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元光非池物 景桓再獻策

bookmark

乃是郡內盧水胡的酋大、千人應召來了。

盧水胡散居於弱水沿岸的西海、酒泉、建康、張掖、祁連諸郡,共有落兩萬,大小部羣十餘;長期生活在建康郡轄內的有四個部羣,計五六千落。

今天到的,是其中兩個部羣的酋率;另兩個因爲路遠,大約還得再等一兩天。

莘邇傳下令去,命此二部酋率將部從留在城外,使他們獨與佰人以上官職者入城。

千人、佰人俱是胡官,舊爲匈奴官名,襲用至今,不過授官的上級早非匈奴人,而是唐人了;與唐官一樣,各有印綬。——換到蒲秦、魏國,授官的上級自則是它們各自當朝的胡族。

慣常來講,千人與部落的酋大對應,佰人與種落的小率對應。

莘邇平日居府,多服便裝,當下換上官服,登堂等候;功曹史亮、主簿張道將等郡府大吏侍陪,又叫人去請郡丞宋翩。

不多時,外頭傳來雜亂的人聲。

莘邇高坐堂上,向外看去。

兩個郡吏前導,七八個髡頭、褶袴的老少胡人進了院中。

黃榮任的“錄事史”,職在掌錄各曹文書,職卑祿薄,事繁務劇,因被追求“祿厚清閒”的高門子弟們目爲“濁官”,不屑爲之,然其任實甚重要,故此他亦列陪坐。

看到莘邇的眉頭微皺,黃榮便起身到堂門口,厲聲說道:“府君在此,何許喧譁?”

胡人們收口閉聲,行到堂前。

前導的兩個郡吏分開左右,站於堂門的兩側。

黃榮擋住門口,說道:“且下拜。”說完,讓開身子,露出堂中的莘邇等人。

諸胡只見深廣的堂宇內地鋪黑磚,柱以紅漆,端嚴肅穆,坐了十餘形色各異的郡府吏,如衆星捧月,簇陪着一個高冠褒衣的英挺青年,不敢細看,慌忙伏拜堂前。

兩個胡人當先。

一個說道:“下官盧水且渠部、率善千人拔若能拜見明公。”

一個說道:“下官盧水和鹿根部、率善千人鹿遊拜見明公。”

稍頃,堂內傳出清朗的聲音:“請起,入堂敘話罷。”

胡人們爬起來,拍打塵土,於前導的那兩個郡吏監督下,取下佩劍、佩刀,包括短匕在內,全部放到堂外的蘭錡上,魚貫入內。

他們沒有當即入座,而是排成三列,躬立堂口,先等莘邇的指示。

卻是,眼下唐室東遷,中原陸沉,北地胡夷稱雄,卻緣何盧水胡的酋大們這般尊重莘邇?

緣故有二。

一來,盧水胡與豬野澤邊的諸部不同,赤婁丹等部多是近代遷到隴地的,而盧水胡各部,從匈奴滅國到現在,數百年來,素受中夏管轄,如拔若能、鹿遊的家族,世爲酋大,代代接受中原政權的官職授任,期間固有叛變,可更多的是跟從朝廷的邊軍鎮壓其它胡部的作亂,或從軍充當遊騎,與北方漠中的胡牧們作戰,堪稱是中原朝廷的“世臣”了。

二來,令狐氏主隴以後,限於唐人民口的不足,難以外擴,憑藉先進的制度、精良的甲械,治內卻是有餘,遠非境中的胡夷可敵。遠的不提,只此前令狐奉鎮壓夷亂那回,就把叛亂的胡夷各部殺了個血流成河,當時盧水胡也有部落參與叛亂,最終幾被滅絕。

兩個原因合在一處,因是,唐室雖遷,中原政權的威望在隴州猶然未墜,當面對唐人長吏時,盧水胡的酋率們至少表面上還是很恭敬的。

對此中緣由,莘邇亦知。

兩個胡酋,官爲千人;餘下諸人,除一個屬於且渠部的,官職左千人外,都是佰人。諸佰人官裡頭,莘邇看到了一個高鼻多須的,心知此人定是小月氏的遺種,與功曹史亮族源相同。

月氏曾經是一個強大的遊牧部族,就連匈奴的冒頓單於都曾爲質於月氏,可以說他們是當時西北各族的主人。

後來,他們被崛起的匈奴擊敗,西遷伊犁河,又敗於烏孫,再遷至嬀水,在那裡建立了王國。

敦煌、祁連間,亦即武威以西,涵蓋了張掖、酒泉、建康等各郡在內的廣大區域,本是月氏的大本營。

在其西遷的過程中,有部分老弱等等的月氏人無力遠徙,遂散落於此範圍間,或南入山中,和西戎諸夷雜居,或進入郡縣,成爲城鄉居民,亦有成爲匈奴的奴從種落的,總被稱爲“小月氏”。

