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一)

楊家信奉五斗米道,所以不論輩分,名字後邊都有一個“之”字。

想那楊賀之,因見蜀地民口蕭條,僚人充塞,已是內患重重,而食肉者要麼是如黃貂那樣“一日天子尚爲足”的短視之徒,要麼是如“大秦”故太保李成那樣“單騎突門”的匹夫之勇,一旦東唐來伐,料定無法抵禦,爲了使蜀中只近數年就已幾遭戰亂、凋零殘破的唐人百姓,免受再一次的生靈塗炭,想方設法,見到了“天子”李當,獻上了存國的兩策,然而卻一片爲民之心,不得李當的理解,反被下獄,且牽連到了他的族父,也是可嘆!

身在荊州州治江陵的桓蒙,自是不知楊賀之對李當的獻策,也不知李當拿楊賀之、楊周之下獄,如是知道,怕會給李當一個大大的表彰。

刺史府的議事廳中,今年不到四十歲的桓蒙,坐在主位。

東西兩側,各有十餘張獨榻。

此時榻上都坐的有人。

桓矇頭裹白綸巾,衣對襟的白色大衫,衫上的襟帶沒有系,兩襟敞開,露出裡面的貼身內衣,也是白色。兩列獨榻上的坐客,大多數的年歲與桓蒙相仿,亦皆幘巾大衫。

桓蒙拿着一封信,正在朗誦給堂上的衆人聽。

他抑揚頓挫地念道:“十四日諸問如昨。雲:西有伐蜀意,復是大事。速送袍來。”唸完,再三流連於信上的字跡,但見那字矯若遊龍,翩若驚鴻,寫的是行書,若行雲流水,遒美健秀,端的是一等一的世間好字;把信輕輕地放在案几上,他笑道,“和少的字,真使人見之忘俗!”

這封信是東唐的大名士王逸之給桓蒙寫來的。

唐室遷鼎江左以今,先後出過幾個權傾朝野的名族,琅琊王氏是名聲最大的一個,王逸之便是出自於這個家族。此人博學多才,承襲家傳,尤善書法,他的一手字,不但在江左,就是在隴州以及慕容氏的魏國、蒲氏的秦國,也是大名鼎鼎,千金難求。

這封信,其實是王逸之的家書。

信中的“諸問”,意思是各種信息,這一句話是在回答收信人在上封來信中問的種種事情;下邊一句,“西”,是徵西將軍的簡寫,徵西將軍乃桓蒙現在諸多的官職之一,整句話講的是:聽說徵西將軍有伐蜀之意,這也是一件大事,速把我的徵袍送來。

卻是雖然以文學書法出名,這位王逸之亦懷壯烈雄壯之情,竟有跟從桓蒙伐蜀的衝動。

王逸之與桓蒙的關係不錯,風聞到桓蒙上表請求伐蜀之後,於是給家裡寫了這封信,大約是爲了表示對桓蒙的支持,而當時他又被伐蜀這件事鼓舞得心潮澎湃,無心再去措辭,遂就把家書複寫了一份,遣人立即給桓蒙送了過來。

堂中一個士人笑道:“坦腹郎君竟存壯志。”

“坦腹”,說的是王逸之年輕時的一段故事。

當時,朝中的一位元老重臣擇婿,論以門第相配,琅琊王氏最好,便遣門生給王逸之的從父送去了一封信。王逸之的從父看罷信,對那門生說:“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那門生去到東廂房,內皆王家子弟,他細細地看了一遍,歸白元老重臣,說:“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牀上坦腹臥,如不聞。”那位元老重臣大喜,馬上就說:“正此好!”相中了這位坦腹郎君,要他做自己的女婿。訪問之,那人便是王逸之,因嫁女與焉。

