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 戰爭

百日之後,皇帝下葬。

朝堂風雲起伏已經夠多,這回成武皇帝沒有再鬧,起碼在朝中一些大臣眼裡是這般了,所以很多人覺得皇帝下葬的時候,過於平靜了。

其實,哪裡會平靜的了,整個長安都是成了白色的世界,家家戴孝,戶戶守喪,景帝靈柩經過朱雀大街的時候,場面之宏大,足堪比擬前些時日大軍入城時候的情景的。

其中禮儀之繁瑣,在這裡便不一一細表了,所謂平靜,不過是一些大臣們的感覺罷了。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朝野更迭已經漸漸結束,在血淋淋的屠刀之下,在吐蕃低地內附大事發生之後,朝野內外要平穩的多。

所謂雷霆手段,雖然粗野蠻橫了些,但卻很迅速,也很短暫。

與景帝登基那會不同,景帝得位之後,風波所及,垂有數載,而在成武皇帝這裡,不過幾個月罷了。

景帝下葬之後,成武皇帝大赦天下,許多王氏黨羽就此逃過一劫,由此,成武皇帝也表明了,自己既往不咎的態度。

與景帝登基時又不一樣的是,對於朝中老臣,除了王氏一族外,其他朝中重臣現在看來,卻並未受到多少波及。

對於像同門下平章事李圃,樞密使汪道存,成武皇帝都是信重有加,東宮舊人回陸續被召回京師,安插於各處,但位子也大多都是剷除王氏時留下來的,其他並未大動。

像兵部尚書李承乾,禮部尚書方謙這樣的景帝近臣,也都撫慰有加,到得最後,朝中重臣們也漸漸明白了新帝的性子,喜歡快刀斬亂麻,說出來的話,往往難以更改,與先帝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並不多疑善變,性情嚴厲卻又不失寬厚仁慈。

有這樣一位皇帝,就算是城府再深沉,目光再是長遠的大臣,也不知道,對於大秦來說。是福是禍。

不過讓以同門下平章事李圃爲首的朝臣欣慰的是。雖說朝野內外風波動盪了些時候,但多是人事之變更,而皇帝陛下並未對先帝施政多加指斥或是有什麼太多的不滿之處,還特意將中書重臣叫進宮內,多說了些話。

話說的雖多有隱晦,但其中只有一個意思,那就是景興新政必須進行下去,誰也阻攔不得,有事便可找他來撐腰。如此云云。

讓擔心了許久的李圃等人算是稍稍安心了下來,李圃等人乃新政施行之主力,這些人最擔心的不是什麼一朝天子一朝臣,而是怕新帝登基,廢止新政不說,這些年爲了施行新政。他們可是差不多將朝野內外的門閥世家得罪了個遍。

若皇帝陛下一聲令下,廢止新政,他們這些爲首之人下場怕是不會好了,定然是羣起而攻之的局面,自古以來,例子可是不少,前秦商鞅。漢時晁錯,皆爲新政而死,這不是皇帝非要殺了他們,而是新政得罪了太多的人。羣情激憤之下,皇帝不得不殺。

而今新帝登基,若掀起朝野紛爭,其實很輕鬆,因爲太多的人對他們有所不滿,只要新帝開個頭兒,略微表示不滿,恐怕滔天巨浪馬上就能將他們碾成齏粉,甚至不用皇帝陛下動手,而這樣的好處也有很多,新帝還能就此收攏許多人的心。

還好的是,成武皇帝好像並無此意,但經歷了景帝一朝,誰知道皇帝陛下是怎麼想的呢?

或許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或許是風波已經足夠多,皇帝陛下覺得累了,並不打算此時動手,所以,這顆心雖稍稍放下,但衆臣的心是一直拎着的,還得待來日才能揣摩出皇帝陛下的性子再定之後行止。

不過不管怎麼說,朝堂重臣沒有多少更迭,軍中有大將軍趙石坐鎮京師,大將軍張培賢鎮河洛,大將軍杜山虎鎮河中,西北多年未有戰事,蜀中更是安靜如初,而今吐蕃低地又內附於大秦。

這麼一來,朝堂迅速平穩下來之餘,竟還是國力日增的一個局面,剷除王氏門閥所帶來的餘波,根本不足以撼動大秦之根基,甚至過上個一年半載,便已被人漸漸忘卻,不得不說,經歷了這樣一個亂子卻還能保住如此局面,真真算得上是個奇蹟了。

大秦成武元年最炎熱的季節,就這麼過去了,讓許多人想起來便覺得心悸,讓許多人想起來便覺得慶幸,不過經過連番風波之後,大秦總歸是平靜了下來。

到得大秦成武元年九月間,後周,大金的第二批議和使節陸續抵達大秦京師長安,重新開始對議和之事的商討。

甚至於,西夏人也派來了使節,而這並非是什麼好事,顯然西夏人與金人有了些默契,也再不提稱臣之事,而是隱隱帶着威脅,顯然,大秦的強盛,已經讓西夏人感到了不安和壓力。

三國使臣,都顯得很強硬,尤其是金人,提出河中之地,必須歸還於大金,非如此,議和之事便不可行,兩國只有再次刀兵相見。

而後周來到長安的使臣也許是感受到了這種劍拔弩張的氣氛,言辭開始閃爍了起來,一個多月之後,後周再次改弦更張,本來只想讓大秦息了刀兵,互不相犯便罷,而今卻隱隱想露出要從大秦手中取回河洛之地的意思了。

大秦朝野上下,聽聞此事,再沒有什麼異聲發出,而是充滿了憤怒的聲音,三國漸有聯合之勢,但強盛的大秦,並不畏懼任何敵人,在他們還堪稱弱小的時候便是如此,而今已經盡有三分天下,如何會對人低頭。

