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無關緊要

縱觀歷史的發展,歷史上總會出現那一抹抹驚豔的創造與發明,有一些發明在我們現在看來堪稱奇蹟,但他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而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或僅僅記錄在書面之中。

我們有些時候不禁好奇:爲什麼這麼好的科技與技術在當時沒有得到發展?

我認爲有幾種因素,第一種因素是客觀存在的,因爲客觀的原因,而導致其不能發展。

我知道的,比如我國的中醫:有人說中醫治外,卻不治內。可是你不知道,在幾千年前,我國的中醫就已經開始了關於內科的研究。但是最後卻無疾而終,這是爲何?這就是客觀存在的原因:我國以死爲大、體之髮膚,受之父母。有這一種原因,所以導致我們無法在那種情況下研究內科,我說的並非雜說,如果你去查可以查到如下記載:

一.

早在我國戰國時代(公元前500年),我國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即已有關於人體解剖學知識的廣泛記載。《內經》中提到“若夫八尺之上,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屍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皆有大數。”在此已明確提出“解剖”,並載有學習與研究方法“度量循切”,還有一定的調查統計,“皆有大數”,書中已有了胃、心、肺、脾、腎等內臟名稱、大小和位置等的記載,很多名稱仍爲現代解剖學所沿用,很多數據經過覈對,發現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相似,說明古人確是從事過實地解剖與測量的,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就有過解剖學的研究。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體解剖學。在西歐希臘時代(公元前300~50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稱爲西歐的醫學之祖)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哲學家、動物學家)也已進行過動物解割,並著有書籍。西方最早的、較完整的解剖學論著當推Galen(蓋倫,紀元130~201)的《醫經》,這部書是16世紀以前西歐醫學的權威鉅著,書中有很多解剖學資料,對血液運行,神經分佈,腦、心等內臟都已有較具體的記載,其資料主要來自動物解剖,錯誤較多。但由於當時在宗教統治的黑暗時代,禁止解剖人體,因此解剖學和醫學以及其他科學一樣,都受到了限制,未能發展。在這期間,阿拉伯地區受宗教的壓制較小,醫學還有一定的發展,Avicenna(紀元980~1037)的《醫典》是當時的重要著作,對血管特別是四肢的靜脈有較正確的記載。西歐醫學中運用切脈方法是從他開始的。切脈法在我國古代早已應用,可能是唐朝時經絲綢之路由我國傳到阿拉伯的。隨着西歐的文藝復興(15世紀)各種科學都有了蓬勃的發展,解剖學也有了相應的發展。如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解剖學圖譜,描繪精細正確,在現代也是罕見的。文藝復興時代最偉大的解剖學家Vesalius(1514~1564年)是創立現代解剖學的奠基人。他冒着受****的危險,親自從事人體解剖,著有《人體構造》(1543年)這一偉大的解剖學鉅著,全書共七冊,系統完善地記述了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構造,糾正了很多Galen的錯誤論點,爲醫學的新發展開闢了道路。繼他以後,於17世紀Harvey利用動物實驗證明了血液循環的原理,首先提出了心臟血管是一套封閉的管道系統。他爲生理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開闢了道路,使生理學從解剖學中劃分出去。

二.

我國有關人體生理解剖的記載,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而最早對人體進行病理解剖的記載則見於《南史、顧覬傳》中,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書中記載沛郡相縣(今安徽濉溪)人唐賜,平時好嗜酒,一天他到鄰村彭家喝酒回家,得了急病,嘴裡吐出二十多條蟲,且腹痛難忍,請醫生診治服藥後,仍不見效。生命垂危之際,再三叮囑妻子,要她在他去世後剖開腹部,看看肚裡究竟有什麼東西作怪,唐賜去世後,張氏根據丈夫的遺囑,對丈夫的是屍體進行了解剖。經過對五臟的翻檢觀察,發現內臟都已糜爛。現代有人推測,這是一例類似急性瀰漫性腹膜炎致死的古代病例。

張氏敢於進行解剖是對封建禮教教義的挑戰。當地郡縣官府得知此事後十分震驚,立即呈報主管司法的刑部尚書顧覬,顧覬認爲張氏忍心剖夫,應該處死;其子唐副對其母剖屍而不加勸阻,犯了“不孝”不罪,也應處死。一個叫劉勰的官史竭力爲張氏母子辯護,但顧覬仍堅持已見,將張氏及唐副二人並處以凌遲。

——以上爲資料(如果哪個穿越者在當時發展解剖學,先把你給解剖duo了再說)

以上這些實例可以證明我國中醫在解刨學上也是領先於外國進行研究的,可是如今在解刨學上爲何卻落後於外國?這就是我剛剛所說的客觀上的因素——中國古代教育的一些禁忌,不僅是古代,現代我國大多數人同樣也是認爲死者爲大,不過卻不像古代那樣嚴重罷了。

關於科學技術之上,我國宋朝、明朝堪稱世界科技之星,引領世界這句話在當時並不誇張,可是在近代我們爲何卻一度沉默?這又是客觀上的存在:

看看當時明朝的海軍實力

西方各國中最先來到中國的是葡萄牙。他們於1511年佔領了馬來亞。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於是開始逐漸靠近中國。他們最初是用對付非洲黑人的辦法對付中國人。先後在浙江雙嶼和廣東屯門(現在屬**)建立城堡,抓捕百姓做奴隸。但很快就發現是犯了錯誤。當明的水師來到時,他們發現自己的戰船無論從數量還是個頭上,都比對方少得可憐,也小得可憐。兩次海戰葡萄牙人都失敗了。但他們也有長處讓明朝海軍震驚。就是可以把輕便的火炮大量安裝的戰船上。明朝海軍很快利用葡萄牙俘虜掌握了小型火炮的技術。明軍中又多了一種武器——佛朗機。葡萄牙人失敗後,先是由王直介紹去了日本。(日本:喵喵?!)

