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江淮羣賊

江都郡,張衡死了。

病死的,這真是雪上加霜,要知道張衡是很厲害的,歷史上是給楊廣挑毛病,以誹謗罪被殺,這一世躲過去了,但還是死的不是時候。

那麼他一死,江都管事的就是通守趙元恪了,這個人是沒什麼本事,跟他爹趙芬是不在一個檔次。

那麼沒有本事的人,通常很保守,他再也不敢派兵出去平叛了,而是龜縮在江都城內。

杜伏威最喜歡這樣了,反正江都我是肯定打不下的,你既然不出來,那我就打其它地方,於是杜伏威轉戰江都郡,收服海寧縣趙破陣,全殲驃騎府校尉宋顥部的兩千餘人。

短短一個月,佔領了除江都城之外的所有江都郡地界,麾下人馬飆升至七萬人。

正當他準備南下進逼歷陽的時候,從山東跑來的李子通,派出使者找到杜伏威,希望投誠。

“這小子不可靠,我認識他,”輔公祏道:“以前跟着左才相,如今左才相敗亡,他又想着投靠咱們,不是一路人,咱們還是各走各的路吧。”

新歸附的趙破陣聽了這話,不樂意了,啥意思?我現在也算是外人嘍?你們現在用得着我,以後會不會收拾我啊?

杜伏威不愧有領袖氣質,聞言斷然道:“賢者來投,當接納之,並委以重任,終是鄉人,又都是落草長白山豈能誠附而拒之?”

他們都是山東老鄉。

義子王雄誕道:“眼下咱們要打歷陽,恐兵力不足,他來的正好,歷陽與丹陽向來是東西呼應,這兩個地方要一塊拿下才好,如今強援來投,正是天賜良機。”

歷陽和丹陽都是小郡,就在江都的正南方,也就是後世的南京、馬鞍山、蕪湖一帶。

就是因爲小,所以你打這個,另一個很快就能趕來援助,也是因爲小,蕭鉉纔敢掛名,官職在這裡,人在運河上做生意,司隸臺還不敢查他,因爲人家是皇后的親侄兒。

他們爲什麼要往那邊打呢,因爲南邊也有反賊。

反賊跟反賊,那是一家親,他們都有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官兵,所以在杜伏威看來,如果能南下將那些反賊網羅至麾下,那麼他將來就有實力打江都。

別看他現在有七萬人,這是反賊,不是正規軍,如果是左右備身府的精銳,五千人就能把他們幹趴下。

他們現在就是靠着人多的優勢,硬跟官府耗呢。

南邊的新安郡,出了一個牛逼的反賊頭子,叫汪華,鄱陽郡和豫章郡有操師乞和林士弘,晉陵郡有管崇,廬江郡有張善安,吳郡有劉元進。

在杜伏威看來如果能把這些人拿下,整個江淮地區,就會落入他手。

可是事情,總是不會朝着人們認爲的方向發展。

關中也冒出反賊來了,不過這裡畢竟是關中,很快就被鎮壓了,而巴蜀的糧草正在源源不斷的送入關中,得以保障這裡的百姓,沒有其它地方那麼慘。

楊銘還是欣慰的,早早經略巴蜀,是有好處的,這就是京師的糧倉啊。

“二叔怎麼回事,怎麼連個反賊都剿滅不了?”楊茵絳在寢殿內眉頭緊鎖,朝着楊元慶發火道:“眼下都什麼時候了,伱還跟我提蕭如願的事情?你腦子是不是有問題?”

楊元慶屁也不敢放一個,就這麼耷拉着腦袋站在一旁,他已經習慣被她姐訓斥了,又不是我造反,也不是我剿賊不利,你衝我發火幹什麼啊?

裴淑英今天很稀罕正在給楊銘洗腳,聞言道:“滎陽叛軍勢大,不比從前了,都是好幾萬好幾萬的,以前哪聽說過這種規模的民亂啊?”

