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臨安的動盪

李師師這樣一分析,讓趙瀅兒也頓覺大有問題。岳雲對何鑄是十分器重的,對範同、張擇端、薜弼等人亦是禮遇有加。可這些人如今不去關心岳雲的傷勢,也不關心前線的戰況,卻對推動趙琢親政如此熱心,豈不是嘖嘖怪事嗎?

如果真的讓他們的計劃得逞,讓趙琢親政成爲既成事實,就算岳雲回來,也已經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要想重新剝奪趙琢的權利,也相當困難了。

而自己這位皇兄,雖然有些膽小怕事,但對於皇位的野心,以及對於權利的渴望,趙瀅兒可是自幼便知道的。

“所以,公主殿下,如今您最好不要離開臨安,自四川賑災以後,您在大宋官員及民衆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而且您是趙琢的皇妹,大宋現在僅存的兩位皇室成員之一,如果何鑄、範同他們那夥人真要推動趙琢親政,您還能以大宋公主的名義反對。這樣對於朝中羣臣及民間百姓的意見有引導作用。而您不在的話,單靠鞏夫人、李夫人和王童、薜源他們,只怕很難阻止朝中決議。”李師師耐心地勸慰道。

趙瀅兒聽聞之後,俏臉頓時花容失色。她亦是清楚其中利害關係,看來自己還真不能離開了。

“師師姐,那夫君就拜託您和許神醫他們照顧了,這次一定要把他救醒啊!”趙瀅兒淚眼朦朧地說道。

李師師鄭重地點了點頭道:“秀寧公主,您放心好了!師師一定竭盡全力!”

兩女又聊了一陣後。趙瀅兒方起身離去。

數日後,楊月和陸文龍回到了臨安,兩人只來得及和家人見個面,便又馬不停蹄地集合人馬,向日本開拔了。

而這時,趙琢、秦檜和秦熺三人經過一番密議後,終於發動他們蓄謀已久的計劃了。

第二天朝會時,範同、張擇端、薜弼等三十多名大臣聯合要求還政於皇帝,劉一寧、薜源、万俟卨等人據理禮爭,稱新的《大宋憲法》明確規定了。國家的權力是由內閣行使,而不是由皇帝行使,皇帝只是國家的元首及象徵,不再幹預政事,只需履行簽署法令、會見外國使臣等程序上的行爲即可。這也符合大宋的傳統,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延伸,不能輕言改變。

不過,朝中大臣已經有不少是深受岳雲提出的法治觀念影響的新生代官員,對於這種明顯違反憲法的事。他們自然強烈反對。而趙琢也裝模作樣地稱自己無意干政,只想作個合格的太平皇帝而已。

不過。範同、薜弼和張擇端等人,原本就沒打算立刻實施還政於皇帝的步驟。提出這一方案,不過是以退爲進。他們知道這個方案肯定通不過,但卻能夠對朝中的一些搖擺不定的官員造成影響,覺得對他們有一種虧欠的感覺。

在趙琢表示自己無意重掌大權,他依然認爲讓內閣主導國家爲最佳選擇之後,範同便順理成章地說道:“陛下願意放權於我等內閣成員,讓臣等不勝榮幸。可漢王如今一直昏睡不醒,也不知何時才能醒來。內閣如今羣龍無首,大家對於一些重大事情分岐不小,缺少一個領軍人物來綜合大家意見,作出決定……因此,微臣提議,首相一職不可一直空缺,現漢王尚不能履職之時。可暫由皇上指定一名代理首相,好帶領我等內閣成員處理國家大事!”

他的這番話立刻得到了擁護趙琢一派的大臣贊同,就連岳雲一派的官員也提不出多少反對意見。因爲這事的確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大事。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而大宋目前的狀況卻是國不可一日無相。雖然有些事務內閣各部可以處理。但一些重大事情,特別是涉及到幾個部門的事情,卻必須要一個領軍人物來負責協調,作出決定。

於是,範同的意見很快便得到通過,大部分大臣都認爲,的確應該確定一名代理首相來處理國家大事。可現在的問題是:以誰爲代理首相?

朝堂之上,有資格出任首相的自然是各部尚書和侍郎,岳飛、張憲、李若虛、陸游、虞允文等人雖然都是不錯的人選。但由於他們都在前線,無法分身,自然是被排除開了。

而鞏月漓、李雨柔兩女雖然名氣、聲望、能力皆佳,但卻是女子,大宋雖然算是一個較爲開明的朝代,卻也還沒開明到可以讓一個女子來掌握國家大權。因此,她們兩人很快就被忽略過去了。

