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

人之所以會糾結,有些時候並不是優柔寡斷,而正是人之所以爲人的證明。

什麼是有利的,什麼是不利的;如何行事能獲得利益的最大化,在很多時候,人心中都是心知肚明的。

而之所以會每每會與所謂的“正途”背道而馳,無非是“感情”二字罷了。不管是親情、友情、家國情,還是喜、怒、哀、樂等等,這種種情緒會驅使着人爲“心”而活。

而人與人之間,悲歡之情大抵是不相通的。

就像荀彧等人,雖然能夠理解劉備重視感情和大義,但這種理解只是一種流於表面的形式,若要讓他們換位思考,他們也不會做出和劉備一樣的決定,。

是以若說心中對劉備的遲疑沒有微詞,那恐怕誰也不會相信。

看着荀彧微不可查的神情變化,劉備心中也不由得暗歎了一聲,千人千心,爲人主者又豈能只顧自身?生於天地間,人人都需要學會妥協。

“明公此言大善!若二人成相持之態,則幽州必然不穩,萬一被異族趁隙奪取,於我冀州而言也絕非好事。不管是於公於私,絕不能放任幽州陷入戰亂。”

荀彧很自然的順着劉備的話接了下去,即便是從利益角度考量,劉備的計劃也是沒有問題的。若有一方能摧枯拉朽的擊潰另一方,那劉備再插手幽州,面對的就將是整整一州之力。在兗州有異動的情形下,冀州萬萬不敢陷入幽州的泥沼之中。

只有在鷸蚌相爭之時,漁翁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幽州。

“其實你我心裡都明白。”劉備突然苦笑道:“不管是我那兄長,還是景升兄,他們都沒有壓倒性的優勢。若把景升兄換成伯安公,兄長尚還有希望能夠迅速結束亂局。可如今卻是沒有絲毫希望,幽州之亂陷入僵持已是不可扭轉之勢,吾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略求心安罷了。文若,你們能耐下性子滿足我這假仁假義之心,備甚是感激。”

說着,劉備避席而起,對着荀彧深深一揖。

荀彧起身扶住劉備,嘆道:“明公不必如此,君主之道,本就非只一途。不管是霸道、王道還是帝道,都是通天大道,能否有成,在人不在道。

爲人臣者,能做的只是盡心輔佐,裨補缺漏,又豈能強求君主隨臣子所願?既已有君臣之分,便不必再論愧疚感激與否。

再者,何爲真仁真義,何爲假仁假義?心中有仁義,並踐而行之,縱然有圖利圖名之嫌,又如何不是仁義之舉?天下熙熙攘攘,皆爲名利而來往,縱是聖賢也難超脫,並無可鄙之處。”

荀彧說的很誠摯,而這也確實是他心中所想。與曹操道不相合,視袁紹爲冢中枯骨,那這天下也唯有這位冀州牧能完成他的心願。

從他選擇北上的那一天起,從二人定下君臣名分的那一刻起,荀彧便已經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三代以降,何曾有過君臣事事相合之說?

二人相視一笑,只覺得這半年以來生出的些許間隙漸漸彌合,劉備恍惚間又想起了當初李澈所言的:“荀文若可以盡信,至少對於您來說是這樣。”

想到這裡,劉備脫口而出問道:“文若又是如何看明遠的?”

很敏感的問題,一人是如今冀州的大管家,冀州政務二把手;另一人是青州的一號人物,元從重臣。不管如何評價,似乎都有些不妥,是以劉備話一出口便有些悔意,但隱隱中還是很想搞明白這個重要的問題。

看着劉備三分期待的眼神,荀彧默然半晌,反問道:“明公又是如何看待靈壽侯的?”

“我看不明白。”劉備坦然道:“他曾經和我訴說過他的理想,但很多事我聽不明白,我唯一能肯定的一點是,他沒有野心,沒有對權力的野心。或者說如果不是被逼迫至此,他根本不會走上這條路。他更喜歡子時睡覺午時起,而不是亥時入眠丑時醒。

他並不像一名儒門弟子,心中甚至沒有多少建功立業的想法,與這世間,與天下人都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彷彿……彷彿來自世外。”

這是劉備第一次如此傾訴自己對李澈的看法,或許也是希望荀彧能給出一些特別的建議,畢竟唯有二荀,是李澈特別叮嚀過的人物。

荀彧心情卻有些複雜,當劉備話一出口他便明白了,不管怎麼與李澈爭鬥,至少在劉備這邊,他是永遠都無法勝利的。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高祖會忌憚蕭何,會忌憚韓信,但卻不會忌憚張良。

“世間沒有無慾無求之人。”想了想,荀彧還是把這句話說了出來,既是出於對主君的提醒,也想知道劉備爲何會這般相信李澈不求名利。

劉備欣然笑道:“當然,只是人和人所求是不同的。平民農耕夫婦,所求乃是風調雨順,家庭和睦;豪強地主之家,所求乃是金銀銅鐵之物,綾羅綢緞之屬;至於世宦貴戚,則是求一個功名利祿,乃至於青史留名。

明遠所求與我們不同,若要細論,他更像那幾百年前的諸子百家一般,求的是更高更遠,脫離世俗之事。相對於我而言,那與無慾無求也沒什麼分別。”

劉備面帶微笑,似乎很是高興,荀彧卻感到一陣無力。劉備看的很明白,也太明白,李澈所求或許確實與劉備沒有衝突,但觀其行事,與世宦貴戚的發展之間卻是存在着不小的矛盾。

而且劉備顯然並不想爲了拉攏世宦貴戚而放棄他,說到底,還是勢力中的世家勢力太過弱小,並不足以讓劉備爲之忌憚讓步。

當本土的冀州勢力都對此各執己見之時,外來的潁川派也沒什麼辦法能奈何李澈。更何況如今潁川派中的另兩名頭面人物還很欣賞李澈。

見荀彧默然,劉備又悠悠道:“不知文若可願聽吾一句勸?”

荀彧一怔,拱手道:“明公但講無妨。”

“明遠並非如吳起、商君一般的人物,他骨子裡也沒有這般激進的性格。這也是公達、元皓他們坐視的原因所在。文若是大才,想必百家學說皆爛熟於心,當知這天下沒有萬世不易之事,一名溫和的改良者,應該比激進的變法者要好得多吧?

你與明遠尚未深談,彼此互生間隙實屬無謂之舉,若有機會暢談,或許文若也會有不一樣的看法。至少在我看來……世祖皇帝的路,恐怕是有些錯了啊。”

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三百二十二章 接旨(上)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五章 黨人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三章 抉擇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盟(中)第二百六十七章 遊說(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楊鳳(下)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二百四十一章 勤王之名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四百一十五章 母與子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上)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五百三十五章 關中動亂(六)第四百四十五章 開陽之戰(上)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須慮王莽(起名無能了)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懷心思(上)第三百七十章 薊侯(上)第一百六十八章 亂象(元旦快樂)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四百一十五章 母與子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懷心思(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謀其政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二百二十九章 終變(三)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應(下)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四十六章 進諫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三百五十五章 謀算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八十六章 驅逐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計(上)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湯與細作(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七章 袁府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三百六十一 試探(上)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一百七十七章 冀州刺史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戰(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