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架航天飛機先後啓航,在隨後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媒體不分晝夜地關注着遠航的飛行器,從飛機的歷史到改裝技術,從搭載的設備到乘員身份,鉅細無遺地對兩架航天飛機進行全面報告,實時速度和位置,更是報道的重中之重,幾乎和天氣預報一樣每天滾動播出。
報道間隙,各大電視臺不約而同地插播天文基礎知識,數以億計的人類,第一次認真地瞭解頭上這片天空。
儘管電磁推進器比傳統推進器更適合遠航,但電磁推進器的推力並不高,只是不需要化學燃料,地球號經過二十二天的飛行,終於抵達距離地球二百七十多萬公里的預定發射位置,這個距離是地月距離的五倍有餘。
在普通人的觀念裡,兩艘飛船的發射陣地應該是宇宙中某一個點,或者說相對地球靜止的某個位置,可是實際上,抵達指定地點的飛船仍在加速飛行。
地球號就位後,馬上開始調整位置,將電磁炮對準遠處的太空,而不是迎面飛來的小行星羣!
小行星羣正在三千多萬公里外高速飛向地球,每一天的飛行距離高達一百三十八萬公里,電磁炮的炮彈速度遠遠低於小行星的飛行速度,瞄準小行星目前所在的位置什麼也打不着,必須瞄準小行星軌道前方的某一點,並以精確的方位和速度實施發射,纔有接近小行星的可能。
注意,是接近而不是命中!
實際上,地面上的幾大國和空中的宇航員都很清楚,無論電磁炮多麼精確,在動輒以千萬公里計算距離的太空裡,彈藥的散佈面積都會非常的大,甚至所有炮彈都有可能落空的地步。
別說是小行星羣,就是打二百七十萬公里外的地球,究竟有幾發炮彈能命中都難說,之所以將普通彈丸換成導彈,就是考慮到命中精度問題。
這批導彈都是緊急趕製的特殊型號,彈體極短,攜帶的燃料也很少,導彈中安裝的彈頭經過特殊設計,可以抵達電磁炮發射過程中的超高加速度,而且不會在發射過程誤炸。
其中幾枚導彈並不攜帶核彈頭,而是攜帶引爆需要的儀器設備。
地球號上的空間有限,攜帶的導彈只有三百餘枚,兩位宇航員在幾天的時間裡,用電磁炮將飛船上的導彈一一發射出去,每一次發射,都要仔細調校射擊角度。
所有彈藥全部打空的時候,飛船的速度也因爲後坐力下降了一大截,不過由於慣性,飛船仍然迎頭飛向小行星羣,(不要跟我說電磁炮沒後坐力,不懂的自行百度。)
當然飛船並不是一定要減速返航,如果金星的位置合適,也可以飛到金星,利用金星的引力調頭返航。
做到這一點對宇航員來說並不難,實在不行還可以尋求地面的支援,由地面計算好相關數據,宇航員只負責實施。
隨後人類號就位,同樣向小行星羣發射二百多枚特製的導彈。
兩羣導彈在宇宙中飛向小行星羣,就像兩羣撲向篝火的飛蛾,不過這兩羣飛蛾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地球的監測之下,地面每天都要對導彈羣的位置進行微調,確保導彈羣繼續飛向小行星羣。
普通彈頭髮射後無法調整方向,而宇宙中又充滿各種難以預測的干擾因素,這兩點也是各國放棄普通彈頭,改用導彈的重要原因,哪怕要爲此付出巨大的成本代價。
導彈發射後第八天,第一波導彈即將與迎面飛來的小行星羣遭遇,此時的小行星羣仍然保持着每秒十六公里的高速,導彈羣的飛行速度則是每秒十一公里,相對速度高達每秒二十七公里,即便以方遭遇,相會的一瞬間也只有區區0.037秒,短到不能在人類眼睛裡留下哪怕一瞬間的影像。
雙方的相對速度雖快,卻快不過雷達的探測速度,導彈羣裡那幾枚特殊的導彈,已經在地球的控制下提前開機,釋放的雷達波迅速確定了小行星羣的方位,並向其他導彈釋放了延時引爆信號。
小行星羣飛馳而來,地球號發射的第一枚導彈即將接觸小行星羣,卻在與小行星羣遭遇前接到引爆信號,彈體中的核彈頭在遭遇前四秒提前引爆,黑暗的宇宙間驟然爆開一團熾烈的光芒,爆炸的能量瞬間向四百八方擴展,加料的彈體在高溫中產生大量氣體,並在爆炸能量的支持下化爲了圈衝擊波。
一顆小行星以極高的速度自光團附近掠過,原本的飛行軌道遭到衝擊波的影響,小行星的飛行方向發生了本不該出現的偏移。
核彈爆炸持續的時間極短,然而區區數秒的時間,已經可以對十數顆甚至數十顆小行產生影響。
隨後,第二枚導彈,第三枚導彈……二百多枚導彈以三到五分鐘的間隔爆炸,持續影響着小行星的飛行軌道。
核爆產生的衝擊波,就像一個彈性超低的皮球,路過的小行星在爆炸消散之前,多少都會被衝擊波彈一下,雖然彈動的力量很小,對小行星軌道的影響也不大,可是當不住彈動的次數一次次疊加,最終撬動了小行星的飛行方向。
爆炸的畫面經由空間望遠鏡傳回地面,目睹這一切的各國元首和相關人員,卻沒發出半點歡呼。
這個方法究竟有沒有效果需要時間驗證,現在慶祝太早了點。
在隨後的幾天裡,兩艘飛船發射的導彈陸續引爆,空間望遠鏡和小行星雷達也終於確定小行星羣的飛行軌道出現偏差,百分之六十的小行星軌道已經偏離地球,元首們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些許笑容,可是還剩下百分之四十的小行星呢!
這個時候,終於輪到勝利號上場。
在地球號和人類號迎面飛向小行星羣的二十多天裡,勝利號已經安裝了趕造出來的電磁推進器,這時正好派上用場。
不僅如此,後續還會以衛星爲載體,將更多的導彈送上太空,形成以擊碎小行星爲目的的近地防禦網,各國的洲際導彈也進入了全面戰備狀態,隨時準備發射升空,迎擊衝向地球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