而劉一寧、万俟卨、王童、朱熹等人則只專長於某一項,如劉一寧只長於內政,朱熹只長於教育,且他們四人的德望和名氣也不高,衆大臣們自然也沒有把納入候選名單。

雖然範同、張擇端和薜弼也有能力和威望爲相,但由於他們打上了濃厚的保皇派烙印。所以大多數岳雲一系的官員都不贊成讓這三人出任代理首相。

於是,曾在趙構身邊臥底,讓岳雲得以粉碎了趙構的叛亂,身上有着濃厚“嶽黨”標誌的何鑄,便從百官中脫穎而出,成爲熱門人選。雖然在商討過程中,薜源和万俟卨也企圖拖延,但畢竟勢單力薄,最後還是未能阻止。

何鑄最後終於還是以絕對優勢出任了代理首相。掌握了朝中大權。

剛開始的幾天,何鑄表現得還算正常。行事戰戰兢兢,有什麼重大決策都和內閣成員商量。

可到了出任代理首相的第五天,他終於作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何鑄稱禁軍都點檢陳剛勞苦功高。將其提拔爲兵部侍郎。而原來陳剛的禁軍都點檢職務,則改由副都點檢鍾文濤擔任。

這項任命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陳剛還頗爲高興,要知道禁軍都點檢只是正四品的軍職,而兵部侍郎卻是正三品的官員。這三年來,他除了在平定趙構叛亂時,立了大功之外,一直未立寸功(當然,這也不能怪陳剛,畢竟禁軍幾乎沒有打仗的機會。想立功也立不了)。而何鑄將他提拔成了兵部的二把手,如何不讓他歡天喜地。

又過了三天,何鑄又發出了一項任命,稱爲了加強對前線的糧草武器等物資供應,將臨安城衛軍都統任長風借調到軍部後勤供應中心,協助調拔三軍物資。而城衛軍都統一職由副都統鄭宏代替時,王童、万俟卨、鞏月漓等終於發覺有些不對勁了。

原先他們以爲何鑄只是想取得首相位置,再推動趙琢親政。是採取合法的手段。對於這一點,只待岳雲清醒之後。便可一舉粉碎。

就算岳雲仍在昏迷之中,只要待秋收之後。前線形勢緩和下來,無糧草之虞,岳飛、張憲、虞允文、陸游等便會回返。在這批重量級人物回來之後,趙琢、何鑄、範同、秦檜等就算要搞什麼動作,只怕也難以成行了。所以,他們一直以來的方針就是拖字決,想拖到秋收之後。

只不過,顯然趙琢、何鑄、秦檜等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加快了行動。逐漸把禁軍、城衛軍等要害部門的將領換成了他們的人。

緊接着。朝野上下,乃至民間,又開始有人推動還政於君的浪潮。這次發起者是一些大學士,他們引經據典,從春秋時代一直說起,稱歷朝以來,都是由皇帝親政的。而凡是皇帝未親政的時候。不是後宮亂政,就是宦官、外戚等權臣專權,造成國家動盪,社會不安。民不聊生。甚至有人還用三國時的董卓、曹操專權來比喻,暗喻這幾年來,大宋就處於權臣獨攬大權階段,是個體制不正常的時期,應該予以改變。

面對這股浪潮,黃秀麗旗下的《江南時報》自然發表了大量反駁文章,從西周時期的“周公共和”開始說起,再到戰國時的秦國商鞅變法,稱目前的體制並非無例可循。而且改變體制和律法只是爲了讓國家強大起來,所有的規矩都是應時而生,因勢而變的。太祖皇帝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不也是順應當時形勢嗎?

士林文人以及大臣們吵得不亦樂乎之際,民間的百姓卻是大多數站在岳家一邊。因爲他們是切身感受到了新體制帶來的好處。不但象鹽、鐵、銅、金等原來由國家專營的行業放開了給私人經營,使他們也可以從中獲利。

而且朝廷還極力開拓海外貿易,並建立的強大艦隊保護商船安全,保護海商在海外的權益。原先他們外出做生意,在南洋、日本、高麗等國,沒少受當地官府和本地人的敲詐勒索。但自從宋軍的水師在各國長期駐紮之後,卻是沒人敢對他們訛詐了。

尤其是在南洋,隨着南洋都督府的建立,安南、占城、真臘、斛羅等國更是逐漸和內地有一體化的趨勢,當地無論是從語言、官制、法律、貨幣都和大宋越來越接近,預計要不了多久,就會成爲大宋新的領地了。

與此同時,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地方官員,包括地保、衙役等,對百姓的態度也比趙構統治時期好了很多,這一切都乃至於議會和報紙的監督。議會的議員都是從百姓中選出來的,他們雖然沒有掌握什麼實權,卻可以議政。而且按照《大宋憲法》的規定,對於議會的各種諮責建議,無論是縣府還是州府,乃至省府,都必須給予答覆,並納入監察部的監督考覈之中。所以各地官員對於議會絲毫不敢怠慢。生怕他們向監察部反映自己工作不力,造成百姓怨聲載道。完全是把議員們當成上司一樣在侍候了。

