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

“鐺…鐺…鐺……”

天啓二十九年五月初五,伴隨着悠揚的晨鐘聲在各個城池響起,歷經兩個月的發酵,內閣最終在朱慈燃的授意下昭告天下。

由閣臣金鉉操刀執筆的《治貪疏》被張貼各地,同時刊登於《大明報》。

其中內容揭露了都察院和地方衙門有關制度的不完善。

奏疏中,金鉉認爲在大明的朝堂、京城、布政司、地方的府州縣衙中滋長着貪污成性,腐敗成風,視百姓爲家奴牲畜,利用官場權力謀私牟利的現象。

這羣人這不僅給大明的經濟建設事業造成了重大損失,也嚴重地敗壞了皇帝和朝廷的形象。

因此,金鉉以閣臣身份上《治貪疏》,內閣於五月初一通過。

內閣要求在京內外各衙門立即接受都察院、錦衣衛的雙重調查。

同時,《大明報》中皇帝朱由校也硃批鼓勵百姓揭發貪官污吏,地方胡亂收費的現象。

所有檢舉信件可以在購物時,偷偷放在皇店的各個角落。

至於檢舉的百姓可以不用實名制,而是以村、鎮、縣的方式留名。

被檢舉的貪官污吏一旦落馬,抄家所得將全數獎勵留名的村、鎮、縣百姓。

或許這麼一來,檢舉人無法獲得更多利益,但總歸保證了檢舉人的安全。

興許是自天啓二十四年開始被壓抑、盤剝的太久,也或許是有的人爲了金銀鋌而走險,總之在皇帝和朝廷的鼓勵下,地方上很快就做出了迴應。

五月初六到五月十五,短短十天的時間,皇店共收集六萬五千四百多份檢舉信。

從一開始每天的幾百封,到後來的幾千封,地方百姓察覺到了縣衙確實找不到自己後,也就膽子大了起來。

因此,當時間進入六月後,民間的檢查和揭發開始進入的高潮。

在《治貪疏》中,金鉉將貪官設爲五種水平,同時明確了處罰:

第一種、個人行爲下貪污不超過十兩銀子的,判以河西省植樹三年。

第二種、個人行爲下貪污超過十兩銀子,但不超過一百兩銀子的,判決全家遷移河中植樹造林,十年不得離開當地。

第三種、個人行爲下貪污一百兩以上,一千兩以內的官員,三族發配東山府。

第四種,個人行爲下貪污一千兩以上者,個人被判斬首,三族發配東山府。

第五種,集體貪污案,總數超過一萬兩的組織者、主謀者,被判主謀五馬分屍,夷三族。

最後,對在查案過程中配合都察院、錦衣衛,敢於揭發其它貪官污吏的官員,金鉉也酌情削減其一層罪罰。

不得不說,《治貪疏》中的刑罰判定確實嚴厲,而在地方百姓檢舉,官員相互揭發的過程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現一些過激情況,如逼供、誘供、假供的情況,從而傷害了一些無辜者。

