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璇璣絕唱,蘇惠
【帶着這筆財富,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立即跑回成都,買房置地,一步又跨入富人階層。
而且不僅如此,司馬相如他突然時來運轉了。
漢武帝劉徹即位後,無意中看到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於是便宣司馬相如覲見。
司馬相如聽到這消息後頓時欣喜若狂,立馬便辭別了卓文君,隻身來到京師。
他面見漢武帝后,說道:“《子虛賦》所寫不過是諸侯打獵的事情,請允許我再作一篇賦,專門表現天子打獵的英姿。”
漢武帝欣然應允。
不久後,司馬相如果然寫出了一篇文辭華麗、氣勢恢弘的《上林賦》。
漢武帝讀後非常高興,因此封司馬相如爲中郎將。
在京師出盡風頭、享盡榮光的司馬相如,早把成都老家和糟糠之妻卓文君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隨着身邊的美女越來越多,司馬相如竟產生了休妻的念頭。】
劉徹面無表情的自言自語道:“朕幹過這事兒嗎?朕怎麼不記得了?”
其他人則異口同聲的說了一句:“渣男!”
【司馬相如動了休妻的念頭,於是試探着給卓文君去了一封信。
信中的內容很簡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但卓文君冰雪聰明,她看到信後便立馬明白了司馬相如的意思。
有百千萬,卻唯獨少了一個億,這不正是表明了他對她已無“億(諧憶或意)”了嗎?
看破了司馬相如用意後的卓文君,又悲又恨,當即便提筆給司馬相如回了一封也以數字爲主的信: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
司馬相如看信後,被卓文君的才情所打動。
他又回想起這些年確實沒有好好對待卓文君,心中也生出了內疚,最終還是將卓文君接進了京城,結束了長期兩分居的生活。】
【只是,後來令人沒想到的是,年過五十的司馬相如依然花心不改,他提出要娶一位茂陵女子爲小妾。
而這一次,卓文君對司馬相如徹底失望了,一首催人淚下的《白頭吟》也在她的筆下緩緩道出.
同時,卓文君還附上了一封《訣別書》
春華競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聲代故!
錦水有鴛,漢宮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於淫而不悟!
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看到這些詩文之後,司馬相如才絕了納妾之念。
然而,“與君長訣”的語句真的在十年之後應驗了。
司馬相如因病於漢武帝元狩六年離開人世。
孤身一人的卓文君,身體也逐漸衰弱,在司馬相如去世的第二年深秋,也香消玉殞,告別了這個讓她既愛又恨的世界。】
“唉女人何苦爲了負心郎如此糟蹋自己的青春”
“但我覺得,司馬相如至少懸崖勒了馬,看得出來,他還是有點底線的。”
“要我說,司馬相如這樣的纔是絕大多數男人的情況,不應該對他太過苛刻啊。”
【卓文君給司馬相如寫的詩三首:《怨郎詩》《白頭吟》《訣別書》字字泣血,句句深情,卻又篇篇透出極端的絕望。
因爲深愛而傷心,因爲堅守而絕望,卓文君是敢愛敢恨的,她愛司馬相如就如飛娥撲火,甚至願意耗盡一生,哪怕司馬相如不愛她時,她也能“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卓文君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一生都在堅守着自己寫下的那句“願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令人欽佩,也令人尊敬。】
【卓文君有着超脫這個時代的“叛逆”精神。
她從一個長期受封建禮教束縛的青年孀婦,她從當初的”弱者”,最終成長爲一個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爭取人權爭取獨立的具有鮮明時代精神的”強者”。
她用自己的筆和文采,來對抗這個世道和丈夫的不公,她在爲自己的人生幸福而奮鬥!
後世也有人曾說過:“卓文君是一個活出了自己的女性。”
綜上所述,卓文君排名歷史十大才女第七,實至名歸!】
看過視頻裡最後蘇遷對卓文君的點評後,原本一些對卓文君的行爲不解以及批判的人,此刻都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是啊,人活一世,該爭的還得爭啊!”
“世俗禮法,有的時候並不那麼公平,尤其是對女性.”
“可惜我晚生了幾百年,否則我一定會取了他.的狗頭!”
“.”
卓文君的一生,雖有不幸,但最後還算圓滿,而這一切,都是靠着她自己爭取來的。
有句話說的好:人如果自己都不願意爲自己爭取,那麼老天都沒法幫你了。
短暫而熱烈的討論之後,視頻緊接着來到了下一位被盤點者。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短視頻:盤點歷史十大才女!】
【製作者:蘇遷】
【歷史十大才女第六位:璇璣絕唱,蘇惠】
【蘇惠,字若蘭,十六國時期東扶風人,約生於秦王苻堅永興元年(公元357年)。
她是魏晉三大才女之一,迴文詩之集大成者。她是才女中擁有神話傳奇的女子,據說若蘭容貌秀麗,舉止嫺雅。
她自小聰穎過人,三歲學畫,四歲作詩,五歲撫琴,九歲便學會了織錦,十歲剛過,即可描龍繡鳳,琴棋書畫的神韻,全被她運用到了織錦之中。
遠近鄉鄰將她的超人之才,傳成了神話。
有時候必須承認,有些人的天賦與生俱來,不是靠後天的某些努力可以達到的。
蘇惠的天賦,便好到了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地步。】
“這可真是老天爺賞飯吃啊!”
“看過這些個才女之後,我突然發現我跟她們好像就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
“是啊,同爲女媧之後,爲何她們生的如此俊秀多彩,而我卻跟個木頭疙瘩一樣.不公平。”
“得了吧,傻人有傻福,你就這麼過着不也開心的很嗎?”
“.”
【蘇蕙十六歲那年,跟隨父親遊覽周原名剎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英俊少年仰身搭弓射箭,弦響箭出,飛鳥應聲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飄出帶矢游魚,真是箭不虛發。
池岸有一出鞘寶劍,寒光閃亮,壓着幾卷經書,若蘭頓生仰慕之情。
攀談中,知此一少年即是竇滔。
雙方父母作主,竇滔與蘇蕙,遂於前秦建元十四年結爲夫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