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章 紛擾

不得不說,大秦成武六年末尾到成武七年初的一段時日裡,大秦朝堂上經歷了一連串的動盪。》。

不用去細究這場風波到底由何而來,因爲只有那些站在最高處,也是大秦最睿智的那些人,才能體會到這場風波緣起於何處。

但就算是他們,在風雨到來之後,也無法獨善其身,不可避免的被捲入其中,多數也都是身不由己罷了。

而明面上,由大秦軍事改革而引發的這場政治鬥爭,讓大秦漸漸加速的擴張腳步猛然間停止了下來………

大秦成武七年二月,大秦朝堂上亂象紛呈,文武之間,相互攻訐,相互參劾,漸漸演變成火花四射的政爭。

自古以來,這樣的政爭並不少見,但每一次的結果,都是慘烈無比的,也許風波所及,改朝換代也不過是反掌間事罷了。

實際上,用更爲淺白的話來說,這樣的政爭局面,對於一個王朝而言,都是有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

許多人都明白這一點,但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會明白,這樣的政爭是如何的兇險莫測,又是如何的難以控制。

就像現在大秦朝堂上的朝臣們一般,政爭即起,誰也就不願退後一步,因爲那關係到自家的身家性命,退一步便海闊天空的念頭,在這裡根本沒有存在的餘地。

到了大秦成武七年二月,大秦中書重臣終於將矛頭對準了樞密使李承乾,參劾李承乾的奏摺。雪片般飛入宮中。連帶着。幾位樞密副使,兵部尚書,兵部侍郎,也都成了衆矢之的……

其實,到了這個時節,這場政爭已然失控,夾雜上了排除異己,了結私怨等等複雜的因素。即便是皇帝陛下,以及幾位中書重臣,也都沒有辦法再掌握其中分寸了。

而樞密院和兵部重臣的反抗也越來越是激烈,他們的同僚友好也皆捲入其中,不管最終結果如何,這個時候,朝堂重臣們都已經明白,這麼下去的話,將一發不可收拾,也許。到了最後,到來的將是一場沒人能夠預料到的清洗。

其慘烈之處。恐怕,即便是歷朝奪位之爭,也要膛乎其後………

這個時候,好像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場激烈的政爭還只停留在大秦中樞之地,並未波及地方以及各處軍中將領,而外間,也並沒有強勁的外敵。

當然,如果不能儘早結束這場爭鬥,那麼地方大吏,軍中上將參與進來,也是早晚的事情,到了那個時候,會是怎樣一個景象,就沒有人敢去想象了。

所以,無論是皇帝陛下,還是朝中重臣,都在努力的掌控着局面。

於是,大秦成武七年初的大秦京師長安,氣氛變得越來越是壓抑,暗流洶涌之中,藏着無數兇險,即便是長安的普通百姓,好像也感覺到了什麼,往常最熱鬧的酒樓茶肆之中,流動着詭異的氛圍,少有人再談及什麼朝廷政事。

而作爲長安最繁華的彩玉坊,也再次變得蕭條了起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朝臣們的府邸,一到晚間,各處府邸門外,都可以看到成排的馬車轎子…………

像長安李氏,鄭氏這樣的簪纓豪族的門前,更是燈火通明,車水馬龍,直到深夜,衣朱帶紫的人流也是絡繹不絕,到了此時,誰也別想什麼獨善其身了。

皇宮的宮門,也不再準時關閉,深夜召朝臣入宮的旨意,也變得稀鬆平常了起來,經過連續的爭吵,那些朝堂上舉足輕重的臣子們,入宮的次數反而越來越少了。

這般詭異的局面,只能表明,無論是皇帝陛下,還是重臣們,都在避嫌,到了這個地步,只要腦子不糊塗,也就明白,妥協的希望已然越來越是渺茫。

也許………長安之亂那樣的事情,將再次發生在眼前………長安之亂才過於數載,許多人想到這個,開始變得心驚膽戰,目光不可抑制的轉向各處京軍以及附近的殿前司禁軍。

從長安出發的信使,頻繁的出沒於路途之上,由此,朝堂上的消息也開始蔓延開來,也許不用太長的時間,整個大秦便將陷入這場突然爆發的內訌之中了,到了那個時候,別有用心的人們,也將參與進來,也就沒有人能再控制所謂的局面了。

武臣們脾氣越來越是暴躁,大將軍種燧在早朝上怒斥中書重臣誇誇其談,不知所謂,雖然遭到了皇帝陛下的斥責,並罰俸半年,也讓中書的老臣們感到了極大的壓力,清晰的感覺到長安之變的陰霾,正在靠近之中。

而接下來,除了極力關注外間軍旅調動之事外,同門下平章事李圃終於正式上書,請罷李承乾樞密使之職。

這位三朝老臣的赤膊上陣,讓情勢更是兇險了起來,顯然,中書這裡,已然破釜沉舟,打算借徹底搬倒樞密使李承乾,打掉武臣們越發驕橫的勢頭,讓朝堂政局恢復“正常…………

而樞密使李承乾一旦倒下,可能隨之限制軍中將領兵權之事,便會擺在皇帝陛下的龍案之上,而這也是軍中將領們絕對不願看來,更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這樣的激烈舉動,出自這位三朝老臣之手,也表明局勢至此,沒有什麼轉圜的餘地了。

