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府衙裡,一身赤衣的少年人面目陰沉。
今天這一仗,他在大名府裡一舉陰死了數萬南啓將士,而且都是極其珍貴的西陲軍,這本來是北齊從元慶年間未有之大勝,也是他姜無忌登基以來,北齊在戰事上取得的最大戰績,應當大爲嘉獎纔是,但是這一戰的戰果並沒有姜無忌提前預想的那麼大,南啓的徵北軍主力並沒有進城,他在大名府埋伏了這麼久,花費了這麼多心機,甚至不惜耗費巨資將大名府的百姓移走,最後取得的戰功遠不如他想象中的那麼大。
一句話來說,南啓的徵北軍雖然傷了筋骨,但是並不致命,更不會影響後續的戰鬥力,儘管總數十七萬人的南啓軍在大名府一口氣死了四萬精銳,但是剩下的十三萬人還是可以威脅到北齊大部分州府,甚至可以威脅到北齊的京畿,威脅到北齊的燕都城!
一個渾身披甲的北齊將軍,戰戰兢兢的跪倒在姜無忌面前,低頭叩首:“陛下,是末將等莽撞,不等南人主力進城便驚擾了他們,末將等有罪!”
這人是這一次行動的主帥,也算是趙顯的故人,當年那支北齊邊軍的將軍程棘,程棘早年在戰場上,與初領大軍的姜無忌多有矛盾,兩個人在戰場上甚至一度吵起架來,後來姜無忌順利登基之後,程棘便一直受不到重用,鬱郁不能得志,一直到姜小白死後,北齊軍方再無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這位程將軍才重新起復,再度成爲北齊軍方的大將。
姜無忌坐在主位上,冷冷的看着下首的程棘,聲音沙啞:“你知不知道這是多好的一次機會?你知不知道朕爲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在朕的謀劃中,這一次南啓的軍隊至少要死上一半人,朕在大名府的佈局纔算合格,可是現在呢,他們只損失了四萬人不到!”
說到這裡,姜無忌已經咬牙切齒:“即便是這四萬人,也還是在我大齊死了先兩三萬人做樣子的情況下,才勉強留下來的!朕辛辛苦苦在大名府佈局,只要你稍稍隱忍片刻,將王霜主力騙進城,這場局便大功告成,可就是因爲你急功近利,朕辛辛苦苦謀算了幾個月了計劃便功虧一簣!”
說到這裡,姜無忌死死地看着跪在下首的程棘,一副恨不得吃了他的表情。
其實他這是完全錯怪程棘了,秦干鏚進城,是王霜親手安排的,也就是說,哪怕程棘按兵不動,徵北軍的主力也不會進城,而是讓秦干鏚這兩萬人直接接手整個大名府,也就是說,而且當時秦干鏚已經隱約感覺到有些不對,所以派出了斥候在前面偵查,在這種情況下,程棘果斷動手絕對是有對無錯的選擇。
可是在這種情況下,這位程將軍只得跪在地上,低頭道:“陛下,是末將貪功冒進,陛下治罪就是。”
上司生氣的時候,無論他生氣的理由對或者不對,在這種情況下貿然頂嘴,只會讓事情擴大化,跟上司是講不得道理的,尤其是皇帝這種不需要跟你講任何道理的上司,這一點程棘做的很明智,他雙膝跪地,一言不發的叩頭請罪。
姜無忌面無表情,正想繼續說話,一旁的明鏡寺主,太康帝姬姜璇開口道:“陛下,程將軍昨天也是沒有辦法,那南啓的秦干鏚已經心生警覺,派出了斥候在前面探路,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取得更大的戰果已經不太現實,程將軍這才果斷出兵,臣以爲程將軍雖有小過,但是並無大錯,況且這次可以說是重挫了南啓的銳氣,他們的徵北軍只剩下十多萬人,咱們在大名府的兵力還剩下六七萬人不說,大名府側翼也還有十多萬人可以動用,只要據城而守,南啓將再不可能北進半分!”
這一次,啓國的確是死傷慘重,不僅淮南軍被整個打殘,就連那一千多件珍貴無比的步人甲也失落在了戰場上,沒了這些步人甲,南啓再不可能像打徐州城一樣,用步人甲把齊軍趕出大名府了。
在同樣的兵力對壘情況下,北齊絕不會遜色與南啓,況且雙方都有雷震子,在這次大勝之後,南啓士氣已失,再不可能像先前一樣,勇猛精進了!
姜無忌面無表情的坐在大名府府衙的主位上,此時他面色還是不太好看,這場局是他花了許多心血佈置下來的,在他自己心裡的推演中,本該是完美無缺,甚至是可以一舉平滅這隻南啓孤軍的,但是現在的情況並不盡如人意。
最讓姜無忌感覺到難受的是,本來他想借着這場大名府的大勝,弄到大量南啓的肅武炮,這樣即便短時間內燕都那邊沒有辦法仿製肅武炮,也可以直接用南啓的火炮來佈置邊防,但是在這場大名府的行動力,南啓雖然傷亡慘重,但是他們的火炮都佈置在後方,北齊始終沒有找到機會,弄到哪怕一門肅武炮。
這纔是最難受的事情,畢竟南啓的兩大殺器,其中雷震子北齊已經基本掌握,火藥的配比也被他們研究出了七七八八,只要能夠搞到一兩門肅武炮,他們就可以在短時間內仿製出來,從而解決這場北齊立國以來最大的國難,但是很可惜,啓國在保密這方面做的極好,目前南啓在戰場上,哪怕有肅武炮損壞,他們也是儘可能的銷燬,然後分解送回國內,沒有給齊人留下半點機會。
姜無忌發了一會火之後,總算平息了下來。
其實他心裡也清楚,這場戰事與程棘並沒有太大幹系,任誰來臨陣指揮,多半也是這個下場,只是他心中一股鬱氣難平,總要藉着一個當口發泄出來。
冷靜下來之後,姜無忌面無表情,冷聲道:“程棘,此戰之後大名府便不再是安全之地,朕也要秘密摺返燕都,朕將大名府還有前線將士悉數交到你的手上,你能替朕擋住南賊否?”
程棘單膝跪地,重重的低下頭。
“末將,萬死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