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

漢王朝的涼州,大約是以後世甘肅、寧夏二省爲主的區域,東起北地、武都二郡,西至敦煌郡玉門關,東接關中,西通西域,山脈前隔,沙漠後繞,“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

聽起來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涼州自古一直是外族土地,如犬戎、月氏等氏族,後來又被匈奴控制。

西漢王朝與匈奴作戰數十年,霍去病擊敗匈奴,納河西走廊入大漢版圖,纔將這片土地掌握在手裡。

在古代,青藏高原未曾開發,那苦寒的氣候足以讓人望而卻步。而北方又是茫茫大漠,以及匈奴人天然的牧場,故而涼州那狹長的走廊便是大漢與西域連接的咽喉要道,也是絲綢之路的保障。

但這是在大漢強盛之時,涼州纔有這麼多意義。而當漢王朝國力衰微,無力經營西域後,涼州之地便成了一塊雞肋。

尤其是綿延百年的漢羌之爭,極大的損耗了東漢王朝的國力。雖然在段熲等人的血腥鎮壓下,西羌元氣大傷,但涼州也在戰亂中變得破敗不堪。

加之此地漢羌混居,又土地貧瘠苦寒,經濟也難以發展,在羌亂終結後,民不聊生的當地民衆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起義。

這些起義又一次損耗了東漢的國力,不得不屢屢派兵鎮壓,在這時,涼州已經成了一些公卿眼中的礙眼之物。

如前太尉崔烈,韓遂邊章叛軍擊退皇甫嵩後,時任司徒的崔烈公然在朝會上提出放棄涼州的主張,將涼州拱手讓給叛軍。

雖然被傅燮傅南容當場頂了回去,但崔烈的想法顯然代表了一部分中原士人的看法。

那就是貧瘠的涼州無法給東漢王朝帶來效益,只會消耗國力。

恨屋及烏之下,這部分士人對涼州出身的人也是百般看不順眼,涼州出身的官員,如三明之中的段熲和張奐,便很難得到中原士人的認可,以至於段熲不得不阿附於宦官。

出身涼州的董卓,也就天然帶有“原罪”,再加上他素來親近羌人,那更是“罪上加罪”。

提到此事,董卓顯然憤懣的難以自制,賈詡卻是神情平靜的問道:“董公當日對我所言,稱欲王霸中原,以光復涼州,可是事實?”

如今的涼州,基本已經脫離了東漢王朝的掌握,皇甫嵩雖然在不久之前大敗了叛軍韓遂等人,但涼州仍然是一片亂象,各地叛軍互相攻擊,朝廷根本無力清剿。

“不錯,某也是涼州出生的人,自然不想故土落在匪軍手裡。”

“這便是在下願意襄助董公的原因,涼州已經亂了太久太久,在下的故交知音也因爲亂事而亡,甚至死前還落了個叛賊的惡名。

在下也不想再看到涼州亂下去了,朝政糜爛,公卿爭權,那就用刀劍讓他們清醒過來。

以前的涼州人,傅南容選擇向朝廷證明涼州大部分人是心向朝廷的,他戰死了;

段熲他們拼命阿附當權者,想擡高地位,他們身敗名裂了;

一個皇甫嵩,以忠字爲先,功高勳卓,卻又難入中樞,即便是大漢第一勳臣,仍然遊走於朝廷的邊緣。

這次,在下想試試,涼州人的命運能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賈詡依然面無波動,但能看到他捏緊的拳頭,董卓想了想,恍然大悟道:“閻公是先生的故人?”

閻忠,涼州名士,在今年年初被韓遂等叛軍裹挾,以其之名舉起叛旗,最終憂憤而死。

賈詡少時並不出名,只有閻忠一人賞識他,稱他有良、平之才,由是二人成爲知音。

“不錯,故人之仇,鄉土之情,這種種緣由之下,在下也想做出些改變,是以纔會同意襄助董公。”

董卓聞言卻是面色古怪,閻忠事實上完全可以說就是叛賊,中平元年皇甫嵩平定黃巾,威震天下,閻忠勸其政變,卻被拒絕,由此逃亡回鄉。

這是實打實的背君之行,又何妨加一個涼州寇軍首領的頭銜呢?

賈詡瞥了他一眼,淡淡的道:“皇甫嵩當時勢傾天下,功高勳著,恰如閻公之言,高士不受庸主之賞。皇甫權重於淮陰,先帝勢弱於高帝,勸這般人物政變,那自是做得霸王。

而從韓遂之流,那不過是匪寇之軍,憑白污了聲名,智者不取也。可惜了閻公當年沒能看清皇甫嵩的本性。”

“所以先生是認爲某能做得霸王?”

“入陵事變之前,在下是這般以爲的。可董公擅改謀劃,人心不足,卻是讓在下心涼了大半。”

董卓思及當日之事,也是一時無言。賈詡當日很是謹慎的拋出了一個引子,便是借勢取救駕之功,由此入駐京城。

董卓卻與手下幕僚“舉一反三”,意圖等白波殺戮一批大臣,將天子逼入山中後,再行“救駕”,以此徹底掌握京城。

這中間卻是算漏了張讓等人的心性,以致錯失了時機,董卓忍不住道:“某也未曾想到,一羣禍國殃民的閹人,臨到死了,竟然還起了忠君之心,此事實屬意外啊。”

賈詡嘆道:“凡是計劃,勿要太過繁複,一點出錯,則全盤盡崩。這世間之人,總有其可取之處。閹人禍國殃民,無能而竊據高位是事實。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幾十年宮廷生活,身爲皇室家奴,安能寄希望於其徹底背主求榮?便是有一二逆賊,十常侍中只要有一人忠心,董公的計劃便是笑談了。”

董卓訕訕道:“十常侍之名叫習慣了,卻是忘了十二人並非一體同心,這確實是某之過錯。只是先生當日爲何不勸阻於某?”

“董公當日能聽得進嗎?”

董卓一時語塞,當時他自以爲得計,正是意氣風發猖獗之時,如何能聽進不同意見。

“董公可共患難,卻不可同富貴。如今董公居於劣勢,自是虛心請教,可董公意氣風發之時,今日之言又能記得多少呢?”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詡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謂詡有良、平之奇。

——《季漢書·列傳第四》

第九十七章 比試(中)第六十章 斥賊第四百四十五章 開陽之戰(上)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三百零二章 戰後雜事(中)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湯與細作(上)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謀第三百七十六章 歷陽之戰(中)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七章 袁府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隊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四百一十五章 母與子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七十二章 夜談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四章 吹捧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二百四十五章 機關算盡與未雨綢繆第七十二章 夜談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四百二十四章 東海糜氏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七十一章 公卿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三百七十六章 歷陽之戰(中)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五百六十二章 月下傾訴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三百九十八章 內應(下)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劉表(下)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四百零一章 兄弟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計(上)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八十章 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