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吧,這一帶很有文化風味啊!”
聽到老婦人這番話,王維不由得面露詫異:“我覺得這裡完全可以作爲歷史古蹟供人們參觀,您爲什麼會說要拆遷呢?”
在他看來,這一片兒老房區不管是建築風格,還是風情風貌都原滋原味的還原了明清時期的風格。
在現如今簋市這種快節奏生活的城市中,這已經是基本很難遇到的一塊淨土了。
“哎,這些事兒我也不清楚。”
那老婦人搖了搖頭,走到了一戶院落前掏出鑰匙開門:“反正前些日子村支書下通知說這一片地區有承包商要承包了做什麼開發項目,在徵求每家每戶的搬遷意向呢。”
“噢噢。”
王維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如果真的是要直接將這最後一片老房區都拆遷的話,換做是他還真是覺得有點挺可惜的。
“請進吧。”
就在這個時候,老婦人已經打開了院門,對着王維說道:“反正我老太婆是不想搬走的,祖上幾代都在這裡定居,都快行將就木的人了,哪還想挪窩哦。”
她一邊說着,一邊就將王維領進了院落裡面。
王維走進一看,院落十分寬敞,四合院結構。
院落三面環房,有正、偏廂房,一面環牆。
從建築的風格來看這座宅子已經有一些年頭了,至少是清末民初時期的舊址。
在院落中有一口水井,水井不遠處就是一面白漆牆,由於年歲久遠的原因牆上的白漆已經泛黃,或多或有部分也出現了脫落的痕跡。
“真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啊。”
王維情不自禁的嘆了一句,從眼前這已經有些雜草叢生的院落中,他似乎看見了一個官宦之家由興盛走到衰亡的過程。
“哎,以前在河東他曾祖父輩的時候這院子每天還有傭人打理,但後來改革了,家裡也沒什麼人管這些了。”
老婦人一雙渾濁的眼眸中似乎已經看透了浮沉半生,淡淡的說了一句:“現在剩下的就只有些老頭子生前用過的一些物件兒了,哎……”
說着,她就開門帶着王維進入正房,裡面佈置設施依舊顯得古香古色。
但是王維注意到屋內不少地方都顯得十分空蕩,有的地上還留有以前放東西的印記。
不難想象出那些地方擺放的物件,應該在不久前都被老婦人膝下的兩個不孝子私自拿出去變賣了。
穿過客廳,老婦人將王維一側偏房中,房內並沒有太多的設施,只有幾副老舊的座椅板凳,牆上倒是掛了不少的題字畫帖。
“這裡是我老伴兒生前的書房,他一般舞文弄墨什麼的都在這裡。”老婦人走到一旁櫃子前,從櫃子底下摸出了一個上鎖的鐵盒說道:“以前這裡還有我老伴兒淘來的不少古人字畫,但現在剩下的就只有他自己寫畫的幾幅東西了。”
王維環顧四周,他發現牆上那些字畫果然都是出自一個人之手,落款均是董生合。
料想這個董生合應該就是董河東的父親無疑了。
“以前家裡的那些老物件,現在基本都被那兩個敗家子拿走了。”
那老婦人打開了手中鐵盒的鎖後,嘆氣說道:“哎,我只想給自己留個念想。”
“小夥子,你先看看吧,這裡面就剩下一些我當時的嫁妝和我老伴兒生前看的一些詩書。”
“我也不知道這些物件值不值錢,你自己挑挑看,能抵得了多少差價是多少。”
說着,那老婦人就將懷中的鐵盒挪到了王維面前。
王維接過一看,上面散落着幾件大大小小的銀飾器件,底下放着的是幾本泛黃的詩書。
“咦——,福壽銀手鐲。”
王維拿起一個泛舊的銀手鐲看了看低聲說道。
那隻銀手鐲包漿程度不錯,看樣子是清末的物件。
手鐲收尾端刻有‘福’,‘壽’兩個字,寓意福壽安康之意。
在手鐲內側還有蚊足小字刻有‘足銀’兩字。
王維用手輕輕掂量了一下,大約近一兩重:“清末民坊打造的銀手鐲,現在市場價大概三四千塊。”
說完,他就將那一隻福壽手鐲放到了一旁,又拿起一串類似長命鎖的銀飾物件:“這是狀元及第銀鎖?!”
只見那銀鎖一共分爲三節七條銀鏈、九個鈴鐺、一個銀牌,以及一方大印總共十四個部分。
在銀牌上部透雕“福祿壽”三星高照,兩側則刻有雙龍盤繞,象徵天意和權威。
大印上則印有‘狀元及第’四個大字,寓意着‘鳳凰金寶地,喜生狀元門’的含義。
“這狀元鎖是我老伴兒上頭傳下來的,原本說是保佑子孫後福什麼的。”
那老婦人瞧了一眼狀元及第銀鎖後,苦笑着說道:“但現在開來,也沒什麼太大用處咯。”
“呵呵,這類老銀器主要就是給後人一個寄託,切切實實的還是得靠子孫後人自己努力打拼。”
王維笑了笑,安慰道:“老太太,你也別太往心裡去,兒孫自有兒孫福,由他們去就是。”
“哎,我現在都這一把歲數了,年輕一代的事兒我也懶得管。”
老婦人無奈的搖了搖頭,說道:“小夥子,你就看這器件兒能值得上幾個錢兒吧。”
王維沉吟了一下,又反覆看了看狀元及第銀鎖後說道:“老太太,這銀鎖保存得還算完整,是個清末的物件,市場價的話我能給你估到5萬塊錢左右。”
“5萬……再加上剛纔4千,這差價也還不夠啊。”
那老婦人琢磨了一下,說道:“小夥子,你再看看,這一共能抵幾個錢兒。”
王維無奈的點了點頭,這白臉的角色看來自己今天是要當定了啊。
緊接着他又在埋頭在鐵盒中鼓搗了一陣,他發現上面散放着的那幾個銀器都值不了幾個錢。
就在這個時候,王維卻發現了壓在鐵盒底部的有基本經書。
“咦?!”
王維驚疑一聲,順手拿起已經有些泛黃的書本低聲唸叨了一句:“這幾本詩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