之後的葡萄牙去了解了日本,當然也讓他們高興了一陣子。但很快他們發現日本是一個貧窮的國家。除了新開採出來的白銀。幾乎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而這個國家還很強。葡萄牙人無法搶奪他們的白銀。而葡萄牙自己國家的工業也很薄弱。要得到日本的白銀。只有到中國去採購商品,販運到日本來。於是,葡萄牙人開始改變態度,要求明朝允許他們到明朝進行貿易。而當時明朝只和藩屬國進行以納貢和賞賜的形式進行的官方貿易(勘合貿易),而這種貿易因爲日本各大名爭奪貿易特許權,被明朝全面停止。就是海禁。葡萄牙人開始時期私下和王直等倭寇勾結,打算迫使明朝全面解除海禁。但後來發現這條路行不通。於是和倭寇決裂。轉而和明**合作。以贏得對方好感。於是,他們在1553年得到了在澳門的居住權。可以通過澳門把在中國採購的商品販運出去。銷往世界各地(主要是歐洲、拉美和日本)。

當然了租金最初是交給當地官員的。1558年,開始交給明**。此後,葡萄牙人從獲准專營中國和外面的貿易而發財。雙方建立了很和睦的關係。之後,西班牙人也來到中國要求貿易,被拒絕。進入17世紀,荷蘭人來到東方。要求得到和葡萄牙人一樣的權利。遭到拒絕。於是他們兩次進攻澎湖,都被擊敗。

之後西班牙人看到明朝這麼強,就另外想了其他的方法,於是去了臺灣。和走私中國商品的海盜合作。非法進行走私貿易。並進攻過澳門的葡萄牙人。但葡萄牙人有明朝的支持,荷蘭人失敗了。很多人被俘。當滿清進入江南後,荷蘭人看到了希望。利用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和父親決裂的機會獨佔了臺灣。並派人和滿清建立聯繫。葡萄牙人信天主教,他們向中國傳播天主教。

明末時,中國有15萬天主教徒。南明末代皇帝永曆帝朱由榔(桂王)和他的很多大臣都信了天主教。於是,他們是和明朝站在一起的。並打算到歐洲教廷去求援。來拯救這個未來的天主教國家(他們認爲的)。可是由於當時歐洲剛剛結束了天主教和新教的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這個設想是不可能實現的。直到後來清兵攻破了廣州……

接下來大家都知道清軍在這裡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明君臣逃亡到廣西、雲南,葡萄牙人看到大勢已去,纔去聯絡滿清。以求保住澳門這個小的定居點。並繼續進行海外貿易(後來由於滿清遷界禁海,沿海全部成爲廢墟,澳門也就沒生意可作,逐漸蕭條)……

明朝時,日本因爲進行海盜活動。被取消了購買中國商品的權利。生活水平下降。當德川幕府建立後,遣使要求重新貿易,遭到明朝拒絕。當清兵南下後,日本國內要求派兵援明抗清的呼聲很高。主要還是爲了能夠恢復和中國的外交關係特別是貿易關係。使得日本可以得到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但最終沒有行動。(現在有個說法是他們派了遠征軍,但在海上遇到了災難,這個說法我不信,當做一家之言供參考)

朝鮮、越南都是中國明朝的藩屬國,都在內心看不起清朝統治者。但因爲自身實力的原因。只能被迫低頭。所以說,當時我們中國根本不是象歷史教科書說的受到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而是通過西方人(主要是葡萄牙人和荷蘭人,一個合法,一個非法)把我們的商品銷往世界各地,換回白銀和銀幣,爲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爲什麼中國以前(三國到明)都是以銅錢作爲主要貨幣,而明朝後期甚至鴉片戰爭以前,卻建立了銀本位的貨幣體系。就是因爲用商品換來了大量的白銀和銀幣,當時中國充斥着很多國家的銀幣。進入中國後,很多都被融掉,製成中國人喜歡的銀元寶。所以說,當時的中國明朝是領先於世界。本來會第一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但被那些帶辮子的人給毀掉了機會。

有人可能說當時中國政治制度太專制了。事實是當時的英國正在進行資產階級革命。這次革命經過了上百年。到了美國獨立戰爭後。國王才完全成爲了虛君,建立了完善的責任內閣制度。如果再給明朝130年,誰能說沒有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可能呢?!(清朝執政使得我國倒退五百年)

吳三桂因爲軍事上的失誤(個人覺得和陳勝吳廣那些人差不多),懼怕明朝殺他?降職?所以就一不做二不休投靠清朝,然後接下來大家就知道了清朝直搗黃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關於吳三桂後期在清朝造反這點事,在這裡不多說,不過是權利而已。)

清朝其實他的政治體系並未像明朝的政治體系那樣(複雜|繁瑣?),這也就意味着那更難以統治在明朝政治體系之下生活的百姓,如何讓百姓更加利於他的統治呢?科技降級(把先進的科技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讓百姓知道,若是自己也掌握不了,那就毀掉!這就是所謂的愚民政策。)因爲你要知道漢人從不缺乏血性,更何況明朝那時候的堪稱世界無敵(吊打英國,包括海軍。這就好比現實中非洲吧美洲統治了,非洲人讓美洲人當奴隸,美洲人肯定不幹,假若美洲人手裡有把刀,肯定就砍他丫的非洲人。那麼非洲人如何穩固他的統治?只有讓科技倒退,不讓你有刀,不讓你有槍,不服你來試試,只有我砍你的份兒,沒有你砍我的份兒。)這就是我所說的事物的發展必定有着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中的外在因素。我國具備了一切的內在因素:堅韌不拔、吃苦耐勞、敢於拼搏、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只是可惜外在因素限制了我們的發展。

我們再來說一下數學,對於現代社會來說,不,應該說是對於人類的整個社會來說,數學已經成爲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買東西、買東西、科技研究、武器操控、化學以及物理研究等等狠多事物中都運用到了數學……我們都知道阿基米德、高斯、牛頓、是世界上著名的數學家,被時代所銘記,但是你們又有誰記得我國的數學家呢?你們會說華羅庚?是的,我承認你們說的對,不過華羅庚在國際數學排行上只是400多名(我不服),但是你們有誰知道我國的秦九韶(1208——1261)(我認爲這位比華羅庚,陳景潤厲害)?

