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湯與細作(上)

九月二十四,關羽方纔挑選好隨他進擊的輕騎,正在向諸將交代尊奉荀攸之命。忽聞東阿縣城發生民變,一時有些錯愕。

而荀攸呵呵笑道:“誘敵之策,亦可作爲之後大肆誅戮流民之事的理由。將軍不必在意,只是我軍大營還需防備逃竄的流民衝擊啊。”

荀攸一眼便看穿了程昱的打算,作爲打着解民倒懸大旗而來的魏王部屬,他們不可能視流民如無物。這些流民若不依附東阿,便只能轉向魏軍,大量的流民將給關羽帶來巨大的管理壓力,以及糧草壓力。

畢竟軍營存儲的糧草是有限的,支撐軍隊作戰的是後方按照一定量源源不斷運輸而來的後備糧草。軍營若是大批量存儲糧草,一旦發生拔營、戰敗、被偷襲的情況,損失太過慘重。

忽的增加數千上萬流民,會嚴重打亂魏軍的糧草部署以及戰略安排。

關羽鳳目微眯,淡淡的道:“程仲德……關某會記住這個名字,刻骨銘心!”

“此人確實不凡,若以常人心性,絕難做出這等喪盡人倫之事,就算心中想做,也會顧慮天下洶洶物議,又如何能像他一樣毫不在意?”荀攸摸着短鬚沉吟道:“大營糧草不必擔心,三五日便有新糧運至,撐過這段時間便能好轉。只是觀他作風……將軍此行恐怕要小心些,程昱極有可能堅壁清野啊。”

“荀相,關某帶走精騎,以營中剩餘兵力如何能鎮住那些流民?其中可能還暗伏程賊細作,一旦挑撥,變亂只在朝夕!”

流民在東阿遭受了殘酷的迫害,迫於變亂逃至魏軍這邊,自然不可能無條件信任魏軍。或者說這時候的流民正處於最敏感的時候,萬一有細作挑撥,反過來衝擊魏軍大營強搶糧草也不是不可能。

“關將軍不必憂心,只是數千流民罷了,只需這兩日便能將其盡數收服,程昱想利用人心,也需得先問過本相。”荀攸眼睛一眯,很是成竹在胸。

關羽還是有些遲疑,荀攸並沒有獨當一面統帥大軍的經歷,雖知他智計不凡,卻也難免有些擔心。

“關將軍若真的放心不下,還請儘快行動,將程昱的注意力吸引過去,大營自然轉危爲安,亦可向大王交代,如何?”

關羽一凜,抱拳道:“如此,便拜託荀相了!”

……

“誘敵失敗了啊。”許久未見魏軍大營有動靜,程昱眼神一冷。雖然對此有所預料,畢竟荀攸非比等閒,不可能像莽夫一樣熱血上頭,但心情終歸有些不悅。

程昱的親信附耳道:“別駕,那些個泥腿子鬧的很兇,城外的人已經糾集起來想要衝擊城門,要我們把城內的那些人放出去。”

“放出去?”程昱呵呵冷笑:“放出去了,我軍的糧草又該從何而來?他們在城外苟活得一條性命已是萬幸,竟還不知死活?若非留他們尚有用處……派一支騎兵衝擊一次,以衝散爲主,少殺傷,將他們驅趕往魏軍大營。”

親信脊背發寒,連忙道:“屬下這就交代下去。”

程昱輕擡右手示意他停下,蹙眉問道:“慢着!暗子是否埋進去了?”

“按照您的意思,一共埋了五十三名暗子,已有六人成爲流民中的小頭目。”

程昱輕輕頷首:“很好,接下來就盡人事,聽天命了。”

……

王朝末年,遍佈天下的流民便是這時代大廈將傾的縮影。

流民的來源很複雜,或是自耕農遭地主豪強迫害而喪失土地,甚至險些性命不保,不得不舉家逃亡;或是遭逢戰亂被洗劫的民衆,其中有平民,亦有曾經顯赫的豪強地主士族;或是饑荒降臨,顆粒無收,當地百姓不得不遷徙以尋活路。

任何時期都有流民,而一個政權若處於盛世,則會想盡辦法減少流民的形成。蓋因爲流民是極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他們難以管束,無牽無掛,所到之處會造成社會的動亂,會給當地政權帶來各種壓力。一個不慎,這些已經走投無路的流民便會化身匪寇乃至叛軍。

是以盛世王朝會對流民施以救濟,以政府的力量來幫助流民度過難關,使他們不至於走投無路。畢竟對於很多民衆來說,有一口粥喝,還能活下去,就已經夠了。

可在這東漢末年,中央朝廷都動亂不堪的時候,郡縣的庫存想要救濟流民簡直難如登天。近段時間各大諸侯基本形成穩定格局後情況才稍有好轉,以州爲單位來救濟,還算力所能及。

而兗州雖不比冀州,但曹操募流民開屯田,收攏流散匪寇的舉動很是吸引了不少人,諸多流民自發的向兗州聚集,希望能夠有一片安身之地。

東阿附近本沒有這麼多流民,但關羽率軍進攻,一路上還是有不少人不信任魏軍,不想捲入戰火,故只能逃亡至此。

只是程昱突下殺手,東阿附近聚集的流民頓時陷入混亂,本就是羣龍無首,再被騎兵驅趕,自然的開始往魏軍大營的方向逃竄。

遙遙看着遠方的滾滾煙塵,荀攸嘆道:“這也是我軍還不宜大舉南下的緣由所在啊。魏王仁政大德尚未萬民皆知,雖舉義旗伐無道,終究是難以取信於百姓。將軍此行雖然嚴肅軍紀,堪稱秋毫無犯,卻仍有這麼多百姓流離失所啊。”

秋風捲過,關羽珍愛的長髯飄散,他卻毫無所覺,只是怔怔看着遠方,良久嘆息道:“荀相教訓的是,關某一心建功立業,竟忘了當年隨大王起兵的初心。昔日痛罵朝廷無道,關某如今所爲卻又是重蹈覆轍,愧對大王。”

荀攸欣慰的點點頭,安慰道:“將軍也不必太過自責,仁政並非嘴上說說,非得是德行播於四海,才能讓萬民信服。

魏王於冀州施政已有二載,再有一到兩年,天下人會知道何爲仁主。而將軍此行秋毫無犯,程昱卻殘暴不仁,來日再戰,民心必歸我軍!”

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營與守營(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九十七章 比試(中)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變則亡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三十七章 亂世(二合一4000字)第四百三十九章 屠刀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五百一十五章 論官(上)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戰(二)第六十四章 北芒山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四十章 崩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關中(十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四十六章 進諫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九十八章 比試(下)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九十章 猛士雲集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九十三章 羣英薈萃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關中(一)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八十六章 驅逐第五百章 演(下)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七十八章 七星龍淵第三百八十一章 幽州牧劉表(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一百四十六章 斷其一臂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