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定計

何太后怔怔不語,劉備若是從國家大事、天下傾覆的角度來講,這沒有政治細胞的女人自然不會聽。然而劉備所言卻是恰好戳中了她的心事。

親近與否暫且不提,對於長居皇宮十幾年的她來說,真說不準是宦官親近還是何進這個異母兄長親近。

但關於自身和劉辯的安危,她卻比對任何事都要警覺。劉備的分析並沒有問題,何進目前確實不具備王莽一般的政治根基,士人團結在他身邊也只是爲了誅宦。看似一呼百應,實則是空中樓閣,短時間內擔憂他篡位實屬杞人憂天。

而關於誅宦的浪潮,何太后對宮外之事也不是瞎子聾子,她還是瞭解一二的。

官宦士族兩大領袖之一的袁家旗幟鮮明的要求誅宦,各地名士也紛紛響應,如今連清貴士族領袖之一的荀氏都下注了,荀六龍更是親身入京,足見誅宦集團的勢力之大。

如今只剩地方大員們態度曖昧了,何進沒有召集幷州牧董卓,幽州牧劉虞、徐州刺史陶謙等人也未有迴應。

但已經足夠了,地方大員也不會逆中樞潮流而動,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來聲援宦官,閹宦集團真的變成了孤家寡人。

若是再袒護十常侍,一旦十常侍被誅除,皇家威嚴何存?想到這裡,何太后怒氣已然消散大半。

可何太后心中還有一層顧慮,她眼神閃爍,有些猶豫要不要詢問劉備。劉備卻彷彿猜到了她的心思,進言道:“太后可是憂慮誅宦後大將軍聲勢暴漲,威望大增?”

見他猜出了自己的心思,何太后索性不再掩飾,直言道:“不錯,吾正有此慮,玄德可有妙策?”

劉備驀然失笑,嘆道:“太后何以如此小覷皇權?大將軍之所以爲大將軍,是由天子所任,天子高高在上,何以要懼臣僚有功?

大將軍誅宦,固然會聲勢大增,可天下人都會明白,是太后與天子聖明,方纔誅宦功成。若等到大兵壓境,太后迫於壓力再誅宦,那纔是大損皇家顏面之事。

臣以爲,太后若有自信能抗住天下物議,自可一力袒護宦官。若不忍棄生民不顧,還請儘早誅宦,以令天下人明瞭,新君乃聖明天子。取捨之道,還請太后思量。”

一番話語,讓劉辯懵懵懂懂,何太后卻猛然心動。確如劉備所言,劉辯乃是新君啊,此前種種俱可推爲先帝所爲,劉辯只需做出士人們最嚮往的聖君模樣,自然能得到士人擁護。

三極之中沒了宦官,大可以士人去抗衡何進,維持平衡。天子高高在上,何以要自降身份去與臣工爭鬥?

而閹豎本就是工具,既然這工具如今惹人厭惡,那自當早早放手,以免引火燒身,重新尋找好用的工具纔是正理。

想到這裡,何太后不由得打量起劉備。先帝在進入中平年後其實也有了放棄宦官的想法,大力提拔劉姓遠支宗親,如幽州牧劉虞、侍中劉岱、益州牧劉焉等等。

劉備比起這些人還有很大的優勢,他與劉焉一樣是前漢宗親,孝景皇帝之子的後人。但其家世卻又不如劉焉,對皇權的威脅性天然較小,又容易提拔,還有才能。

何太后越想,看劉備越順眼,渾然忘了之前恨不得將其千刀萬剮的樣子。

想到這裡,何太后輕咳一聲,拉着劉辯坐了下來,示意劉備落座,然後笑道:“玄德此言大是有理有據,吾深有同感啊,不過此事幹系重大,且先等等。這裡另有一樁要事,還要玄德爲吾解惑。”

“太后但說無妨。”

“先帝即將入陵,諡號也該定下了,公卿們議定的諡號是‘靈’,不知玄德以爲作何解釋?”何太后頗爲期待的看着劉備,這也是一個小小的考驗。

諡號本該由輔政大臣們議定,然後交由太后和天子宣佈,如今還未宣告便告知劉備,也算是恩寵了。

劉備略一沉吟,肅容道:“亂而不損曰‘靈’,太后以爲如何?”

何太后欣喜萬分,臉上卻只是微微一笑,頗感滿意。“靈”是一個有多解的諡號,其並非純粹的惡諡,而是更接近於平諡。但其中的“亂而不損”之解完全是惡諡的解法。

放在之前,何太后還對此頗有不悅,但經過劉備一番話,何太后卻是動了將鍋都拋給先帝的念頭,不過那些鍋本就是靈帝自己造的,倒也談不上無端背鍋。

她甚至覺得“靈”還不夠惡諡,可惜在諡號議定上,漢朝的皇家是沒有太多發言權的。

見劉備的回答甚合心意,何太后滿意的道:“好啊,玄德果然才思敏捷,非同凡響。且忠義過人,又是宗親之屬,本當有所封賞。只是這拜爲議郎不過旬日,再加封賞恐朝野不滿,對玄德亦是不利。此功暫且記下,吾與天子不會忘記功臣。”

劉備避席而起,肅然道:“明遠先前有一言,臣甚爲欣賞,‘封侯非臣意,但願社稷平’。惟願太后莫要忘了今日之言,臣心足矣。”

何太后鄭重回道:“玄德放心,吾自有思量,必不會令忠義之士寒心。另外,雖不能加官封賞,財物卻不可吝惜,賞金五十,以嘉忠勇,稍後吾會令人送去府上。”

漢朝的一金差不多是一萬錢,五十金已經算是高額賞賜了,畢竟劉備立的不是戰功。

“如此多謝太后恩賞。今日天色不早了,臣請告退。”劉備也不推辭,欣然笑納,府裡全靠何進留下的東西撐着,坐吃山空終究不是好事。

“也好,玄德且先退下吧。回去告訴那李明遠,皇宮不是龍潭虎穴,他是黃門侍郎,若是不能常侍宮中,要他何用?”何太后一臉憤憤然,倒也沒幾分怒氣了,更像是藉着發脾氣來顯示對劉備的寵信。

劉備也是不知該作何表情,拱手道:“宮廷肅清,智能之士自不會避而不入,請太后諒解。”

“吾知曉了……”

→☆→☆→☆→☆→←★←★←★←★←★←

昭烈入宮,直陳宦官之惡。何後惡澈拒召,諷之:“汝不懼死耶?”昭烈笑答:“人生自古誰無死?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不敢惜身。”後遂敬之,言恐何進誅宦而勢大,無所制,問所解。

昭烈哂曰:“夫天子者,人主也,豈有明主懼臣勢大?此非聖君之道。太公、酇侯、留侯之功,遠勝於進,武王、高祖可有懼之?”何後由是定計誅宦。

——《季漢書·昭烈帝紀》

第二百四十五章 機關算盡與未雨綢繆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五十三章 刎頸之交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書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二百七十一章 地域之爭(上)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百一十七章 未來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賞(上)第八十六章 驅逐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二百零八章 破釜沉舟(上)第二百六十章 謀權(下)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謀其政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一章 初見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間地獄第五百四十一章 平定關中(六)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間地獄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六十四章 北芒山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關中(十二)關於劇情推進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九十六章 比試(上)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變則亡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應(下)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終變(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四百三十二章 弒君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夢(一)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