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bookmark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

————

這是孔子周遊列國時遇到的,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儒家的人並沒有不知道的,因爲仲尼後來把這件事情,和當時的仙人“列禦寇”說了一下。

後來列子把此事寫在著作中,其實也表示了仲尼的誠實,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學習態度。

程知遠道:“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升起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到中午時則離人遠;第二個孩子則是認爲,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而到了中午時離人近。”

“理由呢,自然也是有的。”

“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如車蓋,到了中午時,小的像是一個盤盂,這是近大而遠小。”

“第二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中午,就像是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滾燙,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程知遠對子思做出請的動作:“仲尼不能答,不知孰對孰錯,子思先生可答否?”

“衆位,可答否?”

子思未曾言,而子循則是先開口:“我覺得,第一個孩子說的有道理,而第二個沒有道理,就如同子非魚的事情一樣,是胡來胡語。”

“請講。”

程知遠向子循看去。

子循道:“第一個孩子的道理,追溯到三代的時候,東方的湯谷,十日並行於世,大地乾旱,民不聊生,遂有大羿射日之事,正是因爲太陽離得地面太過於近,故而天地灼熱,而平素裡太陽被羲和神駕馭,從天頂行過,離大地遠,故而世間溫潤。”

程知遠問:“因爲沒有飛起來?”

子循笑:“是沒有飛起來。”

“第二個孩子的道理是錯的,冬日的時候,太陽也依舊會出來,但卻沒有夏日時那般炎熱,這近熱遠涼的道理就行不通了,太陽明明沒有升起,但是在冬日依舊沒有暖意,可太陽不論是夏日,還是冬日,我們站在大地上看,它與大地的距離都是一樣的,並沒有太多的誤差。”

“第二個孩子的道理,不能和四季對應,所以,也就是荒謬之言了。”

子循的道理很簡單,也是一下子就找到了一個切入點。

“確實是這樣,第二個孩子的近熱遠涼的道理,不能呼應四時的太陽,春時溫和,夏時炎熱,秋時溫涼,冬時寒冷,但太陽的位置並沒有變化,難道是羲和的戰車跑遠了嗎?”

“那就又和大羿的事件無法呼應,難道火距離人遠了,反而會更熱嗎?”

曾參也是點頭,覺得子循說的極爲有道理。

“我覺得第二個孩子說的對。”

萬章開口了,向諸位聖人行禮:“近大而遠小,聖人以火比喻爲太陽,火近時暖,火遠時涼,這確實是恆定的至理不假,但未免過於片面與侷限。”

“第二個孩子說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是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

“龜蛇入夜時,身體寒冷,龜蛇至日中時,身體燥熱,方纔活動,而萬物皆因陽而萌發,若日遠則萬物不動,若日近則萬物新生,這是佐證一。”

“如四季時,既然子循先生,可以以四季對照日遠日近,日熱日冷,那在下也可以反過來這麼說。”

“冬日太陽初生時,天寒地凍,但是到了中午,卻有一絲暖意;夏日的太陽初生時,天地間沸騰雲霞,到了中午,則雲聚爲雨而轟下。”

“太陽如人,人之幼年,茁壯而大,此時我們看到的太陽,是它的全部,故而大,而到了中午,正午之陽猶如人之成年,我們看到的,可能只是它投射下來的一部分光芒,故而小,但卻熱。”

“而幼兒伸手,夠不着的地方,成人伸手,卻隨意而至,故而我認同第二個孩子的說法,是日初時如新生而遠,日中時正是成年探手故而近。”

“古中神話,不也有佐證麼,若是要扯大羿之事,便與太陽的生死神話,相悖了。”

萬章就像是在說寓言故事一樣,從生命的角度來看,認爲太陽也是一個生命,它走一日就是一生,落在虞淵的若木上,順着暗流回到湯谷,而東方湯谷的扶桑會把這個太陽重新孕育,黑夜就是太陽重生的時間。

萬章認爲,大羿射日的事情雖在三代(堯舜禹)之中,但卻不足以作爲佐證,因爲三代乃至三代以前的時代,太陽神話多有相悖之處,不足以全信。

“孟氏果真愚蠢?”

有人出聲嘲諷,還是樂正氏。

“我認爲,第一個孩子說的是正確的,仲尼不能判斷,是因爲第二個說的也有那麼些道理,但是道理卻不多,而第一個孩子說的,近大遠小,明顯是有理有據的事情。”

“墨家早已做過這種實驗,近大遠小的道理,應該不需要再來證明一次,萬章,你說太陽像是一個新生的幼兒,但同樣,我就拿你的話來舉例吧!”

“幼兒孱弱,只能摸到身邊一兩尺的地方,成人強壯,擡腳便是一丈,所以我們見到早上的太陽,是它的幼兒時,它離我們很近,而到了中午,它越飛越高,走向成年,只需要用一隻手伸出來,就能接觸到我們了。”

“這就是近大遠小,萬章,這麼簡單的道理,你卻說了半天,着實是愚,愚蠢。”

萬章面色非常不愉快,他此時倒是也怒了三分火氣:“樂正春!我還尊敬你一聲聖賢先子,可你怕是欺我家師不在此間,對我孟氏肆意羞辱?”