而相對於議員來說,那報社的記者更讓他們頭痛,自《江南時報》辦起來後,有不少大商家見黃秀麗從報紙廣告上獲得了巨大收益,也眼紅辦起了報紙;而那些保守循舊的文人,也想利用報紙來宣傳自己的想法,便也涉足這個行業。

於是,各種報紙如雨後春筍般起來了。什麼《臨安日報》、《大宋早報》、《南洋晨報》等等,五花八門,有專攻商事貿易的,有專門討論時事政治的,也有探討各種詩詞文藝的……當然,最多的還是模仿《江南時報》這種綜合性的大報。

報紙一多,彼此之間自然就會有競爭。各家報紙都在如何吸引民衆眼球上下功夫。而報社的記者則是無孔不入,總是喜歡打探官員的各種隱私消息,比如說哪位官員娶了一個小妾,而這小妾卻是不從啊。或者哪位官員的兒子利用父親的職權,強逼別人與其作買賣啊……諸如此類的事情。讓官員們在管好自身的同時,還得去想辦法約束家人的行爲,使他們有一種手忙腳亂的感覺。

所以,大宋近幾年來的種種變化,讓百姓們均有一種新奇而古怪的感覺,他們感覺自己似乎真正成了這個國家的主人,真正有了當家作主的感覺,上至皇帝,下至官員都不再是那麼神秘莫測,天威不可侵犯了。皇帝和官員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自己其實也和他們一樣,並不低人一等。

這樣一來,他們怎麼可能會支持什麼還政於帝,又回到趙構統治時期的那種狀況,再去“享受”一下北方異族入侵的痛苦?

於是,許多臨安的百姓還自發地組織了遊行,打着橫幅和標語,要求維護現行的體制。他們認爲,如今皇帝只是國家的象徵,是一個虛位元首,真正的權力掌握在以首相爲首的內閣手中,這樣的體制纔是最好的。

民間如此大的反應,倒讓趙琢和秦檜、範同、何鑄等人有些措手不及,他們於是終於下定了決心,立刻展開行動,不能再拖了。

第813章 大戰決開始了第448章 營救岳飛的計劃第311章 以利動人第82章 定計報復第491章 老臣出馬第286章 世上第一門火炮第426章 逃出金國第661章 與遼國的北伐同盟第404章 新的計劃第568章 飄雪閣的聚會第787章 紅貓和嶽小釵伏誅第30章 破城第645章 賢內助第166章 決戰小商河(七)第99章 東漂之女第385章 臨行前的道別第390章 談判開始第240章 葫蘆谷之戰(九)第506章 風香亭的談判(下)第791章 愛恨情仇第325章 回到水師第471章 盧容條約第692章 決堤淹城第561章 雙方的無奈第361章 鹿兒島海戰第548章 涪江之戰(中)第67章 深入虎穴第654章 万俟卨的計策第671章 南洋的治理方案(下)第694章 秦熺見駕第503章 宋金之間的首場海戰(四)第15章 巧遇虞允文第50章 懲治秦熺第449章 臨安朝貢第348章 大央嶼海戰(中)第828章 殺了成吉思汗的父親第106章 宴會驚變(中)第777章 嶽震之死第515章 一國三帝第759章 插手日本內戰第651章 万俟卨的發現第742章 蒲甘王國的異動第15章 巧遇虞允文第312章 秦熺的陰謀第283章 水戰名將李寶第561章 雙方的無奈第57章 船上驚變第282章 討要軍餉第524章 彭澤之戰(一)第380章 千鈞一髮第281章 水師的危機第826章 遇上搶親第22章 作戰會議第94章 全能太守第637章 德蘭之戰(中)第698章 張憲的重大進展第778章 真相大白第646章 辛棄疾出現了第804章 日本大亂第464章 海外都護府的體制第18章 瘟疫的防治措施第619章 世上第一份報紙第732章 臨安政變的結局第822章 中華帝國的體制第559章 遼軍奇襲的慘敗第181章 秦檜的陰謀第347章 大央嶼海戰(上)第490章 傳國玉璽第618章 地方官員的苦衷第121章 明確思想第731章 不平凡的一夜第580章 趙構的還價第558章 九嶺鎮之戰(九)第291章 報仇雪恨第564章 原來是一位女皇帝第108章 同歸於盡第561章 雙方的無奈第29章 突襲泗州第291章 報仇雪恨第113章 負荊請罪第595章 趙構發動了!第662章 臨安的怪事第426章 逃出金國第585章 岳雲的應對之策第70章 人質危機第131章 完顏雍的決策第378章 歹毒的陰謀第460章 死裡逃生第807章 高麗滅亡第533章 遼國的反應第590章 岳飛和李清照的婚禮(下)第107章 宴會驚變(下)第456章 營救前夕第515章 一國三帝第14章 論商第751章 曼德勒攻防戰(二)第209章 使節團被劫持第27章 攻城計劃第341章 要人也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