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他們也都想到了同一個人:公子蕭雲……
魔祖的出世,加速了骨變的程度,骨怪們的能力增強,對時間的顧忌也少了,原先是晚上或月夜出來,現下大白天也可能出來,甚至智能也普遍增強,它們學會了配合,常規的辦法對其再難有用。
這樣的情勢下,無數村鎮被骨變感染,或被封鎖,或者全體遷移,最終,只能是聚集到有城牆和衛兵守護的城池內,但還是會有骨怪一波,波的攻城,甚至以潛藏或者僞裝以及鑽土的方式入城,各城池不得不制定暫時的律法,加強戒嚴,輪換防守,遇到被感染者,只能是將其殺死焚燒。
一時間,全天下骨禍橫行,人們不得不忍受骨怪存在這樣的事實,日夜驚戰。
而在那衝出玄武崗的魔祖所行經之所,更像是秋風掃落葉,席捲一切人族,有地域的人一聽說魔祖的大隊要來,都是集體搬移,無敢阻擋者,因爲,他們還沒聞聽過,在魔祖骨爪之下,有生還的人類;而魔祖大軍團靠着一路對各地大小骨怪的吸收,以及靠襲擊同化人類所帶來的新骨怪,整體上日加龐大。
總之,人類面對這種邪異生物,只能被動防守。
各地對軍隊的需求大大增強,一支軍隊,往往接到許多的求請,去鎮壓骨禍,而有野心的地方之主則想到自建軍隊,長此以往,必然會再次迴歸諸侯林立的時代,即便有一天骨怪消逝了,戰亂依舊會產生。
而此刻,江湖人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用武之地,不論是查探,崗哨,還是單兵衝殺,他們都是不二人選,而像林如正領袖的這類武林組織,就成了最熱門的骨怪對抗者,許多地方堂正邀請他們加入自己的防守軍,好增強實力,到最後,武人甚至打算成爲武人的人,在城池中是到處都是。
但對有責任感的武者來說,這並非己方的幸運。
另一方面,那些傳統的大門大派則成了另外一股對抗骨怪的體系,它們以自身山門爲中心,清掃地域內之屍骨,再長期建築、巡守,將其鑄成了像城池那樣牢固的地域,而附近的村鎮之民衆也自發遷移過去,甚至各地的散亂武人也聞其聲慕其名加入成一體之聯盟,共同對抗困難。
總體來說,整個天下,是各城池和武林的山門在堅持着,軍隊則遊動佐助,一旦所有城池失守,山門不再,那麼人類也將滅亡。
而劍閣,則更爲獨特些,是由山門和犄角狀的劍仙、劍俠、劍隱三城池構成的聯合體來防禦骨怪,這種整體,比一般的城池或者山門更加強大,更加廣泛,所以有着更多的武人和百姓想前往那裡,加入進去,好挽救自己的命運,這跟七年戰亂之中的情形,又何其相似。
而山中的人,從師輩到徒輩也無一不在忙碌,幾乎沒有一刻的休息。
即便這樣,還是有更不妙的事情找上了他們。
有兩個巡防的弟子,忽然發現靈骨洞前面的五行鼎產生了輕微的晃動,想到師傅佈置任務時曾重複過好多次,這靈骨洞的動靜一定要看牢,雖然師傅沒有說原因,但聯想到靈骨洞的用途,說不定就跟骨怪有關,所以,弟子們真的是從未將其由眼皮子底下放鬆過,日夜都有人輪值,那鼎中香火也從未有一天斷過,也還幸好,五行鼎一直坐鎮安安靜靜地坐鎮在那裡。
但此刻又爲何動了呢,這可是大白天啊?
那領頭弟子大慌,即刻讓同行的師弟去請師父,自己則在這裡看守。
哪知道,那師弟回來後,竟然說師傅不在,被請下山到三城去對付大骨怪了,而師叔薛至君又在天機池中,無法聯絡,鄭通師兄、武泰師兄、道兒師兄也都在各地去執行着任務,強力的竟一個不在!