樂正一笑:“孟軻老朽而已!”

咚——!

陳良的劍柄在地上搗了一下,壓下了雙方的火氣。

“有點意思,但是兩小兒辯日,兩家都有道理,兩家卻也都沒有道理。”

陳良的聲音清晰:“荀子對此,應該最爲明白。”

荀子失笑:“我說什麼,我這裡,已經有人說了,陳良先生,莫要擡我。”

陳良搖了搖頭:“第一個孩子說的近大遠小......我站在丘陵上,丘陵很大,但是天上的雲更大,雲的影子把丘陵包住,但云距離我有萬里之高,丘陵卻不過尺寸之間,難道說,雲比丘陵要近於我嗎?”

這句話一下子戳破了第一個孩子的答案。

他說着,又第二次搖了搖頭,而這時候,子夏開口了:

“道理有些站不住,而第二個孩子,更是虛浮。”

“始生時大,旺盛時小;始生時寒,旺盛時熱。這是兩小兒的辯證理由,也是他們的答案,但諸位,可知蜃樓麼?”

“渤海畔的蜃神,他吞吐雲霧,遠航的諸人看到山川樓閣就在眼前,前往探尋卻不過是水中撈月,而真正的樓閣或許是在天盡頭的成山角,但在蜃神口中,萬里之遙須臾便至,有的時候,人的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的,大小在天地幻象之中,毫無意義。”

“山者至高至大,澤者至廣至淼,但是山在澤上,遠遠觀看,卻發現山很小而澤很大,是因爲澤離我們太近,山離我們太遠,但是,事實上,卻是山遠遠比澤要大。”

子夏指着眼睛:“我們的眼睛,會欺騙我們....不過我是個瞎子...哈哈.....”

他笑了兩聲,倒也讓周圍有些弟子善意的笑了起來。

子夏的意思是,他看不見,所以更能明白這些忽悠人的現象本質。

“而寒,熱,也不能作爲辯證遠近的方法,因爲天地之中並不純粹,還存在着氣,大地有氣,山川出雲,故而大地山川未曾回春,就如同四季交替,寒冬之氣未曾盡去,如何贏得來春暉曙光?”

陳良、子夏的道理讓程知遠也有些詫異,天地中的氣普遍存在,人的精氣神明亦是其中一種,但是子夏此時的話,再向上去一點,就是宣夜說了。

果然,不愧是子夏。

“子思先生呢?”

說到現在,子思還沒有回答,程知遠的這一問,讓子思稍微的動了動。

“仲尼不能知,孩子們笑他,誰說你知識廣博呢,但是仲尼認爲,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不懂的東西,不必強求自己明白。”

子思頓了一下:“不過,既然你說這是討論,也向其他聖人詢問,那我,也可以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這個詭辯,挺好的。”

子思道:“他們說的也都對,各執一詞,但我要說的,只有一個點。”

“就是一個點,那就是,兩小兒以自己爲中心,還是以天地爲中心所辯?”

邊上有人開口:“子思先生胡言了,兩小兒辯日,自然是以自己爲中心的。”

子思一笑:“夸父逐日,自東向西,亙古不能近,夸父乃是自己的中心,但以他的腳程,卻尚且追不上移動的太陽,在這個過程中,太陽依舊是處於東昇西落,是始生時大,天頂時小的狀態,夸父追逐許久,未見太陽變大分毫。”

“在這個過程中,夸父的位置是不斷變動的,但是太陽與夸父的距離卻分毫未動,這又是爲什麼呢?”

南宮适笑着問:“天夠高,地夠廣?”

子思搖頭:“是太陽跑的比夸父快嗎?”

這話出來,許多人都低聲的笑了起來。

“不,是天夠遠。”

子思道:“兩小兒以自己爲中心,但太陽所懸掛的位置,遠遠高於他們能夠接觸到的範圍,便是五嶽也夠不着,中天台也夠不着,於是,就如同我們在望山跑馬一樣,你坐着馬車,從楚國前往齊國,泰山就在前面,你走了一里地,感覺泰山沒有近,走了十里地,泰山還在原地。”

“但泰山不動,太陽會動。”

“天動的速度大於人動,人的點便毫無意義。”

子思道:“我說的,可是真話,還真就是太陽跑得比夸父快。”

這下沒有人笑了,反而都開始沉思起來,而程知遠也極其驚訝,心道儒家的聖人到底是有十八分的本領,如果在這個時代只會口胡什麼春秋大義,估計確實是早就餓死了。

原來歷史進程中,對於天空萬象移動有研究的儒家之人,只有荀子,但這個世界中,衆聖都活到了現在,那麼他們對於天象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了。

儒生從古到今,都是喜歡看天象的,不僅僅是因爲天象可以帶給他們希望,也是因爲天象能夠更好的印證他們的學說。

一個不喜歡看天文的儒生,不是一個合格的儒生。

程知遠忽然伸出手指,聚集劍氣

那手指放下,指向一方天地。

在衆聖的注視下,畫地爲圈。

“兩小兒辯日,假設他們所在的地方,是爲‘大地原點’。”

大地原點?

