了信心。

而元文都也將沉氏派人與他接頭的事情,告知了楊銘。

總管府衙,長史署內,楊銘接過元文都遞給的茶水,好奇道:

「這麼說,沉氏與你們家,其實一直都有往來?」

元文都點頭道:「早先家父擔任江陵總管時,沉家在江陵一帶,算是威望最高的氏族,而他們這一家,是興起於韋(世康)公時期,開皇初,韋公就任荊州總管,因此地乃舊樑故土,地方豪族多不服管教,甚至還鬧出過聚衆衝擊總管府的事件,」

「韋公手腕強硬,直接召集府軍兩千人,於十五日內先後掃蕩八家,其中最大的三家出頭鳥,被殺絕戶,府邸也被一把火給燒光了,這樣一來,纔算是暫時鎮壓住了當地這些豪強。」

「後來韋公先後扶植沉氏、高氏、王氏、費氏等,才得以進一步掌握江陵、江夏周邊,即使如此,韋公時期,荊州地區仍是亂的不像話,動輒就得出動府軍鎮壓。」

「這一現象在我父親接任江陵總管時,也沒有多大改變,仍然是依照韋公的思路,扶植一些聽話的家族,然後借軍府打壓不聽話的,以此來維持平衡。」

關於荊州總管這個位置,楊銘還是比較清楚的。

開皇初年,荊州設總管一職,由韋世康擔任,後來因楊廣與蕭氏聯姻,這一職位被暫時取消過,改爲江陵總管,由元孝則擔任,到了開皇十三年,重又復置,由漢王楊諒擔任。

荊州總管和江陵總管,所轄區域不同,前者二十二郡,後者八郡。

名義上是因爲蕭妃嫁給晉王廣,以至於楊堅對荊州一帶的管控稍有放鬆,等於是給蕭氏一個面子,意思是我信得過你們。

但實際原因是,楊堅找不到合適的人來鎮守荊州,因爲那時候漢王楊諒年齡還小。

而楊堅不想再把這個位置交給外姓。

無論是韋世康,還是元孝則,都不是一般人,而且韋、元兩家也是有聯姻的,韋世康的老婆是西魏文帝元寶炬的女兒,襄樂公主。

而元孝則的妹妹,是北周一代權臣,宇文護的妻子,親侄女是廢太子楊勇的正妃,而他的女兒又嫁給了韋世康的三子韋福獎。

韋福獎是元文都的妹夫。

至於他們倆之後的漢王楊諒,就任荊州時,才十八歲,正是少年英武,無所不懼的時候,何況人家是皇帝的親兒子,初來荊州,什麼都沒幹,就把這一帶的人都給鎮住了。

這種身份,腦子進水了纔敢去得罪。

於是楊諒很快就在當地,尋到了一撥聽話的狗腿,起初的時候還不是文氏最強,但是文氏運氣好。

因爲在開皇十八年的時候,楊諒受封行軍大元帥,率領

大軍北上征討高句麗,走的時候,把荊州幾家豪族的部曲都給帶走了。

而這一次征討高句麗,死傷慘重,死者十之七八,荊州豪族元氣大傷,以至於文氏後來居上,順利從最初的鬆滋縣老家,發展成了勢力涵蓋整個江陵周邊的豪強大族。

但是現在,荊州是楊銘說了算,所以他也需要在當地,找一些聽話的附屬。

