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自唐朝起,就形成了一套考覈體系,到了宋朝更是達到了完善地步。
其實並非教武場上力壓羣雄,就是武舉考覈的唯一標準。在宋代規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還要考問軍事策略,講究的是兩則並重缺一不可。
這本是個良好的發展趨勢,但是卻沒有一個系統的分工培養,最後卻成了一種可有可無地形式主義。
武略,以武力爲核心,謀略爲輔,培養將來能夠獨當一面的戰將。
軍策,以策略爲核心,武力次之,培養將來能夠統攬大局的主帥。
如此將武舉分爲兩類,既是對將來軍事的儲備,更是體現了因材施教、各展所長的一種理念。
縱使是身有殘疾、不會武術,只要胸中有百萬雄兵,一樣可以指揮千軍縱橫天下!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這是在此次科舉總綱上,葉宇所總結的八個字!
葉宇所劃分的這些,與其說是科舉的革新,倒不如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顛覆。
在進士科中,分離出來的仕官體系,則是源自於‘入仕爲官’這四個字。
爲官並不是僅僅寫錦繡文章,也不是醉酒風雅填詞寫詩,而是各司其職做好全能父母官。這需要的就不是所謂文字功底,而是實實在在的辦事能力。
那麼此次所增加人文地理與刑律訴訟的科目,就是做好父母官的基本要素。
而那些只會吟詩作賦的才子們,就讓他們進修文史體系,將來好爲中華的璀璨文化添磚加瓦好了。
至於理工科,按照朝中進步官員的話來說,那就是開了另類科舉之先河。
而且由於理工科的開設,更是對進士科有了強烈衝擊,因爲將來有志之士入朝爲官,並非只有識文斷字這一條路了。
就算寫不了錦繡文章,就算大字不識一籮筐,只要有一技之長者,通過考覈一樣可以得到朝廷的重用。
這項決策,一開始就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其中尤以工部的官員最爲激烈。
工部總攬朝廷工事,自古以來都是文官填充其中,就算有幾個懂得工事的高官,也都是文官進士出身,否則很難甚至根本進不了工部高層。
要是這項政策實施之後,那麼將來整個工部八成以上的文官,恐怕就要因爲不合格而全部撤換歇業了。
原本經歷柴叔夏的排擠後,朝野文官們就已經傷了元氣,加上後來葉宇乘機出面收拾爛攤子,又是一陣秋風掃落葉,致使大宋積蓄兩百年的文官底蘊損耗一空。
現在武官們的強勢崛起,要是再讓葉宇這麼搞下去,以後朝堂之上還有他們說話的份?
羣臣的反對是無效的,因爲葉宇直接以江淮水災回擊工部官員。
你們不是反對麼,那就以江淮河堤潰塌爲引子,我們君臣就翻一翻這些年工部所修的豆腐渣工程好了。
凡是就怕認真二字,一旦認真起來什麼也遮不住,小的地方工程他們尚且可以推脫,但是如江淮這樣的河堤工事,工部官員可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葉宇的這一句話,直接堵住了悠悠之口,所謂拔出蘿蔔帶着泥,工部上下官員誰也不乾淨。
你們不是擔心將來隱憂麼,較真起來,朕現在就可以將你們一擼倒底!
反對不成,朝中官員們就開始另闢蹊徑,在增設科目無相應人才主持這一塊上,他們與葉宇展開了一場拉鋸戰。
然而這一場拉鋸戰,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因爲早在幾年前葉宇就做了準備。
清流大學,作爲曾經的私人書院,如今因爲葉宇的身份改變,也是搖身一變成了大宋朝最具影響力的學府。
經過這些年的大力發展,以及葉宇不遺餘力的金錢投入,增設的科目早已經超出了當下科舉的範圍。
也正是清流大學抱着‘海納百川、人盡其才’的辦學理念,所培養的人才早已經頗具不小的規模,並且已經悄然無聲的融入了官場各職。
再者,當年葉宇實施造紙術與印刷術的改良,既是對文化普及做到推進作用,同時也是爲了今日的新科舉推行做了鋪墊。
這些年有了朝廷的重視,以及文字的廣泛傳播與普及,這種雙重推動之下,積澱多年的政策矛盾,其實早已經慢慢消融,也正逐漸被世人所接受。
否則今年這一屆的考生,也不會人數達到以往的數倍,這等空前的盛況景象,其實早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此次科舉之事,由吏、禮、兵三部,以及清流大學諸多院士聯合主持。
但是出題主考官員,卻並非三部的高層,反而是身居三部基層官員,因爲這些基層官員對新學有所研究。
這讓不少朝中大臣私下裡感嘆,以後他們要想立足於朝堂,還真是要跟着潮流學到老了。
葉宇在聽了羣臣的奏報進度後,對新科舉有條不紊進行很滿意。
待朝會結束後,葉宇命內侍私傳吳挺御花園侯見。
御花園中,吳挺神色鄭重的在亭內等候。
“讓吳老將軍久等了……”
沒多久,葉宇換下了皇袍,一身黑色衣袍緩步走了過來。
吳挺二話不說,就是欠身一禮:“老臣拜見陛下!”
“老將軍不必如此,此處既不是朝堂,你我之間就無需繁文縟節了。”葉宇擺了擺手,“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陪朕在這園中走走。”
“是!”
“老將軍對刺客一事,不知有何看法?”葉宇走了幾步,自顧地在前方說道。
“陛下,老臣只懂軍務,對於朝中政事與刑偵並不善通……”
吳挺此話一出,葉宇卻驀然轉身看向對方,隨後卻是指了指吳挺笑道:“呵呵,老將軍可真是圓滑的很吶,朕只是詢問你的看法,你又何必拘謹到如此地步?”
自古帝王最忌諱的,就是身爲臣子掌控軍政大權,所以但凡頭腦清醒的皇帝,都會將軍政之權分開,讓朝中大臣相互牽制。
吳挺雖然是名軍人,但是宦海沉浮幾十年,看待事物比任何一人都透徹,吳家歷經三代而不衰,就是能夠做到不踩線。
若論軍功戰績,他早已經是名動天下,如今更是被召回擔任樞密使之職。這以武將身份達到位極人臣的地位,讓他有種如踩雲端的感覺。
所以自打回朝任職以來,他都是恪守本分,只關注軍事部署,不參與朝中的任何政事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