楊元慶聽出裴淑英在給他解圍,趕忙道:“其實主要問題還是大軍在北,要不然瓦崗寨那幫烏合之衆,早就剿滅了。”

李建成今晚也在,點頭道:“玄縱已經很厲害了,追着那股叛軍打呢,都快跑山東去了,如果能與張須陀合擊,瓦崗賊衆難逃敗局。”

“不要太想當然了,”楊銘道:“居安思危,不要小看那些叛軍,你以前還想不到山東會亂成這樣呢?靠玄縱和張須陀,只能硬扛,拖延時間,真要剿滅,還得是等大軍回來。”

“好在關中安定,扶風郡的反賊,也被太守竇珉給剿滅了,”楊元慶皺眉道:“西突厥看樣子不會鬧事,如果能調崔弘升回來,是不是更好一點。”

楊銘搖了搖頭:“你看到西突厥沒有鬧事,就是因爲崔弘升在,如果不在,你看到的就是另外一副場景了。”

李建成道:“山西的民亂,在我父親的鎮壓下,已經都消停了,河東那個宋老生還是很厲害的,長平上黨的反賊,就是靠他帶着兩千人給剿滅的。”

“當然,”楊元慶道:“那兩千人可是殿下的部曲,精銳中的精銳,宋老生要是平不了事,那隻能說明他無能。”

山西,也冒出了不少反賊,不過一點都不嚴重,一來晉陽有重兵,河東也有重兵,再者,這條線是前方大軍的補給線,盯得非常緊。

歷史上,山西會有一個大反賊劉武周,但是劉武周,現在在嶺南跟着李世民混。關中還應該有樑師都、白瑜娑、孫華,樑師都成了太子的人,眼下已經接手了獨孤安業留下來的延興門監門將軍一職。

白瑜娑就是在扶風郡跳腳的那個,被竇珉給滅了,至於孫華,壓根還沒聽說過有這個人。

歷史上孫華是在馮翊郡造反,這一世,誰也不可能在馮翊郡造反,因爲這是京師的東面出口。

楊銘看在陳淑儀,道:“蕭世廉還有多久回來?”

陳淑儀黯然道:“算算日子,服喪期也差不多了,但是江南眼下亂成這副樣子,路都不通了,他想回來也不容易。”

楊銘在河東的部曲,本來是交給蕭世廉的,但是人家帶着蕭摩訶的靈柩返鄉安葬,還得守孝二十五個月,那麼河東部曲,自然也就是宋老生接手了。

今天晚上,本來不會有這麼多人,也就楊銘和李建成,聊着聊着,來的人越來越多,便湊成了這麼一堆,很熱鬧。

裴淑英道:“荊州目前爲止,都沒有叛軍,可見殿下當年治理荊州,是有功績的,百姓安定,便不會被賊人蠱惑。”

楊茵絳笑道:“也不單單是這個原因,當然了,夫君肯定是首功,經營荊州三年,與民同休,當地的百姓對朝廷是感恩的,另外一個原因,還是徵兵少,受災的那兩個郡,咱們東宮又花了錢,所以當下還算安定。”

楊銘笑了笑,沒有說話,那是因爲蕭銑這個攪屎棍不在,荊州一大半是舊樑故地,江陵以前還是首都呢,這個地方歷史上是人家蕭銑的地盤,幸好這次跟着去北邊了。

也不是沒有民亂,但也只能叫做民亂了,沒有領頭的首惡,基本都是百姓們鬧事,這樣的話就不太要緊。

“算算日子,北邊應該打起來了吧?那麼再過兩三個月,陛下應該就會回來,”楊茵絳說罷,走去迴廊,朝外面招了招手,然後一名宮女將鄭觀音給領進來了。

建成裝模作樣的坐着,一聲不吭,鄭家沒有說動楊銘,所以拜託給了建成,建成也怕說不動,就拜託給了裴淑英。

裴淑英呢不想管這個事,但還是將人領來的,只是沒想到,楊茵絳直接令人帶進來了。

眼下寢殿,人可是不少呢。

楊銘見狀,頓時皺眉。

楊茵絳笑道:“殿下喜歡泡腳,去換盆熱水。”