像文氏這樣強佔土地,欺壓一方的世家,顯然不在他的考慮範圍。

元文都早先雖任職京師,但是每年由沉氏送到他們家的孝敬錢,是一分都沒少拿。

如果這一點,他瞞着楊銘的話,楊銘對沉家絕對不會理睬,不過元文都因元妃的關係,並不將楊銘視作外人,所以父親元孝則拿了多少錢,都照實說了。

楊銘一臉訝然道:「沉家可真是大手筆,這是全盤押注元公了啊?」

元文都一臉汗顏。

沉家每年送往京師元府的孝敬錢,是個不小的數字,以楊銘現在對沉家的初步瞭解,這筆錢幾乎是他們三分之一的收入了。

以前的元家,雖然元孝則已經賦閒在家,但好歹還有太子妃元珍這塊招牌,但現在也沒有了。

所以元文都這次與沉家碰頭之後,直言以後不要再給他們家送錢了,幫不了什麼忙,實在不好意思收。

這就是實誠人,換成楊約那號人,不把你們家吃個底朝天絕不罷休。

不過現如今沉家另有所求,畢竟元文都已經是總管府長史,河東王的心腹,所以他們還是想繼續傍着這顆大樹,以求能傍上楊銘這顆巨樹。

但楊銘認爲,與沉家的接觸不宜操之過急,先晾着他們,觀望之後再做決定。

守歲當日,沉家也有厚禮送至,大多是金銀玉器,但其中有幾幅畫,楊銘頗爲感興趣。

離開長史署,返回內苑之後,楊銘特地讓徐景從內庫中將那幾幅畫找來,並喊來楊茵絳等人一同觀賞。

畫軸剛一展開,楊茵絳立時便認出此畫出自何人手筆。

大隋書畫,還沒有題跋落款這一說,一幅畫,就是乾乾淨淨的一幅畫,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

收藏者也只會在存放畫軸的盒子上面,標註此物出自何人手筆。

而楊銘之所以關注這幾幅畫,就是因爲畫軸盒子上寫着「展子虔」三個字。

楊茵絳目光落在畫卷當中,徐徐道:「此人祖籍渤海,後輾轉江南,於各地佛寺作壁畫爲生,吸收江南之風,功藝大漲,後被至尊召至大興,授朝散大夫,專職作畫。」

很顯然,楊茵絳對展子虔這個人還是瞭解的,但也僅此而已,甚至在看過那幾幅畫之後,讚歎幾句也就完事了。

因爲書畫這類雅緻的趣味,在大興不是很流行,只有極少數人喜歡,從而也導致這類東西的收藏價值不高。

但是楊銘知道,這幾幅畫會隨着歲月流逝,變得越來越貴重。

就他所知,後世展子虔只有兩幅存世之作,一爲《授經圖》,一爲《遊春圖》,都是國寶級藏品。

《授經圖》存放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遊春圖》更是存放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展子虔現在還活着,歲數也就四十上下,楊銘覺得,以後有機會了,一定要見見此人。