秦九韶在數學上的主要成就是系統地總結和發展了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一次同餘組解法,提出了相當完備的“正負開方術”和“大衍求一術”,達到了當時世界數學的最高水平。

以下爲資料:

大衍求一術

中國古代求解一類大衍問題的方法。大衍問題源於《孫子算經》中的“物不知數”問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這是屬於現代數論中求解一次同餘式方程組問題。宋代數學家秦九韶在《數書九章》(1247年成書)中對此類問題的解法作了系統的論述,並稱之爲大衍求一術。九韶的“大衍求一術”,被康托爾稱爲“最幸運的天才”。秦九韶所發明的“大衍求一術”,即現代數論中一次同餘式組解法,是中世紀世界數學的成就之一,比西方1801年著名數學家高斯(Gauss,1777—1855年)建立的同餘理論早554年,被西方稱爲“中國剩餘定理”。但是他的求積公式數學成就,比古希臘數學家海倫晚了一千多年。(什麼世界排行,呵呵!)

任意次方程

秦九韶在《數書九章》中除“大衍求一術”外,還創擬了正負開方術,即任意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秦九韶所發明的此項成果比1819年英國人霍納(W·G·Horner,1786—1837年)的同樣解法早572年。秦九韶的正負方術,列算式時,提出“商常爲正,實常爲負,從常爲正,益常爲負”的原則,純用代數加法,給出統一的運算規律,並且擴充到任何高次方程中去。(明明我們中國人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一次方程組解法

此外,秦九韶還改進了一次方程組的解法,用互乘對減法消元,與現今的加減消元法完全一致;同時秦九韶又給出了籌算的草式,可使它擴充到一般線性方程中的解法。在歐洲最早是1559年布丟

(Buteo,約1490—1570年,法國)給出的,他開始用不很完整的加減消元法解一次方程組,比秦九韶晚了312年,且理論上的不完整也遜於秦九韶。

三斜求積術

秦九韶還創用了“三斜求積術”等,給出了已知三角形三邊求三角形面積公式,與古希臘數學家海倫(Heron,公元50年前後)公式完全一致。秦九韶還給出一些經驗常數,如築土問題中的“堅三穿四壤五,粟率五十,牆法半之”等,即使對當前仍有現實意義。秦九韶還在十八卷77問“推計互易”中給出了配分比例和連鎖比例的混合命題的巧妙且一般的運算方法,至今仍有意義。

數書九章

秦九韶在《數書九章》序言中說,數學“大則可以通神明,順性命;小則可以經世務,類萬物”。所謂“通神明”,即往來於變化莫測的事物之間,明察其中的奧秘;“順性命”,即順應事物本性及其發展規律。在秦九韶看來,數學不僅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而且應該達到“通神明,順性命”的崇高境界。

《數書九章》全書共九章九類,十八卷,每類9題共計81個算題。

數書九章

另外,每類下還有頌詞,詞簡意賅,用來記述本類算題主要內容、與國計民生的關係及其解題思路等。

全書採用問題集的形式,並不按數學方法來分類。題文也不只談數學,還涉及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成爲了解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的重要參考文獻。《數書九章》在數學內容上頗多創新。中國算籌式記數法及其演算式在此得以完整保存;自然數、分數、小數、負數都有專條論述,還第一次用小數表示無理根的近似值;卷1大衍類中靈活運用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並首創連環求等,藉以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在《孫子算經》中“物不知數”問題的基礎上總結成大衍求一術,使一次同餘式組的解法規格化、程序化,比西方高斯創用的同類方法早500多年,被公認爲“中國剩餘定理”;卷17市物類給出完整的方程術演算實錄,書中還繼賈憲增乘開方法進而作正負開方術,使之可以對任意次方程的有理根或無理根來求解,比19世紀英國霍納的同類方法早500多年。

除此之外,秦九韶還提出了秦九韶算法。直到今天,這種算法仍是多項式求值比較實用的算法。該算法看似簡單,其最大的意義在於將求n次多項式的值轉化爲求n個一次多項式的值。在人工計算時,利用秦九韶算法和其中的係數表可以大幅簡化運算。

《數書九章》是對《九章算術》的繼承和發展,概括了宋元時期中國傳統數學的主要成就,標誌着中國古代數學的高峰。當它還是抄本時就先後被收入《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1842年第一次印刷後即在民間廣泛流傳。秦九韶所創造的正負開方術和大衍求一術長期以來影響着中國數學的研究方向。焦循、李銳、張敦仁、駱騰鳳、時曰醇、黃宗憲等數學家的著述都是在《數書九章》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下完成的。秦九韶的成就也代表了中世紀世界數學發展的主流與最高水平,在世界數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

以下爲資料:

相關算法

把一個n次多項式f(x)=a[n]x^n+a[n-1]x^(n-1)+L+a[1]x+a[0]改寫成如下形式:

f(x)=a[n]x^n+a[n-1]x^(n-1))+L+a[1]x+a[0]

=(a[n]x^(n-1)+a[n-1]x^(n-2)+L+a[1])x+a[0]

=((a[n]x^(n-2)+a[n-1]x^(n-3)+L+a[2])x+a[1])x+a[0]

=L

=(L((a[n]x+a[n-1])x+a[n-2])x+L+a[1])x+a[0].

