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

九月五日,劉備與劉虞擡頭仰望邯鄲城門樓上高掛的那個人頭,劉虞皺了皺眉,喚來守門士卒問道:“此人是誰?”

士卒不認得劉虞,卻認得劉備,見國相都落後這老人幾步,連忙恭敬回話道:

“這是邯鄲趙氏主事人之一,趙構的人頭。此人作爲勾結黑山賊禍害百姓的主謀,還據有塢堡抗法,被縣裡的韓史擊破,縣君特命將其人頭懸掛於此三日,以告誡縣中的匪類,勿要違抗國法。”

劉虞皺了皺眉,問道:“劉玄德,這就是你口中的‘仁人’?”

劉備淡然回道:“大司馬方見一隅,何以便下了斷言?且再觀之。”

又轉頭問士卒:“縣君這幾日殺了幾人?”

那士卒早已駭的魂飛魄散,大司馬是多大的官他不清楚,但是平日裡聽旁人談論,世祖皇帝當年便做過大司馬,是天子之下最尊貴的人物,卻不想能在有生之年見到這等貴人。

但劉備開口問話,他也不敢不答,顫聲回道:“回稟國相,縣君共殺了十八人。”

“哦?老夫聽聞趙氏連帶衛士賓客家眷,共有數百人,既有通匪之罪,何以才殺十八人?”劉虞挑了挑白眉,饒有興趣的問道。

這士卒如何答得上來,只能是吶吶不言。劉虞轉念一想,也啞然失笑,正待揮手讓他退下,卻見一名全身甲冑的男子走了過來,單膝跪地道:

“下吏邯鄲縣督盜賊史韓浩,見過大司馬,見過相君。”

“韓史,別來無恙矣。”劉備先是笑着應了一聲,轉頭對劉虞道:“大司馬,這位韓史乃是天子御前演武第十六名,天下有數的驍將,且精通兵法韜略,非比尋常。”

劉虞對京城的勇士大會也有所耳聞,輕輕點頭道:“不必多禮,起來吧。”

“謝大司馬。”韓浩肅然起身,抱拳道:“回稟大司馬,縣君所殺十八人,唯有十二人是趙氏之人,其餘六人則是縣中其餘家族的子弟。”

“這卻是爲何?”

“縣君鴆殺了趙氏族長趙瑾,將趙氏五名主事人誅殺,隨即便開始審問有人命案子在身之人,如今已審了三十人,唯有十二人罪當受誅。縣君仍在審理案情。”

劉虞聞言一愣,問道:“那趙氏其餘的人,他是怎麼處理的?”

“男丁及冠者未有參與通匪,凡無案情在身的,完城旦舂,有案在身的另審。三十至五十歲者發配戍邊,五十歲以上髡鉗城旦舂。

女子與未及冠男子皆鬼薪三年,然後徙邊。衛士賓客無人命在身者全部完城旦舂,僕役收爲官奴。”

髡鉗城旦舂,是漢朝最重的徒刑,剃去發須後戴刑具從事勞役五年。完城旦舂則是隻剃去鬢須勞役四年;鬼薪是勞役三年。

劉虞有些訝然的問道:“就連衛士賓客,他也要一個個審?”

“縣君有言,人命關天,不管是衛士賓客,還是趙氏族人,凡涉及人命,皆需慎之又慎。如今天下亂局,致使天子無法複覈,也只能是官吏們辛苦些。”

“他既然有如此仁心,爲何又做這樣殘忍的事?”劉虞指了指趙構的人頭,意思很明顯。

韓浩淡然答道:“刑不嚴威則民不敬服。斷案需慎,殺賊需狠。”

劉虞聞言一怔,皺眉道:“老夫倒是有些好奇了,這趙氏到底有多喪盡天良,竟讓李明遠說出這等法家嚴酷之語。”

“趙氏勾結黑山賊匪,出賣城外百姓,掌兵卻不衛土,致使數千人流離失所,數百人喪於賊手。其共獲利土地兩千一百餘頃,錢有數百萬之巨。”

劉虞聞言默然,趙氏所爲放在和平時期,確實是聳人聽聞,但在這個時代,可以說大漢的每一個州郡或許都有一兩個“趙氏”,只是手法有所差別。

不過趙氏的手法也足以稱得上是惡劣了,一般的豪強巨室還會注意在鄉親中的聲譽如何,趙氏卻是爲了利益什麼都不顧了。

“老夫知矣,李明遠所做無過。”劉虞還是點了點頭,對於這等宗賊,如此手段卻是不爲過。

這又是思想觀念的區別了,在劉虞看來,趙氏通匪證據確鑿,那麼就可以連坐,主脈男丁盡誅,其餘人盡數發配即可。但可殺卻不可以酷刑殺。

而李澈卻是不在意用什麼手段殺,但不能殺不當誅之人,他對連坐終究是有所牴觸的。卻不在意以酷刑震懾其餘不法之人。

“明遠如今還在縣衙?”劉備開口問道。

“相君,去勸勸君侯吧,他已經審了兩天了,而且情緒越來越不穩定,下吏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勸說。”韓浩聞言一怔,咬咬牙懇求道。

劉備聞言頓時色變,劉虞嘆息道:“老夫大概能夠理解,同去看看吧。”

……

此時的邯鄲縣衙內,李澈還是跪坐在主位上,衣着也無甚散亂,看起來似乎很正常。但眼窩深陷,面上顏色也不大對,仔細看去,拿驚堂木的手都有些發抖。

他剛剛又斷去了一條人命,如今的情緒顯然不大正常,站在他身後的呂韻上前握住他的手,王越也嘆息道:“別審了,外面有人傳信,國相回來了,那位大司馬劉伯安似乎也來了。”

李澈的情緒卻是有點恍惚,聞言只是愣愣的點了點頭,機械的說道:“行,帶下一個人來。”

“我說別審了!大司馬和國相來了。”王越再次加重聲音,終於稍稍喚醒了李澈的思緒,凝神一看,卻是正好看見劉備與一名老者走了進來。

李澈顫顫巍巍的站了起來,行禮道:“下官邯鄲縣令李澈,見過大司馬。”

“李明遠,你……很好啊。”看了看堂內的環境,再看看李澈的樣子,劉虞嘆息着表示了肯定。

劉備卻是大步走上前去,李澈正要打招呼,卻被劉備一記手刀放翻。

呂韻大驚,正待上前,卻被劉備冷眼一掃。往昔一直溫若君子的聲音如今卻似九幽寒冰一般寒冷:

“帶他下去休息,養不好精神就別來縣衙。還有你,身爲李侯的家庶子,卻不能管理好君侯的日常生活,要你何用?”

王越扯了扯嘴角,示意滿腹委屈的徒弟別跟劉備爭執,扛着李澈便向劉虞二人告退。

“去吧,老夫準備在邯鄲停上兩天,等等消息,他醒了後可以讓他來見老夫。癡長了幾十歲,做了幾十年的官,終究還是有些經驗可說的。”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邯鄲大姓趙瑾反,爲澈所破。澈誅其首惡,不施連坐,凡有罪者皆審查無誤方可施刑。刑雖峻而民無怨,趙人嗟美之。

——《季漢書·列傳第一》

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一百八十五章 楊鳳(下)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營與守營(下)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關中(八)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四百零一章 兄弟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四百三十二章 弒君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動(一)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關中(一)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協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謀其政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三百六十一 試探(上)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親(中)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一百章 長史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一百八十五章 楊鳳(下)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四百零一章 兄弟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