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

東郡秦亭,位於黃河之畔,並非隴右之地的大秦祖地秦亭,而是魯莊公十三年所築之臺。

正常來說,若要擺脫追軍,魏軍的撤軍方向應該再稍稍偏東一些,而非沿河道行徑。

一者河道周邊泥沙淤積之地衆多,並不適合大規模騎兵快速行軍;二者,若被人圍堵,當真是插翅難逃。

但關羽自然不是無謀之人,當懸掛着“平寇將軍張”旗幟的船隊順河而下時,孫慎才明白關羽早已與濮陽的張飛取得了聯繫。

船隊並不龐大,但卻足以搭載軍中步卒,水陸並行,一日便至蒼亭,而這時,兗州早已陷入震盪之中。

關羽轉戰千里,勝二陣,破一城,敗夏侯,殺傷數千,聲威震於數郡,兗州各地的匪寇叛軍紛紛舉起旗幟開始肆虐,一時間讓各地官僚頭疼欲裂。

至於曹洪和曹純,看着遠去的帆影,饒是曹純的脾氣也忍不住怒從心頭起,兩名曹氏宗族引軍追擊,卻一直跟在關羽身後吃灰。

而範縣和鄄城的兩場戰事也讓這兩地成了匪寇們眼中的肥肉,尤其是鄄城,作爲前線軍糧中轉之處,吸引了大批集結到此的寇匪。雖然他們不敢徑直攻城,但對前線的軍糧運輸卻受到了極大的干擾。

“將軍,東阿!”曹純驀的反應了過來,自此順流而下,東阿縣城危矣!

曹洪卻是緩緩搖頭道:“程仲德腦子還算清醒,你當我軍爲何只有這些人?東阿縣城的守軍又增加了,他看的很明白,關雲長在兗州再怎麼鬧,還是要拿下東阿才能繼續進軍。既然無力阻止,那就防止出現最壞的結果。”

曹純不甘的道:“但是鄄城如今連保障糧道的能力都沒有了!張益德能抽出人手增援關雲長,難道元讓將軍那邊?”

“不可能的,元讓將軍難以取勝,但也絕不會敗。”曹洪自認很瞭解夏侯惇,這位大將是曹操軍事上真正的副手,素以沉穩而聞名,斷不會這般輕易的敗北:“來的船隻不多,魏軍本就處於優勢,能抽出些人手也屬正常。”

“可這般僵持下去,我們……”

曹洪面色一僵,這時僅他們二人,倒也不必遮掩什麼。魏軍掌握着主動權,關羽輕騎突擊便能讓他們疲於奔命,若再來個兩次,兗州恐怕會直接崩潰。

戰事持續一月,勝負的天平已經初見傾斜。

“我們只能撐住……若非袁紹同時北上,陳王本該與我等同氣連枝!”

雖然激動,但語氣略顯無奈,兗州和豫州的兩位諸侯本就是在聯手抗衡南北兩大諸侯,然而如今南北共進,兩邊都無暇他顧。

這時候自見差距,即便是被其他事牽扯了力量,例如幷州的胡虜,以及揚州的劉繇,劉備與袁紹相比於陳王和曹操仍然有着壓倒性的力量。

豫州地廣人多,陳王在陳國經營日久,還能勉力抗衡,曹操這邊在劉備留手的同時,仍然完全處於劣勢。

“探子傳來的軍情,三萬幽州軍已經南下許久了,爲何還不投入戰場?”

“他們去了河東。”曹洪淡淡的道:“比起兗州,劉備或許更想先拿下已是他封國的河東,將整個河朔之地納入掌心。”

“真是……遊刃有餘的自信啊。”

……

發現沒有機會突襲東阿,關羽並未戀戰,徑直率軍回了大營,荀攸卻悠悠然告知道:“戰事要告一段落了。”

關羽蹙眉道:“衛將軍的意思?還是魏王的意思?”

“他們的意見並不相左。”荀攸笑眯眯的道:“幽州已經完全臣服,只待拿下河東,再靜靜消化一段時日,我軍便可一鼓而南下,沒必要再這般空耗兵力和精力了。”

“再有三月,兗州必潰!”

“然後再三月攻破兗州?再六月完全消化?”荀攸斂起笑容,淡淡的道:“我軍有多線開戰的能力,但得不償失,對民力消耗太大。

衛將軍向魏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上一二載,消化好吞併的州郡,將魏王的威望銘刻在他們心中,這纔是當務之急。

能夠迅速吞併的州郡已經全部掌握,剩下的都是硬骨頭,若我軍損耗太過,不利於將來與袁本初的戰事。”

關羽撫髯沉吟道:“關某終究心有不甘。”

荀攸避席而起,長揖道:“《韓非子》曰: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攸敢請將軍暫斂虎威,待魏王沖天而飛之時,仍需將軍爲王前驅。”

關羽動容,起身攙扶住荀攸,道:“荀相何至於此?此事關乎大王之大計,關某卻一時被功業迷眼,險釀大錯,不敢當荀相如此大禮。

此戰由衛將軍發起,未見大勝大敗便退,國中必有物議,衛將軍卻毫不畏懼,與之相較,關某慚愧!願從荀相之言,引軍退回谷城,磨礪爪牙,候那一飛沖天之時!”

荀攸大驚道:“關將軍何出此言?誰人不知將軍與大王情同手足,以大王之願爲己願,大王想早日平定天下動亂,將軍自然更爲急迫。攸甚知將軍之心,只是時機未至,願將軍暫忍之。”

關羽嘆息道:“唉,惜哉未有大的勝果,衛將軍之後恐怕要遭奸佞彈劾啊。”

“倒是不必等他們彈劾。”荀攸露出笑容,聳聳肩道:“衛將軍的請罪信想來已至鄴城,大王自有明斷。”

關羽怔了一下,若有所思的道:“衛將軍也想蟄伏?”

荀攸悠悠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衆必非之。小人是除不盡的,衛將軍只是想借勢回朝罷了。他遠離鄴城太久,趁機肅清一下君側之奸佞,也算爲將來做打算。”

見關羽欲言,荀攸連忙道:“此事將軍不宜參與,這是衛將軍之事。若將軍參與太過,即便大王不想起疑,也不得不起疑。雖是情同手足,終究君臣有別,大王心中自有成算,如今攸與家叔俱不在鄴城,沮公與是聰明人,他會明白該怎麼做。”

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謀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隊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戰(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劉表(下)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五百五十章 韓遂之敗(下)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二百零五章 常山趙子龍(上)第三百八十一章 幽州牧劉表(上)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三章 抉擇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間地獄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二百零八章 破釜沉舟(上)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九十二章 決鬥第一百七十二章 談利言義第九十二章 決鬥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上)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二百零三章 城門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七十三章 朝會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三十章 三荀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十章 憤怒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河朔巨寇第二百零二章 火併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一百二十章 趙瑾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三百一十六章 虎牢關(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終變(二)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二百三十五章 廢立(一)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