由此看來,沉家還是有眼光的,別人都不太看重的畫作,他竟然當做送給楊銘的賀禮。

這說明在沉家看來,這些畫是好東西,因爲不是好東西,他們不敢送給楊銘。

大概半個月後,元文都將一沓關於文氏的卷宗,呈遞在楊銘面前。

本來在赴任之前,元文都對文氏就做過功課,現如今又從沉家那裡打聽到一些,又

派人在市井街巷風聞到一些,彙總之後,交由楊銘查閱。

江陵郡的郡尉,叫文暉,江陵縣的縣尉,叫文整,這是一對堂兄弟。

這兩個人在郡守慕容三藏上任之前,就已經在衙門任職了,而慕容三藏也不敢隨意更換,因爲文氏是漢王罩着的。

以至於眼下的江陵,亂不亂,完全由文家說了算,倒不是說慕容三藏已經被架空,只不過是睜一支眼閉一隻眼,只要他們不胡來,他也不多計較。

但楊銘計較。

單隻他們文氏名下的田畝超過一千七百傾,楊銘就想收拾他們了。

田畝超過一百傾,在大隋就是死罪。

當然了,事實上田畝超過一百傾的比比皆是,就看弄不弄你,不弄你,你就是有五百傾都沒事。

一百傾是一萬畝,對於一個大家族來說,一點都不多。

做爲皇帝的楊堅也心知肚明,所以纔會偶爾派遣巡視大臣到地方,調查均田情況,只要調查,就能查出一堆問題。

例如上次蘇威巡視江南,查出問題露田六十一萬畝,這六十一萬畝田地,將會重新授田給百姓,以此獲得田賦。

田賦,是大隋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這些,都依靠均田制。

按均田制,所授露田,成年男子爲80畝,婦人40畝,丁牛60畝,每戶限4頭。

另外,***授田40畝,女婢授田20畝。

這是理想狀態,但事實上做不到。

老百姓屬於社會最底層,你能得到多少田畝,完全取決上面瓜分之後,能給你剩下多少。

一般三十畝都算多的了,少的還有兩三畝的。

雖然大隋明文規定,庶人家庭最多可擁有奴婢六十人,但真的只有六十嗎?文氏、沉氏這可都是庶人,他們府上的奴婢,只怕都上千了。

而他們會以府中奴婢的名義,領取授田,等到繳納賦稅的時候,只按照六十人繳,奴婢沒有戶籍,你還不好查。

這種事情的操作空間很大,裡面具體的道道也是因人而異。

按照大隋制,郡王奴婢數量不得超過兩百,但楊銘的總管府加上河東府,奴婢已經超過了兩千人,但沒有人會說什麼。

因爲他不違法,爲什麼?因爲這是楊堅夫婦賞賜的,賞賜的東西不在律法範圍之內。

歷史上,楊昭擔任皇太子期間,署官門客奴婢加起來,超過一萬人。

楊銘完全可以利用府上奴婢來領取授田,再以兩百人繳納賦稅,但他不願意這麼幹,雖然大家都這麼幹。

而老爹楊廣歷史上之所以惹毛了世家,就是因爲他取消了奴婢與丁牛的授田,這不是要人家老命嗎?

丁牛,指的的是四歲以上的成年牛。

取消奴婢與丁牛授田,清查戶籍重新分配,就會有更多的田分到老百姓頭上,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沒有超越常人的魄力和勇氣,是不會頒佈這條法令的,可惜的是,老爹雖然乾的好事不少,但是錯事更多。

於是楊銘將這件事交給元文都來辦,派人徹底清查文氏所擁有的田畝數量。

而元文都身爲總管府長史,這種事肯定不會親自去幹,而是交給親信何疇,令他拿着總管府的手令,帶着兩百兵,從鬆滋縣開始查。

人才剛走沒幾天,江陵郡守慕容三藏便聞風而來。

府衙內,楊銘請對方坐下,笑道:「怎麼?慕容公在文家那裡有股?」

「沒有沒有,」慕容三藏趕忙擺手:「下臣要賺錢,也不賺這種人的錢。」

他確實和文家沒有什麼交集,而且文家的錢他也賺不了,人家是給漢王楊

諒進貢的。

楊銘又問:「既然如此,爲什麼又勸本王手下留情呢?」

慕容三藏趕忙道:「殿下初來此地,不知內情,這文家在漢王府,是有路子的。」

其實他的意思是說,文家是漢王罩着的,你敢動,就不怕得罪你五叔?

楊銘笑道:「我依開皇律,清查田畝數量,漢王知道了也不會說什麼,怎麼?難不成這些田是他的?」

不全是,但至少有一半,但慕容三藏不敢說啊,如果說了,就是給楊諒腦袋上扣帽子,這是「栽贓」親王,要命的事。

於是他只能道:「據下臣所知,漢王殿下與此絕無瓜葛。」

「那不就對了,我那五叔豈會惦記這點東西?」楊銘笑道:「二聖每隔半年,便會派巡察使巡視地方,清查均田事宜,本王這麼做,也是爲了以後不被查出問題,免得二聖知道了責備於我。」

拉倒吧慕容三藏心中腹誹,就算查出問題,哪個不長眼的巡察使敢把事情往你身上牽扯,誰不是儘量將你撇清楚關係?