那位元老重臣姓郗,郗氏與王氏都是上流閥族,於朝野間影響巨大,此一段坦腹東牀的逸聞在江左傳得很廣。

說話的士人姓袁,名叫子喬。

其人也是高門子弟,其家原籍陳郡,與桓蒙、王逸之及在座的多數士人的家族一樣,他家亦是遷鼎之後,從原籍寄寓到江左的。

在桓蒙刺史府、將軍府等一干吏員中,他與桓蒙的關係最爲親密,最得桓蒙的信任。

桓蒙伐蜀之策,就是在袁子喬的協助下,才提出來的。

要說起袁子喬與桓蒙的關係,得從袁子喬的一個族人那裡說起。

袁子喬的那個族人叫袁馳,少有才氣,俊邁多能,爲士類所稱。

桓蒙的父親死於多年前的一次地方叛亂中,去世得早,桓蒙年少時家貧,而他有遊俠氣,卻偏又喜好賭博,有次輸了很多錢,被債主追債,桓蒙想自救,想不來辦法,於是就去找袁馳幫忙。其時袁馳居喪,桓蒙擔心會被他拒絕,就先試着問了一問。沒想到袁馳應聲便許,毫無爲難之色,當即脫去喪服,換上平時的衣服,脫下帽子揣在懷裡,跟着桓蒙就去找債主對賭。

袁馳素有善賭之名,那債主亦知其名,但不認識他,就說:“你怎麼不裝成是袁彥道?”彥道,是袁馳的字。袁馳與債主對賭。每局的賭注都有十萬,袁馳一氣贏了上百萬之多。袁馳投籌絕叫,旁若無人,最後把帽子從懷中掏出,丟到那債主身上,問道:“汝竟識袁彥道不?”

一時的風采氣概,真是俶儻不羈。

袁馳與桓蒙氣味相投,袁馳非常喜歡桓蒙,他有兩個妹妹,一適殷氏,一配謝氏,對桓蒙說:“恨不更有一人配卿!”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袁馳早早地就亡故了,死時才二十五歲。

袁子喬與袁馳的性格有相類之處,加上袁馳與桓蒙有近乎知己的交情,故而他與桓蒙相識以後,便一見如故。

七年前,桓蒙以輔國將軍出鎮金城時,就闢了袁子喬爲府中司馬。之後,袁子喬轉任朝中,數年後,桓蒙升遷爲青、徐、兗三州都督、徐州刺史,鎮京口,復引時任尚書郎的袁子喬仍爲府內司馬。去年,因何充之薦,桓蒙代庾氏爲安西將軍、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樑寧六州諸軍事、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鎮江陵,第三次闢用袁子喬出任司馬。

桓蒙與庾氏的關係也不錯。

已故的那位前安西將軍庾哲,曾給另一個州郡重臣去信,寫道:“當今社稷安危,內委何、褚諸君,外託庾、桓數族。”並有過對天子進言,說:“桓蒙有英雄之才,願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

雖然究庾哲之心,他實是把桓蒙當做棋子來用的,但對桓蒙的欣賞和重視亦是溢於言表。

這也就使得桓蒙在出鎮荊州以後,沒有怎麼遭到庾氏故吏們的反對,恰恰相反,庾哲的許多故吏,還很樂於接受桓蒙的闢用,比如現下堂中的這些士人,不少就都是庾哲在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的故吏。其中以本是庾哲參軍、現亦爲桓蒙參軍的孫勝和毛肅之兩人,堪爲代表。

