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

青州事實上易主,但焦和暫時是不能殺的,而他也並不像韓馥一樣認命,只是選擇了悶聲不合作,因此李澈名義上是因爲“焦使君病篤”而代行青州軍政要務。

但就目前來說,李澈的政令大約也就只能在臨菑周邊轉轉,畢竟名不正言不順,其他郡縣自然不會俯首便拜。就連北海國那邊,孔文舉這個二愣子會做些什麼,都是未知之數。

不過萬事開頭難,既然焦和已在掌中,拿下整個青州也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但在這之前,李澈心中還存有一個隱憂,那就是遠征兗州,發展的紅紅火火的四十萬青州黃巾。

青州如今的局面就像佈滿裂紋的玻璃一般,一觸即碎,李澈已經開始盡力恢復青州的民生,但若是這四十萬黃巾來個回馬槍,且不說能不能擊敗,單說潰散的賊寇會對青州民生造成的影響便是難以承受之重。

此前李澈已經遣人快馬前往鄴城,希望劉備能讓關羽繼續屯兵渤海,以作策應,便是爲萬一的情況做準備。

最好的情況,自然還是劉岱能夠將這批黃巾擊潰在兗州,雖然這樣對兗州的百姓不公平,但人終究不是全無私心的。

七月二十九日,兗州的戰報傳來,打破了李澈的幻想。而兗州刺史劉岱戰死的消息更是轟動了整個中原。一州刺史,被一羣賊寇擊敗,還慘遭殺戮,這極大的提振了各地零星點點的黃巾軍士氣,也影響了整個中原的局勢。

要知道,劉岱在不久前剛剛向南陽朝廷表了忠心,他和他的兄弟劉繇兩人,可謂是南北朝廷對峙天平上變數最大的砝碼。

正是因爲他的效忠,南陽朝廷的聲勢一度蓋過了雒陽朝廷,動搖了天下人心。然而不過大半月,劉岱便慘死在黃巾賊寇的手上,有些迷信讖緯之說的漢朝人開始懷疑這是否是報應,是劉岱侍奉僞帝的報應。

受到衝擊最大的無疑是兗州,劉岱戰敗,黃巾軍氣焰大盛,兵壓山陽郡,儼然快要侵吞半個兗州。

然而到了這個時候,黃巾軍的老毛病又犯了,驕矜的黃巾衆開始分兵,一部分人選擇了北上東郡,與橋瑁的遺部,前黑山軍渠帥眭固、白繞合流,攻殺了劉岱所任命的東郡太守,一時逞兇於黃河南岸,連劉備都緊急調動兵力至冀南防守。

而另一部分人選擇了繼續南下,準備先行拿下山陽郡這個冀州的中心,攻破州治昌邑縣。

黃巾們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妥,畢竟連兗州刺史都被攻殺,整個兗州在他們眼中已是囊中之物。

然而一名在暗中窺視已久的梟雄終於等來了他想要的機會,八月二日,濟陰太守曹操率衆北上,於濮陽縣擊潰黑山白繞與青州黃巾的聯軍,斬首兩萬餘,黃巾跳河者不計其數,曹操將首級壘成京觀,以作威懾。

八月四日,濟陰別部司馬夏侯惇率軍於黃河南岸的秦亭擊潰黑山眭固所部,斬首五千,眭固引殘兵潰逃。

一時間,方纔亂起的東郡便基本平定,北上的十餘萬黃巾只剩四五萬人狼狽的回到東平國舔舐傷口,曹操上表夏侯惇爲東郡太守,代爲鎮守東郡,本人親提兩萬人南下,屯於成氏,虎視眈眈。

這位在雒陽受罰後便安靜無比的後將軍,數日之間便盡展獠牙,隨即,曹操以後將軍領兗州牧,號召兗州各郡合力將黃巾剿滅,爲前刺史劉岱報仇。

這般逾矩的行爲卻沒人有空閒去管他了,八月七日,南陽天子劉辯發佈還都詔書,荊州牧袁紹、陳王劉寵、汝南太守周昂、九江太守劉邈並潁川黃巾劉闢、黃邵等人同時響應。

數日之間,潁川、樑國、沛國、彭城國便宣告易幟,豫州牧黃琬以豐、沛二縣爲基,勉強穩定住局勢。

隨後,劉辯下詔拜安東將軍、徐州刺史陶謙爲徐州牧、溧陽侯,以作安撫。袁紹親至前線,統兵六萬,兵壓雒陽南部,一時之間,雒陽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

“盧司徒,驃騎將軍請您直接入內,無需通稟。”

在這人心惶惶的時節,盧植踏入了驃騎將軍皇甫嵩的府邸,他想知道這位當世第一名將對如今的局勢究竟有何看法。

兩人的私交一向深厚,皇甫嵩也頗爲敬佩盧植的學識和爲人,當初盧植被宦官構陷,判減死罪一等,就是皇甫嵩上書力保,還將平定黃巾的功勞分予盧植,即“盛稱植行師方略,嵩皆資用規謀,濟成其功。”才保下了盧植。

是以盧植也並不見外,只是對着家丁點了點頭,徑直便往皇甫嵩的書齋而去。

這位大漢的頂樑柱石,如今已是花甲之齡,髮鬚皆白,但仍然精神矍鑠。

或許是因爲不用考慮天下大事,這近一年的安穩養神讓皇甫嵩的精神狀況看起來比盧植要好上不少。雖然盧植比皇甫嵩要年輕一些,但從面容來看,卻更顯蒼老。

“朝野事繁,子幹怎的有空閒登門寒舍?”

盧植踏入書齋時皇甫嵩正在讀書,也並未特意起身問候,而是如見老友一般輕笑着打了聲招呼。

“心緒煩雜,來請義真兄解惑。”盧植拿來一個墊子,跪坐於皇甫嵩的書案前,單刀直入的開口道。

皇甫嵩絲毫沒有意外,點點頭道:“怎麼?不知道一腔忠心該向何方?”

“是啊,因爲這與袁術不同,弘農王顯然是出於自己的意願,希望重回皇位,才與袁紹合作。偏偏當初弘農王被廢,我等大臣誰人無過?大家不想再行廢立之事,於是默認了既成事實,弘農王心下不忿也是情理之中。

話說回來,他纔是名正言順的天子啊,植若出兵相對……豈不是逆臣之舉?”

面對多年的老友,盧植一股腦兒的將心中的煩悶盡數傾訴出來,皇甫嵩也放下了手中的書簡,靜靜傾聽盧植的傾訴。

見盧植說完,皇甫嵩嘆道:“帝王家事,從來都是一團亂麻,所謂忠心,也不是你想忠心便是真的忠心。前漢之時,大臣迎奉文帝、霍光廢除昌邑,可是忠臣之舉?”

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一百四十六章 斷其一臂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五十三章 刎頸之交第三十七章 亂世(二合一4000字)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七十三章 朝會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二百三十五章 廢立(一)第四百一十五章 母與子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五百一十五章 論官(上)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狗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斷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三百八十九章 勸學(上)第四十二章 仁義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一百零四章 尋劍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三百八十六章 決斷(上)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殤(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亂象(元旦快樂)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盟(中)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七十章 迎駕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八十三章 贈劍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百章 長史第四百三十三章 夜談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三百零二章 戰後雜事(中)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七章 袁府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四百三十九章 屠刀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關中(八)第二百一十八章 託庇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五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動(一)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關中(三)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