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節 太平聖教

“我和師團長都商量過,如果能讓那個怯弱的傢伙感覺到太平亂軍馬上就要進攻,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向我們或者北邊的盧龍府求助,盧龍府路途遙遠難行,不太現實,且盧龍府局勢也不太穩定,所以不可能,唯一選擇便是我們。只要有對方正式的請求,我想我們介入就有理由了。只是怕帝國中央不會接受咱們這種解釋。”嶽山接上話,但說到最後一句話時也面帶苦笑,顯然這是這個計劃最大的難關,若不能得到一個合理而又令人信服的理由,帝國肯定會懷疑這又是金州事件的翻版。

無鋒點了點頭,這本來就很難獲得帝國中央的理解,有了前車之鑑,任誰也會對自己防一手,連十七公主都捨得派到自己身邊來,對自己的戒心就可想而知了,不過事已如此,也就顧不得那麼多了。

“不用多說了,就按你們這個計劃進行安排,我希望能儘快佈置好,我們不能再等下去了,太平教的人不會給我們太多時間,一旦他們喘過氣來,他們馬上就會想到來對付我們。既然終究得不到帝國的授權,那我們也就只好自己來了。”

wωω¤ttκΛ n¤¢O

此時的無鋒顯得格外果斷,沒有再多猶豫。

關西郡首府漢中府城位於漢中盆地的中央,從西北方向流來的太平河繞城而過,緩緩向東。這是一座擁有一千五百年曆史的古城,追溯歷史甚至要向前推到幾個王朝,這其中曾經有兩個王朝在此定都,肥沃的漢中盆地養育了這一方兒女,今天,古老的漢中城又換了主人。

巍峨的城牆上到處可以看到荷槍實彈巡邏的武裝士兵,他們的服裝有別於帝國軍隊,青色的布衣外罩皮甲,無論有無頭盔,其額際都繫有一條醒目的紅巾。城樓上一杆白底金邊的大旗正迎風獵獵飛舞,正中繡着一隻三足青鳥隨風飄揚恰似欲騰空而起。

城內的大街上行人比往日少了許多,大部分人家都關門閉戶,但仍然有不少商家壯起膽子半開門戶,不時有探頭探腦的人們悄悄環顧四周,看今日的漢中城究竟與往日有什麼不同。

雄偉的關西郡守府位於漢中城內中心地帶的大廟廣場附近。大廟是指前朝遺留下來的帝國西部最大的廟宇----大雷音寺,它佔地百畝,寺內建築宏偉,風景獨特,數十株據說已有千年數齡的古鬆蒼翠挺拔,遮天蔽日,還有用於存放得到高僧飛昇後留下的舍利子和佛骨的大陸第一大塔林----寶和塔林。傳說八百年前著名的得道高僧普度上人在此宣道弘法後白日飛昇,從此這裡便成了帝國信奉佛教的善南信女們心目中的聖地,每年都有大批的信徒們從帝國甚至大陸各地前來隨喜參緣。

關西郡首府距離大雷音寺僅五百米之遙,這座院落按照傳統的唐式建築風格建造,三進院落,縱深寬闊,庭院幽深。

往日大門口神氣活現的帝國值勤士兵現在也換成了四名挺胸腆肚精神抖擻的紅巾士兵,目不斜視的平望前方,平添了幾分氣勢。

第二進院落內古木森森,環境宜人,原是郡守辦公和會晤重要客人的地方,眼下鵲巢鳩佔,成了太平教在關西地區的首腦辦公地點。

大議事廳里人頭涌動,雲集了整個關西地區太平教各部的首腦,平時這些人很難聚集在一起,即便是身爲太平教大宗師的尤道方也很難有機會和如此多的教中骨幹同時匯聚在一起共商大事。