程知遠點着這個圈:“這個球,就是大地。”

周圍又被程知遠畫了一個大圈。

“這個,是天。”

荀子道:“這是渾天說?”

程知遠道:“是渾天說....這裡有支持蓋天的人嗎?”

“天圓地方,也並未被證明爲僞。”

有人迴應,表示自己支持蓋天說。

程知遠道:“是,在沒有入天空之前,誰也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天外天是什麼樣,但是,不論是蓋天,還是渾天,都可以解釋兩小兒辯日的道理。”

子思忽然道:“你莫不是要說,以蓋天來看,太陽出於東方湯谷時,以平照世界,入正午時,以輝沐下世間,故而日出時遠?”

程知遠道:“日出時遠,確實是的,但是我們要做一個模型,不是隨口就可以胡說的。”

“首先兩個孩子的邏輯都有問題,這裡面涉及到子夏先生所說的氣,氣折射了光,光迷惑了人的眼睛,而這就涉及到光的路徑。”

“我曾經在稷下學宮,做過一個光學模型.....”

第三百零一章 二姑娘,獻青魚第二百三十四章 澤國江山入戰圖(上)第七百七十四章 惠施第十三章 高樓驚百尺第一百二十四章 飛雲當面化龍蛇第四百六十二章 萬里秦風第一百八十三章 擇碑記(二)第五百四十四章 臨天象之境!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要開始種田了第五百二十四章 聖人分析研討會第七十七章 正劍(下)第七十六章 正劍(上)第三百四十五章 天地之迫,聚於罡爐第五百九十四章 論子之德與戰第二百五十六章 今年輪到我羞辱天下人第七百八十一章 龍紀第六百零三章 儒門衆聖(下)第二百六十二章 龍素的指尖第五百一十六章 《雨無正》(中)第二百四十一章 劍天子!第三百四十三章 廬山幽火第七十七章 正劍(下)第四百六十一章 睚眥在此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斷走偏的道路第五百四十九章 伐天者將替天行惡第七百八十章 穆天子第四百一十三章 狂妄之徒第三百三十六章 三人行,必有可爲師者第五百零三章 是誰舉報了我?第六百二十四章 柳樹與杯第七百五十六章 既見我,不見天門第二百七十四章 當山神的第一天第一百九十二章 和光之上(中)第五百四十五章 萬數梨花開長空第三百五十七章 怨靈第七百五十三章 假人第二百八十六章 夢 · 山神的美意第四十六章 因爲我窮第二百三十一章 放匣(下)第七百七十九章 關尹子第六百七十二章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第三百七十五章 上徹於天第六百七十七章 選擇的餘地第四百四十六章 羋者何人?第二百六十四章 不會就去找老師第四百五十三章 天劫劍法(上)第三百七十五章 上徹於天第一百九十六章 甘棠(下)第五百一十四章 樂正氏西來第六百七十三章 大荒巨海劍第六十九章 寒蟬悽切第二百三十八章 莊子·徐無鬼第三百四十九章 世生良才,未敢用也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斷走偏的道路第三十一章 人間無趣,不如不來第七百三十七章 死仙第六百八十九章 殷墟青日起長虹第三百零九章 十寒變,所欲明第五百四十八章 是龍是狗第五百三十一章 灞上赴會高陵君第四百二十二章 山阿女蘿第三百七十五章 上徹於天第六十章 霜天曉角,龍淵照海第五百三十五章 太阿誰主!第三百八十八 霊山裡鬼神部衆第一百七十四章 木秀於林(風摧霆)第二百零七章 奎!第一百一十二章 白璧黃泉(上)第二百一十四章 秦軍伐韓第四百三十章 八字真言第四百零九章 鷹擊長空第六百四十二章 斗轉星移,天下爲公第三百七十四章 鬼穀道人第七十章 四季之龍第七十五章 察晦塵於微第五百章 帝力於我何有哉!第四十二章 河丘榆次,三位劍士(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折枝)第一百九十七章 此時無聲勝有勝第五百二十四章 聖人分析研討會第六百四十四章 借軀爲帝第四百零六章 人間高士第六百二十一章 聖人化天,仙人奉禮!第五百三十三章 半壁江山與死第五百零四章 黃金大道第五百二十八章 畫地爲牢第二百九十二章 夢 · 欲物無止第七百一十七章 他的名字第二百四十三章 坐過站的感覺第五百三十六章 太阿倒持(上)第二百零五章 劍心(五)第三章 劍神童子第五百六十八章 我乃最佳第六人第七百六十二章 劍蕩祁連(三)第五百九十章 神遊!第四百一十二章 聖人之軀第一百四十九章 陸地劍仙(上)第六百八十五章 十年之後,再背一次第六百九十六章 受命於天第四百五十五章 碎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