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輕鈔重錢

第10章 輕鈔重錢

“楊展?這辣椒你們從哪裡弄來的?!”

朱高煦在菜籃裡瞧見了一樣熟悉的食物,那就是本該明代後期才傳入的辣椒。

不過,此刻的它很小,只有一兩釐米,並且是曬乾的。

作爲一個喜歡吃辣的人,此刻瞧見辣椒的他,比看到了老鄉還覺得親切。

“辣椒?”

正在埋頭燒火的楊展疑惑擡頭,瞧見朱高煦手中紅彤彤的辣椒後,這才罵道:

“這是王瑄那渾廝從家鄉帶來的,我都說江南和北平人不吃野椒,這廝偏好這口,稍許讓他自己做飯去,別難爲了殿下。”

朱高煦聽聞楊展稱呼辣椒爲野椒,不由覺得疑惑,側頭向王瑄看去。

那王瑄好似做錯了事的孩子,撓了撓頭,甕聲回答道:

“殿下,咱是山裡出來的,那地方起霧的時候潮溼,得吃些辣的。”

“您要是不喜歡,咱日後自己吃,反正也快吃完了……”

“喜歡!怎麼會不喜歡!”無辣不歡的朱高煦咬牙切齒道:

“我就好這一口,這玩意你從雲南那裡找到的,讓你家人再寄些,不……等會把它種子撒後院院牆的荒地裡!”

“啊?”聽到朱高煦愛吃野椒,楊展吃了驚,隨後就覺得有些難受。

他出生江南,對於辣味調料可沒那麼喜愛。

只是他前腳犯難,後腳便見朱高煦拿着野椒咬了一口,看得他目瞪口呆。

“這辣度……還行。”

品嚐着口中野椒的辣度,朱高煦滿足的點了點頭,感覺也就和花椒的辣度差不多。

王瑄見他這樣,也笑着解釋道:

“這是我爹和西平侯去南邊打仗時在路邊見到的野椒,但是沒人吃,我爹吃了一口感覺還不錯,就帶回了家裡。”

“只是這東西養不了,恐怕殿下您要失望了。”

王瑄嘆了一口氣,而朱高煦也心痛的看着手中爲數不多的幾顆野椒:“不管,伱先試試。”

朱高煦事前並不知道在中南半島及雲貴高原有這種野生的小辣椒,雖然它不是那麼辣,還很小,但爲了滿足自己口腹之慾,他還是想讓王瑄試試看。

想着,朱高煦把籽交給了旁邊高興的王瑄,自己開始切菜備菜。

等牛肉焯的差不多,他將牛肉拿出放涼,讓楊展洗了鍋,拿出油壺倒了一兩油,瞧着楊展肉疼。

要知道油在此時依舊昂貴,平常人吃油也基本只是在鍋上滾一圈後倒回,到了朱高煦這裡則是跟不要錢一樣。

朱高煦起鍋燒油,花費一刻鐘時間備了三個菜,而楊展那邊則是在看米飯。

等朱高煦把最後的一個白菜湯弄完,三菜一湯便已經擺在了前院的石桌上,而米飯也已經成熟。

楊展把一鍋飯端了出來,王瑄則是樂滋滋幹完活回來,洗了把手就拿出碗筷。

等朱高煦坐下時,出現在他面前的則是清炒白菜,野椒炒牛肉和幹煎江魚、豆腐白菜湯。

“動筷吧。”

朱高煦忙着吃完飯去看兵書,因此動作很快,二人見狀也跟着動筷。

只是吃到一半後,朱高煦才忙着問道:“今日我們這伙食,平民能吃上嗎?”

“家中有田有地,人還在南京打工做事的應該能吃上這魚和菜,那牛肉是萬萬吃不到的,不過殿下您做的還挺好吃,比松江府的大廚做的還好吃。”

楊展一邊吃,一邊解釋,還不忘拍馬屁。 朱高煦聽後卻也沒有高興,而是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算是瞭解了江南一帶百姓的生活。

倒是王瑄聞言搖頭道:“那是江南,若是北方和西南,吃的自然不可能這麼豐盛。”

“我在雲南時,遷移過去的漢民尚且能吃個白菜,當地的土蠻則是一份糙米飯配着點野菜和水便吃了。”

“那確實過的不太行……”聽着王瑄的話,朱高煦不免慶幸自己穿越到了老朱家。

如果自己穿越到西南的少民身上,那恐怕真要過上王瑄口中的生活了。

“明日起你們二人照之前一樣學習武藝,練完再出門買菜。”

