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別與正途異 勳官十二等

一來,海內戰亂近百年。

二者,隴州邊地,唐、胡雜居,本就有尚武之風,至有婦人亦可提槊驅馬,鬥於疆場。

是以,本次武舉雖是初開,應試的考生數量已頗可觀,並且質量都不低。

參試的除了唐人,還有少量的胡人,皆是鮮卑、戎人、雜胡等各部種酋大的子弟。

之所以連胡人酋大的子弟都來“趕考”,那是因爲,莘邇給“及第”的考生了很高的待遇。

當後來官僚制度成熟的時期,一個官員可以同時擁有多種官名,不同的官名分別對應該官的職事官、散官、勳官,有的還有爵位。職事官,顧名思義,即該官具體掌責之職。散官,又稱散階,沒有權力和職掌,可以將之理解成身份等級的標誌。勳官與散官近似,與散官不同的是,勳官主要用以獎勵作戰有功的將士,因而又被叫做“戎秩”。

但在當下,官僚制度正處於一個承接前代、開啓未來的轉折期,還沒有後來的成熟體制。

諸如後世散官的細分爲文武多少階、勳官的出現及成爲朝官等等,現在都還沒有。

不過,散官這個東西已經是有了的。

散官出現於當下,是時勢發展的必然產物。

此一“時勢”,便是門閥政治。

前代秦時,要說的話,也有散官,比如大夫之類,沒有固定的掌職,但那時的散官,也是要經常要承擔臨時差使的;概言之,秦代之官,俱可歸類爲職事官。換言之,官員若無職位,就無等級可言,既無政治待遇,也無俸祿可拿,與庶民無異。

近代以來,門閥政治勃然興起,爲了保證士族官員們權益的穩定性,賦予官員們足夠的安全感,於是在九品官人法的背景下,漸從秦的“職位分等”,轉向了散官爲代表的“品位分等”。

官員,從此不再只有職事官,多了散官的頭銜。

朝廷命官,也不再是隻任職事官,多了散官的選擇。

究其變化的本質,乃是國家“分官設職”之目的,不再僅僅是出於秦時的“效率考慮”,任一個官,就要負責一攤事,而更多的是基於了“優惠考慮”。

可以沒有職事官,但只要有散官,那就是官。

散官,又被叫做本品。

散官幾等,此官享受的各種待遇就是幾等。

按照莘邇的理解,散官,就是他前世的鄉科級、縣處級、廳局級、高官等這些名銜。

至於尚未出現的勳官,莘邇對之自是不知,但不知道,不妨礙他創造一套與之近似的體系。他創造的這套體系,所依之藍本,當然便是他前世的軍銜制度。

軍銜此詞,不好用於當下,在與羊髦、黃榮等討論過後,倒與那發明勳官的人“不謀而合”,也將之名爲了“勳官”。——畢竟勳者,功勳,用以授給將士的品級,沒比這個更貼切的了。

這次武舉,即是勳官制度的初次運用。

卻是說了,爲何不直接拿散官制度來用?

如上所述,散官制度的出現是爲了保證士族官僚的特權。可以預見到,此次參加武舉的考生,必是幾無,或乾脆說無有出自門閥大姓的,拿散官來任命他們,一定會激起士族官員的不滿。

故此,莘邇索性另起爐竈,搞出了勳官,以避免士族的反對。

後世的勳官,通常有十餘等,名號或從都督到上柱國,或從騎尉、都尉到上柱國,莘邇對此自亦是不知,但他依照前世的尉、校、將等級設定出的勳官層級,卻是與之相類。

計有三大級,對應尉、校、將;十二等,對應少、中、上、大四層。

十二個層次,最低的視爲從八品,最高的視爲正三品。

這個“正”、“從”之分,也是莘邇搞的“發明”。時下官品,還沒有正、從之別。爲了能夠對應上十二個勳官的層級,莘邇上書朝中,奏議在勳官中行使此制。

此次武舉的考生,按其成績,劃爲“超”、“甲”、“乙”、“丙”、“丁”五等。

甲乙丙丁四等,皆授尉官,丁等從八品,丙等八品,以此類推,超等授校官,從六品。

雖非散官,也沒有職事官,而且爲了進一步地緩和士族官僚的牴觸,整體比較之,勳官的官品待遇亦不及散官、職事官的待遇,稍微低賤,但再低賤,也是官了,並最低的官都是從八品,對多是寒門出身、仕途原本無望的子弟來說,這已是放在往日,連想都不敢想的奢求了。

故此說,莘邇給此次參試合格的考生之待遇,不可不稱爲很高。

考試進行了三天。

數百考生中,合格的約佔了半數,總計兩百餘人,大部分是丁等、乙等。

甲等者與丙等者皆不多,超等無人。

引起了莘邇關注的王舒望,獲得了甲等。

其餘的六項中,王舒望表現俱佳,只在言語一項,他沒有怎麼學過兵法,對答得不是很好,拖了後腿。不過在此屆的全部考生中,他的成績已是頭名。

唐艾把及第考生的名單報與朝中。

等這些“新科武舉”的家鄉長吏把他們的“資”、“狀””遞呈上來以後,就可對他們進行授官了。

“資”與“狀”,皆是時下人事檔案的組成部分。資,又叫簿世或簿閥,內容主要是該人之父、祖等的官爵和姻親關係。狀,是對某人“德”與“能”的書面評語,寫在黃紙上,有時以“黃紙”代稱。