多數人想的都是,諸國見大秦內部動盪,想趁着新帝登基,朝政未穩之際,趁火打劫,連南唐這樣的柔弱之國,竟然也沒有派出使臣來大秦賀喜新帝登基,這讓大秦上下皆如受辱般的憤怒。

奏疏接二連三的來到大秦中樞,樞密使汪道存更是在金人使節面前拍了桌子,言道,敗軍之將不足言勇,汝等小兒,化外蠻夷,據我漢家疆域已久,猖狂日甚,如今一戰而敗,還想於中取利,寧不惹人發笑。

既然如此,何須多言,來日疆場再見便是,之後兩國和議大臣,皆怒目相對,宛若對峙,最終不歡而散。

讓大秦朝野上下尤其憤怒的是,金人使節帶來了許多金銀財貨,四處拜訪大秦臣工,如此明顯的輕視挑撥之意,等同於挑釁,好像狠狠在大秦臉上扇了一巴掌,他們可不知曉,金人在後周屢屢如此,而受賄之後周官吏,還多得後周皇家,攝政王等器重,結果也便不問可知了。

嚐到了甜頭的金人,自然以爲漢人皆愛財貨,但秦人朝堂風氣,卻與後周迥然有異,如此提着財貨上門,等同於辱及顏面,甚至一些被拜訪了的大臣,大怒之下,上書請戰,如此種種,也意味着和議之事已不可行。

而作爲大秦樞密使的汪道存,這樣的狠話都說了,幾乎已經沒了轉圜的餘地。

在冬季來臨之際,本是休兵之時,但戰爭的氣氛卻越來越濃,在金人使節憤怒的離開長安,西夏,後周的時節毫無所得的陸續離去之後,徹底達到了頂峰。。。。。。。

成武元年十月末,大將軍趙石被召入宮內,而在乾元殿上,大秦樞密院,兵部,中書衆臣濟濟一堂。

乾元殿上的燈火點了一宿,天光放亮之時,大臣們才拖着疲憊的身子,卻兩眼放光的離去。

而大將軍趙石卻單獨留了下來,與成武皇帝密議良久,才離去出宮。

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說了些什麼,但朝堂重臣們卻曉得,大戰之期好像已經不遠了,樞密院,兵部都在嚴陣以待,開始籌劃糧草輜重諸事,中書竭力配合,就在這嚴冬季節,大秦的戰爭機器慢慢開始轉動了起來。

這不但是咸寧六年那場戰爭的延續,還是大秦帝皇登基之後的第一場戰爭,沒有多少喘息之機,但也沒人在乎這個,大秦糧草豐足,將士休整了一年,已是枕戈待旦,也不用再做什麼兵員調配,大秦重兵,皆在河洛,河中之地,可謂是方便之極。

軍中將佐,皆乃百戰之士,甚至於許多人早就在期待着這場戰爭的到來,因爲只有戰功,纔是如今升遷的最佳,也是最快的途徑,亂世的軍人們,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是承平時節的軍人們所無法想象的。

金人,後周,甚至西夏人,都沒有想到,在他們的使臣剛剛離開大秦京師長安,秦人就好像被激怒了的獅子一般,露出了尚未洗淨鮮血的獠牙,他們更不會知道,大秦在經歷了這場風波動盪之後,會將憋在心裡的那股怒火灑向何方。。。。。。

他們還不知曉,那一晚的密談,已經決定了大秦兵鋒所向,是如此的快速決絕,又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之外。。。。。。。。。

(第十卷,天下興亡誰人曉,完。)

(第四更,月票,今天不怎麼給力啊。。。。。。。。。)

,!

第442章 樓臺第1139章 使節第309章 兩帥第1438章 舊情第1115章 盟約(十)第803章 漏風第1088章 終結(一)第749章 攻城(二)第十卷天下興亡誰人曉七百九十九章 聖旨第1249章 西涼(十四)第238章 血夜(六)第1186章 種家第1216章 棄軍第1026章 收降第1228章 不合第1396章 敵人第1226章 西北第1001章 血色第1474章 大案(二)第886章 靖佳第1409章 佈局第374章 軍隊第296章 裂痕第778章 道途第777章 落幕第1322章 年關第41章 傷勢第526章 艱途(二)第1067章 強弱第1399章 烽煙第1059章 生死第241章 天明第937章 兄弟第1412章 明遠第409章 獎懲(十三)第1396章 破敵第630章 來人(三)第1488章 雄豪第1454章 老僧第534章 詭異第586章 宴飲第1130章 喜事(二)第568章 恩威第933章 問答第541章 奏表第377章 豪傑(一)第1307章 鬧劇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八十五章 相府第1500章 運氣第1560章 狹路第794章 抽絲第1117章 盟約(十二)第231章 父子第332章 山匪(二)第861章 回府第1069章 敬酒第1413章 明遠(二)第1260章 韋州(六)第1345章 肺腑第1014章 戰報第840章 明瞭第747章 震撼第757章 獻計第1403章 商隊(四)第1561章 碰撞第1133章 盟約(八)第856章 中書(四)第5章 大雪第608章 夜談(三)第472章 內衙第820章 天妖第283章 叢林第1107章 盟約(二)第540章 宮城第213章 年關(六)第24章 定計第730章 大防第764章 入甕(二)第1565章 相議(二)第1561章 碰撞第539章 善後第653章 年關第1444章 文樓(四)第737章 退兵第1420章 壓服第335章 消息第1414章 笑話第180章 壽筵(七)第1200章 祭祖第1028章 交戰(一)第485章 種氏第1223章 降敵第278章 關下第1303章 女子第1182章 權爭第67章 剿匪第77章 重陽第767章 燒糧第211章 年關(四)第1517章 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