但隨着太平教在關西郡的軍事行動出乎意料的順利,在短短十來天裡已經攻佔了全郡六府裡的除瀘江府以外的其餘五府,連擁有帝國陸軍第四軍團第二師團駐守的錦城府也在前日被內外接應一舉攻克,第四軍團第二師團也被迫退往鄰近的五湖郡境內。現在只剩下偏居一隅的瀘江府還在苟延殘喘,相信要不了多長時間,也會落入聖教的掌握之中。

隨着身着青色長袍的尤道方坐上上首位,大廳裡原本嘈雜的聲音頓時安靜了下來,而跟隨尤道方魚貫而出的幾人也分別坐到了緊挨着上首位不遠的兩側座位上。眼下可以說教中除了個別重要人物因故未到外,幾乎所有太平教在關西地區的重要人物都已經到齊了。

坐在大宗師左邊下首第一位的是一個不足三十歲的青年男子,他就是大宗師的二弟子,被尊稱爲二少師的藍百林,主要負責帝國東部和南部教務。緊挨着他的是一名錦衣男子,白胖的面龐,一縷青須,一副富家翁的模樣,他就是太平教負責經濟財務的教使繆名昆。他的旁邊則是一個面帶黑紗的中年男子,雙眼以下均被厚實的黑巾遮得嚴嚴實實,大家都只知道他是教內負責情報事務的教使,姓什名誰卻無人知道,常年一身黑衣,久而久之教中徒衆也就以黑教使尊稱;在下一位瘦削漢子面白無鬚,一臉冷厲之色,是負責太平教內部紀律和刑罰的教使陶邦,而緊挨着他的那個中年男子卻是原太平教關西地區總頭領馮其,他已被任命爲了太平教在漢中府的府使,相當與帝國城守的位置,負責整個漢中府的管理。

右首第一張椅子卻是空着的,大家都知道那是屬於大少師許文哲的位置,他因爲組織北原和燕雲地區的起事事宜無法脫身,所以未到。他的下首卻是一名青衣老者,一臉乾瘦,山羊鬍,三角眼,相貌委實不入人眼,但卻無人敢小看於他,他就是太平教負責軍事的教使薄近塵,與大宗師尤道方是幾十年的密友,關西地區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的成功,和他的策劃和佈置有着最直接的關係。

他的下首是一方臉漢子,一臉正氣,雙眼炯炯有神,氣概不凡,他是太平教內負責組織人事的教使豐雲凱,也是大宗師尤道方的得力助手;他的旁邊則太平教負責對外聯絡和宣傳鼓動的教使唐國泰,一個三十來歲的精明漢子。

在這幾人的下手都還有六七人,卻卻是個個身披戎裝,都是現在控制着關西郡內五府的軍隊主官,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客人,看樣貌就是白種人,但看他與周圍幾名太平教軍官交談甚是流利,他就是卡曼帝國派駐在太平教裡負責聯絡協調的特使艾德。

“諸位,請靜一靜,此次會議是聖教自公開舉旗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會議,希望大家能夠珍惜這次機會,爲我們下一步的計劃打好基礎,現在請黑教使爲大家介紹情況。”主持會議的是負責宣傳的教使豐雲凱。

“截止目前爲止,聖教軍已經控制了關西六府中除瀘江以外的五府,尤其是漢中府和西康府全境都已經逐漸恢復了正常,老百姓表現得比較平靜,甚至還有不少百姓表示歡迎;錦城府和巴山府兩地也大部分被我聖教控制,只剩下個別邊遠地區尚無精力顧及;隴東府除鷓鴣關外也均已在我教控制之下,總體形勢一片大好,聖教控制範圍內基本肅清了反抗勢力,遵照宗師的吩咐,各地除了處決了少數長期敵視並危害我聖教發展的官員和貴族外,其他階層我們都儘量暫不觸動他們的利益。“

“當然也有許多貴族和商人在聖教控制之前便已經開始逃亡,留下了大量無主財物和土地,按照宗師的意見,無主財物收歸聖教所有,無主土地則根據情況開始登記和分發給支持我聖教發展的教民。另外,按照宗師的意見,各地也開始要求各地的土地所有者必須按照我們的規定減少地租,尤其是教民租種的土地更是必須有相當幅度的削減,否則我們有權對他們的土地予以沒收。這已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許多百姓已經在各地的分壇紛紛要求加入我們聖教,而且勢頭很猛,這對我們擴大聖教的發展很有幫助。”