鄭觀音不敢擡頭,就這麼走過去端起洗腳盆去換水了,她的家族,無疑是非常牛逼的,開皇年間好幾個大佬,但是她爹,也就是個金紫光祿大夫。

再看看楊銘其他女眷的爹,哪個都不是鄭繼伯能比的,獨孤纂、李淵、韋貞,你能比?咱就不提裴矩和玄感了。

“誰讓她來的?”楊銘皺眉看向楊茵絳。

楊茵絳聳了聳肩,道:“你別看我啊?阿雲帶進來的。”

楊銘詫異的看向裴淑英:“你還喜歡做這種事啊?”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唄,”裴淑英無奈道,建成的媳婦是她堂妹,楊銘自然猜到是誰了。

楊銘看向建成,道:“也不知道世民在嶺南如何了,幸好有他在啊,要不然馮盎那邊也得出問題,近來有家書嗎?”

“沒有,”李建成頓時來氣道:“世民這小子一出門,就忘了自己還有家了,自打去了嶺南,只給家母寄過四封家書,還都是去年的事。”

“也許是路途不暢吧,”李秀寧趕忙幫着說話道:“世民還是孝順的。”

李建成嘆氣道:“知道他孝順,可是人在千里之外,總得來封信報平安吧,這可好,杳無音訊。”

楊銘皺眉道:“沒有家書,說明他很難啊,李密給我寫過信,嶺南馮暄一直都不安生,尤其是江淮出現叛賊之後,世民身上的擔子可不輕。”

李建成道:“馮暄應該沒膽子造反吧?”

“把沒膽子去掉,”楊銘笑道:“人家一直都有這個膽子。”

第605章 宗室領袖四五二章 大智若愚一二三章 荊州氏族二十一章 開國第一功臣三二七章 形勢不利三五七章 賊軍勢大二十五章 老六栽了第734章 禮部侍郎五七章 胡姬酒肆一零三章 庶子楊煜第555章 楚公府書房一三三章 江陵沈氏二五四章 特勒汗國第617章 楊老八一二零章 冊封太子第521章 京兆需要狠人一八一章 朝堂平衡器第609章 反客爲主二三六章 偶遇第770章 大步前行六一二章 商君書第619章 總達衆材而不以事自任九四章 換防一四五章 獨孤老六二二三章 兄弟之爭二七八章 當然滿意第568章 他們好着呢四四九章 兒女情長四五五章 水軍總管一二二章 一路平安第六章 女賊第571章 心如花木,向陽而生第550章 我招誰惹誰了第497章 搭設浮橋第496章 山西吐萬緒三三六章 百合沙蔘二一三章 來護兒四三六章 地方勢力第647章第530章 謹慎持重三零九章 不孝有三九九章 黑吃黑四二八章 巴蜀問題十六章 高門大閥第746章 齊王楊暕四六三章 特殊生意六五章 書房第712章 你別幹了一七九章 一子一女二一零章 十六條草案第七章 化險爲夷第621章 還輪不到你三六七章 咱們是祖宗一五一章 求助玄學四六二章 槍九色圖三八三章 罵人的國書二八一章 打的就是第一第749章 君臣相合第650章 宗團驃騎第500章 東阿程咬金一二五章 玄感禮物四四二章 不是你的第497章 搭設浮橋三二章 以後再說五二章 左武衛大將軍二八三章 以訛傳訛三四七章 我真的不知道第533章 朕欲召見始畢二十九章 骨骼清奇第584章 十八路反賊進京師第667章 正前方來人皆爲敵第533章 朕欲召見始畢三七六章 緣分已盡四六三章 特殊生意八八章 紅拂私奔第670章 太平清河第689章 巨馬河三一五章 高熲出征二零二章 這小子真胖第725章 共定海內四三二章 七貴第524章 李雲龍打縣城第750章 名字不好三九二章 老奸巨猾三二七章 形勢不利九十章 納吉十五章 真正的太子妃十一章 大興第一紈絝第684章 五五開三三七章 兩袖清風第559章 條件第752章 下手太快第624章 長孫不能封第749章 君臣相合七四章 家大業大第744章 寧願一死第526章 形勢複雜第510章 便宜行事第十章 千聞不如一見第711章 楊廣離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