朱慈燃發現苗頭後,採取措施進行了糾正,而這場被譽爲天啓第五大案的“治貪案”於天啓三十年五月結束。

據都察院和吏部統計,全國參加“治貪”運動的百姓、官員不少於三百萬人,而查出貪污十兩以上的官員十六萬餘人,約大明文武官員體系人數的8.9%。

其中近92%僅僅是“第一水平”,刑部依法判決這十四萬人前往河西勞改三年。

剩下的8%中,有85%處於“第二水平”,刑部也判決他們及其家人,約八萬餘人遷移河中種樹十年。

達到“第三水平”的官員數量達到五千餘人,他們與牽扯進入的三族人數達到了七萬餘人。

對他們的判決,朱慈燃嚴格按照《治貪疏》進行,三族流放東山府。

至於“第四水平”牽扯的貪官僅僅八百餘人,盡數被判斬首,三族發配東山府。

最後“第五水平”的貪官僅七十二人,他們被判五馬分屍,三族八千餘人與他們共赴黃泉。

被處刑中官職較高的幾人,浙江布政使趙玉森,戶部主事張琦,吏部員外郎王孫蕙。

除此之外,犯事的勳貴數量也不少。

魏國公徐文爵、成國公朱純臣、定國公徐允禎、陽武侯薛濂、安遠侯柳祚昌、撫寧侯朱國弼、臨淮侯李弘濟、靈璧侯湯國祚等十七名勳貴皆被削去爵位,沒收家產,流放泰西爲民。

經過戶部和戶部統計,此案被處罰人數達到了四十五萬人,而查抄所獲的金銀紙幣、古董字畫、田畝宅院價值達到了五千六百餘萬兩,等同大明全年53%的財政收入。

朱慈燃將古董字畫收入內帑,田畝分給當地百姓,宅院掛到皇店變賣,黃金白銀存入金融司。

同時,他發放一千五百萬兩紙幣,以村、鎮、縣的集體方式發給參與檢舉的百姓。

雖然不知道這筆銀子有多少能落實下去,但大案在前,朱慈燃不相信官員們敢全部貪污。

至此,天啓第五大案的“治貪案”結束。

不過,令許多官員瞠目結舌的是,作爲被檢舉最多的人,內閣首輔洪承疇居然什麼事都沒有,依舊在事後穩坐首輔的寶座。

反倒是閣臣李長庚在這期間卒於任上,被皇帝恩賜不少東西給家人,自己也獲得了個“文莊”的諡號。

李長庚去世後,作爲戶部尚書的沈廷揚進入內閣,而接替他的是戶部侍郎孫可望。

同年九月,閣臣溫體仁也告老還鄉,工部尚書孫元化入閣,四川布政司李邦華接任。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儘管大明朝這兩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治貪案”上,但並沒有鬆懈對莫臥兒的打擊。

長久的打擊讓莫臥兒和大明接壤的地方成爲一片白地,曾經五千萬人口的莫臥兒只能不斷地打擊內部土邦來整合力量。

同時,由於產出不足,莫臥兒的農民起義也時有發生,不過往往都被蒙古騎兵迅速鎮壓。

到天啓三十年時,閣臣沈廷揚估計在過去十年的時間裡,莫臥兒下降了最少一千萬人口。

不僅僅是莫臥兒,就連印度廝當諸藩的土民人口也從三千四百多萬,下降到了兩千七百餘萬。

與之相比,印度廝當諸藩的國民數量增加至四百七十萬。

這僅僅是印度廝當的情況,相比較下,利未亞的情況好上許多。

經南崑崙監察使司陳子壯上奏,利未亞諸藩國民數量達到二百三十萬。

由於耕地不足,因此並未吸納土民,所以在有城鎮的地方,漢人的數量可以達到90%,剩下的不是印度和瀛洲的移民,就是大明國內遷移而來的少民。

另外,天啓三十年齊國對唐吉淮三藩出口糧食達到了四百萬石,承擔了三國20%的糧食缺口。

至於齊國,由於沒有監察使司負責監督,因此內閣只能從齊國每年的上疏中瞭解齊國的情況。

天啓三十年,齊國國民總數約八百六十萬,約佔百姓總數的34%,齊國百姓總數爲兩千五百三十萬人。

同時,齊國耕地數量在天啓三十年突破一億畝,達到了一億餘七百八十萬畝。

大約七年的時間,齊國耕地數量增長了三倍,年人均口糧達到了七百二十斤,肉蛋奶達到了年人均六十二斤。

大明效仿齊國的統計情況,將北直隸地區作爲統計對象,最後得出大明年人均口糧八百一十九斤,肉蛋奶年人均二十一斤。

主糧上,大明相比齊國依舊佔據優勢,但在齊王朱由檢寫給皇帝朱由校的家書中,朱由檢明確說過:

“主糧四百斤是保障一個人活着的最低限度,低於這個就會餓死人。”

“但官員們也不能因爲達到了這個限度而沾沾自喜。”

“如果想讓百姓安居樂業,年人均糧食不能低於六百斤,齊國和大明是目前世界各國唯一超過這個標準的國家,但我們不能懈怠,因爲百姓的要求會隨着時間而不斷變高。”