慕容三藏道:「殿下初任荊州,便大刀闊斧,下臣認爲有些急了,其實可以慢慢來的。」

你一個武將,你懂個屁,回家耍你的刀槍棍棒去吧

楊銘呵呵道:「怎麼?慕容公在教我做事?」

「不敢不敢,」慕容三藏趕忙起身,道:「下臣怎敢僭越。」

楊銘點了點頭:「既然如此,你且回去,若有事本王自會找你。」

慕容三藏連連稱是,告退離開。

一路上,慕容三藏的腦子裡一直在重複方纔與楊銘談話的場景。

加上守歲那晚,他這纔是第二次與楊銘近距離的接觸,但對方給他的觀感,卻非常驚人。

他今年也才十三歲吧?怎麼說話做事如此老成?而且言語中還透着一股專斷的狠勁兒,自己也算是半輩子混在官場,還是頭一次見到這號人物。

不愧是龍子龍孫啊,確實非同尋常。

本來荊州官場還在慶幸,這次就任荊州總管的是一位尚未成年的小殿下,想着只要能打通元文都這層關係,基本什麼事都好辦。

但是慕容三藏現在不會這麼覺得了,這位小殿下自身極富主見,而且手段凌厲。

這下子有意思了我且作壁上觀,瞧瞧這位小殿下會在荊州掀起多大浪來

初來荊州,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不少。

陳淑儀以外出採買爲藉口,帶着高玥出門熘達,身邊還帶着五個部曲,就這,都被一羣小年輕當街圍了起來。

那五名王府部曲,都是軍伍出身,性子野,下手也狠,當場就把其中一個小年輕廢了。

廢了,就是打死的意思。

這下子那幫人傻眼了,叫囂着有種別走之類的話,回去搬救兵去了。

陳淑儀當時也虛,畢竟身邊人少,於是趕忙帶着高玥就往回走,結果半道上就被人家給攆上了,差不多百十來號人跟王府五名部曲當街廝打起來。

結果可想而知,陳淑儀差一點又被擄走。

好在郡守慕容三藏路過,瞅着陳淑儀眼熟,似乎在總管府見過,這才把人救下。

楊茵絳得知此事後,氣的不輕,親自策馬,帶了三百全甲部曲,就去找人算賬去了。

鬧事的,分別來自三家,一個是江陵本地戶原氏,家裡有女子嫁到了文家,

剩下兩家皆是出自周邊縣城的普通士族,祖上在荊州一帶做過官,類似於郡城、郡尉之類的小官,而且還不是大隋的官,是特麼舊樑的官。

楊茵絳

喜穿男裝,英姿颯爽,在縣衙快手的引路下,直接帶人衝進了南城的一座府邸。

原氏的家主叫原光慶,一見到這陣仗,當時就傻眼了,趕忙帶着家卷磕頭求饒。

楊茵絳與楊銘不同,在她的觀念裡,沒有禍不及他人一說,只要你們是一回事,她就不會手軟,這是常年受楊素楊約兩個狠人薰陶的結果,

誇張一點說,楊茵絳視人命如兒戲,這是關隴集團的通病,也是高高在上貴族集團的基本特徵。

原家鬧事的,是原光慶的小兒子,但是楊茵絳帶人直接將整個原家的男丁毆打了一遍,只要是個男的就打。

王府的部曲本來就豪橫,又都是沙場磨礪出來的,本就下手沒個輕重,直接打死了十來個。

而原光慶的小兒子,更是被楊茵絳手持馬鞭,一鞭一鞭的活活抽死。

就她那點小力氣,想想也知道抽了多少鞭。

楊銘知道之後,也沒有多說什麼,以楊茵絳的出身,做出這種事情再正常不過。

不過經此一遭,陳淑儀也學乖了,以後出門會多帶點人,更不會讓王府部曲着便衣了,帶甲,必須帶甲。

這可不是大興,天子腳下,沒幾個有膽子敢在京師鬧事的,而陳淑儀打小就被帶去大興,沒經歷過這種事情。

這天,一個好消息傳來,

河東郡的稅賦繳上去了,而留下來的也頗爲富裕,摺合錢二十三萬貫,已經被房玄齡入庫封存。

楊茵絳坐在桌旁,一遍遍的翻閱着房玄齡派人送來的賬目,過後,她揉了揉發酸的眼睛,笑道:

