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造東都

羅昭雲來到大隋,已經六個年頭了,他已經成爲十六歲的年輕人,身材魁梧,英偉不凡,對這個時代的語言、習俗、文字等等,全都非常熟絡了。

他覺得自己,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個古代的社會,適應了大隋將軍的身份。

正月初六,隋煬帝楊廣在今年第一次朝會上,就公佈了新的年號,即爲大業,這一年,就是大業元年。

大業的寓意很明顯,那就是隋煬帝雄心壯志,要做一番宏圖偉業,讓自己名垂青史,成爲千古罕見的明君帝王。

正月剛過一半,元宵節後,羅昭雲、宇文愷等人,就已經出發了,護送一大批車輛,裝着大批物資,從京城向洛陽進發。

這些物資多數是工部從國庫調撥出來,錢財銀兩,珠寶布匹等,需要購買一些建城的材料。

雖然說,需要的巨石、樹木、沙子等等多事從各地無償運來,由地方財政負責調度,但是建造皇宮用的許多金碧輝煌的材料,不少需要從商賈、胡商等手裡購買,這就需要資金週轉了。

羅昭雲的職責就是保護物資,還有建城現場的安全,責任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畢竟洛陽在中原核心之地,周圍有不少糧倉、兵府屯軍等,即便有響馬盜、綠林匪、盜賊等,也不敢殺向洛陽附近,等若自投羅網。

所以,這次任務,應該沒有什麼危險性,但是要防止民工譁變、暴動,倒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

大隊伍出了函谷關,浩浩蕩蕩,曉行夜宿,並不着急趕路,用了五天的行程,才抵達邙山腳下的平原之地。

這洛陽,古代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王朝;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爲是“天下之中”。

“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中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中原文化首萌、興盛於此。

宇文愷叫上了羅昭雲和楊達,三人登上邙山,然後望着周圍的地形,雖說隋煬帝確定了一條軸線做都城的對稱線,但他畢竟不懂造城,這方面宇文愷纔是專家。

邙山下有澗水、洛水蜿蜒曲折,前方東西對峙,鬱鬱蔥蔥的兩座大山,二山中間好像一座天然門戶,伊水從南向北流過,那道門戶古人稱爲伊闋,後來人稱爲龍門。

龍門的西面是龍門山,東面是香山,舉世聞名的洛陽龍門石窟就集中在這座山上,多數是北魏時期開鑿。而香山此時尚未出名,因爲它的名氣是因爲武則天時在此開鑿了看經寺洞,刻了許多體態豐盈了飛天浮雕,直到二十一世紀還保存良多,成爲名勝古蹟。

宇文愷和楊達看完之後,交換了意見,竟然不謀而合,都是觀望地形,懂的堪輿之人。

羅昭雲此時發現,這個平時拘謹又隨和的楊達,其實也很有才能,只不過,一向低調,也不跋扈,在朝中多是老好人的形象,他當了十年的工部尚書,隋文帝夫婦的太陵營造,就有他的參與,與總管楊素相處非常融洽,深得楊素滿意。

隋煬帝登基之後,把楊達調到了門下省當了最高長官納言,負責皇令文書的審議,也是宰相之一,下屬有黃門侍郎、侍中,監管着城門局、尚食局、尚藥局、符璽局、御府局、殿內局等六個直屬機構。

楊達道:“陛下說過,這個洛陽城,規模不比達到新長安城的標準,達到一半便可。”

宇文愷嘆道:“是啊,新的長安城,已經住了快二十年,還有許多坊在荒廢中,這洛陽城,不必壯闊,但是要足夠莊嚴雄偉,凝聚精華。”

楊達微笑道:“哈哈,英雄所見略同,老夫也是這個想法。”

宇文愷又道:“不過,陛下交代過,要儘量節儉,不求奢華,那樣,恐怕難以造出什麼豪華氣勢來。”

楊達表面微笑,心說:那是陛下故意貼金,把自己宣揚成聖君形象,什麼節儉,什麼不求奢華,那真會是皇帝真實想法嗎?

“不如,等越國公到來時,由他定奪吧,我們還是規劃好城圖,把城池的長度測好,繪製出宮城、皇城等,前期工作做好,越國公一到,就正式開工造城!”

