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杯酒釋兵權,抑武重文的開始
【在李筠叛亂的同時,還有一個人也在暗中蠢蠢欲動,他就是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在諸多節度使中,李重進的身份是比較特殊的存在,他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戰功赫赫的將領。
在柴榮統治的時期,李重進與張永德、趙匡胤等人分掌兵權。至柴榮死後,朝廷授李重進檢校太尉,改淮南節度使,出鎮揚州。
不久後,趙匡胤黃袍加身,陳橋兵變,篡位奪權,而後削去李重進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之職。
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李筠突然起兵反宋,得此良機,李重進反覆盤算,決心與李筠聯合一起反宋。】
【但讓李重進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是,李筠竟然會敗亡的如此迅速,以至於讓李重進錯失了最佳的起兵時機。
在平定李筠之亂後,趙匡胤一紙令下,把李重進由淮南節度使調爲平盧節度使,這下子李重進心裡頓時害怕極了,就擔心一旦離開老巢,便會遭到趙匡胤的毒手。
而趙匡胤爲了讓李重進安心,特地賜下免死鐵券,以表立場。
李重進仍然不放心,因爲他乃是周室近親,郭威的外甥,而且還有兵權,像他這樣的人,不就是新皇帝趙匡胤的眼中釘、肉中刺麼?
一道免死鐵券,真能便可以保全性命嗎(至少在朱元璋那裡是沒有保證的)?
顯然,李重進更願意相信自己,而非把命運交到別人手中。
他拒絕了朝廷的調令,待在自己的地盤,修繕城池,積極備戰,並向南唐求援,準備拼死反擊。】
朱元璋:“.”
明朝那些得了丹書鐵券也就是免死金牌的大臣們看到這兒,心裡不由得齊齊一顫。
歷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大封34名功臣,都賜予了“免死金牌”。
然而最終卻只有14人得以善終,剩下的20位,都因各種原因被老朱殺掉,“免死金牌”成了“催死金牌”,怎麼能不讓這些人心驚膽戰。
【李重進拒絕歸順,趙匡胤也就不客氣了。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月,趙匡胤任命石守信爲揚州行營都部署,轄王審琦、李處耘等將領,率領精銳禁軍部隊討伐李重進,但卻一直未能攻克。
此時,趙普向趙匡胤指出:“李重進憑恃長淮,繕修孤壘,外絕救援,內乏資糧,宜速取之。”
趙匡胤聽從趙普提議,下詔親征,統領六軍將士從開封出發,乘舟順流而下,直撲揚州。
皇帝親征總能鼓舞士氣,前線官兵開始奮勇作戰,最終順利攻破揚州。
李重進最終縱火自焚,把他和他的家人一起化爲了灰燼。
二李叛亂的平定,從獻策親征之意義上來說,趙普之功很是顯著。戰後論功行賞,遂遷以兵部侍郎、樞密副使之職。】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的一天,突然召見趙普並問道:“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爲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趙匡胤自己就是“黃袍加身”後奪取的政權,他當然也怕自己的部下效仿自己,也給自己來一套“黃袍加身”。
趙普雖然讀書少,但他卻精通治理之道,宋太祖趙匡胤的這些問題,他其實暗中也早有所考慮。
如今聽了宋太祖的發問,他便說:“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意思就是:您問的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只有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那麼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趙匡胤自然是個聰慧的君主,他一聽趙普的言語,立馬腦子裡就出現了一整套加強君權、牽掣和削弱各方權力的政策與策略。
但如今,最首要的任務,還是要解決擁兵以自重的將領問題。】
【在某個夜晚,趙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將領敘敘兄弟情誼。
有點醉意之後,他趁機向將領們吐露做皇帝的苦處,夜不能安,防範變亂,不及你們做臣下的高枕無憂。
當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時又說,假如你們的部下謀富貴而起寥怎麼辦呢?
又說人生在世所重者不過多積金錢,田宅,爲子孫立不可動之產業,多置歌妓美女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皇帝與你們結爲親家,大家相互都沒有猜忌不是很好嘛?
這一番話的意思大家總算都聽明白了,於是,第二天這些將領便紛紛辭去軍職,交出兵權,到地方做節度使去了。
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而趙普的獻策啓發了趙匡胤,因此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趙匡胤晉趙普爲樞密使、檢校太保,他又升官了。】
【“杯酒釋兵權”其實只是解決將領兵權的第一步。
中唐以來,方鎮弄權的隱患,以及新執掌禁軍的弄權問題,仍是趙匡胤面前的當務之急。
關鍵如何把趙普的十二字方針策略,如何才能滲透到朝廷與地方的職官建置中去,徹底從基礎改變運轉邏輯,使它們必須依附君權而運轉。
在趙普的參贊下,這套相互制約的職權體制終於制訂出來了:這就是中央設副相、樞密使副與三司計相以分宰相之權,收相互牽掣之效。
樞密使直屬皇帝掌指揮權,而禁軍之侍衛馬、步軍都指揮和殿前都指揮負責訓練與護衛。
幹德元年(公元963年),趙匡胤用趙普謀,罷王彥超等地方節度使和漸削數十異姓王之權,安排他職,另以文臣取代武職,於是武臣方鎮失去弄權的基礎礎。
另一方面,朝廷收廂兵之驍勇和荒年募精壯之丁爲禁軍,於是天下精兵皆歸樞密院指揮。
地方雖無精兵,但地方廂兵合則仍可制約禁軍,這就形成了強幹弱枝而內外上下相互制約之制。】
劉徹看到這兒突然冷笑了一聲道:“呵呵,原來大慫積弊的原因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趙普這個謀士倒是爲文人謀了個好前程。”
諸葛亮忍不住搖頭道:“帝王之術在於平衡,以文代武乃取禍之道,宋太祖難道連如此淺顯的道理都參不透嗎?不,他肯定是知道的,只是由於他知道自己得位不正,心中恐懼麾下將領效仿罷了!”
趙佶說道:“太祖已經發下宏願,要改變重文輕武的思想,就是不知道這次趙普的出現,會不會增添變數.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