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表忠之言,自然是可想而知,無非就是要誓死保衛後周江山,絕對不生叛逆之心。
並且發下重誓,若是將來有了違心之舉,定會不得善終,子孫後人也終受淪亡之苦。
但是柴榮仍舊覺得不放心,因爲他的心裡仍舊有個疙瘩。
柴榮雖是後周的皇帝,但是這個皇位乃是義父郭威所傳,郭威有一女婿名爲張永德,跟隨柴榮南征北戰履歷戰功,徵北漢、南唐,擢殿前都點檢。
然而回軍途中,周世宗柴榮發現一個韋編袋子,裡面有一塊三尺長的木板,上有“點檢做天子”五字,於是心懷疑慮,下詔免去張永德的點檢一職,轉委趙匡胤爲殿前禁軍統師。
可以說柴榮在位不多的這幾年,除了功績值得標榜之外,前半生所提防地是這位妹夫張永德。
柴榮將大部分的權利交由了二弟趙匡胤,不過在他彌留之際,才慢慢有些回過味來,二弟趙匡胤如今就是身居殿前都點檢之職。
有的人越老越糊塗,但有的人越是彌留之際,就越是將世態人情看得很清楚。
顯然柴榮是屬於後者,躺在病榻上上的柴榮越來越覺得,當年他所看到的三尺木板,是有心之人故意藉機嫁禍,至於這有心之人是誰,那就一切不言而喻了。
由於多重的顧慮,所以對於趙匡胤的誓言柴榮並不看重,因爲自古違背誓言者大有人在。
唐國公李淵,跟隋煬帝是表兄弟,結果還不是把長安幼小的表侄廢了;
隋文帝楊堅,也就是隋煬帝的父親,開創了大隋王朝,之前還不是一副忠臣模樣,最後搶了自己外孫的江山,做了一朝天子。
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誰都不是好東西!
柴榮自然是懂得前車之鑑,於是就在他最珍貴的九龍烈火旗上寫下了詔書,讓趙匡胤親自簽署,同時也讓自己的結義三弟、在軍中擔任要職的鄭恩也在上面簽署其名。
表面上是兄弟三人共同締結盟約,其實也是讓鄭恩參與其中,若是趙匡胤將來有所反悔,鄭恩鄭子明就是掣肘的最好人選。
簽署的內容,就是葉宇在那面旗子上看到的詔書,詔書內容大致意思就是,趙匡胤將來無論稱王稱霸還是問鼎天下,江山永遠以柴氏子孫爲尊!
不要覺得這是柴榮下了一道混賬的詔書,在崇尚神話迷信的環境下,這種‘點檢做天子’的讖語,已經是不止一次的左右了歷史的軌跡。
當年隋唐交替的年代裡,就是有了‘掃盡楊花落,天子季無頭’的讖語童謠,使得李氏子孫接替了隋朝的社稷權柄。
所以柴榮在提防趙匡胤的同時,也是更深層地的高看這個二弟。
面對這種禁錮前途命運的詔書,趙匡胤自然是千百個不願意,當時他雖然羽翼漸豐,但時機尚未純熟豈能貿然否決。
至少柴榮一日未死,那麼君還是君,臣依舊是臣!
所以,趙匡胤簽署了這份詔書,其實就等同於刑部牢獄中的畫押!
然後將詔書放於天外隕鐵打造的寶盒之中,珍藏於皇宮秘寶閣中由重兵看守,此事便從此也就告一段落……
不久,柴榮駕崩,幼主登基!
趙匡胤身爲朝中元老,雖然權傾朝野但始終不得安寧,因爲他一直惦記着那個阻礙他前途命運的詔書。
所以在輔佐幼主的期間,趙匡胤是動用了多種方法,就是爲了將那份詔書徹底從柴氏手中奪回,然後才徹底的將其毀了。
人總是會變的,尤其是站在權力的巔峰,總想再登高一步站在峰巔,體會那‘一覽衆山小’的美妙感受。
世人皆知陳橋兵變乃是黃袍加身,趙匡胤搖身一變成了皇帝,但殊不知這留名史冊的一幕,前期幕後的暗中又做了多少的謀劃……
多番的施壓以及鼓動羣臣的進諫,宮中太后以及幼主不堪重壓,只得最後做出了讓步,將封鎖寶盒的三枚鑰匙分三人掌摑。
一個自然是由皇室柴氏,另一枚就是由趙匡胤接管,最後一枚鑰匙交由大將軍鄭恩保管。
三枚鑰匙分屬三人,缺少一枚都無法將寶盒打開,這或多或少讓趙匡胤的心中得以稍安,也算初步達到了他的預期計劃。
所以不久之後就自導自演了,一場衆將擁護黃袍加身的戲碼。
葉宇聽到了這裡,便有了疑惑,於是問道:“娘,據孩兒所知,這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不久就讓幼主禪讓皇位,既然有這份詔書存在,爲何……”
“你是想問,爲何當初柴氏皇族沒有拿出詔書?”
“正是!”
葉宇想問的就是這個問題,他可以想到趙匡胤大勢已成,也能想到以趙匡胤的多年謀劃,滿朝文武也多數選擇了投誠,甚至他還能想到整個皇城也盡在趙匡胤的掌控。
因爲既然趙匡胤選擇了黃袍加身,那麼周密的佈局勢必也在暗中成型。
但在葉宇看來,只要那份詔書公諸於世,那麼趙匡胤導演的輝煌戲碼,就會讓他直觀的成爲歷史上一大丑角。
可結果卻是,趙匡胤很堂而皇之的取代了後周的江山,然後以後周的雄厚國力,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統一了中原的混亂局面。
後世稱他爲一代雄主,卻沒有人說他是竊國之賊……
“哼!因爲那盛放詔書的寶盒遺失了!~”
“遺失了!?”
葉宇聽了這話當時就愣住了,堂堂國家最高機密的密詔,藏於嚴密守衛的皇宮之中,又怎會輕易地就遺失了呢!
“以我兒的睿智,應該想得出這寶盒爲何遺失……”
葉宇點了點頭自語道:“難怪本朝太祖能夠如此堂而皇之的陳橋兵變,原來這釜底抽薪的伎倆還真有遺傳的效果!”
以葉宇心機如海的智慧,自然是已經心知肚明,這定然是趙匡胤事先已經暗中盜取了玄鐵寶盒,故而纔會有恃無恐地發動陳橋兵變。
而這種伎倆還真是有遺傳因素,如今這不知趙氏多少代子孫的恭王趙惇,竟然也玩起了這種先人的伎倆。
可惜趙氏太祖成功了,子孫趙惇卻以失敗而收場……
(在此迴應個別讀者,架空、戲說……娛樂即可,正史就這麼多,還不一定靠譜,咀嚼次數多了也就沒味道了,我的書,就是架構自己的故事,以故事講述故事,看着有意思,纔是我的初衷,莫要跟我說正史。因爲它,太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