但如論及鐵桿、心腹,孫勝、毛肅之等,還是遠不如袁子喬的。

第四十九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上)第十三章 輕騎趁夜東 貧道方外人(上)第六十三章 萬里月色同 羣雄各異謀(下)第十九章 臣前與令旨 爲子削荊棘第四十九章 烏孫大援兵 寶刀名誅夷第二十章 瑰麗朱陽殿 太后如神人第三十二章 拓跋意不明 河陰城守弛第五十六章 北擄大獲歸 曹斐急信來第四十九章 蜀攻彭模急 十里陌上停第六十章 入宮稟五事 朝會上諸策第五十一章 胡兵攻勢急 莘邇穩如山第三十二章 拓跋意不明 河陰城守弛第五十八章 勃野丹心報 千里何人哉第十三章 醜事宣天下 院角梅未開第一章 梟豺無親情 救子母感恩第五十九章 良禽擇木棲 亮因駭而安第二十七章 兵分東西路 按劍候氾君第二十六章 太后請自信 益富情緒高第四十九章 烏孫大援兵 寶刀名誅夷第四十二章 唐艾述西域 莘邇箭雙鵰第九章 孟朗決蒲疑 魏主攻柔然第五十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上)第五十七章 盡收西域寶 顯美面子貴第十三章 醜事宣天下 院角梅未開第十四章 一日訪三人 宴荔將起兵第七章 秦營見呂季 安崇獻虛實第二十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中)第六章 曹田非良將 襄武四面敵第十二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六)第三十二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八)第十四章 權錄三府事 備設六部制第二十四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下)第二十八章 張公心非石 阿蜍女郎耶第一章 晉見四時宮 道過都督府第三十二章 拓跋意不明 河陰城守弛第三十二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八)第一章 難言宋有德 掠胡安敬思第二十六章 動於九天上 一戰擒胡酋第五章 架在火上烤 髦有三策對第二十五章 不可亂正統 遺策滅賀渾第六十八章 軍法一頭羊 西投乞活去第二十一章 河北看三人 寢宮問二女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二十五章 怒命斬平羅 得令點兵出第十三章 失魂阿利羅 安心王太后第四十八章 白純堅壁守 索張爭請戰第四十六章 輪戍練兵法 令狐喜事爽第十九章 入宮知天威 少年漸成人第十一章 羊馥夜報訊 晨曦入朝去第六十八章 軍法一頭羊 西投乞活去第五章 逐客顯督威 收胡系霸業第二十四章 患難苦雙鴛 勒胡迎都督第四十四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五)第二十五章 韜略冠國中 兇狡凌胡部第五十一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中)第十六章 施法消恐怯 臨機定對策第四十一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中)第九章 被動化主動 兩個老實人第三十章 勃野叱亢泥 割臂爲誓約第五十四章 擔責解仇怨 元光探敵情第五十八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下)第四十六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上)第四十六章 姚謹辭動心 呂明平叛亂(中)第十三章 醜事宣天下 院角梅未開第二十六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中)第三十九章 乞活投蒲茂 計破鐵浮屠(下)第四十九章 寧遠突圍出 西鎮爭可汗第三十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六)第五十四章 擔責解仇怨 元光探敵情第六章 選使說宴荔 擇將援鐵弗第三十一章 伐蜀首漢中 懇求太后教第五十五章 洲上敕勒歌 堂中哄人言第十八章 府兵除舊弊 可聞京師謠第十七章 孟朗三計上 還都清君側第九章 塞外江南地 寒冬賣炭翁第十三章 醜事宣天下 院角梅未開第六十章 入宮稟五事 朝會上諸策第十九章 宴荔聰明誤 孟朗破朔方(上)第二十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中)第三十章 勃野叱亢泥 割臂爲誓約第二十四章 碧鵝黃榮恨 明公重舊情第二十三章 即鹿而無虞 欲擒且故縱第四十六章 輪戍練兵法 令狐喜事爽第十六章 風流傅耳食 肥己曹睚眥第四十二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第一章 晉見四時宮 道過都督府第三十章 宋麴逐近利 內史同氾寬第五十三章 請做獅子王 羅什願從行第十五章 舉事解怨恨 呂季不辭功第二十八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二)第十二章 圓融方外人 龜請懲賈珍第八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中)第四十二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三)第二十九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五)第二十一章 俠風非我願 人言不爲下第五十二章 慚愧享其成 曬書郝郎君第一章 僧誠止募兵 建武督秦州第三十三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一)第一章 元光塊壘積 麴爽奏設州第三十四章 雖然無所長 名可由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