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

事實上,在漢朝時期,現代所謂的民族意識還沒有完全覺醒,雖然仍有以炎黃貴胄爲傲的人,但在普世價值觀裡,決定華夷之辯的始終是文化的認同,而非是那虛無縹緲的血緣。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之名,本就來源於文化的高度認同與自豪,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若能習禮儀,沐教化,蠻夷亦是中土之民。

對於漢人而言,他們蔑視的並非是夷狄的血統,而是夷狄的不服王化。不沐王化者,不配爲中土之民,也不配與文明人相提並論。

而對於內附的諸異族,漢王朝至少在表面上還是頗爲善待的,畢竟他們雖然還未完全歸化,卻也有對中原禮教的敬服之心。如對內附的烏桓,漢王朝在幽州給他們劃出了大片的土地放牧,地方官員一般也無權插手烏桓內部事務,他們享有高度的自治,只是在戰時需要接受護烏桓校尉的徵召,爲漢王朝出力。

這也是理所應當的交換,是以百餘年來,雙方倒也是相安無事,烏桓騎兵也爲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當一個王朝走到末路之時,各種問題都會一併爆發,四處補窟窿的漢廷不得不加大頻率徵發軍隊,這些內附的僕從軍自然也逃不過這一劫。

偏偏東漢末期時期的戰爭敗多勝少,再也不復當年的強漢雄風,漢人數量衆多,勉強能經受的住大量損失,可烏桓人口本就極少,青壯勞力與戰馬再大規模的戰歿於沙場,這對他們的影響實在是太過惡劣。

中平二年,漢廷徵發三千烏桓西征涼州,這批軍隊中便出現了大量的逃兵,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是以中平五年二張反叛之時,丘力居才能拉起泰半烏桓部族追隨。

wωw▲тt kǎn▲CO

而當劉虞來到幽州,依靠自己的聲望與手腕,剛柔並濟的鎮壓了叛亂,烏桓部族自然不會一條道跟着丘力居走到黑,丘力居也只能低頭向劉虞表示臣服。

這時候的烏桓便形成了分裂的局面,一部分人選擇相信劉虞和劉表,安安心心繼續做起了大漢順民。另一部分人卻越發聚集,選擇繼續追隨丘力居,對漢廷極度不信任。

荀攸原以爲公孫瓚只是極力打壓那些曾經叛亂的烏桓部族,畢竟這些人曾經一度將他薊侯逼入了絕境;卻不料公孫瓚竟然是無差別對所有烏桓動手。

陳羣冷笑道:“他不是膽大包天,只是看的比較清楚。薊侯在異族中的兇名可謂人盡皆知,縱然他善意對待這些烏桓人,他們也只會選擇相信劉景升,想要扭轉印象,那要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薊侯可沒有這般耐心。索性無差別動手,徹底激起烏桓與漢民的矛盾,如此,劉景升也難得到烏桓的支持。”

“如此作爲,他難道真的不怕邊疆不穩?”荀攸蹙眉不已,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由時代特色所決定的現實。

漢王朝疆域遼闊,但邊疆之地大多苦寒,幽並涼三州都是荒涼貧瘠之州,其中漢民數量還不如中土一座大郡,又不易生長作物,價值着實遠遠不如中土。

而數百年間能夠守住這遼闊的疆域,離不開以夷制夷的手段。在幽州拉攏烏桓,在幷州拉攏南匈奴,在涼州拉攏一部分羌人,將漢人無法利用的一些土地分配給這些遊牧民族,再徵發他們守衛邊疆,抵抗北部的異族。

否則若只是靠三州漢民之力,恐怕鮮卑輕輕鬆鬆便能一鼓而下,連撐到中原援軍到來的機會都沒有。

對叛亂既往不咎,對各族百般籠絡,並非漢廷軟弱,而是烽煙四起之時,確實需要他們作爲第一道防線來鞏固邊疆的防禦。

若真的將塞內烏桓全部逼反,裡應外合之下,幷州的今天便是幽州的明天。

陳羣默然半晌,悠悠道:“他只是自信,自信自己能夠將所有異族打服罷了。”

“狂妄!偌大的幽州,百萬黎民生計,難道都要壓在他的自信上?”荀攸一甩袍袖,冷聲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他公孫瓚是孫武再世還是太公復生?如此草率的樹敵,豈是名將所爲?吾當真是看走了眼!”

見荀攸有些憤憤,陳羣失笑道:“若他真的做到了,你我今日所言便是笑柄,尚有萬一之可能,又如何能輕下斷言?”

荀攸冷聲道:“爲一己之利,將黎民生計、國家大事壓做賭注,這便是不可饒恕之罪!薊侯絕非幽州明主,北疆也不能交到他手上!”

“這還要看明公如何決斷啊。”

荀攸沉默了片刻,肅然道:“大仁小義,明公會做出決斷的。說到底,走上這條路便不可能如雪般潔白,李明遠過於天真了,也正是被他的天真所影響,明公如今纔會顯得有些優柔寡斷。”

陳羣翻了翻白眼,嗤笑道:“君侯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了,這半年來,他可再沒有干涉過明公的決定,公達勿要推卸責任,你纔是左將軍府長史。”

荀攸頓時有些哭笑不得,指着陳羣罵道:“好你個陳長文,你我自幼相識,十幾年的交情,還比不過你在李明遠麾下這不到一年的君臣情誼?”

陳羣樂呵呵的道:“荀公達,你又何嘗不是這般?叔侄同族情誼,比不過年餘同僚時光?若你全力支持文若,冀州的情形也不會是如今這般吧?至少,文若如今的地位應該高於沮公與他們纔對。”

荀攸愣了愣,撫須道:“唔……李明遠所言,初聽之時頗有一種離經叛道之感,但若事後細思,頓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不論是他慎刑嚴罰的思想,還是重視工匠技藝的偏好,都讓攸頗覺新奇。是以他拜託我不偏不倚之時,我也一時鬼迷心竅的答應了他。

但後來見到那封書信後,我很慶幸自己做出了這一決定。但卻又生出一種恐懼感,他究竟在想什麼,所求又爲何?難不成真的是堯舜在世,不需名利?”

陳羣啞然,半晌後悠悠道:“或許這次亂世真的是天下的一次鉅變,明公與君侯,都是很特別的人啊,這神州大地上,或許只有明公能容得下君侯,也只有君侯,才能理解明公。你也無需現在便恐懼,君侯之所求,遲早會嚮明公坦白。屆時,你又會作何決定呢?”

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二百七十一章 地域之爭(上)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蟲不可以語冰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八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劉表(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三百二十二章 接旨(上)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三百七十章 薊侯(上)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協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夢(一)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戰(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一百二十章 趙瑾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一百五十二章 肉食者鄙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一百八十五章 楊鳳(下)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三百八十一章 幽州牧劉表(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三百七十六章 歷陽之戰(中)第五章 黨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間地獄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七十二章 夜談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