“此外,國朝百姓的年人均肉蛋奶量太低,國朝沒有齊國這樣半原始的野外環境,因此必須早做打算。”

“國朝五年計劃,眼下已經進行到了第二個,但是距離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年人均肉蛋奶二十五斤目標還遙遙無期。”

“國朝擁有世界上近五成的草原牧場,但是國朝並未好好利用。”

“如果利用好南洲、漠東、泰西三省的優質牧場,哪怕無法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完成肉蛋奶目標,卻能在第三個五年計劃中,將第二、第三個五年計劃一起完成,達到年人均四十斤的肉蛋奶量。”

看着手中的信,朱慈燃微微頜首,而在他面前,已經四十六歲的朱由校則是坐在幹清宮龍椅上俯視他:

“你叔父說的不錯,南洲和漠東、泰西三省的牧場我們還沒有利用起來,這件事情就交給你去做吧。”

“啊?”聽到朱由校突然派任務的話,二十七歲的朱慈燃愣了一下,緊接着才反應過來,作揖道:

“爹,兒子還得監國呢。”

“那你安排人去做吧,我近來身體不好,李院使讓我多休息。”朱由校頂着近一百七十斤的體重說出這話,讓朱慈燃都不得不佩服他說瞎話的能力。

“下去吧,我要午休了。”朱由校擺了擺手,朱慈燃見狀只能無奈離開了幹清宮。

倒是在他走後,原本表演犯困的朱由校突然精神的往外看了看,見朱慈燃真的走遠了之後,朱由校才起身自己脫去了圓領袍,穿着中衣便向着偏殿走去。

走到門口,他搓了搓自己的手,然後擡手將門推開。

當門被推開,一棟精密的塔樓出現在了朱由校面前。

塔樓高一丈,由各種零件組成,是朱由校今年的得意之作。

“快弄好了,弄好之後,也就可以讓人在哈剌溫山把這塔修起來了。”

朱由校樂呵呵的笑着,不等王體幹追上來,他便轉身關了門,拿起工具開始獨自“鑽研”了起來。

聽着殿內傳出的斧鑿刀削聲,王體幹搖了搖頭,不免嘆氣:“內帑又要花銀子咯……”

“今年戶部的情況倒是寬裕了許多……”

在王體幹感嘆的時候,朱慈燃在幹清宮門遇到了前來尋他的沈廷揚。

沈廷揚現在督管戶部,因此他來找朱慈燃的原因也就是爲了戶部的事情。

現在是冬月初五,戶部的彙總奏疏他已經看過了,而沈廷揚這次來,帶來的是明年大明的預計支出奏疏。

由於從第五大案中收穫了白銀近三千萬兩現銀,因此天啓三十一年的預算顯得十分充足。

“今歲戶部在銀行的存銀有一億四千三百餘萬兩。”

沈廷揚和朱慈燃徒步走回東宮,路上邊走說:

“五軍都督府那邊,今歲的基礎支出約一千四百萬兩,其中海軍需要額外支出二百萬兩來購置巡洋艦。”

“六部的基礎俸祿支出是四千七百餘萬兩,官學司支出是二千六百餘萬兩,太醫院支出約三百萬兩,工部鐵路支出一千五百萬兩。”

“因此,今歲朝廷支出大約是一億餘七百萬兩,正旦過後結餘三千六百餘萬兩。”

至天啓三十年,大明欠百姓的國債已經贖回還清,因此朱慈燃纔會說今年戶部情況寬裕許多。

不過,朱慈燃也知道,這筆銀子不能留着,而是應該學習齊國來刺激經濟。

“三千六百萬兩銀子盡數花完,讓工部加修鐵路,儘早實現州府盡通鐵路。”

“對於百姓的工價,酌情增長,北方各省鐵路的動工日最好選在春耕之後,秋收之前。”

朱慈燃交代着自己的想法,沈廷揚盡數記下。

在朱慈燃說完後,沈廷揚也作揖道:

“歐洲千戶所傳來消息,林丹汗滅亡克里米亞的西虜,魯迷國(奧斯曼)三萬軍隊被殲滅,蒙古死傷萬餘人。”