皇帝陛下隨即召樞密使李承乾,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兩人深夜入宮,談了些什麼,沒有人清楚,但兩位位極人臣的文武之首同時出宮,一言不發便分道揚鑣的場景,還是告訴人們,這最後的妥協機會,可能也就此失去了。

於是,或自保,或進取的準備,都開始緊鑼密鼓的上演,而更多人的目光,都開始轉向另外一位可以影響朝政的人物身上。

不用說了,如今大秦朝堂之上,還能跟兩位輔相,樞相相提並論,並能在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的人,便是晉國公趙柱國了。

實際上,直到這個時候,趙石也在猶豫,是不是該開口說話,而這樣的情形,在趙石身上,並不多見。

猶豫也就意味着沒有決斷,更意味着可能失去先機等等,趙石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但一直以來,朝堂上的諸般爭端,對他而言,都可以說是興趣寥寥,這些年來,他也從來不曾過深的參與到朝堂政爭當中去。

而參與最深的一次,其實就是幾年前的長安之變了,那也不過是被逼無奈而已。

尤其是,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一些小事已然無關緊要,所以,自從他回京以來,過的可謂是十分悠閒自如,甚至在一定程度能,能隨意的決定自己的行止。

只是他沒有想到的是,朝堂局勢竟然會在短時間內演變到如此地步。

而當他意識到,不能任由局勢這般下去的時候,再想說話,卻……好像只能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了。

文武之間,太過激烈的對抗,在他看來,是得不償失之舉,誰也不會在其中得到什麼好處,就像同門下平章事李圃,親自上書彈劾樞密使李承乾一般,即便勝了,長安李氏也將永無寧日。

因爲這一次,他們觸動了皇權,和長安之變中,趙石自己扮演的角色有着本質的區別,一個根深蒂固的家族,呼風喚雨,展現權威的同時,很可能引來的是皇帝陛下深深的忌憚………

而在這個時候,趙石也算真正看清了這些門閥大族的面目,歸根結底,什麼江山社稷,什麼黎民百姓,什麼國家大局,都不能跟他們自身的利益相比,不然的話,以這位老臣的睿智,必定不會行此不智之舉。

趙石不相信,以這位老臣的眼光,看不清當前的局面,只要各退上一步,與他趙石同心協力,這些紛紛擾擾,也就隨時能夠平息下來了。

而這老頭兒連個想商量商量的意思都沒有,甚至連個口信都沒送過來,便拿了主意,根本沒有了任何妥協的意思。

這讓本打算拜訪一下李圃,將事情控制下來的趙石一下便冷靜了下來,他心裡只剩下了冷笑,將整個長安李氏擺在賭桌上,難道就會讓天平傾斜?

長安王氏才倒下多久?就忘了鮮血帶來的教訓,這些豪族啊……總是這麼傲慢,也許………應該拋掉李承乾,先看看局面再說?

來日方長,難道還能將皇帝從龍椅上趕下來?若真有那般膽魄,他趙石二話不說,立馬帶着妻兒遠走高飛,看看你長安李氏能走到哪一步……

(斷更兩天,沒辦法,就要回家了,請同事領導朋友們聚一聚,接連三天,晚上都喝的吐血,九號的飛機,回到家也閒不住,所以啊,只能等年後更新才能穩定了,這次不會長時間斷更,請大家放心。)

第1365章 想法第296章 裂痕第1522章 長亭(四)第498章 心態第18章 血戰(五)第858章 金殿第990章 決定第1161章 李府第299章 夜戰(二)第4章 親事第1145章 國策第337章 遇敵(二)第303章 魏王第112章 遷陵第193章 故人(三)第1081章 平胡第33章 驚議第259章 女真第1134章 晚間第505章 雲涌(五)第845章 牢獄第523章 戰報(三)第227章 進京(二)第158章 祝壽(八)第269章 思慮第675章 尋源第251章 爲謀第113章 夜宴(四)第247章 歸家第174章 壽筵(一)第1213章 攻城第1248章 西涼(十三)第569章 陌生第1512章 宮闈第1353章 捉拿第632章 人來(五)第257章 變起(三)第934章 論賞第825章 樞密第1008章 賜名第1491章 路遇第680章 相遇(三)第1541章 怨恨第1302章 沈鶴(二)第822章 天妖(四)第327章 鏖戰第826章 鬼祟第849章 侯府第1429章 提議第903章 北進第1061章 王罕第1217章 左廂第810章 相絕第155章 祝壽(五)第894章 戰爭第385章 歸去第1103章 商人(六)第1137章 相見第1250章 陸相第158章 祝壽(八)第582章 戰後(三)第863章 收官(二)第1396章 破敵第1263章 韋州(九)第739章 嘮叨第233章 血夜(一)第600章 來人第1388章 深謀第473章 打聽第1407章 爭權第604章 折騰第1368章 聚飲(三)第806章 書房第407章 獎懲(十一)第235章 血夜(三)第630章 來人(三)第1114章 盟約(九)第1157章 拜會(七)第1290章 教誨第807章 玩笑第1546章 挑撥第770章 鏖兵(三)第134章 先生(五)第1571章 尾聲(二)第442章 樓臺第746章 春來(二)第814章 內衙第1025章 投誠第562章 話題第49章 定軍(二)第328章 鏖戰(二)第249章 長史第747章 震撼第110章 夜宴(一)第317章 少君第1448章 相遇第1398章 激戰第1044章 北遷第888章 故地第1147章 國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