求多項式的值時,首先計算最內層括號內一次多項式的值,即

v[1]=a[n]x+a[n-1]

然後由內向外逐層計算一次多項式的值,即

v[2]=v[1]x+a[n-2]

v[3]=v[2]x+a[n-3]

......

v[n]=v[n-1]x+a[0]

這樣,求n次多項式f(x)的值就轉化爲求n個一次多項式的值。

(注:中括號裡的數表示下標)

上述方法稱爲秦九韶算法。直到今天,這種算法仍是多項式求值比較實用的算法

中國剩餘定理

民間傳說着一則故事——“韓信點兵”。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一次,韓信將1500名將士與楚王大將李鋒交戰。苦戰一場,楚軍不敵,敗退回營,漢軍也死傷四五百人,於是韓信整頓兵馬也返回大本營。當行至一山坡,忽有後軍來報,說有楚軍騎兵追來。只見遠方塵土飛揚,殺聲震天。漢軍本來已十分疲憊,這時隊伍大譁。韓信兵馬到坡頂,見來敵不足五百騎,便急速點兵迎敵。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結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結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結果又多出2名。韓信馬上向將士們宣佈:我軍有1073名勇士,敵人不足五百,我們居高臨下,以衆擊寡,一定能打敗敵人。漢軍本來就信服自己的統帥,這一來更相信韓信是“神仙下凡”、“神機妙算”。於是士氣大振。一時間旌旗搖動,鼓聲喧天,漢軍步步進逼,楚軍亂作一團。交戰不久,楚軍大敗而逃。

首先我們先求3、5、7、的最小公倍數105(注:因爲3、5、7爲兩兩互質的整數,故其最小公倍數爲這些數的積),乘以10,然後再加23,得1073(人)。

在一千多年前的《孫子算經》中,有這樣一道算術題:

“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按照今天的話來說:一個數除以3餘2,除以5餘3,除以7餘2,求這個數.

這樣的問題,也有人稱爲“韓信點兵”.它形成了一類問題,也就是初等數論中解同餘式.這類問題的有解條件和解的方法被稱爲“中國剩餘定理”,這是由中國人首先提出的.

①有一個數,除以3餘2,除以4餘1,問這個數除以12餘幾?

解:除以3餘2的數有:

2, 5, 8, 11,14, 17, 20, 23….

它們除以12的餘數是:

2,5,8,11,2,5,8,11,….

除以4餘1的數有:

1, 5, 9, 13, 17, 21, 25, 29,….

它們除以12的餘數是:

1, 5, 9, 1, 5, 9,….

一個數除以12的餘數是唯一的.上面兩行餘數中,只有5是共同的,因此這個數除以12的餘數是5.

如果我們把①的問題改變一下,不求被12除的餘數,而是求這個數.很明顯,滿足條件的數是很多的,它是 5+12×整數,

整數可以取0,1,2,…,無窮無盡.事實上,我們首先找出5後,注意到12是3與4的最小公倍數,再加上12的整數倍,就都是滿足條件的數.這樣就是把“除以3餘2,除以4餘1”兩個條件合併成“除以12餘5”一個條件.《孫子算經》提出的問題有三個條件,我們可以先把兩個條件合併成一個.然後再與第三個條件合併,就可找到答案.

②一個數除以3餘2,除以5餘3,除以7餘2,求符合條件的最小數.

解:先列出除以3餘2的數:

2, 5, 8, 11, 14, 17, 20, 23, 26,…,

再列出除以5餘3的數:

3, 8, 13, 18, 23, 28,….

這兩列數中,首先出現的公共數是8.3與5的最小公倍數是15.兩個條件合併成一個就是8+15×整數,列出這一串數是8, 23, 38,…,再列出除以7餘2的數 2, 9, 16, 23, 30,…,

就得出符合題目條件的最小數是23.

事實上,我們已把題目中三個條件合併成一個:被105除餘23.

那麼韓信點的兵在1000-1500之間,應該是105×10+23=1073人

中國有一本數學古書「孫子算經」也有類似的問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

答曰:「二十三」

術曰:「三三數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數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數之剩二,置三十,並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減之,即得。凡三三數之剩一,則置七十,五五數之剩一,則置二十一,七七數之剩一,則置十五,即得。」

孫子算經的作者及確實著作年代均不可考,不過根據考證,著作年代不會在晉朝之後,以這個考證來說上面這種問題的解法,中國人發現得比西方早,所以這個問題的推廣及其解法,被稱爲中國剩餘定理。中國剩餘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在近代抽象代數學中佔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代人真的不笨,真的不笨!真的不笨!真的不笨!最重要的事情說四遍!)

接下來再說一下政治體系的問題,最出名的當屬大名鼎鼎的歷史的穿越者——王莽以

下爲資料:

王莽在中國歷史上絕對當得上“奇葩”二字,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民選”皇帝,最早的一個通過和平演變篡奪政權的皇帝。他開創了一個極爲另類的王朝“新”朝。他既是“開國之君”,同時也是“亡國之君”,他被天下人的狂熱輿論推上了皇帝寶座,卻又因天下人的極度憎恨而身死國滅。(以下是他的資料)

王莽,字巨君,西漢歷史上著名的女強人“太后”王政君是他的姑姑,正是這個女人,使得她背後的王氏家族攀附裙帶,成爲了西漢政壇顯赫的家族。因此王莽這個人起點高,也屬於個“***”,但是他又不同於別的***,他屬於悲催型的,在王氏家族裡面是最爲命苦的一個,因爲他最大的倚仗老爹死的早,小時候家族並沒有給予他多少幫助,早年過的很苦,絲毫沒有成爲紈絝子弟的資本,這就養成了他謙遜、謹慎、剋制、待人懇切有禮的優良品格和修養。