“此外,暗厄利亞(英國)王軍在今年二月初五進攻多佛爾城,議會軍將領克倫威爾向北突圍,同時進襲兵力空虛的倫敦。”

“查理一世知道倫敦被襲擊後,命令五千王軍騎兵跟蹤追擊克倫威爾,克倫威爾帶領不足三千的議會軍向北部威爾士逃竄。”

“在暗厄利亞百姓的接應中,克倫威爾逃到了威爾士地區,但南邊的議會軍主力被全殲。”

“從局勢來看,暗厄利亞的內戰雖然還沒有結束,但王軍已經取得優勢,朝廷應該停止對暗厄利亞的支援,讓威爾士地區的克倫威爾和南邊的查理一世對峙。”

沈廷揚說了英國內部的事情,在大明和齊國的東西支援下,查理一世這個本該被議會送上斷頭臺的第一位英國國王,卻以一種和歷史相悖的結局結束了議會軍,還將護國公克倫威爾逼到了北方的威爾士。

一個分裂的英國,顯然對大明更有利,因此對查理一世的支援,理應到此結束。

對此,朱慈燃也微微頜首表示認可,而沈廷揚也緊接着上奏道:

“歐洲戰場上的局勢比暗厄利亞要困難些,各國已經露出頹勢,弗朗擦(法國)等國國內的物價飛漲,百姓反戰情緒高漲。”

“這種情況下,估計弗朗擦等國很快就會和弗朗機國一起坐上談判桌。”

“如果能具體落實下來,那弗朗機將取得慘勝。”

“不過,洪閣老和孫閣臣都認爲,以眼下的局勢來看,如果歐洲各國停戰,那他們將有極大的可能會將矛頭對準我們。”

“如果他們擯棄了宗教之見,組成聯盟來對抗國朝,那國朝將會面對一個比南虜還要棘手的對手。”

沈廷揚小心翼翼的訴說着,但朱慈燃卻篤定的搖了搖頭:

“齊王叔說過,歐洲的宗教之見很難結束,除非這次弗朗擦等國能夠獲勝。”

“另外,有暗厄利亞在歐洲海外,歐洲的聯盟就很難實現。”

“只要國朝不給他們壓力,他們的聯盟也不過是當年的六國罷了,貌合神離罷了。”

說着,朱慈燃將手中的奏疏遞給了沈廷揚,誇獎道:

“孫可望倒是做的不錯,戶部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條。”

“不過國朝需要花錢的地方還很多,而且現在礦課司每年出產的金銀礦越來越多,一不小心就會引起通貨膨脹,需要注意。”

“另外人口和耕地問題也需要注意,現在國朝每年開墾四千餘萬畝,農業司中有沒有貪贓枉法的官員?這需要農業司和都察院查清楚。”

“我聽淄博郡王說,地方上的百姓雖然暫時沒了雜稅的困擾,但在分地上卻總是遭到欺負。”

“那些分地的官員,把好的土地分給和自己親近的人,把不好的土地分給百姓。”

“這看似都分了地,但一畝地產出糧食的差距能達到二斗到一石。”

“部分官員把農民的旱地劃做水田,把自己親戚的水田寫成旱田。”

“這麼一來,旱田交水田的稅,水田交旱田的稅。”

“長此以往,豈不是重蹈萬曆年間官紳勾結的覆轍?”

“齊王叔花了幾十年才杜絕了這種情況,孤也不允許在天啓朝重新出現這種情況。”

“內閣給農業司和都察院下旨,給我弄清楚國朝到底還有多少這種人,十稅一的政策到底有沒有落實下去!”

“下官領命……”聽到朱慈燃這麼說,沈廷揚就知道,最近在山西遊學的朱慈烺又發現了許多現象。

朱慈燃見沈廷揚應下,自己向東宮走去,而沈廷揚則是停在了文華殿前。

瞧着朱慈燃的背影,沈廷揚又想到了朱慈烺,不免唏噓:

“這淄博郡王,都快成爲都御使了……”

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74章 百事艱難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564章 西征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82章 黃口小兒有蠻力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議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30章 兄弟和睦第73章 秦氏兄弟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136章 出塞第620章 國債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545章 社交達人朱慈燃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