不得已,兩人一商議,決定一邊在此處看護住五行鼎,一邊派人緊急下山,去通知師傅尹先生,而山中所有留守巡防的弟子,如果其他地方沒有情況,也都請過來看護。
這計策很快通過,於是,兵分兩路。
下山的不去說,單說山中,靈骨洞前聚集的山中弟子越來越多,都隔着一定距離,即洞前那片空地,緊緊盯着那遠處的五行鼎。
就在這眼皮子底下,五行鼎持續晃動着,而且,越來越劇烈,似乎帶動着整個山體都搖晃起來,弟子們只好扶住自己的劍,或是旁邊山石,一時間焦急又恐慌。
他們知曉,這鼎就是唯一能封鎮住洞口的寶物,但是,鼎的運作原理根本不清楚,甚至說,即便知道怎麼回事,依靠自己等的微弱力量,也難以去加固效果,所以只能企盼着,在師傅回山前,五行鼎千萬要穩住!
不過,偏偏事與願違,彷彿像是有什麼力量極大地激發了靈骨洞內被封印的力量,在一陣至極的晃動之後,五行鼎被猛烈地爆彈開來,五行所製成的靈力網破裂,插於地面的天經、地脈兩劍也被拽脫出了地面,掉落遠方,劍體上,竟然像灼燒過一樣冒過一股煙,顯然,是其運作到達了上限。
隨着五行鼎與雙劍爆裂的,是其後直接封堵洞口的山石,那些山石,竟然成爲無數碎片,飛向各方,弟子們只好躲避矮頭,等石片“暴雨”過後,衆弟子再擡頭,向原處一觀,就見那靈骨洞口的所有封鎮物已經整個的清空,黑黝黝的洞內,不知什麼在醞釀,但在下一刻,忽有一種像來自地獄亡魂的羣體哭嚎傳來,就見一大羣白色的形體模糊的生物由洞中游移出來,看其下方,竟似浮游着的。
衆弟子的第一個意識就是怪物!
而且,是先前未見過的怪物,它們甫一出洞,就像感知到了弟子們的所在一樣,徑直撲來。
衆弟子雖然恐懼,但也不可能退縮,只有戰鬥,盡一切努力去頂住,所以,在帶頭弟子的喊叫聲中,他們都提起劍,正對着這些影子一樣的怪物們殺去,他們都抱定一個念頭,絕對不能讓這些怪物衝出這片地域!
不過,這些弟子畢竟戰鬥力都不強,又沒見過這種新型怪物,當發現自己砍去的一劍僅僅是將對方劈散,而不能真正擊傷時,都慌了,混亂着應付,一片無序。
那帶頭弟子忽想到什麼,於作戰中大叫道:“我明白了,這種東西在師傅發放的骨怪大全裡有敘述,似乎是叫做影骨,是骨粉所化成,並非什麼恐懼的東西,書裡也有應對之策,大家回憶着對付就行了!”
這一說,就讓衆人如抓救命稻草,一個個的拼命回憶,然後,他們依照書中的方法,不斷遊移改換方位,並且不斷劈砍,阻止影骨一次次的成型,他們當然知道這樣只能是僵持拖延,但已經沒有更好的決策了。
有兩個弟子撇到不遠處掉落地上的天經地脈雙劍,大喜地叫了一聲,前去撿起劍,替代自己的劍對付其影骨來。
初始,倒產生了奇效,那雙劍中的靈力,似乎對影骨有辟邪作用,其劈砍往往能將影骨震散,即便其再次成型,也要花更多時間了。
師兄弟們一時想去仰仗雙劍。
但是,這種想法很快就錯了!
這第一波的影骨出來後,再往後由靈骨洞出現的,開始是趨向於實體的骨怪了,或者說,其兼具着嬴孤與實骨兩方面的特性,身體虛碎化,但又不像影骨那樣一劈就散,而若劈刺力不足的話,還會嵌住劍體,難以拔出,而這種半虛半實的骨怪,以此第一面就給弟子們造成了很大的應對困難,已經有一兩名弟子在劍抽不出來的時候,被這種骨怪附體一樣纏上,開始被一寸寸的包裹住。
那帶頭的弟子大驚,因爲根據描述,這類怪整個附體於人身上後,根本難以驅除,唯有寄主功力高深,纔可能自行由內部破出,但這一點,他們哪一個可以做到?更別提,新出現的半體骨怪,其附着和包裹能力遠比影骨強橫。
而那兩把劍,大約是先前鎮洞時釋放出太多靈力,臨時持有的兩名弟子功力太淺,也難將劍的威力足夠激發出來,形同擺設。
一時間,看着師兄弟們一個個的被纏牢附體,那領頭弟子心中絕望,對天暗喚:師傅,您老人傢什麼時候纔會到達啊……
就在靈骨洞五行封印陣被破除的時候,同樣是劍靈山中,禁地冰天雪洞裡,一道劍氣沖天,如蘊含凌霄破雲之威。
發出那一劍的女子,舉劍對天,無聲站立,但是她的內心,卻是冰寒之後暖暖的喜悅。
冰心訣第九層!