「這個人還是得力的,河東去年有兩萬人免賦,還要發放賞錢,本應虧空纔對,沒想到還有如此結餘,有此人爲你打點王府,可無憂矣。」

房玄齡乾的事,其實和楊銘眼下在江陵乾的事,是一樣的,都是清查田畝。

區別在於,楊銘是真的在清查,而房玄齡是打着楊銘的旗號放出風要清查,使得河東一帶的氏族紛紛主動送來一份手下留情錢。

河東裴與河東柳,也意思了意思,每家各出兩萬貫,河東薛出了一萬貫。

在關於河東薛的記錄裡,房玄齡特別在下面勾了一筆,應該是在暗示楊銘,這家出的少了。

但是楊銘看得出,這種藉口房玄齡只能玩一次,今年如果再有虧空,就得另想辦法了。

畢竟河東這幾家都是大門閥,雖地處河東,但也屬於關中貴族集團,不像江陵這些跳腳蝦。

而李靖目前,仍然就任河東郡丞,不過楊素答應,將來若有戰事,可讓李靖領河東之兵追隨。

而楊銘從歷史中得知,今年大隋與突厥之間,就有幾場戰事,這麼一來,李靖帶着河東子弟打了勝仗,免賦不說,還得賞,不知道房玄齡會想什麼辦法補上今年的虧空。

也真是爲難他了,從出任王府錄事到現在,一直在補虧空。

京師那邊,也有消息傳來。

太史令袁充測影長度,稱大隋建國以來白晝漸長,也就是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

於是楊堅對百官說:日長乃天之佑,應取日長之意,以爲年號。

袁充上表:皇帝載誕之初,非止神光瑞氣,嘉祥應感,至於本命行年,生月生日,並與天地日月、陰陽律呂運轉相符今與物更新,應改年仁壽。

楊堅大喜,於是改元仁壽,並規定百工作業,以日長之故,並加任務。

相當於八小時工作制又給你加了一兩個小時,而且合法。

沿用了二十年的「開皇」年號,徹底成爲過去。

第732章 第二次辭職四七章 夫妻恩愛二二零章 老子兒子第527章 誰跑誰吃虧四六二章 槍九色圖二三三章 麥秋三五八章 三千大軍四二五章 金革之事不避第515章 攔河大壩第六章 女賊第558章 蛋糕就這麼大一零六章 不養閒人一四五章 獨孤老六第652章 救火將軍第532章 一觸即潰第719章 他不去,但朕經常去第518章 西方之劫第701章 自命不凡第541章 嶺南爆雷二六四章 高玥第478章 倚老賣老五六章 胡商二九六章 高攬德一生第505章 猶豫不定第541章 嶺南爆雷四一二章 獨孤懷恩第736章 徐景第612章 一諾千金第九章 河東郡王第641章 小心死在半路第751章 十五道第751章 十五道四一章 宇文娥英第685章 悍兵難管第511章 兵械優勢一一七章 互相仰仗第491章 軍府亂象三一五章 高熲出征四零一章 正月三十三六六章 何必如此四五三章 苦肉計八二章 實話實說一一三章 我可真冤四三零章 遊子歸鄉一一八章 兩朝外戚第676章 吃得苦中苦第736章 徐景三七九章 再也回不來一二六章 清查田畝(兩章並一章,下午有點事,昨晚熬夜趕的,世界盃都沒看)四四六章 朝堂爭鋒第684章 五五開九九章 黑吃黑二四二章 三個女人第651章 你是我大哥三五九章 大儒門生一零七章 同病相憐第640章 蘇夔無父第605章 宗室領袖一一零章 請假借口三九章 香味第624章 長孫不能封三六六章 何必如此二零五章 東京洛陽第489章 北部大人第520章 大柱國十四章 太子妃第547章 油鹽不進老狐狸第477章 總領西路四二六章 處羅歸附第572章 憂憤而死一六三章 玄感班底一五五章 上天安排第689章 巨馬河三八八章 軟弱皇后第680章 基因裡帶的第593章 你比我會說話第520章 大柱國四零二章 魏徵上殿七一章 朱雀大街二四八章 風流天子二三三章 麥秋四二八章 巴蜀問題第485章 造橋大匠第744章 寧願一死第九章 河東郡王三零四章 貶奴賜爹一八二章 打小就有反骨四五二章 大智若愚二三七章 救人第624章 長孫不能封三一五章 高熲出征第704章 哪涼快哪呆着去第527章 誰跑誰吃虧二八九章 一條破船一七八章 與佛親近五四章 配婚第503章 初步試探第662章 解百姓於倒懸第507章 殘部補充八七章 楊廣留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