“資”與“狀”以外,人事檔案的另一個部分叫“品”,即鄉品的品級。

根據“狀”中的評語,參考“資”,得出品。

如果是任命、升遷士族子弟,用不着這麼麻煩,還得再等地方上報。

士族子弟的“資”,和他們的“品”、“狀”,都早由中正上報到了朝中,朝廷有備份,要的時候,調出來查閱即可;至多下書給中正,叫他們把欠缺的補全。

唯是這幫武舉無士族出身的,朝中故是沒有他們的檔案,須待地方整理之後再報上。

又因對他們的授官,是不同於散官、職事官的另一個新體制,不需借鑑鄉品,所以,向地方要的人事檔案,只含“資”、“狀”,沒有“品”。

且不說王舒望等興高采烈地在谷陰等待授官。

武舉試後的次日,張道將來到輔國將軍府,謁見莘邇。

……

感謝大家的月票、推薦和打賞!

第五十六章 麴碩迎將軍 完成先王願第二十五章 韜略冠國中 兇狡凌胡部第四十二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中)第二十六章 動於九天上 一戰擒胡酋第二十六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中)第二十六章 麴侯以畫謝 非議大事者第四十六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上)第四十一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上)第九章 一讓苟將軍 求援拓跋部第五章 武校鄉射禮 蒲英起兵亂第二十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中)第四十九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上)第十九章 宴荔聰明誤 孟朗破朔方(上)第三十一章 舉手設錄事 反掌覆宋家(上)第六十章 入宮稟五事 朝會上諸策第二章 聲東而擊西 那就讓他來第一章 禦敵策已備 張韶領兵至(上)第四十六章 姚謹辭動心 呂明平叛亂(中)第三十六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四)第五十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上)第二十章 宴荔聰明誤 孟朗破朔方(中)第五十三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營中(上)第五十八章 勃野丹心報 千里何人哉第十四章 修史爲今鑑 考功利數得第四十四章 西出玉門關 龜茲有寶貝第二十四章 宋方內外策 氾寬邀兩賓第四十五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六)第三十七章 張金父子免 長齡伉儷情第七章 秦營見呂季 安崇獻虛實第四十三章 痛打落水狗 宋丞中奸計第二十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中)第四十七章 王后兩並立 鮮卑義從成第十七章 安崇護軍商 健兒授舒望第二章 禦敵策已備 張韶領兵至(中)第二十三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中)第二十五章 怒命斬平羅 得令點兵出第六十章 入宮稟五事 朝會上諸策第四章 唐艾炫陶竹 羊髦與莘同第八章 羣寓謀前程 錄事揣上意第七章 遍觀詐與虐 唯是取信難第九章 果然是肥差 焉爲短視徒第二十七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三)第三十六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四)第二十七章 甲騎向無前 三軍喚吾虎第十二章 圓融方外人 龜請懲賈珍第四十八章 白純堅壁守 索張爭請戰第二十七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一)第十四章 修史爲今鑑 考功利數得第十一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五)第三十五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傳捷報(上)第四十章 秦與唐並立 孟朗繪藍圖第四十七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中)第十一章 顯美鄙蝦兵 麴碩報軍情第三十六章 張曇上劾書 宋閎辭內史第二十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中)第六十章 天爽征伐時 夏夜花香濃(下)第二十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中)第十四章 照瓢描葫蘆 覓得一策來第二十四章 張金老謀算 元光不怕虎第四十八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三)第四章 唐艾炫陶竹 羊髦與莘同第十六章 風流傅耳食 肥己曹睚眥第二十四章 患難苦雙鴛 勒胡迎都督第四十九章 寧遠突圍出 西鎮爭可汗第二十六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中)第四十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上)第十九章 宴荔聰明誤 孟朗破朔方(上)第四十七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中)第四十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下)第三章 禦敵策已備 張韶領兵至(下)第六十章 佳人難再求 長路漫漫險第二章 香火亦沒用 子明辛苦了第二十二章 留與勃野妹 宋羨狗東西第二十一章 河北看三人 寢宮問二女第十八章 府兵除舊弊 可聞京師謠第十六章 豪牧羊馬萬 應徙多貧困第十六章 連環虛聲勢 蒲茂意決矣第五十八章 勃野丹心報 千里何人哉第五十章 膽壯自作餌 勿延襲敵營第三十四章 氾寬權傾朝 宋方入獄中第十三章 功名急切立 把酒問青天第四章 擢遷左長史 忠臣唯阿瓜第二十二章 獻鹿止謠傳 溫言寬太后第三十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六)第三十五章 黃奴氣勢雄 確乎家雀耳第四十八章 和尚顯神通 府君禪理深第五十四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中)第二章 聲東而擊西 那就讓他來第四十七章 隴西多健將 張韶小特色第三章 別與正途異 勳官十二等第二十章 瑰麗朱陽殿 太后如神人第八章 翻雲真成雨 可敢入都城第十四章 權錄三府事 備設六部制第三章 羊髦投門謁 唐艾上佳士第十六章 富貴不相忘 球營嚴且整第一章 梟豺無親情 救子母感恩第二十六章 太后請自信 益富情緒高第六十二章 折柳贈諸卿 太后城門迎第五十七章 八斗傅夫子 小狡莘阿瓜第四十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