等到他長大後,便擁有了與其他生活優越的同族子弟們截然不同的風度氣質。而這個時候,他的伯父,當朝的大司馬王鳳年歲日老,他不得不爲身後家族長遠未來謀劃,可是仔細琢磨一遍,家中子弟淨是些不成器的紈絝子弟,王鳳這時候感到了深度的無奈與危機感,近乎無望的他終於把目光投降了自己落魄的侄子“王莽”身上,畢竟再生疏不待見也是親侄子嘛。待到他細心觀摩王莽時才發現,王家竟出了個這麼優秀的人物,他看到了希望,於是緊忙拉攏培養王莽,向自己的妹妹王政君推薦他。

王莽受到王鳳的賞識後,對伯父如同親父一般對待,在王鳳臥牀生病期間,他與妻子全心全意,悉心照料王鳳,甚至於比親生子女還要盡心,使得王鳳極爲感動,在他臨死前特意囑咐太后王政君,一定要照顧好這個侄子。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逆轉式的變化。王莽令人稱奇的是,他發跡之後毫無自滿情緒,有一次,百官公卿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簡陋,還以爲是他家的奴僕。他的妻子也是穿着樸素。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只吃素食,絕不食肉,對待人才極爲恩厚。總之,王莽的個人魅力在當時絕對是天王級的,以至於被稱作“聖人”,這個稱號可了不得啊。

漢成帝死後,由於他沒有兒子,侄子劉欣繼位,他就是歷史上的漢哀帝,漢哀帝最出名的方面可不是把工作做得優秀之類的,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同性戀皇帝,“斷袖之癖”就是從他這來的。(沒錯,你沒聽錯!同性戀的歷史可以源遠流長,當然,我在這裡不跟你爭什麼同性戀纔是真愛,又或者同志應該去死之類的。)這哥們很悲催,在位僅七年的就駕崩了,時年僅二十五歲。繼任者漢平帝更悲催,九歲繼位,十四歲突然病死(我覺得是有人把他害死的,你們覺得呢?王莽有嫌疑和動機),死因衆說紛紜。而繼位的更奇葩,是個只有兩歲的幼兒,可以說,此時的漢朝始終未能出現一個強勢皇帝。

而漢朝當時的社會情況怎樣呢,貧富矛盾極爲嚴重,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底層人民勉強掙扎在生存邊緣。而朝中大臣呢,由於政治混亂,統治階層也是深受其害,人人都希望能有個強人出來穩定局面。此時可謂上下一心,大家都希望“聖人”王莽出來,彌平危局,使大家過上和諧社會。

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在朝野廣泛的擁戴下,接受了“孺子嬰”的禪讓,即位稱帝,改國號爲“新”。

《中國史上的怪才皇帝他難道是現代人穿越?》提到了他的舉措:土地國有化、全國耕地統一分配;國營**、國家壟斷;貨幣改革;改革稅制,徵收商業稅、所得稅;干預市場、實施計劃經濟;打擊限制奴隸制;大搞社會福利;鼓勵科技創新。(我擦,怎麼和現在的這種一模一樣!)

從表面看,這些措施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甚至富有“時代超越性”,簡直就是慢慢的現代氣息,按理說國家應該越來越興盛繁榮纔對,爲何短短十五年“新朝”滅亡,王莽也被曾經狂熱擁戴他的全國人民送上了斷頭臺,那麼這些措施出了什麼問題呢,他爲什麼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呢?(超越世界五年,你是個天才!超越世界百年,你是個怪才!超越世界2000年,你丫的是個神經病吧!)

我們看看他的措施的頭兩條,“土地國有化、全國耕地統一分配”,也就是說,王莽解決土地兼併的手段是,把地主豪強的土地出了少部分外都收走,分給全國的人民,我當初剛看到這個措施時,驚得我有些說不出話,這麼絕的政策,就算是統一六國、掃平八荒的秦始皇這麼霸道的人物也幹不出來啊。(這不是穿越者我不服!而且估計是現代穿越小說看多的那種穿越者)

只能有一個理由能解釋,那就是王莽徹底脫離了實際,充滿了空想主義的色彩(雖然我覺得不可能,就像你生活在一個耶穌之上的一個宗教社會,你總不可能在以後的某一天突然覺醒大喊一聲:玉皇大帝纔是最屌的!又或者你在穿越火線這個遊戲縱橫全世界的時候你突然喊一聲德瑪西亞!這不科學對吧,所以說除了穿越,我真想不出來有什麼理由,但是穿越也不科學呀,以現在的科技來說。),僅僅這一個措施,他就把天下所有的地主還有統治集團得罪了,此外擴大商業稅的徵收範圍,所有的商業和手工業都得交所得稅,這也把商人手工業者得罪了,統一貨幣發行權、禁止奴隸買賣,也把地方豪強得罪光了!

不得不說,王莽當了皇帝后好像運氣都被用光了一般,進行改革時,問題一個接着一個,老天爺極不給面子,自然災害好像商量好的似的,一個接一個的扎堆來,旱災、蝗災、瘟疫、還有黃河決口,靠天吃飯的農民們在本來就不寬裕,這時候更是雪上加霜,在饑荒四起,農民的生存難以爲繼的情況下,最終全國爆發了起義,後來的光武帝劉秀也是這個時候加入革命隊伍的。

按理說,各個朝代都有自然災害,縱然是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這些繁榮期也避免不了因爲自然災害發生饑荒,爲什麼到了王莽這後果就這麼嚴重呢?這就得說說當時最爲深刻的社會危機“人口危機”,根據史料統計,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1223萬戶,5959.5萬人。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在宋朝以前,從沒有一個朝代的人口達到過六千萬,這是宋朝以前人口數量的最高峰。這也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極限,人地矛盾,環境的承載壓力,社會生產力的水平面對龐大的人口已經到了臨界點。大家爲什麼要擁戴王莽,不就是因爲漢朝時社會問題已經極爲嚴重,大家就是希望通過王莽出手解決這些問題,王莽的“新”朝從取代漢朝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而且是理所應當的“繼承”了已有的社會危機。(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政策)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王莽的結局再清楚不過了,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臺,最後隨從王莽的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者被殺。王莽在混亂中爲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斬其首,懸於宛市之中。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後來歷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大火,遂被焚燬。