自己終於達到了,自接受了靈瑛子的注功,在這與自己內功天然配套的禁地內,苦修七年,終於到達了!
此刻,她也想起了靈瑛子對第九層的描述:“第九層,此刻的心境,早已成亙古之寒境……心境之寒亦將以你爲中心,向四圍蔓延,冰封其內一切……此刻的你,已可行遍天下……”
韓千雪不知道是否到達第九層就是如此,還是需要在第九層極致時的境界,但現在無疑是具備出關資格了!
這刻,感知到了那破天一劍的小姑娘寶兒跑着到達,開口就道:“韓姐姐,你辦到了?!”
韓千雪淡淡點頭,寶兒也喜悅着道賀。
這時候,韓千雪提及道:“寶兒,我身爲劍閣第二弟子,卻於這七年中未有出冰天雪洞,未有去盡一名劍閣弟子的職責,形同罪責,不知你能否助我一個忙,在這裡代看着寒月師妹,以讓我出得這禁地?”
寶兒想了一下,點頭,道:“當然可以,寶兒還需要靜心自修一下,寒月姐姐也是公子的姐姐,寶兒同樣也有責任照看,韓姐姐你就放心走吧。”
韓千雪謝過寶兒,向禁地之外走去,途中忽然想,七年了,自己都未見過蕭雲到來,莫非他出了什麼事?
她無法去否認,想快速出關的原因之一就是蕭雲。
而寶兒呆呆地看了離去的韓千雪半晌,自己心裡也聯想不斷,同樣,也想到了公子,心說,我就在這裡守着,一邊練劍,一邊照顧蕭姐姐,說不定公子很快就回到來的……
出得了冰天雪洞的韓千雪,無心去看七年後的景緻有否更改,她想盡快地找到師傅,接受任務下山,不過,當她到了師傅的竹樓外,喚了幾聲,未見反應,再到侯客大廳,也沒見到,出了廳後,她才忽然想到,自己這一路,竟然也沒有遭遇到半個弟子身影,那麼,是山中遭遇了什麼事嗎?被襲擊了,不太可能……
忽然,一個人忙忙張張從一側的路徑跑出,韓千雪發現那貌似就是一名劍閣弟子,還未開口,那弟子有感,看了看這邊,先大張一下口,接着不相信地揉揉眼睛,最後才大喜着叫出口:“二師姐!”
不久後,靈骨洞前,正遭遇到骨怪困境的劍閣師兄弟們,忽然由背後、半空感受到一股寒意,他們一扭頭,就見一朵如同冰花般劍芒由空中向着此方射落,持那劍的,似乎是一名女子。
當那奪冰花抵達地面時,其行經的範圍內所有進化或未進化的影骨都仿若在瞬間內由夏春轉換到了極冰之冬,身體的成分一片片凝結,停滯於空中,接着破碎裂開,成粉般掉落,幾個本是虛體的影骨,竟然就此消亡。
最誇張的是一名身體整個被影骨包裹後困難地掙扎的弟子,突然感覺外圍的吸附力消失,貼身的成了冰屑一樣的東西,稍微一動彈,那些冰屑就爆開,自己也因此逃得了性命,半跪着喘息起來。
使出這迎首一擊的女子落地後,轉過了神來,素衣,淡雅清靜。
而一辨認其相貌,好幾名弟子都驚不可抑喜不自勝地喊叫道:“二師姐?!”
他們怎能不驚,二師姐閉關七年,終於現身,又怎會不喜,關乎性命大局的時刻,二師姐長空解救。
本書首發於看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