宇文愷聞言,也覺得有道理。

接下來,羅昭雲按照宇文愷的要求,指揮上千武衛府的衛士,開始用石灰在地上塗線,然後鑿下木樁定位,歷經了數日,把洛陽城的宮城、皇城、外城郭的長、寬都標了出來。

出了正月,楊素帶着一批府內功曹、司馬,還有一些朝中官員到來,組成建都的臨時機構,調度、執行各種營造任務。

宇文愷、楊達把洛陽城的建造思路說出來,由他定奪。

楊素微微一笑,他很瞭解楊堅、楊廣父子,就拿隋文帝來說,他在位期間,一直提倡節儉,但是最後建造仁壽宮,楊素仍是以奢華大氣、金碧輝煌爲主,最後讓隋文帝、獨孤後滿意。

帝王嘛,嘴上說的是一套,暗地裡想的,是另一套,作爲臣子,要懂得如何滿足帝王內心的需要,而不是光迎合他嘴上的那些虛假言論。

楊素義正言辭道:“我泱泱大隋,國力富強,天下太平,盛世到來,四方蠻夷來賀,這東都嘛,建造的規模,只有長安城的一半,這是可以的,但是絕不能太過簡陋,否則,如何讓番邦使者敬畏我大隋?如何讓天下百姓,認識到京城的超脫權力?故此,這洛陽城,務必豪華壯麗,濃縮以精華取勝!”

宇文愷、楊達聽過之後,心知肚明,都知道該怎麼做了。

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追擊江東盟軍第二百零六章 小事化大第六百四十六章 倒戈第三百六十二章 成功登岸第八十七章 曲詞之難第二百五十五章 太子歸西第五百六十八章 滎陽形勢第六百二十五章 振奮士氣第三百六十六章 失利的陰影第八十八章 人比黃花瘦第一百九十四章 一番指教第六百二十八章 禍從口出第七百八十八章 難得糊塗第九百一十三章 熟悉的身影第五百二十二章 風雪歸途第五百三十九章 辦學院第二百八十三章 少女朦朧總是詩第一百四十三章 千鈞一髮第五百七十四章 各施計謀第四百二十四章 太行山之旅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朝議(中)第七十一章 十招之約第二百四十二章 情深重第八百四十四章 大潰敗第八百零六章 克澠池第三百五十六章 二十四軍勢如虹第六十七章 騎虎難下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陽起兵第三百零九章 一波又起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斷了後路第五百五十章 出關平亂第九十九章 招攬之意第一百八十八章 私宴小聚第七百四十三章 公主病得治第一千零六十章 合圍截殺第二百三十章 豆蔻年華第四百七十章 審帳目第九百九十七章 愜意時光第五百四十章 戰事來臨第三百二十章 宴會不斷第八百五十二章 保持警惕第六百五十五章 打西涼第四百九十一章 外族之禍第二百六十七章 驚險一場第一千零四十章 不得不退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夜徵人盡望鄉第七百五十九章 兩虎相爭必一傷第二百九十四章 少年戰神第七十一章 十招之約第八百九十五章 情何以堪第一百六十八章 各有盤算第四百二十五章 補天閣傳人第一千章 流民入長安第六百九十五章 各自反應第七百四十九章 鐵馬鏗鏘對華來第三百七十七章 二次伐遼東第四百一十章 一念善惡間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冊封婕妤第七百九十七章 東征序幕第二百四十六章 報國無門第二十九章 權謀之術第二百八十章 冠武侯第六百一十三章 議出兵第八百五十三章 儒之脈絡第八百三十四章 一決雌雄(下)第四十七章 男兒膽氣第六百五十九章 收攬八郡第七百八十二章 冊封百官第六百八十七章 黑死病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嚴懲不貸第九十三章 點撥第一千零六章 老成謀國第十二章 廝殺第三百九十八章 戰火蔓延第四百九十六章 出兵援救第七百一十章 圍堵玄霸第六百一十七章 弭除隱患第七百六十六章 李唐江山危第三百七十五章 行刺第一千零一章 天災人禍第六百零一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九百九十九章 拿下峽州城第八百六十一章 前後圍堵第五十一章 唯有戰第五百九十七章 遠行第一百七十七章 收場第八百八十六章 落寞的鐵娘子第三百一十章 楊族密謀第六百四十一章 正統之辯第四百三十九章 僕骨王部第三百二十二章 強中自有強中手第三十章 廢立太子第七百八十二章 冊封百官第二百七十八章 四路軍齊至第一百七十四章 斷後搏殺第一千一十四章 賑災行第五百一十三章 跟蕭後的秘密第四百零八章 做人留一線第三百九十二章 演義不靠譜第六百二十六章 不戰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