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

長安投降了,這一消息像長翅膀一樣在短時間內傳遍了關中大地,那位寧折不彎,在皇子面前都不低頭的蓋元固竟然降了。

一時之間,關中哀鴻遍野,而原本小心翼翼的涼州軍則是欣喜若狂,距離最近的呂布很快便下了決斷,單人帶了五百精騎,三個時辰便到了長安城下。一路暢通無阻,再看到大開的城門,呂布終於仰天大笑道:“此天助我也!”

成廉連忙勸道:“將軍謹防有詐。”

“本府自然不會意氣用事,且先在此紮營,阻住其他人,等候大軍前來!”呂布冷笑兩聲,既然關中已下,此時自然到了分贓的時候。

雖然涼州各部之間沒有“先入關中者王”的說法,但將長安城握在手裡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不管是政治意義還是軍事意義,這座大漢曾經的帝京,都是關西羣雄覬覦的寶地。

見呂布還沒有昏頭,成廉也算是鬆了一口氣,萬一呂布腦子一熱,單槍匹馬進了長安城,他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成廉轉身欲行,呂布卻叫住了他,囑咐道:“注意稍稍遮掩一番,莫要讓其他人搶了這份大功!我等先入長安,請牧伯表本府爲京兆尹也是理所應當。若是被其他人分潤了功勞,將來還有的爭。”

“府君放心,末將省得。”

……

但是這樣的消息顯然遮掩不了多久,呂布大軍尚未開拔到,左近的幾位涼州軍閥便得到了消息。這些人也算是相對獨立的勢力之主,依附於馬騰或是韓遂,卻又有着一定的自主權,不少人也對關中抱有野心,若能佔據長安,與馬韓三分雍涼也不是不可能。

樑興、楊秋便是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往日裡蓋勳尚在,憚其威勢,故而都有所收斂。加之馬騰、韓遂遲遲不動,這些涼州軍閥也算是憋了不少火氣。

如今長安城開城投降,不管是不是蓋勳的意思,都象徵着三輔易主,此時馬韓主力距此還頗有距離,若是能夠趕在呂布這支偏師之前入主長安,憑藉長安的堅城,以及城中投降的官軍士卒,當真可以與馬騰韓遂扳一扳手腕。

這些軍閥雖無雄天下之心,但對割據一方,不必仰人鼻息這件事還是頗有興趣的,樑興和楊秋很快便兵合一處,共計一萬餘人,向着長安推進。

其餘軍閥雖然由於距離稍遠,消息慢了些,但也都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動了起來,大利當前,馬騰和韓遂的威勢卻也阻不住他們的野心。

一時間,關中風起雲涌,處在風暴正中心的長安城也是人心惶惶,城中百姓紛紛緊閉家門,擔憂着即將到來的賊寇。一些年高望重的老人則是聚集在京兆尹府前,跪地哀求蓋勳勿要放棄三秦子民。

在他們看來,涼州那邊鄙之地來的野蠻人絕無半點禮義廉恥,恐怕進城便會燒殺搶掠。更聽說其中還有羌人混雜,更是讓人心驚膽戰。

然而往日裡頗爲尊重這些鄉賢的蓋勳卻緊閉府門,不僅自己不見他們,麾下五都尉及其餘親信都無一人理會,彷彿整個京兆尹府都與世隔絕一般。

只有當他們準備直入府門時,門前持戟的侍衛纔會讓他們明白,這裡是關中最高統治者的治所,不容放肆。

……

府內,士孫瑞等人臉色青紅交加,與氣定神閒的賈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楊儒長嘆一聲道:“縱然退了叛軍,將來又有何面目去見三秦父老?”

士孫瑞捏着拳頭恨聲道:“我等愧爲朝廷都尉,不能保境安民,只能將長安拱手讓人,死後也無顏面對前漢先帝!”

看着這些人的樣子,賈詡輕笑道:“淮陰有胯下之辱,高祖有彭城之敗,世間何來一帆風順之事?今日情景,要怪也得怪你們一直待價而沽,不肯擇關東諸侯侍奉,若是早早與魏王或是袁本初聯絡,何至於如今孤軍奮戰?”

士孫瑞等人啞口無言,這當然不是待價而沽,而是蓋勳認爲這些人統統都是反賊,沒一個可信的,也堅信自己能夠守好關中,完成靈帝留下的使命。

然而病來如山倒,等到蓋勳意識到自己已經不行了,開始後悔時,關中已經近乎隔絕,雖然馬、韓還不想正面和蓋勳作戰,但通往關東的關隘要道都已經被他們把持,再加上中原亂象如火如荼,無暇西顧,卻是一時難以找到援軍。

若是放在兩年前,賈詡只要出現在蓋勳面前,蓋元固絕對會毫不猶豫的一刀斬了他。

可這些話也只能埋在心裡,按照賈詡的方略,也只能保一時安穩,終究得擇一關東雄主爲援。昔日的忌憚之意,也只能令其消失於無形。

賈詡當然也知道內情,方纔只是見他們消沉,略作擠兌罷了,見士孫瑞等人心態有變,又一轉話題道:“不知諸君對於未來之事,可有章程?”

賈詡輕笑着搖搖頭道:“士孫都尉卻是糊塗了,想那魏王何等雄主,麾下人才又是何等人物?關中鬧出這般大的事情,他們豈能察覺不到?且不說雒陽距此也就幾百裡,單說屯兵河東的魏相荀攸就有足夠的自專之權。若我們能在關中策反成功,挑起大亂,魏王勢必會插手進來。

你們的選擇很明智,對於袁本初而言,關中意義並不算大,可對於魏王不同。身爲漢室宗親,豈能眼睜睜看着前漢帝陵在叛軍鐵蹄下損毀?豈能看着長安城這座前漢都城被叛軍掠奪?且放寬心,爾等只需做好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準備即可。”

士孫瑞等人聞言皆是苦笑連連,昔日視其爲賊,今朝卻要開門迎王師,當真是世事變幻人難料。

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二百二十八章 終變(二)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四百四十五章 開陽之戰(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營與守營(下)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夢第五百一十二章 劉協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六章 入城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五十三章 刎頸之交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應(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第四十二章 仁義第二百零三章 城門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九十六章 比試(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一百章 長史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五百一十二章 劉協第一百五十二章 肉食者鄙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上)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三百一十六章 虎牢關(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二百二十八章 終變(二)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須慮王莽(起名無能了)第六十三章 賈詡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間地獄第一百八十三章 河朔巨寇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六十五章 忠義無雙十常侍第八十八章 招攬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盟(中)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六十章 斥賊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