王莽這個人絕不是暴君,相反,他是個真心想讓每一個人都能幸福的社會改革者,他爲了消滅貧困,不惜把土地全部國有化,得罪了全國的豪強,但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的理想主義是那麼的無能爲力,人口數量達到臨界點的當時,社會要想持續,爆發戰爭進而減少人口數量已不可避免,只不過,由於王莽的特殊地位,他成了這場危機的犧牲品。(怎麼看怎麼像魂穿。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穿越人士不好當啊,那些穿越前輩什麼動不動發展高科技啦(媽的,工業革命幾百年,你幾十年就成功啦?夢吧!)(民主共和制?)

說句關於當時的年號:如今我們紀年都會用公元紀年,而大家也都知道公元元年正是耶穌出生的那年。這不奇怪啊,因爲公元元年就是以耶穌出生開始的。但是在中國也有一個初始元年,而且這一年跟公元元年的時間是一模一樣的。這當然也不奇怪,因爲歷史上的時間肯定是交匯的。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就是這個紀年方式直接捨棄了前朝的紀年,而另外採用一個紀年方式,你還覺得的正常嗎?(這就很精彩了)

當然這還不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是這個年號的制定者正是王莽,這個最像從現代穿越回去的歷史人物。(動不動就改革啦,你可拉倒吧,君不見王莽死得有多慘,那可是曾經被稱之爲聖人的人,其實我懷疑死在改革開放下的所有偉大領袖|皇帝的死都是非正常死亡)你想改革?看看自己能不能被稱之爲聖人吧,總之一句話:夢吧!夢裡什麼都會有的!)

接下來是秦始皇所推行的法治社會的雛形:

選幾個當今的社會熱點問題,看看秦律如何規定的。

非古文專業,只好大略翻譯,難免有詞不達意之處,敬請諒解。

一、見義勇爲

在秦代,見義勇爲不是社會公德的範圍,而是法律要求人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1、有賊殺傷人衝術,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當貲二甲。

大略解讀。有犯罪嫌疑人在大街上殺人傷人,周圍的人袖手旁觀不救援,距離百步之內的,要罰重款。放在現在頂多也就譴責一下,然後各種磚家啊,叫獸啊出來噴噴唾沫流兩滴鱷魚淚也就罷了。在秦代,”百步中“,也就是說,尼瑪事發周邊一百步距離的人袖手不管,要”貲二甲“。也就是說,要罰款!二甲,兩俱盔甲。要知道在那個純手工業時代,兩具盔甲的價值。。。應該算很重的罰款了,攻城盾的話,幾乎算那個時代的坦克了。罰坦克!讓你丫旁觀!當看戲啊,那就j繳納昂貴的票錢吧。

2、賊入甲室,賊傷甲,甲號寇,其四鄰、典、老皆出不存,不聞號寇,問當論不當?審不存,不當論;典、老雖不存,當論

大略解讀。犯罪嫌疑人入室傷人,室內的人呼救,但是街坊四鄰、街道主任啊,片兒警啊啥的,都不在,這些人有罪麼?秦律回答,如果街坊四鄰確實不在,四鄰無罪,但是街道主任、片兒警就是不在,他們也有罪。由此反推,如果在秦代,你的鄰居家出事兒了,你在家,聽見了卻不管,那就是犯罪。街道主任啊,片兒警啊這樣的基層一線公務員,尼瑪拿了國家的俸祿,沒搞好治安預防,發生了入室案件,不管他們在不在現場,統統有罪!!秦代的公務員挺苦逼的。(這個法律好啊,就應該這樣。)

二、買兇傷人,教唆犯罪

甲謀遣乙盜殺人,受分十錢,問乙高未盈六尺,甲何論?當磔

大略解讀。有人買兇傷人,但是兇手是未高六尺的未成年人,買兇教唆的人什麼罪?擱在現在的法律,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買兇傷人殺人啥的,也就不輕不重的判幾年。秦律回答:誰買兇教唆,就剮了你大爺的!還他媽廢除死刑?現在沒有凌遲已經很仁慈了!(我持贊同觀點)

三、國企經營者的高風險

1、今課縣、都官公服牛各一課,卒歲,十牛以上而三分一死;不盈十牛以下,及受服牛者卒歲死牛三以上,吏主者、徒食牛者及令、丞皆有罪。

那個時代沒有現在的國企,給國家養牛等於秦代的國家經營行爲了。不過,幹不好可不是現在這樣,拍拍屁股走人,組織另有任用,可以大虧國家的錢。這條秦律的意思是,縣**都必須負責養牛的任務,要是養的牛有十頭以上,一年死了三分之一,或者不到十頭就死了三頭,從縣長以下到生產隊長統統有罪!!搞垮國企、拿納稅人的錢投資虧損還敢安坐如山?放在秦代,等着吃牢飯吧!

2、人臣甲謀遣人妾乙盜主牛,賣,把錢偕邦亡,出徼,得,論各何也?當城旦黥之,各畀主

大略解讀。敢賤盜賣國有資產中飽私囊然後逃跑?秦律,逮着了沒收財產,臉上刻字到老少邊窮地區修城牆去!