莘邇問胡酋之外的諸胡名字,問到此人時,聽他答道:“下官盧水和鹿根部,佰人支勿延。”

姓支,確是小月氏遺種無疑了。

當然,莘邇認爲他與史亮同種,史亮卻不見得認可。

這是因爲不管雜與戎居的,還是定居城鄉,又或奴從匈奴的,幾百年下來,此類小月氏的遺民長期與本地的主體民族混血、融合,不僅文化上受到影響,與之相近,相貌上很多也不大能看得出來了,早成“雜種”。此雜種不是罵人的詞,雜者,亂也,可以理解成混血種族。

支勿延應是家族的遺傳基因較爲強大,因仍才得保存高鼻、多須等明顯的外在特徵。

而史亮,其家族雖已經居隴數代,卻尚保持傳統,只與同族通婚,純以血緣論之,不與支勿延等類。

“諸位請入座罷。”

拔若能、鹿遊、支勿延等謝恩上榻。

諸胡雖髡頭小辮,然上榻、跪坐的一系列動作俱流暢熟練,坐下後,也都姿勢標準,竟與唐人無甚區別。回想剛纔他們應答時的口音,亦皆唐話流利,與腔調生硬的禿連樊等截然不似。

莘邇心道:“盧水胡臣屬日久,受我中原文化浸染極深。我前些時詢問他們的情況,聽說不僅其普通的牧民多有通幾句唐話者,其上層之貴族,且稍有識唐字,乃至博覽唐家書籍,造詣頗深的。今觀諸輩言舉,此言不虛。”

他一一掃視諸胡,胡人們紛紛俯首,表示恭謹。

莘邇看了一圈,目光落在了且渠部的酋大拔若能身上,又想道:“建康郡內的盧水胡各部,且渠最大,落民最多,其部酋大儼然諸部之長。果然如此。和鹿根部唯一千人官,且渠部卻另置左千人。”

本朝繼承前代,尚右,以右爲尊。左千人與千人的關係,好比是左長史與右長史的關係,亦即“千人”其實就是“右千人”,所以不稱“右”者,是因爲胡部多數只設一個千人,所以沒必要分左右。只有當某個胡部民口繁多的時候,纔會增設一個“左千人”。

至於“率善”,是千人等胡官前的固定加詞。率善,向善之意。

且渠部的酋大拔若能五十上下,平時的伙食應該不錯,油光滿面,體格富態。

莘邇問他道:“我聞你祖上曾任匈奴的且渠官,因是部以此名,是這樣麼?”

拔若能答道:“是,下官祖上,昔嘗世嗣且渠之官。”

且渠是匈奴的官稱,不是很高的官職,當時奴從匈奴的部落酋率中,不少任的都是此官。

官雖不大,到底是官。拔若能說話的時候,便如唐人敘及自家門第時一樣,語氣裡帶點驕傲的成分。

坐在他身邊的一個胡人接口說道:“明公,正如下官父親說的,當年王師未至,匈奴殘暴北疆,下官的祖上無奈屈從,權受且渠。不過到大秦時,我家就仰慕仁德,附臣國家了。前朝鼎革,河西擾亂,我祖翼獎刺史李讓,使隴地得到安寧。由大秦至本朝,我家誠乃累世忠孝。”

接口的這個胡人年紀不大,二十來歲,與莘邇年紀相當。

莘邇記得,此人名叫且渠元光,是拔若能的兒子,官爲佰人。聽個胡人一本正經地拿唐人士大夫的話,講“累世忠孝”,莘邇略覺奇異,注目且渠元光。且渠元光相貌近醜,迎對莘邇的目光,卻神情自如。

莘邇心道:“此人非池中物。”

拔若能說起祖上的官職,語帶驕傲;且渠元光卻能將之扭到對由秦至今的中夏政權之“累世忠孝”上,心思敏捷,言辭便利,確非等閒的人物。

敘談多時,遲遲不見郡丞宋翩到來。

莘邇暗罵兩句,沒得辦法,只好不等他了,便令安排酒宴,招待諸胡。

席間酒酣,琴瑟鼓鳴,妙伎曼歌,美婢獻舞。飲至夜深,諸胡多醉。

莘邇沒有喝多,罷了宴席,派人送諸胡去客舍居住。

他待要回去後宅,黃榮近前說道:“明公,榮有了取信胡人之法!”

“什麼辦法?”

“方纔宴上,當婢女獻舞時,榮見拔若能屢屢顧窺,好像是屬意其中一人。明公何不明日再宴會諸胡,依舊使此女舞蹈,等拔若能再現出垂涎的醜態,便佯醉,將此婢送給他。”

莘邇問道:“送給他?”