朱高煦交代了一聲,然後就起身回到了書房。

到了書房裡,他瞧見了桌上的錢鈔,然後又拿着錢鈔走出來丟給楊展:“今後就你來管錢了。”

“這麼多?!”楊展接過價值三十貫的錢鈔,臉上樂呵呵的。

不過他高興之後還是拿着寶鈔提醒道:“殿下,這鈔有可能花不出去啊。”

“花不出去?”朱高煦皺了一下眉,楊展也解釋道:

“這寶鈔在其它地方還好,但在南直隸和江西、閩浙等地怕是有些難花。”

楊展先回答了朱高煦,緊接着又具體解釋了起來。

大明寶鈔自從發行以來,儘管朱元璋規定一貫鈔可折算成白銀一兩、或銅錢一千,但不幸的是從洪武八年大明中央銀行卯足了勁發行寶鈔開始,寶鈔就陷入了不斷貶值的死循環。

儘管朱元璋自己也在中途出行過一些回收破損寶鈔的政策,但寶鈔回收的數量遠遠比不上發行的數量,這就導致了這玩意沒有太多信用。

到了眼下,一貫寶鈔硬要花,那也能花出去,但眼下一貫錢可以買四石米,而用寶鈔購買,卻要四貫。

也就是說,這二十貫寶鈔,換算成錢,頂多只能算五六貫。

“懂了……”朱高煦無奈的點了點頭,覺得有些頭疼。

實際上,伴隨着大量金銀被古代貴族埋入土地,加上洪武年間的銅還要用於製作火器,因此明初一開始就陷入了錢荒的問題。

朱高煦記得不錯的話,如果明朝運營好這個缺點,那完全可以進入紙幣時代。

但問題在於,這種經濟問題就是放到後世也很難解決,因爲這種紙幣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背後必須有按照一定比率現實存在的稀有金屬貨幣或存糧作爲紙幣的價值擔保,也就是它的準備金。

可問題是明代沒有那麼多準備金,所以想要運行寶鈔這個制度是很困難的。

朱元璋這邊瘋狂印鈔,那邊卻只換不收,涌入市場的寶鈔變多了,而生產出來的東西還是那麼點,那這套制度自然要崩潰。

朱高煦不能以後世的經濟標準來要求朱元璋,況且朱高煦也覺得朱元璋應該知道寶鈔濫發的結果。

可問題在於,大明沒有足夠的金屬來做準備金,所以這套制度,本身就是收割民間大量中產階級的制度。

“帝王啊……”

朱高煦嘆了一口氣,轉身回到了書房裡開始研讀徐達留下來的兵書。

儘管徐達的兵書有些粗糙,期間還有徐達對自己指揮過戰事的一些吹壘,但對於朱高煦來說,它確實算是一個不錯的讀物。

朱高煦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兵書的內容之中,他很清楚只有學懂帶兵打仗,他才能在今後更好的保全自己。

在他學習的同時,紫禁城中的那一位也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本章完)

第477章 拉幫結派第465章 風浪不止第494章 癸卯案終第69章 爺孫和睦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600章 後記永曆新明第519章 長治久安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347章 鄭和回國第558章 和光同塵第424章 燕臺虎峪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250.第250章 瑞雪兆豐年第73章 平倭論第420章 亦步亦趨第94章 朝夕禍福第51章 孜孜不倦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第593章 後記正德(嘉靖)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367章 調停諸國第122章 臨出行前第82章 拓土之論第116章 末路盡忠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第581章 日落西斜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563章 聖人親至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第57章 入宮覲見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441章 父慈子孝161.第161章 一騎當千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第616章 地府始秦終明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第29章 二王相猜第387章 中亞老四第484章 把控輿論221.第221章 出兵削藩第73章 平倭論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118章 未雨綢繆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74章 二子善謀第519章 長治久安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17章 興亡百姓苦第100章 燕府女諸生第584章 後記宣德(3)第71章 燕府勢大第68章 武英理政第588章 後記成化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108章 諸王態度第396章 先甜後苦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507章 亂雲飛渡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518章 顏李案第27章 練兵爲強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591章 後記正德(2)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第27章 練兵爲強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402章 甕捉野豬第68章 武英理政第494章 癸卯案終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第411章 喜上加喜第443章 未雨綢繆第355章 忘恩負義第40章 燕府三子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483章 恩賞難爲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第74章 二子善謀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94章 朝夕禍福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97章 龍江船廠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557章 各方局勢