四、質量效率管理

1、非歲紅(功)及毋(無)命書,敢爲它器,工師及丞貲各二甲。縣工新獻,殿,貲嗇夫一甲,縣嗇夫、丞、吏、曹長各一盾。城旦爲工殿者,治(笞)人百。大車殿,貲司空嗇夫一盾,徒治(笞)五十

這裡的殿不是宮殿的意思。殿,有最後、最下的意思。也就是下等。古代考覈政績或軍功的差等,下等稱爲“殿”,上等稱爲“最”

大略解讀。放在秦代,你丫敢搞豆腐渣工程?敢不按標準化生產?負責的公務員統統有罪,該罰錢罰錢,該捱揍捱揍。城旦爲工殿者,治(笞)人百,修城牆質量評爲下等,也就是朱總罵的豆腐渣,尼瑪以爲免職就行?先削你一百棍子。大車殿,貲司空嗇夫一盾,徒治(笞)五十。生產產品質量次,監管部門的公務員罰款,一盾,如果是攻城盾的話,差不多等於一輛坦克了,黑心老闆,先削50棍子。

2、公器不久刻者,官嗇夫貲一盾

大略解讀,合格但是不耐用,沒二話,監管的公務員罰坦克一輛!

3、戍者城及補城,令姑(嫴)堵一歲,所城有壞者,縣司空署君子將者,貲各一甲;縣司空佐主將者,貲一盾

大略解讀,驗收矇混過關了,修的或補的城牆還用不了一年,所有有關官僚罰款,繳坦克去吧。想想現在,修了幾個月就爛掉的高速公路,修了一年就完蛋的橋樑,尼瑪該有多少公務員得罰多少坦克啊。

五、公款消費

吏有故當止食,弗止,盡稟出之,論何也?當坐所贏出爲盜

大略解讀。公務員敢公款大吃大喝?秦律,罪同盜竊!

六、行政不作爲

1、嗇夫不以官爲事,以奸爲事,論何也?當遷。

大略解讀。當官不幹事,成天打小算盤?秦律。當遷。這個遷不是升遷,或什麼另有任用。是指一擼到底,開除黨籍公職,修長城去吧。

2、實官戶關不致,容指若抉,廷行事貲一甲。實官戶扇不致,禾稼能出,廷行事貲一甲。空倉中有,下有稼一石以上,廷行貲一甲,令史監者一盾。倉鼠穴幾何而當論及誶?廷行事鼠穴三以上貲一盾,二以下誶。鼷穴三當一鼠穴。有稟菽、麥,當出未出,即出禾以當菽、麥,菽、麥價賤禾貴,其論可也?當貲一甲。會赦未論,又亡,赦期已盡六月而得,當耐。

大略解讀。以小見大,這是秦律對糧倉管理公務員的處罰條例。倉庫門關得不嚴,能伸進手指;窗戶能伸進禾稼;公糧散落到地上;糧倉中的老鼠洞有三個以上;國家要求調撥糧食不按期完成,管理這些公物的官吏統統罰坦克。而要是逃跑瀆職,就算過了“追訴期”,抓回來找辦不誤。(秦朝的官不好當啊!)

八、千年冤案,誰說陳勝吳廣”失期當斬“!!!!!!????

司馬遷說,陳勝吳廣造反的原因是,戍邊的路上下大雨,走不了,延誤了日期,當斬。還彷彿親歷者一樣,聽他倆說,造反也是死,失期也是死。尼瑪,秦國冤枉透了!!司馬遷是秦黑啊!!!看看秦律原文吧!!

秦律的徭律明文規定: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

大略解讀:發徵抗命不去,每人罰兩輛坦克;誤期三五天,捱罵;誤期六到十天,罰款一輛步兵戰車;誤期十天以上,罰款一輛坦克。雨水阻期,可以免除責罰!!!!雨水延期,免除責罰啊!!!陳勝吳廣是利用了一幫法盲啊。。。。。。

看了秦簡原文,誰還有臉面對先賢?指責暴秦?還是指責我們自己吧。。。。。。。。

《荀子·強國》:應侯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孫卿子曰: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秦國任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變法,國力大增。商鞅是死在公元前338年。

荀子生於公元前318年,死於公元前238年。看看史記就明白,二世對法家之術的破壞有多麼嚴重了。法家之術和殘酷沒關係。有興趣的同學去看看《商君書》和《韓非子》

荀子這段話起碼是在秦國採用法家之術幾十年之後了吧。請問,某些筒子說的,任用法家然後“二世就亡了”。不覺得荒唐麼?(酸儒擋道啊!)

焚書事件

前213年,秦統一八年,太子師博士齊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分封制,“無輔拂,何以相救哉?”秦始皇召集延議來商量。丞相李斯反對,說六國的遊士“道古害今,虛言亂實”,各人用自己的意見批評**的法令,既影響**的威信,又容易造成宗派,並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誅。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爲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學(法令)[者],以吏爲師”。秦始皇採納之,下令各郡、縣立即查禁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30天內全部焚燒。此即“焚書”。淳于越諫阻焚書,被殺。

其實大家完全可以看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也就是說真正有用的書人家一本都不燒,燒的都是啥呢查禁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30天內全部焚燒,酸文人的著作罷了。。。(說人家,後來難道就沒發生過比這更加嚴重的事情嗎?)

坑儒事件

次年,方士盧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懼怕處罰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議論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陽城內的方士儒生,後來的審問過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發,共有460餘人受到株連,秦始皇下令將此460餘人全部坑殺。此即“坑儒”。此後又發生了兩次坑儒事件。

。。。看看儒生們如何賣隊友吧。(儒家真好,是是是,你說的都對,儒家真好。)

“焚書坑儒”是商鞅基本治國主張的延續和執行,當秦朝征服全中國後即試圖在全國範圍內強化推行,於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嚴重摧殘,焚書坑儒之後成爲一項持續執行的國策。“焚書”政策針對當時的書冊文物,只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

關鍵字我給大家列舉一下強化推行,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從這裡可以看出,秦始皇高看了剛剛統一的六國子民,一下子如此重拳出擊讓整天享樂主義的六國人民一下子無法適應這也就是所謂暴政的由來,還有真正對社會有用的書籍東西人家沒燒哦(雄赳赳我老秦人!哎~空餘悲嘆何人知!)