“是的。然後,於次日,下吏求見拔若能,告訴他,此婢乃明公之鐘愛,昨晚只是因爲喝醉了,這才送與給他,及酒醒,必後悔。榮料拔若能聞後,肯定會主動歸還此婢。而明公到時卻堅決不要,‘縱醉後所爲,而信守許諾,悔亦不反’,……明公,這不就立信於胡了麼?”

黃榮說完,半晌等不到莘邇的答覆,擡起頭,問道:“明公?”

莘邇神色古怪,不知是想起了什麼。過了片刻,他語重心長地說道:“景桓啊,處事當以善爲本。彼雖小婢,亦父母所生,怎可視若貨物,隨意贈送?”

黃榮應道:“是,是。”心中納罕,想道,“明公絕非迂腐之人,怎會居然不採我此策?”

卻聽莘邇接着說道:“送婢不可取。不過,你這法子,我倒可借用一下。”

第二十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中)第二十七章 兵分東西路 按劍候氾君第十六章 風流傅耳食 肥己曹睚眥第二十二章 伴君如伴虎 攻敵攻不備第三十四章 何人吾可謀 無處不青山第十三章 失魂阿利羅 安心王太后第四十二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中)第四十七章 夏夷本一脈 相爭在人心第一章 侃侃析時局 竊竊覬神器第四十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八)第四十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八)第十九章 臣前與令旨 爲子削荊棘第一章 梟豺無親情 救子母感恩第四十四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二)第九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三)第六十一章 中正三步走 科考爲常制第十一章 苟雄索司隸 孟朗忍爲國第十八章 唐艾出奇謀 李亮三斫營(下)第十一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五)第五十八章 勃野丹心報 千里何人哉第四十五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六)第五十五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六)第六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下)第二章 聲東而擊西 那就讓他來第四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上)第十六章 何用爾結草 計須金刀用第二十九章 道將大變樣 爭寵令狐樂第十二章 平羅忠孝愚 元光計高明第四十五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三)第二十六章 動於九天上 一戰擒胡酋第五十九章 天爽征伐時 夏夜花香濃(上)第六章 曹田非良將 襄武四面敵第二十二章 圖圖劫二路 風度有一吏第五十七章 盡收西域寶 顯美面子貴準備開下一卷,構思一下章節概要,明天更第五十六章 公非安西望 徵虜轉身走第九章 青雀得蒲寵 賈珍與寶絕第三十二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八)第二十四章 張金老謀算 元光不怕虎第五十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上)第十四章 沙海等閒度 鮮卑直真郎第二十章 造像耗民力 初悟理政意第十五章 舉事解怨恨 呂季不辭功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上)第十六章 唐艾出奇謀 李亮三斫營(上)第五十六章 北擄大獲歸 曹斐急信來第六章 黃榮獻毒策 宋翩索厚賞第三十章 心憂義從胡 黃榮第二計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二十三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五)第二十八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二)第十二章 羊髦建援麴 宋方策擊朔第五十九章 天爽征伐時 夏夜花香濃(上)第四十九章 寧遠突圍出 西鎮爭可汗第十七章 孟朗三計上 還都清君側第十七章 巧婦不需米 辛苦治部曲第十三章 失魂阿利羅 安心王太后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四十四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五)第五章 人頭作酒器 太馬無敵名第四十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下)第十七章 阿蜍倉皇跳 田舍奴驕狂第二十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中)第五十四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中)第二十六章 麴侯以畫謝 非議大事者第二十四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六)第五十九章 將軍號輔國 力近與麴齊第六十九章 江山星星火 殿外風雪急第二十章 造像耗民力 初悟理政意第一章 禦敵策已備 張韶領兵至(上)第八章 託請謁將軍 孟苟生矛盾第九章 一讓苟將軍 求援拓跋部第五十六章 公非安西望 徵虜轉身走第十二章 援手產成就 從茲覺我存第三十七章 阿瓜國事重 大王已少年第五十五章 隴東督七郡 議與武衛盟第四十八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三)第三十章 宋麴逐近利 內史同氾寬第十五章 打通士庶塹 挽袖振夫綱第四十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上)第十九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上)第十四章 照瓢描葫蘆 覓得一策來第二十三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五)第二十六章 動於九天上 一戰擒胡酋第二十二章 獻鹿止謠傳 溫言寬太后第十三章 輕騎趁夜東 貧道方外人(上)第十四章 輕騎趁夜東 貧道方外人(中)第十五章 二恭忠與奇 孟朗赴河東第八章 託請謁將軍 孟苟生矛盾第二十二章 伴君如伴虎 攻敵攻不備第十二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六)第十七章 阿蜍倉皇跳 田舍奴驕狂第十一章 蛇矮心念壯 小小樂不央第五十一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下)第七章 勃野如秀木 令狐真龍身第十九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上)第五十三章 請做獅子王 羅什願從行第五十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中)第一章 晉見四時宮 道過都督府第三十六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