“當然現在還有許多百姓處於觀望狀態,只要我們能夠堅持頂住帝國軍隊進攻,力保關西地盤的不失,我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加入我們聖教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基礎將會越來越牢固。”

頓了一頓,蒙面男子又道:“現在我介紹一下我們所處的形勢,尤其是周邊的形勢。帝國第四軍團第三、第四、第五師團已經完成了集結,從天水府城出發分爲兩路向我們聖教控制的地區進發,但尚無其後續部隊的情報。他們部隊行進速度很慢,大概是在等待援軍的到來匯合,其大致方向是一路指向南面的錦城府,估計由第四軍團的第四、第五師團以及殘餘退至五湖境內的第二師團共同組成;另一支由第三師團爲主,另外還有天水警備師團兩個聯隊配合,現在沿着大路向隴東府方向移動,估計目標是隴東府城。”

“另外據情報反映,西北軍政節度使李無鋒已多日未見其蹤影,懷疑其已經離開首府慶陽,現下落不明。”

蒙面男子的話十分客觀,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但開初那段關於形勢發展的介紹引起了廳內許多人尤其是那些個軍官們難以剋制的興奮喝彩,他們紛紛交頭接耳,直到負責紀律的教使陶邦用冷厲的眼光掃視了一圈,聲音才逐漸消失,但仍然相互交換着喜悅的眼色。一直到介紹到後面的軍事形勢的變化,幾名軍官才冷靜下來,開始思索着該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戰鬥。

第50節 隱忍待發第67節 武御試第59節 夢想第121節 陀姬第3節 關破第63節 五月風波第52節 調整第107節 絕命殺(1)第72節 臨江小酌第49節 特種部隊第1節 風起第87章 柔情蜜意第44節 收復第12節 九江第7節 出賣第83節 風暴漩渦第56節 再刺第1節 人算第21節 大捷第113節 河朔第32節 全面爆發(5)第115節 喪鐘第49節 特種部隊第61節 東下第4節 歸心似箭第96節 惡毒第83節 西風(1)第111節 第二日(3)第38節 戰略籌碼第77節 配角第51節 巡遊(1)第35節 霹靂第75節 滾湯沃雪(2)第31節 晉中事變第104節 大手筆第5節 交易第52節 雙箭齊發第75節 心機第112節 新時代到來第75節 雄辯如銀第62節 高瞻遠矚(1)第87節 混亂第9節 交友第58節 陰謀(1)第75節 心機第77節 小動作第90節 攤牌第87節 失密第37節 聯手第106節 斬使第72節 灼熱第99節 偷窺(2)第107節 絕命殺(1)第22節 拜訪第52節 揮戈第28節 花心第36節 豐澤園(2)第67節 亂中亂第92節 風高浪急(1)第六十節第20節 折戟第39節 興風第98節 銀川攻防第89節 交心(3)第82節 狡計第19節 審訊第37節 破襲戰第64節 蛇芯岬(1)第4節 分析第4節 鬥智鬥勇(1)第32節 烽煙滾滾(2)第13節 夢破第60節 態勢第2節 風起曼隆(2)第3節 遏強扶弱第86節 意料之中第28節 瀘江烽火第70節 思念第100節 露面第71節 試探第19節 萬事具備第42節 對車第74節 黃金第32節 烽煙滾滾(2)第41節 偶遇第3節 隱流第75節 動盪第97節 設伏第28節 拔刀第3節 購糧第28節 瀘江烽火第44節 碰撞第48節 苦熬第80節 僕役第67節 聲東擊西(2)第5節 書房妙事第52節 驚變(1)第31節 烽煙滾滾(1)第74節 風起(4)第105節 國之體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