(你英雄一世卻卻被人遺忘,你雄才大略卻被世人誤解,道聽途說已成真,只留枉然消長河啊!!我的百年大秦啊!一個有可能成爲千年巨人的天才啊!就這樣夭折了!!落淚~你所受的委屈,何時才得以平冤!!!???)本人秦黨

當我登上那古老的城牆,當我撫摸着腐朽的柱樑,當我興奮的倚欄遠望,總會有一絲酸澀衝上喉頭,總聽到有一個聲音大聲的說:記得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有人跟我說,曾經有一條大魚,生活在北冥那個地方,它化作一隻巨鳥,在天地之間翱翔。巨鳥有如垂天之雲般的翅膀,雖九萬里亦可扶搖直上。聖賢賦予我們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爲我們塑造一個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時候,有個怪異的青年名叫嵇康,他臨刑前,彈奏了一曲絕響,那寬袍博帶在風中飛揚,他用了最優雅的姿態面對死亡。幾千年過去,依舊有餘音繞樑,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斷絕的不是曲譜,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夢迴大唐,和一個叫李白的詩人云遊四方,他用來下酒的是劍鋒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見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長風吹開他的髮帶,長袍飄逸宛如仙人模樣。

可是後來換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棄了武將。他的子孫最終躲進了人間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讓。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軍隊征戰沙場,敵人都說,有岳家軍在,我們打不了勝仗。可嘆英雄遭忌,讒士高張,一縷忠魂終於消散在西湖之傍,一個民族的精神就這麼無可逆轉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陽中,我依稀見到,有人把它插進土壤,那是將軍用過的,一支寧折不彎的纓槍。(如入輪迴需躬身,願爲孤魂不輪迴!即便身死道將消,寧爲玉碎視爲歸!)

時間的車輪悠悠盪盪,終於在甲申那裡失了方向。於是瘦西湖畔,梅花嶺上,爲紀念這個悲劇建起一座祠堂。那個叫史可法的文弱書生,他不願散開高束的髮髻,更不能脫去祖先留給他的衣裳,於是他決定與城共存共亡,丟了性命,護了信仰。殘酷的殺戮,如山的屍骨,並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後,它依然會在中華大地上熠熠發光。

就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我坐進麥當勞的廳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時裝,我隨口唱着myheartwillgoon,卻莫名其妙的心傷,因爲我聽到一個聲音大聲的說:忘了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我記得了,一羣褐發籃眼的豺狼,帶着尖船利炮,拆了我們的廟宇,毀了我們的殿堂。於是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懂得民主自由,卻忘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卻容不下一塊公德牌坊,我們穿着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那一年,我放出了最後的那一個飛魚,以慶祝新一年的到來,然而卻被你們說成是賣國,崇洋媚外。那一年,我捧起中醫秘傳,然而你卻說醫學上無法解釋,當不得真,然而我卻治好了患者,你卻說這只是偶然,直到國外的一些強盜將此註冊的專利,你們才知道原來珍貴的寶藏就在你們身邊,才懂得去珍惜。那一年,我捧起那一抹黃土,敘述了那裡曾經發生過一場大戰,然而你們卻說需要國際去認可。後來我去考古,發現公元前我們的祖先炎黃,而你卻說這不存在,因爲公元沒有那一年,再到後來,我也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我只是希望我們不會斷了傳承。在我前行的道路上,每一個遇到我的人都勸我爲何如此特立獨行?若是沒有人知道真相,或許真相就不會存在,就會被埋沒,就像所謂的秦國暴政一樣。有些時候我不禁摳心自問,究竟是我特立獨行,還是你離我而遠去?在之後,我已不在乎了,我只需要記得就可以了,我每日飲酒作樂,不分晝夜。再到之後我變成了一個逗比;我醉了,可是我卻醒着。我逗比着,可是我卻明白着。因終日飲酒,我的雙眼已經日漸失明,可是我的心中卻清如明鏡……)

在哪裡,那個禮儀之邦?在哪裡,我的漢家兒郎?

爲什麼我穿起最美麗的衣衫,你卻說我行爲異常?爲什麼我倍加珍惜的漢裝,你竟說它屬於扶桑?爲什麼我真誠的告白,你總當它是笑話一場?

在此作詩一首:

家書不知黃金在,鄰家紅杏別樣紅。

不知傳承今何在,屈膝在前別樣恭。

抱歉,我失態了,不過我所要論述的觀點依然不變: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阻礙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的並不是人類的聰明與否,而是社會的侷限性與人類的自相矛盾性。

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

寺廟生活寺廟生活現實與夢境 現實主角母親生涯簡介主角介紹寺廟生活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現實與夢境 現實現實與夢境 現實主角母親生涯簡介寺廟生活生當不凡主角母親生涯簡介現實與夢境 現實寺廟生活寺廟生活生當不凡國安局主角介紹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前言 無關緊要生當不凡主角母親生涯簡介寺廟生活現實與夢境 現實主角母親生涯簡介主角母親生涯簡介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生當不凡生當不凡現實與夢境 現實主角母親生涯簡介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前言 無關緊要主角母親生涯簡介寺廟生活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現實與夢境 現實主角母親生涯簡介寺廟生活寺廟生活主角介紹國安局主角母親生涯簡介主角介紹現實與夢境 現實寺廟生活現實與夢境 現實主角母親生涯簡介主角介紹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主角介紹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主角母親生涯簡介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寺廟生活現實與夢境 現實前言 無關緊要寺廟生活生當不凡寺廟生活主角介紹寺廟生活國安局主角母親生涯簡介國安局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主角母親生涯簡介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寺廟生活寺廟生活前言 無關緊要主角母親生涯簡介前言 無關緊要主角母親生涯簡介國安局生當不凡前言 無關緊要戰國雙星子(敖侯尚相的由來)國安局寺廟生活生當不凡寺廟生活寺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